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博彥
近年來,省教育研究院以省基礎教育教研基地項目、“南方教研大講堂”“走進粵東西北教研幫扶活動”為三大抓手,打造高素質教研隊伍,創新教研機制,落實教研任務,強化教研保障,提高教研水平,推進高水平教研體系建設,助推全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教研基地項目:深化機制創新,變革育人方式
2021年4月,省教育廳公布第一批145個廣東省基礎教育教研基地項目名單;2021年5月,廣東省基礎教育教研基地項目啟動儀式在廣州花都舉行;2022年2月,第二批廣東省基礎教育教研基地項目名單公示,擬新增45個學科教研基地,14個校(園)本教研基地,5個縣(市、區)教研基地。至此,全省已建有省級教研基地209個。
省級教研基地項目的實施,是支撐廣東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其目的是深化教研機制創新,推動教研體系建設,聚力研究和解決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重點難點問題,促進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研隊伍和教師隊伍建設,推進課程教學改革和育人方式變革,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深化學科教育教學研究,全面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
學科教研基地項目分學科分學段建設,通過開展學科教育教學研究,深化學科課程教材教學與評價研究,以地級以上市學科教研員為專業引領,促進學科教研隊伍和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汕頭市小學數學教師隊伍受到年齡結構、專業背景的限制,教學思維較傳統,較少采用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等課堂教學方式,高質量課堂教學資源也比較欠缺,導致課堂無法很好地支撐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對此,學科教研基地(汕頭市教師發展中心,小學數學)圍繞“數學資源建設”“數學課程研究”“教師專業成長”三方面,開展“以‘資源建設’與‘課程研究’助力教師專業成長”項目研究。
該教研基地負責人吳燕娜介紹,目前,基地正逐步設計開發前置性任務單、課堂教學設計、上課課件、微課、教學實錄、作業評價、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等教學資源,建立有序的、多層次、多維度、高質量的多媒體教學教研資源庫。同時,運用情境教學、研究式學習、項目化學習等開放性教學模式,與基地學校提煉校本數學教學模式,優化教學評價方式。如澄海區東里小學提煉了“情景導入—問題驅動—組內合作—點撥提升—當堂訓練—盤點收獲”的“本真課堂”模式;龍湖區金暉小學構建了涵蓋“數學表達、課堂表現、作業情況、成果展示、數學活動、期末檢測”等指標項的“數學學科多元評價體系”。
在此基礎上,基地通過研培結合、讀書沙龍、專項比賽、科研培訓等方式,以科研帶動教研,打造“市教研室—基地區—基地校”三級聯動教研共同體,構建適合各年齡段各專業背景教師,促進其專業持續發展的教研機制。
構建創新協同教研機制,整體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校(園)本教研基地項目由教研機構與所轄中小學(幼兒園)共同建設,通過構建教研機構與中小學(幼兒園)協同教研機制,創新校(園)本教研制度,以地級市教研機構引領相關學校的研究力量,促進校(園)長隊伍、一線教師隊伍建設,帶動中小學(幼兒園)構建五育并舉的校本育人體系,深化課程教學與評價改革研究,加強家校教育協同研究,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整體提升。
“當前教育教學工作中,不少學校存在‘重教輕育’‘重智輕德’‘重分輕能’的現象,教師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落實學科育人的目標,將‘五育并舉’異化為‘五育并考’,校本教研和教學評價中也存在‘五育’關系割裂、淺表聯系的問題,學校五育并舉育人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校本教研基地(中山市教育教學研究室、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學)負責人朱敏嫣告訴記者。
