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江婷 嚴愛群


脫貧戶人均純收入14421.4元,增長14.9%,高于全省1.2個百分點……翻開永豐縣2021年全縣脫貧戶人均純收入“年度報表”,持續刷新的數字、持續刷新的紀錄,見證其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開局之年步伐穩健。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接過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接力棒”,永豐縣以最硬核的舉措高質量鞏固成果, 以作示范的標準融合發展促振興,引領全縣群眾邁入前進新征程,也傳遞著群眾穩穩的幸福。
守底線——三線預警,一戶不漏,裝上防止返貧“千里眼”
對于唐水生一家來說,這一年過得有點跌宕起伏。妻子劉燕梅病情惡化轉為尿毒癥,微薄的家底被掏空。8月份,瑤田鎮湖西村網格包村干部羅來淳入戶巡查時,摸排到唐水生一家面臨致貧風險并立即申報,啟動三線預警機制,將唐水生家納入突發嚴重困難戶。隨著低保、大病救助、慢性病補助等一系列精準幫扶措施的落實,唐水生一家重燃對生活的希望。
干部進村入戶排查,是永豐建立防止返貧致貧防護網的第一道線,正是以干部的有心換農戶的安心。
如同羅來淳一樣,永豐廣大網格干部下沉到村,包戶到人;派駐51個幫扶工作隊、54名第一書記,覆蓋所有“十四五”省定重點幫扶村、“十三五”脫貧村、省市紅色名村和軟弱渙散村,以“網格管理、動態監管、分類幫扶”筑牢防止返貧致貧“防火墻”。
與干部入戶排查相互助力一起的,還有兩道線——農戶自查申報、部門篩查比對。通過“農戶自主申報、干部入戶排查、部門數據比對”三線預警、“八個一批”模式精準識別,村初審、鄉審核、縣復核三道“審查關”,在干部有心、部門有數、農戶有底的三道扎實防線中,“一戶不漏”承諾落到實處。
沒有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拓展,鄉村全面振興就失去了基礎。“首先要確保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我們靶向施策、精準發力,以最硬核的舉措高質量鞏固成果。”縣委書記鄒衛梅介紹,永豐瞄準“精準”二字,始終把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作為過渡期內鞏固脫貧成果工作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務。
嚴格落實黨中央5年過渡期和“四個不減”要求,永豐做好政策舉措“無縫”銜接、幫扶隊伍“接力”銜接、資金項目“接續”銜接,確保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
在縣級層面調整組建縣幫扶監測中心,承擔全縣防返貧監測幫扶任務;鄉村兩級全面實行“科級干部包行政村、一般干部和村干部包村小組、結對幫扶干部包戶”的網格化包干責任制,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漏一戶一人,讓每戶家庭、每個變故都有責任人和看護者。2021年先后對全縣223個行政村、38萬農村人口開展四次“地毯式”、全覆蓋大排查,將年人均純收入低于6000元的農戶精準監測出來。
動態監測幫扶是防返貧最管用、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依托“114”防返貧監測體系,建立“三線并行、三級審核”模式,做到快速發現、及時預警、應納盡納。目前,全縣共識別納入“三類人員”392戶1163人。
“每一戶的家底變化,都在干部的眼皮底下,就像在村里裝上了‘千里眼’‘順風耳’,為守牢底線打下堅實基礎。”永豐縣鄉村振興局局長張德貴說。
強底氣——智富四聯,鉚住產業,推動脫貧成果“可持續”
走進七都鎮曾家村邱保祥甜葉菊智富農場,農場一片繁忙,村民們忙著剪苗,致富帶頭人、洋洲村支部書記邱保祥忙著和一批小農戶簽訂種植協議。
“這些都是明年的訂單,種苗、肥料、技術、薄膜由我統一供應,產品也由我統一回收。”邱保祥說,由于風險小、收益高,農戶種植熱情逐年升高,目前已有600多戶簽約參與種植,其中100余戶是脫貧戶。
產業是鞏固脫貧的根本。然而,如果任由農戶單打獨斗,就像孤舟行大海容易傾覆,難以持續。如何將小農戶緊緊與現代產業相鏈接?永豐縣在“聯”字上下功夫——緊緊牽住產業振興“牛鼻子”。永豐縣錨定“4+N”特色產業,探索組織聯姻、智力聯盟、合作聯營、利益聯結的“四聯普惠”機制,將廣大農戶“鑲嵌”產業鏈上,走出了一條以黨建引領促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永豐路徑”。
組織聯姻,加快黨建“圈粉”。在產業一線設立產業黨支部32個、功能型黨小組106個,將600余名黨員聚在產業鏈上,探索“黨組織+家庭農場+基地+鄉土人才+農戶(貧困戶)”等產業模式。
