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應貴
摘要:“雙減”政策,要求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但為了保證學生學習效果的穩步提升,作為教師就必須要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只有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才能夠有效達成“雙減”政策提出的新目標。其中,對于鄉村教師而言,最亟待培養和提升的便是信息技術能力,這是新時代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時代教師必須要具備的一項基礎能力。
關鍵詞:“雙減”背景;鄉村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策略
引言
基于工作環境和教學需求的局限,鄉村教師的綜合能力水平與城市教師要相對差一些。比如,在信息技術能力方面,由于鄉村教學條件的限制,鄉村教師接觸和使用各項信息技術教學設備的時間要更晚,而且受培訓資源的影響,有很多鄉村教師只能是自行學習和研究各項新型信息技術,所以他們在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方面普遍偏低。下面是關于如何有效提升鄉村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出的幾點建議:
一、轉變鄉村學校和教師的思想觀念
鄉村教師在信息技術能力方面本身便存在著很大欠缺,他們更習慣于使用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對新思想、新事物和新技術、新方式的接受能力普遍較低,甚至會有些教師會存在一定的抵觸情緒。因此,要想提高鄉村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必須要做好長期準備,最重要的是從根源上轉變鄉村學校以及鄉村教師的觀念觀點:
首先,從鄉村學校的角度而言,鄉村學校領導層必須要對信息化教學工作表示出高度重視,在日常教學和管理工作當中適時適當地增加信息技術的應用頻率,要為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提供更廣闊的平臺和空間,通過實際工作感受來慢慢引導和激發起教師對先進信息技術的興趣和關注。此外,鄉村學校還需要在校園文化營造和宣傳方面適當增加信息化教學的比重,為教師營造出一個濃厚的信息化教學氛圍,讓教師逐漸感受到信息化教學這一必然發展趨勢,進而調動起教師學習信息技術的積極性,同時讓教師樹立起危機意識,自主加入到信息技術學習當中來。
其次,從鄉村教師的角度來說,鄉村教師本身已經習慣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對于各種先進的信息化教學技術本身便存在著一定的抵觸情緒,而且會有部分鄉村教師會害怕去學習和接觸新事物。因此,必須要從思想根源上去轉變鄉村教師的認知方式,要引導鄉村教師勇敢走出舒適圈,去多學習和了解信息技術,了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能夠給實際教學工作帶來多么大的便利條件,同時也需要讓鄉村教師了解到信息化教學的發展現狀、優勢、運用技巧,讓他們意識到信息化教學的必然趨勢。
二、全面拓展培訓渠道,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鄉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需要借助各種切實可行的培訓手段和途徑,因此,必須要進一步拓展培訓渠道,培訓重點可集中在三個方面:其一,是對針對鄉村教師群體進行 信息技術理論知識的培訓,從理論層面加深鄉村教師對信息技術的了解,擺脫鄉村教師的錯誤觀念,讓鄉村教師認識到信息技術的綜合價值,而不是只是把信息技術當作是一種輔助教學的工具。其二,為教師提供更加廣闊的展示平臺,讓教師在具體的實踐活動當中去提升自身的信息 技術能力。其三,針對鄉村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培訓需要緊密聯系實際教學需求,確保信息技術能力能夠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得到充分展現和利用。
關于鄉村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具體培訓方式,其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其一, 堅持走出去,請進來同步原則。選派骨干教師參加培訓,請周邊學校優秀的信息技術教師到學校進行講課。其二,制定定時學習要求,以骨干帶全體,做好校本培訓。其三,進行考核,嚴格把關。利用暑期對教師進行計算機考核,要求教師能熟練掌握教學中常用軟件操作方法。其四,多組織教師學習經驗交流,教師相互觀摩、介紹經驗。
三、秉承實事求是原則,適當提高對鄉村學校軟硬件設施的投入力度
鄉村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提升需要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客觀環境,即鄉村學校需要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信息化教學設施基礎,這也是推動鄉村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一個必經之路。因此,建議政府相關管理部門需要秉承實事求是的原則,結合實際發展情況,適時適當地加大對鄉村學校軟硬件設施的投入力度,鄉村學校也需要積極主動向政府相關管理部分表達自己的實際需求,爭取得到更多的資金和政策支持。
例如:鄉村學??梢猿浞掷闷稹半p減”政策落實這一契機,全力推進自身的信息化教育建設,為教師們爭取到更多的信息技術教育資源,讓教師可以有更加廣闊的平臺去培養和利用自己的信息技術能力,學校軟硬件基礎教育設施的不斷健全和完善必然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起教師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結束語: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能力是當前鄉村教師最需要快速提升的一項基礎能力,未來伴隨著信息化教學需求的不斷提升,鄉村教師必須要隨時隨地利用信息技術來開展教學工作。因此,鄉村教師必須要樹立起自主學習的意識,積極主動去學習各項信息技術,逐步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能力,確保自身教學能力能夠符合新時代教育教學工作的新要求與新標準。
參考文獻:
[1]謝永朋. 鄉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混合式培訓策略研究[J]. 教學與管理, 2020(9):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