為此,該教研基地開展“‘五育’評價體系構建”項目研究,基于市教研員集體視導、蹲點教研、掛點幫扶等常態化協同教研機制,幫助教師理解學科育人的意義和內涵,將學科育人從學科課程延展至校本課程、學生社團、校園文化、課后服務等領域。同時,項目學校中山市石岐中心小學積極探索“主題式跨學科”校本教研形式,開發跨學科校本課程。圍繞教學主題,如“財經素養——買帳篷”“STEM微項目活動——我會做玩具”“綜合實踐活動——節約用紙,你我踐行”等,相關學科教研組確定主題中學科教學目標和相關知識點,并開展跨學科的集體備課、模擬授課、聽評課、課后反思等活動,以確定課型、優化教學模式。
下一階段,基地將運用過程評價、增值評價、特色評價、外部教育評價、信息系統/信息技術評價,構建多元、系統、動態、持續“五育”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統籌建設教研制度機制,整體提升區域教育教學質量
縣(市、區)教研基地項目由縣(市、區)教研機構建設,通過跨學校、跨學科、跨學段統籌推進縣(市、區)教研制度和機制建設,全面提升縣(市、區)教研隊伍建設,深化課程教學與評價改革研究,開展育人方式創新研究,強化教研隊伍和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研究,縮小城鄉間、校際間教育教學差距,整體推進區域教育教學質量提升。
廣州市花都區位于城鄉接合區域,區域內校際教育教學差異明顯,特別是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階段,師資不均衡、硬件差異大、生源差距大,部分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學質量和教研氛圍較弱。因此,如何縮小校際教育教學差距,整體提升區域師資教育教學教研水平,是花都區推動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縣(市、區)教研基地(廣州市花都區教育發展研究院)負責人何彪向記者介紹,針對上述問題,基地在學前、小學、初中、高中四個學段,建立了全區性教研指導機制以教研員蹲點薄弱學校(園)幫扶機制,以“1+3”主題導研方式開展教研員到學校、幼兒園開展蹲點教研指導工作:教研員以學校實際教育教學問題導向,確定1個明確的“教研主題”,如“聚焦一日生活,助推幼兒發展”“實施‘素養課堂’建設,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到校開展“參與年級集體備課”“參與校本學科教研活動”“舉辦學科微講座”三類教研工作,對教師進行跟蹤指導,針對性地幫助學校解決學科教學問題。
“南方教研大講堂”:創新教研平臺,打造教研品牌
2021年7月16日,由省教育廳指導、省教育研究院主辦的“南方教研大講堂”正式啟動。第一場以“講好黨史 培根鑄魂”為主題,開展初中、高中歷史縱向同課異構教學研討活動。同課異構教學后,專家進行評課并給歷史教師提出教學建議,并與一線教研員、教師,從不同角度圍繞“中學歷史課堂如何講好黨史,培根鑄魂”“如何開展縱向同課異構,做好學段銜接”等歷史學科教學熱點問題開展教研沙龍。最后,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原主任、研究員蔣建農作“開天辟地,中國產生了共產黨”專題講座。
“南方教研大講堂”是廣東打造教研特色品牌的創新嘗試。活動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基礎教育發展的熱點、難點、關鍵問題和薄弱環節開展深入研討,旨在通過組織實施系列主題教研活動,強化教研交流與合作,探索新時代教研活動實施新機制、新路徑,豐富教研內涵、推進教研轉型與創新,建設示范性教研平臺;大力推廣全省各地、各中小學校和教師在課程改革、教學改革、考試評價改革等方面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創新成果,創新教學教研成果應用推廣方式,推進教學教研成果交流與應用創新;深入推進教研基地項目建設,推廣教研基地等教研團隊教育教學理論研究與實踐成果,促進教研共同體協同發展,探索示范性與領航性教研共同體生成、建設和發展機制及路徑,促進教研共同體發展與品牌建設。
例如,開展“新時代體育教育的價值及其課堂達成路徑——廣東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主題研討活動”,探究新時代背景下體育教育所承載的歷史任務和價值,全面剖析體育教育的“育德”“育心”“育體”“育智”“育美”系列育人作用,闡述體育與健康課堂落實體育育人目標的具體路徑;開展“研學轉變教學方式,實踐賦能‘雙減’落地——廣東省中學地理跨學科主題研學實踐課例探討活動”,探索充分發揮地理學科綜合性、實踐性育人優勢,構建基于自然和社會真實情境的探究式、體驗式教學模式,注重跨學科主題研學課程設計,提高作業設計質量;開展“聚焦學生深度學習,提升聽說教學質量——廣東省普通高中英語新課程實施主題研討活動”,促進教研員、教師深入理解核心素養背景下英語語言能力的內涵及聽說教學的目標與要求,著重探討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英語聽說教學策略。
活動更走進粵東西北地區,在清遠、河源等地開設,為當地教研員、教師搭建近距離觀摩示范教學,與專家、名教師、名校長面對面深入研討交流的平臺。截至2月底,“南方教研大講堂”已開展28場,線上累計點播量超1500萬次,在全國、全省范圍內形成較大影響力。
