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穎 江蘇省常熟市實驗幼兒園
幼兒園區域活動是教師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發展的特點創設的基于兒童活動的一種空間組織形式,它是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選擇材料、自主探索、自主操作的個別化學習活動。通常可以將班級區域劃分為美工區、益智區、閱讀區、科學區、建構區、生活區、扮演區等。由于區域活動具有自主性、開放性、互動性和情境性的特征,教師在其中不僅能關注到幼兒領域關鍵經驗的獲得和思維、技能等方面的發展,而且能關注和提升幼兒的學習品質。學習品質是“積極的態度和良好的行為傾向”,是“能夠反映兒童自己以多種方式進行學習的傾向、態度、習慣和風格等”,它不是指兒童所獲得的知識與技能,而是指兒童如何獲得這些知識與技能。參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標準,本課題研究中將“學習品質”分為四個維度七個組成部分,包括(1)情感維度:好奇心、堅持性、自主性;(2)認知維度:反思能力;(3)能力維度: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4)社會性維度:合作能力。
之所以本課題重點選擇在區域活動中研究如何提升幼兒學習品質的策略,是出于以下原因:
首先,區域活動的空間設置能營造安全、私密的活動氛圍,更符合幼兒喜歡小團體游戲的需求,幼兒在區域活動中也更樂于主動參與、表現自我。因此,教師在區域活動中有更充裕的時間,在不同類型的活動中可以細致全面地觀察幼兒的行為,并將幼兒在自然狀態下的典型行為與學習品質的內容要素對照解讀,讓幼兒的學習品質“看得見”。
其次,區域活動營造了良好的共同體氛圍,能夠引發每一個幼兒更強烈的學習動機,為幼兒學習品質提升提供心理環境支持,引導幼兒在小團隊活動中充分互動和交流、共同學習、合力解決問題,有助于每個幼兒積極學習品質的發展。
此外,《指南》的“教育建議”中可見培養幼兒學習品質的關鍵性要素包括“教師對幼兒活動所持的支持性態度”。幼兒在區域中進行個別化游戲與學習,更利于教師根據幼兒的個性特點,相信每一個幼兒都有無限的發展潛能,以“溫暖和關愛”的情感態度參與其中,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活動環境,提供豐富且適宜的材料,給予多元化的支持策略,鼓勵并支持幼兒嘗試各種各樣的探索路徑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激勵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交流表達,這將更有效地促進幼兒學習品質的養成。
以益智區活動為例,觀察后分析解讀幼兒的學習品質特征和要素,基于兒童視角審視幼兒的發展需求和學習特點,深入實踐探索適宜的教師指導策略,著力于有效提升幼兒積極的學習品質。
益智區是教師根據幼兒數學教育的目標和幼兒思維發展的特點,創設的一個供幼兒自主探究與操作益智類活動材料的個別化區域活動。幼兒學習品質中的好奇心、堅持性、自主性、創造力、反思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要素都能在益智區活動中得到體現。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劉焱提出,益智區的活動能夠激發和培養幼兒探索和發現的興趣,也有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觀察力和注意力、自信心和堅持性等學習品質。
為了提高益智區活動觀察的有效性和聚焦性,我們將評價指標進行層次梳理,引導教師通過建立個體檔案、點面結合的觀察方法,既全面關注學習品質的組成要素,又全面觀察班級的所有幼兒。
根據“學習品質”的四個維度七個組成部分,我們梳理了“幼兒學習品質觀察評估表(區域活動)”(見表1),將好奇心、堅持性、自主性、反思能力、創造力、問題解決能力、合作能力等學習品質的子類目分別以二級指標和典型行為的方式進行層級化表述,教師可以根據更具體的指標和典型行為表現判斷幼兒的行為大致處于什么水平,從而理性地分析幼兒的好奇心品質發展。《幼兒學習品質觀察評估表(區域活動)》中既包括教師對幼兒學習品質發展現狀的判斷和量化評估,又包括教師對應幼兒學習品質行為指標的分析描述。

表1 幼兒學習品質觀察評估表(區域活動)
教師將每個幼兒的學習品質典型行為記錄整理在幼兒成長檔案中,做到“關注每一名幼兒”的全覆蓋評估。通過每學期初與學期末的量化評價對比,分析幼兒學習品質的動態變化,教師可以更直觀地了解并有針對性地提升幼兒的學習品質。(見圖1、圖2)

