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瑩
摘要:元代的飛地行政區作為一種特殊的地方行政區劃,是“犬牙交錯”原則實施發展到極端的結果,受到地形、軍事以及民族等相關因素的制約。給元代地方行政工作乃至中央管理帶來許多不便,體現在元代地方司法審判、繳納稅收、社會治安、交通驛道等諸多方面。
關鍵字:飛地行政區;元代;地方行政工作;行政區劃
元代為了管控廣闊的疆域,將全國分為若干區域,依照相互制衡、內外輕重的原則,將地勢優越的地區分割隸屬不同的行省,形成各省轄區犬牙交錯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不讓割據勢力占據形勝之區抗拒中央,消除了形成割據的地理基礎,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穩定,有利于中央集權。但同時也導致了飛地行政區遠離“本路州治所”1的特殊地理位置,給行政管理帶來了諸多困難,不利于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一、政治層面的影響
元代的飛地多為縣級飛地,也存在少量的州級飛地。這些州級、縣級飛地多為直隸州、縣。其在治理層面存在諸多問題。通常而言,長官往往怠于飛地行政區的管理,導致治安上存在很大問題。而且因為飛地與上級行政區相隔甚遠,即使長官有心管理,也是“天高皇帝遠”,飛地行政區并不能落實下去。這就導致飛地行政區對地方管理造成了巨大不便。
另外,由于飛地行政區的特殊性,除了上級政府對飛地的管理十分不便,基層老百姓的根本權益也很難得到保證。這主要突出表現在行政訴訟方面。由于元代訴訟體系的層級劃分明確,導致一件事情往往不能在一個地區完成,要送至上級行政區或者更高一級行政區進行。而飛地行政區本就大多為縣級飛地,地方縣司主要負責當地的民事案件以及情節輕微的刑事案件2。因此,若是嚴重的案件,都要移交路、府、州治所。這就對于遠離上級治所的飛地而言極為不便。類似于禹城縣、井陘縣之類的飛地行政區距離上級行政區有七百里之遠,在交通不太發達的古代社會,這種穿越多個其他路州的轄區,不但需要承擔更大的押送風險,還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給縣級地方行政機構增加額外的負擔。
二、經濟層面的影響
元代為軍事、統治,劃分行省邊界時全不考慮山川形便,于是出現了許多“跨山越嶺,逾河渡江”3的政區。這種邊界雖可遏制地方割據,但破壞原本的封閉的農業系統,或將不同自然條件帶合在一個政區,對農業生產以及管理都造成了許多障礙,對經濟發展顯然是不利的。
另一方面,由于飛地的特殊地理位置,導致當地的稅收工作十分復雜不易。元代的很多稅目雖然可以折換成銀錢進行交納,但仍有實物稅需要交納。而實物稅繳納需要很多人力、財力,飛地行政區的實物稅繳納更要耗費更多的人力、財力,故而飛地行政區的存在使得稅收工作受到了不小的影響。而且元代的稅收任務十分繁重,對飛地行政區的征收,往往使得地方政府疲憊不堪。例如,丘縣隸屬于堂邑縣時,山東宣慰司曾上書:“丘縣并入堂邑,差稅辭訟相去二百余里,往復非便。”4更有很多飛地行政區的百姓,“頑強抗納,直如化外之民,催征困難。”而且,對于處于交界地區的飛地行政區,往往因為邊界不夠明確,或是原上一級治所疏于管理,所在地的上級治所出于增加土地、人口與稅收的考慮,往往出現多縣競相接收而產生爭執的場景。
三、社會層面的影響
飛地行政區對地方行政的影響,體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最為顯著的就是交通問題,使得飛地的居民生活十分不便。飛地行政區的百姓要前往上級治所,就必須經過其他區域,有的甚至相隔幾百里遠。除此之外,由于元代交通驛站的廣泛使用,眾多飛地行政區也設有驛站,但是飛地對于驛站的管理、運營等諸多方面往往都造成了不利的影響。首先,飛地的存在,勢必會增加驛站管理的工作量,給地方行政增添負擔。其次,相隔較遠的飛地行政區往往會出現滯后的現象,對于馬匹的補充、驛站房屋的整理、修建都是不充分的。
諸多飛地行政區因離本州治所甚遠,位于其他治所,所以往往會出現一些交界利益爭端,或因土地爭端、或因水源問題、或因道路交通,影響到社會的穩定。除此之外,飛地行政區在政區歸屬過程中,一般而言以血緣因素為代表的文化區的影響力顯然大過于地緣因素的自然區。但是,由于管理不便,諸多弊端相沿已久且沒有人敢輕言更張,“恐吏胥之因緣為奸,更恐州縣之肥瘠不定耳”,“地方官員往往以別境為搪塞之詞,州縣以關移為遷延之計”5。另一方面,由于飛地行政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導致稅收方面的監管力度較差,這在很大程度上妨礙了中央稅收政策的正常實施,同時更給官員貪污舞弊創造了條件,使得地方行政治理問題更加復雜。
四、總結
元代的飛地行政區作為一種特殊的地方行政區劃,是行政區劃“犬牙交錯”原則實施發展到極端的結果,與投下分封、漢人世侯問題以及元朝廷的不作為密切相關,受到地形、軍事以及民族等相關因素的制約。由于飛地行政區的長期存在,這種區劃導致的特殊行政區對于地方行政的負面影響便不斷地暴露出來。這其中包含了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面,并且嚴重阻礙了飛地行政區地方治理的順利進行。
飛地問題作為元代行政地理問題的縮影,其更多的反映了元代在地方政策施行后的結果。因此,飛地行政區的長期存在和混亂局面,也是元朝廷默認下的結果,給后代造成了不少遺留問題。當然,飛地問題存在于歷朝歷代,只是元代的情況被放大化,十分值得我們注意。
參考文獻:
[1]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2]溫海清:《畫境中州——金元之際華北行政建置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3]周振鶴:《體國經野之道:中國行政區劃沿革》,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4]李治安:《元中書省直轄“腹里”政區考略》《元史論叢》第10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
[5]許之標:《中國古代飛地行政區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暨南大學,2008年。
李興:《元代飛地行政區若干問題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內蒙古大學,2016年,第1頁。
時人胡祗遹曾指出,“細民之所爭, 若無異事,不多婚姻、良賤、錢債、土田、戶口、斗毆、奸盜而已,此皆縣令之職”。
鄒逸麟:《從我國歷史上地方行政區劃制度的演變看中央和地方權力的轉化》,《歷史教學問題》2001年第2期:第3-13頁。
(明)宋濂:《元史》卷五八《地理一》,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1366頁。
許之標:《中國古代飛地行政區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暨南大學,2008年,第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