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慶
摘要:全身上下均是寶的玉米其莖葉富含營養,種子的食用價值也極高,因此玉米種植對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玉米寬窄行種植技術的推廣應用能夠將國內玉米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擁有很好的發展前景,各個地區應當根據當地的土壤及氣候等條件,不斷完善和創新玉米種植技術,通過推廣技術讓現代化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得以實現。
關鍵詞:玉米;寬窄行種植技術;推廣;應用
玉米的營養價值很高,用途很廣,因此受到農民的一致歡迎和接受,并因其特殊的種植工藝而受到高度評價,成為許多農民的重要經濟資源。因此,必須重視玉米種植和管理中種植技術的重要環節,深入研究,重視采用,繼續推廣和實施創新的種植方法,有效實現玉米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在新時期,要不斷提升種植技術,促進玉米增產增收,使玉米種植技術不斷完善和優化,使玉米產業化得到有利的發展。
1 玉米種植技術推廣應用的意義
1.1 推動農業機械現代化
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玉米種植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農業機械化和生物科學技術的進步必須給農業機械充分的機會來種植玉米,而傳統的玉米種植模式或經驗顯示出一定的延遲性。各種數據顯示,中國的大多數農民缺乏高水平的教育,他們的整體素質和對農業機械的使用意識需要提高。因此,在推廣玉米種植技術時,必須提高農民的認識,向他們傳授農業機械和耕作技術,這些技術使大多數農民了解在生產中使用農機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大幅度提高玉米產量和質量,積極出臺相應的農機補貼政策。
1.2 提高玉米產量,增加農民收入
玉米生產技術通常涉及許多因素,這包括選擇種植玉米的介質、選擇播種地點、播種、田間管理和控制病蟲害。玉米生產技術的傳播包括向農民解釋這些工具,并將其從社區轉移到社區。玉米質量和產量對農民的經濟利潤有直接影響。玉米生產技術的傳播將使更多的農民能夠采用良好的現代管理方法和知識,并專注于發展和提高自己的玉米栽培能力,從而增加他們的經濟收入,同時提高玉米產量。
1.3 帶動市場發展
在現階段,由于個體農民數量眾多,農產品缺乏銷路,農業產業規模小等諸多因素,以玉米為主要作物的該地區的經濟和農業發展緩慢。當局經常與專門推廣玉米種植技術的農村合作社合作,確保當地玉米產品積極參與市場貿易,導致零星部門逐步擴大,確保農民真正成為市場領導者。
2 玉米寬窄行種植技術要點
2.1 品種選擇與種子處理
首先,在選擇玉米種子過程中,應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因地制宜的選擇玉米品種;例如農大95、魯丹256等玉米品種均是各單位審核通過的優良品種;這類種子不僅具有較高的潔凈度,其發芽率也相對較高;是促進玉米豐產、優質的抗病品種。其次,當選好玉米種子后,就需做好種子的處理工作,應淘汰一些顆粒干癟、受病害或蟲害影響以及受損種子;在完成挑選工作后,應將種子放在陽光下晾曬兩天,以此來提高種子的吸水性能;與此同時,還需選用一定劑量的多菌靈進行拌種工作,這可從根源上降低種子病蟲害的發生率。
2.2 選地與整地
在選地過程中,應以土層深厚、排水設施好、保水性能高的地塊為主;另外,還可選擇黑土、沖積土、黑鈣土等土壤。當選好土壤后,就應及時進行深耕作業,在土壤平整后,可有效提高地面溫度,促進土壤內部有機物質的分解。待到來年春季,需要進行旋耕整地,并在旋耕寬行精密播種,進而形成窄行苗帶;在完成秋收工作后,應對新的寬行進行旋耕,在旋耕過程中,需改正對等行種植方式,選用條帶旋耕機進行寬行旋耕整地,以此來達到玉米的播種要求。通常情況下,其寬行的寬度應在125cm左右,而窄行寬度應為35cm左右,適宜間距需控制在約18cm,密度約為6000株/hm;與此同時,還應同時完成滅茬、施肥等相應工序,進一步實現提高土壤含水量的目的。在施加肥料的過程中,應選用高氮緩控復合肥,土地肥料用量應控制在45kg/hm左右;在施肥環節中,應選擇條狀施肥方式,與種肥的距離應高于10cm,進而采取寬壟和窄壟交叉種植方式,確保玉米在壟溝內部,促進玉米對光照的吸收,提高玉米田內的通風性,以此來實現增產的目的。
2.3 播種
如若土壤10cm處地溫高于8℃,如果在秋季對土壤進行了充分的準備,精確地播種到窄行中,并在前一年的寬行中翹起,可以形成新的窄行秧苗帶,從而大大降低播種成本。播種也可以在適當的時候進行,以避免7月和8月的高溫,因為那時玉米會吐絲和散落。其播種深度應以3.5cm左右為宜,在播種過程中,應保證深淺一致,做到均勻覆土。通常情況下,其播種密度可控制在6.2萬株/hm,其適宜栽培密度則為4500株/hm。