圖1 小1班幼兒堅持性和自主性期初評估折線圖

圖2 小1班幼兒堅持性和自主性期末評估折線圖
觀察是教師的專業素養,能夠幫助教師基于幼兒視角、著眼幼兒發展創設區域活動,支持幼兒的深度學習。但教師在觀察時存在一些問題,如:缺少目的性,不能有效地獲得幼兒發展的信息,觀察記錄之后不會分析,等等。因此,我認為在觀察幼兒學習品質表現時,可以采取“點面結合”的觀察方法。“面”是指采用檢核表、等級評定、頻率計算、作品分析等方法,了解班中每個幼兒活動的興趣、活動的堅持性、創造力等學習品質,教師可定人或定區觀察;“點”是指教師用區域定點觀察法,了解幼兒在活動中的好奇心、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等典型行為;用時間取樣觀察法定時觀察,了解幼兒的專注力、堅持性等情況;用跟蹤觀察法對個體連續多次觀察,了解幼兒學習品質的獨特性。這樣點面結合的觀察方式除了能夠更全面精確地了解幼兒數學學習的軌跡之外,教師也能發現幼兒的個性特點和學習品質表現方式,并幫助幼兒發現自己的獨特價值和發展潛能,促進幼兒積極主動地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如:當教師在區域定點觀察時,記錄了3個小班幼兒“看點卡擺花片”的操作活動,發現幼兒普遍不感興趣、活動堅持性不強時,就變換成“給小動物喂食”的游戲,用故事情境吸引幼兒隨意抽取“食物盒”里的點子卡片,并根據卡片上的點數用勺子舀相應數量的豆子喂“小動物”,持續觀察后發現,新的游戲形式增強了幼兒的活動自主性和堅持性。(見表2、表3)

