王艷華
摘要:心理學中給某人一件優質的睡袍,他會盡力改善周圍的生活環境,使環境盡可能地和優質的睡袍相匹配,這也就是“配套效應”。 當學生出現問題時,如何和學生有效溝通,引導學生朝著良性去發展,這是所有老師,特別是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的一項重要教育手段。在和學生溝通時,好的配套效應能起到好的引導作用。
關鍵詞: “睡袍”? 配套效應? 溝通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12-
人們在擁有一件新的物品以后,會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已達到心理平衡,否則會感到“很不舒服”,這種“配套效應”為整個事務的變化提供了動因,當期中任何一部分發生變化時,其他部分隨之變化以便與其配套,從而促進了周圍事務的變化發展和更新。
一、給“情緒問題”學生一件“閃光”的睡袍
溝通要點:當學生出現情緒問題時,他可能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老師對待學生語氣要緩和。切不可用更加情緒的形式激化對方的不穩定情緒。同時從他所做的事情中,讓學生的情緒暫時穩定下來,轉移情緒注意力,找出較為合理合情的行為,加以良性的評價。
案例呈現:小華和班級同學,因為一些瑣事,發生口角,因生氣,用拳頭把教室的后門打了一個洞。同學們形容當時小華打完門之后,待在原地,眼睛瞪的大大地,臉黑黑地繃的緊緊的,手緊緊地握成拳頭,此時的他,失去自我情緒的控制,同學們都躲的他遠遠的。作為班主任,我并沒有馬上把他大罵一頓。而是先冷靜地看著他,讓他知道我知道了這件事,而且后果很嚴重。我嘗試“配套效應”法和他溝通。我冷靜地看著他,語氣不急也不很重,而是很緩和地說到:老師很慶幸你把拳頭砸在門上,而不是同學們的身上。說明你知道輕重,在最緊要關頭,你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當發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你也想發泄自己心中的不滿,只是不知道那種形式是最恰當的,所以選擇了這種方式,對嗎?同時我們也看到,你的這種形式帶有傷害險,不僅損壞了門,還弄疼了自己的手,得不償失。你可以嘗試的和老師說說,和你的好朋友說說,也許結果會不一樣,對嗎?在老師的引導下,他的情緒穩定下來。
總之面對學生的情緒問題時,老師不要受學生的情緒影響,應時刻保持清醒理智的頭腦,并從對話中捕捉學生情緒的誘導因素,并從因素中找到合理良性的評價,穩定學生的情緒,扭轉情緒的局面。
二、給“行為問題”學生一件“自省”的睡袍
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止成年人的生活多元化,學生的生活也呈現多元化的現象。學生受家庭、社會以及自身的生活影響,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表現出各種的問題。大致行為問題表現如下:
1、懈怠行為:對學習不感興趣,做事虎頭蛇尾,缺乏責任感,無毅力、耐心和恒心
2、攻擊性行為:表現為打人、罵人、蠻橫無理、欺負學生。
3、欺騙性行為:表現為說謊,抄作業,考試作弊,欺騙他人,偷竊。
4、逆反性行為:表現為不服從老師、家長管教,有錯不改,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5、破壞性行為:表現為有意破壞公用物品和公共設施行為,如破壞綠地,
花草樹木,亂扔廢紙、垃圾,亂寫亂畫亂刻,破壞教室桌、椅,損壞書本,課堂上做出各種小動作干擾學生聽課。
6、逃學逃夜行為:表現為逃課,不在家或者學校留宿
7、社會性不良行為:跟校外人士打架斗毆,吸毒,網絡成癮,觀看、收聽色情、淫穢的音像制品,賭博等。
當學生出現上訴問題時,首先老師肯定不能采用激烈的方式處理問題,更不能使用武力。比如:當學生出現抽煙的情況時,老師不是講大道理,說抽煙的不好,學校的校規,懲罰啊,這些話,老師即使不說,學生也知道,換句話說,說了也沒太大效果。因此我們嘗試使用“配套效應”找到談話的切入點,讓談話有效,問題得到緩解。嘗試去談話:為什么想到去抽煙?抽煙使你的問題得到解決嗎?如果沒有得到解決,你還打算怎么辦?抽煙的人一般是在什么情況下才去抽煙(無助、模仿等),在老師、父母眼里你不是這樣的人啊,有問題我們去找問題,下面我們先分析你面對的問題。 老師可以嘗試這樣的溝通方式,打開孩子的心理,尋找行為后的真實問題,解決問題的根本,才是緩解向往的途徑。
三、給“情感問題”學生一件“共情”的睡袍
情感問題的孩子大多與家庭因素有關,父母離異,留守兒童,孩子的自身性格都會有很多影響。孩子們就會抑郁、自卑、孤僻、缺少主動精神,當出現問題時,作為老師除了和家長進行有效溝通之外,對于學生也可以嘗試“配套效應”中的“共情”式溝通。老師可以啟動自己曾經遭受過的同樣類似的經歷,在心理上和孩子拉進距離,他才愿意和你進行真誠有效地溝通。
作為教師,在為學生提供有價值的優質“睡袍”時,也要注意把握時機,適時處理。當你提供的“睡袍”使學生內心產生不愉快或者不信任的緊張體驗時,要及時體察并予以淡化、化解。也要避免一味地“配套”,因為“好馬配好鞍”的道理好懂,但經不住推敲,因為好鞍容易配,再配上好旗手和好的跑馬場恐怕很難,也不要“為了一顆大樹而放棄整個森林”。
從學生的成長過程來看,無論是好的行為還是不良的習慣,都可以找到引起這一行為的一件“睡袍”。如果我們給孩子的是“劣質”的睡袍,那么你就別想孩子的行為有多高尚。如果我們給孩子們的是有價值的“睡袍”那么,孩子們會努力配之好的習慣。教師都應為學生準備幾件有價值的“睡袍”。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個性鮮明的生命,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問題,也許是我們所不能理解的,但是正是這些問題的暴露,才讓我們知道,我所面對的教育對象是怎樣的一群孩子,教育在這個時候才會發揮的最主要的作用,教師,教書育人,育人才是最重要的。
參考文獻
[1]]劉儒德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 大夏書系, 教育藝術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梁暉 . 小學班主任如何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 [J] .西部素質教育,2018,4(2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