2.4 苗期管理
待玉米到了苗期,就應做好定苗、間苗工作,這兩項工作是保障玉米吸收充足營養物質的重要途徑,進一步促進玉米莖、葉、節的分化;當玉米幼苗長至三葉時,就應進行間苗工作,如有未出苗現象,應及時補苗。當玉米至四五片葉子時,就要進行定苗工作,以此來促進玉米苗的茁壯成長;如在此過程中,玉米病蟲害較為嚴重,就應推遲定苗時間;并根據玉米的生長特性留足苗數,同時去除弱苗及病苗,這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玉米的結果率。
2.5 施肥與水分管理
首先,要施加足量的底肥,在施加底肥過程中,應選擇以下兩種肥料:第一,腐熟農家肥,其用量為1500kg/hm;第二復合肥,其用量為25kg/hm。此外,還可以選擇另一種施肥方案,在農田內部施入優質農肥、氮肥、磷肥,其施用量分別為25kg/hm、220kg/hm、80kg/hm,待完成玉米播種工作后,就應及時進行追肥工作,如發現缺苗現象,應及時補苗;玉米苗期施肥方式應以開溝施肥為主,其施肥量應根據土壤肥力含量以及玉米的生長情況綜合決定;到了玉米生長后期,就應為其施加一定劑量的長效尿素。首先,這將促進根系生長,提高玉米的抗傾覆性;但是,在干旱天氣也應進行灌溉。這種方法可以有效促進玉米的生根,不僅可以緩解種植階段的缺水問題,還可以有效提高玉米的生長能力。最后,當玉米田出現積水現象時,應進行排水。當玉米生長在高壟期時,對水資源的需求比較大,這時就需要及時灌溉。以促進玉米后期的生長發育。
2.6 除草
通常情況下,一旦玉米長至4片葉子時,就需及時做好田內的中耕除草作業;在除草過程中,需結合玉米的生長情況,選擇晴朗無雨天氣進行;與此同時,還可配合使用丁草胺等高效除草劑,按照配比兌入適量清水混合噴霧。
2.7 收獲
當玉米粒達到生理成熟期,就可進行收獲工作;之后應將玉米扒皮、晾曬,并做好脫水工作。
3 玉米種植技術的推廣應用
3.1 選擇優質玉米品種,因地制宜開展種植
在開展玉米種植工作之前,需要做好一系列的前期準備工作,其中玉米品種的選擇就是極為重要的一項工作內容。質量較差的玉米品種即便經過了良好的栽培,其產量和質量仍然會受到影響。因此,在選擇玉米品種時,應當優先考慮產量較高、抗病害能力較強、抗倒伏能力突出的優質玉米品種,同時結合種植地的自然條件,選擇耐寒、耐旱或是耐高溫的品種。另外,不同地區的土壤情況和地質條件也會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一方面的差異對于玉米生長所帶來的影響同樣應當納入到玉米種選擇過程中的考量因素當中。除此之外,種植者還需要和玉米的生長情況以及生長區域內部的條件適時進行施肥,盡可能的避免在陰雨天進行施肥,以免導致肥力的流失。
3.2 適當調整種植密度,及時進行施肥管理
許多農民為了提高產量而增加玉米密度,導致產量減少,甚至營養不良。調整玉米種植密度可以促進更好地從土壤中吸收養分,獲得更多的光照和汲取更多的水分。經驗表明,種植密度不僅影響玉米的生長,也影響其外觀和形象。過高的種植密度不能滿足玉米的生長需求,從而降低玉米的自然產量過低的種植密度會將土壤資源的可利用性減少,進而將玉米田間的種植產量降低,為了節約土地資源,對種植距離進行調整的同時,將種植密度進行合理調整,可形成適合玉米種植的區域,確保種植所獲得經濟效益。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種類的玉米對于種植密度的需求也是有所差異的,在調整種植密度時,要求農民能夠立足于全局的角度之上,考慮多種因素所帶來的干擾和影響,選擇更具合理性的種植密度。
3.3 強化農民對于種植技術的認知
在玉米種植技術的推廣過程中,要想體現出良好的推廣和應用效果,要充分確保農民群眾對相關技術有深入的認知,并且在實踐的過程中可以有效接受落實,這樣才能為技術應用效果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在實踐的過程中要著重做好種植技術的引導、宣傳和培訓工作,確保農民群眾的思想認知進一步優化和完善,進而體現出應有的接受度和認可度。推廣人員要進一步有效利用新媒體平臺,實現線上線下的有效應用,充分實現推廣和融合,進而體現出更加良好的種植效能,有能力的人員必須創造一個合適的平臺來推廣種植技術,提高勞動力和資源的節約意識,防止眼勞動力和資源過剩成為推廣技術的障礙,在推廣噴灌、滴灌技術等一系列相關方面要有效加強,使農民群眾充分認識到相關技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灌溉的過程中體現出應有的水資源和勞動力應用效果,進而體現出應有的推廣成效。此外,在鋪設灌溉管道和滴灌方面的一次性投資可以補充節水的宏觀支持,提高農民的認識,改變他們對種植技術的看法和認知,并提供切實的好處和效率,從根本上反映種植技術的傳播和應用效果。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
3.4 提高推廣人員的綜合素質