教研幫扶活動:解難題辦實事,打造教研幫扶新格局
“希望教研幫扶團隊能多來我們這里進行指導,能多待幾天。”“專家們的指導既有理論上的引領,也有操作上的示范,對改進我們的日常教學十分有效。”……這是當地教師對“走進粵東西北教研幫扶活動”的真實評價。
2020年,省教育研究院前往全省17個地級以上市,圍繞教研體系建設、育人方式變革、教研基地建設、教研隊伍建設、教研模式創新等主題,深入中小學校、教研部門,走近一線教師、教研員和教育工作者,開展實地調研。通過調研了解到,中小學校校長和教師以及廣大家長對高質量的教育有強烈需求,學校和教師期盼通過高水平的教研指導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和自身的專業發展;同時,調研發現制約粵東西北地區教研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問題,如教研體系不健全、教研主題不聚焦,教研員素養有待提升、教師教育教學理念和教研方式亟待更新等。
針對上述關鍵問題以及學校、教師、家長的需求,省教育研究院有針對性地制定教研幫扶活動實施方案,形成“調研問題-集體備課、研課、磨課-同課異構或接力上課交流展示-課例點評研討交流-學術專題講座-教研沙龍”基本教研幫扶模式,圍繞育人方式變革、課程標準實施、教科書使用、課堂教育教學模式方式創新、作業設計優化創新、家校協同育人等教育教學熱點問題,創設聯動幫扶機制,推進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對口地市教研機構、學校全口徑全方位融入式深度結對幫扶,覆蓋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小學、初中、高中全學段各學科,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推動教研工作滲透一線學校、班級、課堂基本單元,助力粵東西北地區落實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例如,走進清遠教研幫扶活動中,組織26個學科的70多位教研員、專家、名教師團隊,深入21所中小學幼兒園,開展約100場次教研活動,直接惠及4715名以上教研員、教師,吸引114.98萬人次觀看活動在線直播。本次活動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從幼兒園到高中,以及特殊教育,有集體備課、同課異構、專題講座和教研沙龍,也有教研工作座談會、省級教研基地座談會和學校教育管理專題報告會。
針對清遠市部分教師“重知識輕思想、重結果輕過程”的典型問題,初中數學學科聚焦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策略,通過兩位一線教師的課例展示,顯化方程思想、運用數形結合與轉化思想和提煉模型思想的教學設計,生動闡述了運用數學思想方法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實證研究,為粵東西北地區培養學生數學素養,提升教學質量提供了可行的途徑;針對統編教材理解不透徹,課堂效率不高等問題,高中歷史學科則圍繞一線教師關心的“常態化教學”“教學評深度融合”問題,通過珠海、清遠兩個省級高中歷史學科教研基地的協同聯動,致力于解決現階段教學評深度融合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而探索在常態化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路徑和策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同時,舉辦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專題報告會,邀請“開放式教育”創始人、深圳海旺學校校長張云鷹作“開放式教育課程化”專題報告;中小學體育學科組織的“校園足球”送教宣講活動,圍繞校園足球立德樹人,開展“一課三構”,并通過網絡直播,觀看量達14萬人次;中小學音樂學科,通過構建“五度三維”教學模式,向課堂40分鐘要實效,在課堂美育氛圍中提升學生美育素養;中小學美術學科通過倡導全科美育來解決山區專業師資短缺的困難,降低留守兒童輟學率,利用山區優秀的傳統文化,打造“五育并舉”的新時代美育特色;中小學勞動教育學科,充分發揮區域勞動教育的輻射作用,依托粵東西北省級勞動教育特色學校,來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和品質。
目前,“走進粵東西北教研幫扶活動”已深入潮州、梅州、茂名、韶關、清遠、河源等地教學一線,并計劃兩年內完成對粵東西北12個地市的教研幫扶,帶動輻射全省教研員和教師的教研能力和專業水平提升,推動提升粵東西北地區基礎教育教研水平,助力全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