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
摘 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關鍵。小學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重要途徑。而在實踐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創(chuàng)造性勞動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積極參與創(chuàng)造、開拓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的行為。把素質教育貫徹到小學勞動教學中,既要注重實踐,又要注重多方面的能力,特別是觀察、思維和創(chuàng)造等方面的培養(yǎng)。
關鍵詞:勞動;小學生;創(chuàng)造力;培育和探索
前言
新一輪的新課改使我國的小學教學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關注和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幸福的發(fā)展”已經是學校的教育理念。21世紀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時代,在這個時代,社會需要更多的創(chuàng)造性人才,而學生是未來的主宰,這就要求學生擁有發(fā)達的智能和更多的創(chuàng)造性。在生活與勞動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必須具備創(chuàng)新思維。
一、創(chuàng)設技能情境,培養(yǎng)技能興趣
促進學生對勞動的熱情,培養(yǎng)勞動情感。學生參與勞動實踐,其勞動興趣具有臨時性,且易于受到非預期的偶發(fā)因素的制約。學生更關心的是整體勞動,而非具體的勞動。要使各種集體的活動和具體的勞動內容相協(xié)調,可以提升學生的勞動熱情得到鞏固和增強。所以,在安排小學生參加勞動實踐時,我運用集體活動的色彩,給學生增添了興趣和氛圍。
例如:在學“煮面”一節(jié)時,要先備好鍋碗瓢盆、配料。在教室里,首先要讓學生了解教材的原理,接著按照“煮面條”的方法進行演示,最后由學生自己動手做,在練習中相互借鑒,共同分享自己的勞動果實。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學習充滿了樂趣,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學習的勞動技巧。
二、領悟操作方法,實現技能目標
理解操作程序與方法是實現操作、熟練掌握技能的重要保障,并確保學生熟練掌握操作技巧。我從四個方面向學生強化培訓:一是熟悉和理解工具的結構,以防止出現危險事故。二是讓學生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提高勞動的效率和質量。三是要使學生了解操作流程,使其在操作時能夠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做到游刃有余。四是培養(yǎng)勞動后清潔衛(wèi)生的習慣,建立環(huán)境保護意識;
例如:“廚房衛(wèi)生”的授課。這是一堂綜合的勞動技能的實踐,要讓學生們首先將廚房中的食物、餐具、炊具等搬出廚房,用舊報紙蓋住大的東西,然后再打掃;清掃時要先清掃天花板,然后清掃周圍的墻壁;清理墻面時,也要從上往下依次進行;如果不按照上面的步驟進行,可能會造成食品污染、反復清理等問題。在此過程中,涉及窗戶、墻壁、地板等方面,并讓學生了解其操作流程。
三、注重實踐體驗,掌掘勞動技能
要達到技能目標,就要靠學生自己的實際操作。只有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實際勞動中去,才能使學生的知識變?yōu)槟芰Γ瑥亩箤W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有效的發(fā)展。勞動技能的熟練程度、生活自理能力的增強、勞動習慣的形成,都是通過勞動實踐來完成的。所以,在教材的理論知識指導下,主要是讓學生自己動手,逐漸熟悉各種技能工序,掌握勞動技能。
比如,在“制作動物書簽”課程中,學生們學會了如何制作動物的書簽,在完成了自己的設計、著色、粘貼、剪裁、錐孔穿線等手勞動業(yè)后,一張張可愛的小書簽就被制作了出來。
四、走進實際生活,培養(yǎng)勞動能力
勞動技能知識已廣泛地運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所以,在課堂上,老師的講解、舉例、甚至家庭勞動,都不再局限于教科書,而是與生活緊密相連,深入生活,讓學生在學習勞動技能的同時,也能解決實際問題。
比如“打結”這個例子,單靠說的話,很難讓人明白。為了實現這個教學目標,在上課之前,我在班級里組織了一個打捆書籍的競賽,在一定的時限之內,看誰先把書扎好,然后打包好,然后再拿出來。然后,他讓學生們將自己捆綁的書籍拆開,看誰的動作更快,然后給出評分。在學生中,有些人扎得很好,速度很快,但是有些人扎得很緊,速度很慢。對此現象進行解釋:這一類學生在勞動技能中已掌握了打結的技巧,而且熟練地掌握了技能;有些人扎的太松,動作太慢,一拿起就散開,這是技能沒有掌握好,還需要再加點功夫。再利用團隊協(xié)作、相互溝通、會的教會不會的。然后,讓同學們拆開一本,有些人很快就打開了,而另一些人則是花了很大的力氣,才慢慢地打開。快速打開的,是一個活結;難以解開的,就是一個死結。然后讓學生們討論如何打死結,活結怎么結。再次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哪些使用了死結,哪些使用了活結,讓同學們進行認真的交流。
五、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動手操作能力
洛克說:“學生最適合的學習方法就是在學生有興致的時候,在學生愿意去做的時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動手能力。比如在《葉貼畫》的第一節(jié)課上,在課堂上做了一些葉貼。教學過程中,教師說:“各位同學,老師今天送了一件禮物,讓你們猜一猜,猜對了,這件禮物就是誰的。”
學生們都在期待禮物,然后教師讀了起來:“綠葉,小動物,看起來很有生氣,其實是一片葉子。”學生們很快就猜出了“小貓”和“狐貍”這兩個葉貼畫,收到禮物的學生喜笑顏開,而那些沒有收到的學生則是艷羨萬分。這時教師趁機問道:“大家要不要樹葉貼?”“要!”“那么,我想讓你告訴我,你帶來的葉子是什么樣子的?能做成什么樣的圖畫?怎么貼?你可以按照你的想法,把它貼上去,然后送給別人,怎么樣?”學生們都很興奮,每個人都在努力地做著自己的作品。
六、健全評估機制,促進學生技能發(fā)展
要加強對勞動技能的評價力度,以提高其熟練程度。在勞動教育中,我們以學生的勞動技能熟練為衡量指標,脫離了過去一節(jié)課要做一項勞動,即要有一項外在的結果。不僅要看成果,還要注意同學們是否具有技能思想和創(chuàng)新思維。采用自我評、互評、家長評、教師評三種方法,即流程評,占40%;根據學生的勞動技能競賽和勞動技能成果,對其進行創(chuàng)意和動手能力的評估,占20%;期終采用對小學生所學的勞動技能進行測試,其得分占40%,評定結果納入小學生素質綜合評定手冊,并與優(yōu)等生的評選相結合。在技能認識,技能思考,技能運用等各個領域,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盡管大部分都是無形的,但也是一種結果,甚至更有意義,因此我們要對其進行正面的評估。
結束語
在不斷深入的素質教育中,加強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創(chuàng)新力的培養(yǎng),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為此,在未來的教育勞動中,必須繼續(xù)深入地學習和探究,為新時代的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徐靜.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勞動教育有效性之探析[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20,36(02):33-39.
[2]謝林燕.情到深處自然行——《道德與法治》勞動主題教學例談[J].小學德育,2019(03):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