家鄉玉米種植人員的傳統觀觀念及時轉變,應當加強思想教育的開展注重培養種植人員的服務意識使他們明確自身工作職責的同時樹立正確的觀念。同時將培訓方式不斷創新,借助巡回、集中培訓等方式,邀請專業學者、專家進行專業知識講座,定期組織輔助人員培訓。不斷拓展現有知識,不斷提高業務能力。為了達到推廣技術的預期效果,咨詢人員需要具備良好的業務知識和扎實的專業知識,以便有效地處理出現的問題。咨詢人員需具備全面的玉米技術知識,注意學習相關技術內容,提供專業的技術咨詢。
3.5 借助網絡新媒體進行宣傳
有些農村地區在信息流通上存在著時差,很多農民根本不了玉米種植新技術,也認識不到其中的價值,還是按照傳統的方式進行玉米種植,因而,很難通過玉米種植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也影響了現代玉米種植業的發展壯大。所以,基層有關部門必須采用不同的方式對農村地區進行玉米種植技術的宣傳普及,讓農民們意識到玉米種植技術所帶來的經濟價值。在網絡信息技術發達的當下,可以通過地方電視臺進行玉米種植技術的宣傳,還可以借助移動通訊設備的優勢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宣傳。這不但可以加快農村地區信息接受和傳播的速度,借助傳統媒體的權威性,能夠提高農民學習新型技術的意愿,在推廣玉米種植技術過程中,對種植戶進行技術講解和普及時,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消除農民心中的疑惑。
3.6 政府補貼等相關方面的強化
在玉米栽培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過程中,政府和其他有關方面應提供必要的政策補貼,讓農民更有效地使用新技術、新機械和新種子,成功引導政府補貼在新栽培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由于農作物種植是中國大多數農民一年中的主要收入來源,政府要確立相對應的補貼基金,進一步結合具體的資金應用需求響應號召,使人民群眾更有效的利用好相對應的補貼,進而為新技術新模式的有效應用,呈現出更大的效能而奠定基礎。要為農民廣泛接受新種植技術創造條件;密植、間種、套種等后期技術要從技術能夠創造的經濟利潤角度入手,使農民群眾因為相對應的補貼,可以更有效的應用新技術和新設備等,以此起到更加良好的技術推廣效果。
3.7 提高技術推廣人員的專業技能和業務水平
在玉米種植技術的推廣應用過程中,確保推廣人員具備應有的崗位勝任能力和專業技能,也是關鍵所在,在具體的推廣過程中要確立相對應的技術推廣站,具備應有的組織機構,以此進行相關推廣人員的培訓和考核工作,確立長效培訓機制。要邀請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進行高質量教學,進而在基層更有效的提升推廣人員的整體能力和綜合素質,為技術推廣工作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撐。基層農業管理部門要進一步有效明確技術推廣人員的職責和任務要求,使其嚴格按照相對應的職責有效操作,肩負起推廣新玉米種植技術、玉米新種子的責任還包括:找出現有種子、技術和耕作方式的差距,有意識地提供良好的反饋,培養當地技術人員的服務意識,傳播知識,促進當地農業部門的健康發展,加快當地玉米部門的技術革新。
4 結語
綜上所述,提高玉米種植水平不僅與農業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也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息息相關。通過選擇優質玉米品種因地制宜開展種植,適當調整種植密度,及時進行施肥管理,做好田間管理工作,有針對性進行灌溉,有效強化玉米種植水平,促進農業發展水平的進步與提升。
參考文獻
[1] 杜成濱.玉米寬窄行種植技術分析[J].農村實用技術,2021(8):70-71.
[2] 張豐,劉振,薛輝.玉米寬窄行交替種植技術[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1(6):13-14.
[3] 王豐偉,趙鳳霞,王寶華.大田玉米矮化密植高產栽培關鍵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6):209-210.
[4] 楊兵華,苗文霞,胡麗平.玉米寬窄行種植技術探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8):169-170.
[5] 劉顯峰.玉米寬窄行種植技術探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2):219,222.
[6] 劉宏健,王旭.玉米寬窄行種植技術[J].吉林農業,2019(19):41.
[7] 何淼.玉米寬窄行栽培技術[J].農村科技,201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