智力聯盟,開通智富“連線”。從黨員中遴選專技人員,組建蔬菜、油茶、中藥材等6個富民產業“顧問團”;每年100萬元鄉土人才培訓資金,培育家庭農場發展急需的市場型、技術型、管理型人才6000余人。
合作聯營,推動三資“變現”。建立“三資”流轉平臺,盤活“三資”資源出租和提供土地流轉、勞務組織等中介服務,通過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小農戶”對接“大市場”。
利益聯結,實現紅利“共享”。構建智富農場與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實現產業發展、集體經濟增收與貧困戶致富“三贏”。通過政策獎補引導家庭農場、合作社、種植戶等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形成穩定的利益聯結。
“目前,永豐已構建以有機蔬菜、特色中藥材、高產油茶和精品果業為主導,以白茶、毛竹、甜葉菊、煙葉、特色養殖為補充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特色產業總面積突破100萬畝,數量居省市前列。”永豐縣農村農業局局長梁海民表示,全縣已有注冊家庭農場1940家、合作社465個,培育帶貧經營主體648個,223個行政村實現與智富農場“聯姻”全覆蓋,帶動約3.1萬戶農戶增收,利益聯結脫貧戶3564戶,推動人均增收近2000元,推動脫貧成果“可持續”。
“智富農場的創建,正在逐步實現家庭農場、村集體、小農戶、貧困戶等參與各方的利益共贏。”十九大黨代表、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鐘光平帶頭組建光平智富蔬菜農場,帶動20戶脫貧戶連續多年戶均增收1.3萬元。
厚底子——土地“上市”,人才“下鄉”,激活鄉村振興“動力源”
城鄉二元體制壁壘下,“人、地、錢、產”,哪一樣都是關鍵要素,要素不活,焉談振興?永豐,用改革開路。
漫步佐龍鄉西塘村楊家坊村,村莊干凈整潔、房屋整齊劃一,村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村民楊小輝在村口開辦了農家樂,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建筑風格和墻上保存完好的標語,使之成為網紅打卡地。
“農家樂租用的正是村里‘宅改’騰出的閑置老宅,村集體獲得16740元租金收入,全村無償退出收回宅基地1.6萬余平方米,可供村民后續使用近20年。”西塘村黨支部書記薛群生介紹。
作為入選新一輪全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縣之一,永豐縣將農村“宅改”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破解宅基地管理中的痛點和難點問題。以三權分置為主線,在退出、流轉、盤活上先行探索,試點村多占宅基地90%已征收有償使用費,可利用閑置農房和宅基地90%得到流轉盤活,大批閑置農房被盤活用于發展鄉村業態。
推動土地“上市”的同時,抓實人才振興“定盤星”,為鄉村“注源”,是永豐深化農村改革的另一要招。
利用“永豐英才”計劃平臺,加強農業農村、教育、衛生等專業技術人才培引。在吉安市率先探索建立村級后備干部實崗鍛煉機制,通過“科學設崗—推薦試崗—幫扶帶崗—動態調崗—擇優上崗”五步工作法,從返鄉創業人員、退伍軍人、鄉村醫生、智富農場主、產業帶頭人、種養能手等鄉土人才群體中選拔培育后備干部,2021年村“兩委”換屆中,341名實崗培養后備干部成功“上崗”,讓人才“回得來”“留得住”“干得好”。
“王云,舍下上海打拼的事業,回鄉成立觀光農業公司和種養合作社帶動村民致富;王業濤,專程從新加坡回鄉,協助籌辦農民豐收節;王業勇,村里走出去的第一個北大學子,將北京優勢資源引入下坊……”談起鄉賢們的不遺余力,三坊鄉下坊村支部書記胡氣新如數家珍,滿懷感激。
正是鄉賢有力推動,下坊村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偏僻小山村,蝶變為“中國農民豐收節”100個特色村莊、江西省3A級鄉村旅游點、全國首個河流守望者村級示范教育基地——“七彩巖龍灣”景區。
不僅在三坊,“鄉賢+”已成為永豐人才改革新名片。鄉賢力量已深入基層治理、產業發展、鄉風文明、慈善公益等各項領域。目前,全縣共登記入冊各領域鄉賢3672人,其中內賢1390人、外賢2282人,數量位居吉安市前列。
“快馬加鞭未下鞍,接續奮斗正當時。”鄒衛梅表示,永豐縣不僅有責任守穩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還要探尋一條符合實際的共同富裕框架下的振興路徑,全面開啟建設全省鄉村振興示范區新征程,在新起點上續寫新的篇章。
作者簡介:段江婷、嚴愛群,井岡山報社。
責任編輯:曹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