表2 “看點卡擺花片”幼兒活動情況統計表

表3 “給小動物喂食”幼兒活動情況統計表
在益智區域環境的創設上,教師基于幼兒快樂游戲、專注操作的理念,將益智區創設在相對安靜的一角,但并不割裂各區域內容之間的兼容性,使靜態的環境呈動態性,幼兒利用活動室墻面、地面、桌面等各處盡情地游戲。
幼兒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個體,其學習體驗也需要一個完整親歷的過程。益智區的主題如果能與幼兒的生活、游戲活動等整合起來,就能激勵幼兒主動學習、深度探究。如:“春天”主題貫穿于益智區活動之中,創設了“制作小花”“花瓣項鏈”“給小動物排隊”等情境,其中滲透了數量關系、對稱排序、特征分類等多種數學學習經驗,并與角色區“超市”場景整合。幼兒對這些活動非常著迷,運用多種表征方式積極表現著自己對節日的理解和感受。活動不僅提高了幼兒自主數學學習能力,還綜合提升了幼兒的積極主動、專注探究、樂于交往等學習品質。
相對于區域的分割,幼兒更關注的是區域中有哪些好玩的內容。因此,益智區時常與其他區域交互融通。比如:當幼兒在益智區玩磁力拼圖時,也感受到磁力相吸相斥的科學現象;生活區中夾豆豆的游戲也滲透著分類集合、數物對應的數學教育元素;益智區的一些材料是幼兒在美工區中自制的小手工。當我們把兒童這一主體放到首位時,幼兒也更加積極地展現出“主人翁”的姿態,在強烈的學習動機的驅使下主動嘗試解決各種問題,綜合運用已有經驗,反思回顧自己的游戲過程并想出創新的玩法。
幼兒的區域學習不應局限于室內,也可以拓展到戶外,充分利用幼兒的自然天性學習。如:教師將分類汽車的材料投放到戶外,幼兒在地方更大、自由度更高的場景中盡興地玩著開車、停車等游戲,在游戲中幼兒除了比較和記錄快慢、探索按多維標記分類的方法,他們還會因為材料、空間或規則等問題產生沖突,在解決沖突的過程中提高自主交往與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環境的規劃與運用》一書中將數學材料提升為幼兒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益智區中適宜的材料能夠更有效地提升幼兒的學習品質。
益智區材料要與幼兒的生活聯系緊密,這樣才更能夠激發幼兒自主學習的興趣。如:稱東西、匹配瓶蓋等都是融于生活的益智操作,撲克牌、拼圖、下棋、搭積木等又是幼兒百玩不厭的益智游戲。只有源于生活的數學材料才能激起幼兒的學習意愿,只有與生活相關的益智活動才是幼兒真正能運用、能內化的。
區域材料間的內在聯系會對幼兒構成一定的知覺場,暗示幼兒的活動方向,對幼兒活動的性質和主題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教師要建立新投放益智材料與已有益智材料之間的關聯、幼兒數學關鍵經驗的前后關聯、材料與主題的關聯等等,啟發幼兒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生成更多樣化的玩法,促進幼兒學習品質的可持續發展。如模式排序的材料可以投放串手鏈、種花、裝飾領帶等不同種類。“春天”里,幼兒通過自制花朵,按特征分類插花、排序、組合等形成小花園。教師以不同方式呈現材料、重組材料時,會重新引發幼兒產生探究不同情境下游戲新玩法的好奇心和積極性。
相對于書面操作材料,幼兒更喜歡玩一些自己能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的材料,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活動需求,投放不同類型的材料。如果投放的材料能滿足幼兒擺放、拼插、系帶、寫畫、剪貼、測量等多種操作方式的興趣需求,成品材料與半成品材料、高結構材料與低結構材料隨著活動主題靈活搭配,可以給幼兒適度挑戰、提升自我效能感。
益智區活動讓老師為難的評價問題,教師在設計材料時要思考如何引導幼兒自我發現錯誤。一些材料可以供幼兒自己檢驗操作結果,如找瓶蓋、裝豆子等;一些材料可以保留結果等活動結束后統一評價,如掛數字、拼圖、畫圖案等;還有的材料可以通過同伴合作游戲的方式,由同伴相互學習評價,如棋牌游戲等。教師更應該多關注幼兒與材料互動的過程,及時評價,鼓勵幼兒形成主動反思、交流合作的積極學習品質。
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是教師在區域中培養幼兒積極學習品質的重要力量。研究表明,當師幼間建立溫暖、安全的情感紐帶時,會使幼兒產生更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更主動的行為參與。幼兒在益智區游戲時經常需要面對任務和挑戰,需要有克服困難、堅持游戲的自信和動機。如果教師能夠理解幼兒,在他們出現問題時及時鼓勵,根據幼兒特點和困難所在及時提供材料、示范、啟示等教育支架來支持幼兒的持續探究,就能有效增強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產生靈活解決問題的策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教師是幼兒活動的陪伴者。我們首先要站在幼兒的角度,以“尊重、關懷、接納”的態度仔細觀察幼兒的行為,傾聽幼兒的想法和感受,才能做到對幼兒的活動有更深層次的解析,從而能有針對性地深入引導,使活動內容真正追隨幼兒的興趣、經驗和發展。如:我靜靜地觀察了一名性格內向的小班女孩操作“點物接龍”卡片之后,有一個檢查的細節,她從頭到尾依次點數了所有已經擺成長條的卡片上的點子和實物圖片,并且自我糾正其中的錯誤,這在小班幼兒身上是比較少見的,說明這名幼兒有自我反思的良好學習品質。因此,教師有意識地請這名幼兒做“小老師”,在區域中檢查同伴的“接龍”操作,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心。
在幼兒活動時,教師要給予幼兒自主操作體驗的機會,從幼兒的問題中分析原因,從幼兒的視角理解其行為,從中尋找教育的生長點。比如:幼兒兩兩玩“五子棋”時,不時傳來笑聲,而且還有一桌散亂的棋子。如果我們即刻制止并要求幼兒整理,就無法了解到幼兒行為背后的原因。當教師深入觀察之后,發現是因為棋盤太小,當幼兒已經掌握五子棋的游戲方法之后,棋子越擺越多時,難分勝負,所以他們最后開心地“和棋”,把棋子故意弄亂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和幼兒一起討論,變通規則,調整材料,提高挑戰難度,滿足幼兒不斷生成的游戲需求,促進幼兒自主性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學習品質發展。
持續觀察記錄能夠深入了解幼兒個體的發展特點與軌跡,幫助不同水平的幼兒在各自的“最近發展區”中找到適宜的目標,形成學習品質的進階式發展。我連續一學期跟蹤觀察了班中一名堅持性不強,但自主性非常強的小朋友在益智區中的學習行為。通過一次次駐足觀察、一個個互動交流、一遍遍視頻分析、一份份材料創新,教師發現該幼兒堅持性不強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他的思維比較活躍,區域材料對他來說缺乏可玩性和挑戰性。因此,教師將一些低結構材料巧妙創新變化,使材料對他來說更具有操作性和挑戰性,更符合該幼兒的“最近發展區”,通過與幼兒的持續深入師幼互動,有效促進了他堅持性等學習品質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