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良懿
摘要:近些年來,隨著農業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發展有效地推動了社會經濟和技術發展,但病蟲害對農作物的影響很大。當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力度不夠,造成了農作物生產巨大的經濟損失。為提高作物的經濟效益,需要針對當前農業生產中作物病蟲害防治的現狀,提出具體的防治對策。
關鍵詞:農作物;綠色病蟲害防控;現狀;對策
0 引言
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是采取生態調控、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理化誘控和科學用藥等技術和方法,將病蟲害危害損失控制在允許水平,并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生產安全以及農業生態環境安全的植物保護措施。推進綠色防控,是貫徹綠色發展理念,促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的關鍵措施。自2006年我國提出“公共植保、綠色植保”新理念以來,各地積極轉變病蟲害防控方式,大力推進病蟲害綠色防控,對實現農藥零增長,促進農藥使用減量化,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1 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作用分析
1.1 保證農作物的正常生長
在農業生產中病蟲害大規模暴發后會造成農作物的死亡,并且許多存活的農作物狀態也可能發生變化。在農作物的栽培種植中,在幼苗期時幼苗的抵御能力較差,使得病蟲害對其所產生的威脅極大。在此情況下通過病蟲害防治措施的應用可以有效控制病蟲所帶來的威脅,抑制其快速蔓延及擴散。目前在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程中所采用的農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相應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也在逐漸成熟,能夠及時地針對病蟲害類型及情況進行有效控制及處理,并通過對農作物生長情況進行管理來提升農作物的成活率,保證農作物的正常生長。
1.2 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在綠色植保理念下做好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可以保證農業生態,也可以為農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以避免病蟲害對農作物的質量產生影響。受到病蟲害侵害的農作物,其莖稈、枝葉、根系等都可以受到影響而出現品質降低的問題,并且在發生病蟲害后一些農作物雖然還可以繼續生長,但其態勢會減緩,進而使農業種植效益降低。而在農作物種植中結合綠色植保理念科學地進行病蟲害防治工作,不僅可以有效處理病蟲害,還可以減少藥物殘留,實現農作物綠色、無公害。
1.3 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策略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多,對環保政策的執行刻不容緩。而綠色環保的物理性病蟲害防治技術,與國家綠色發展的理念不謀而合。在農作物的病蟲害防治方面,物理性防治相較于化學性方式更加綠色環保,可以減少農作物上化學藥品的殘留,降低環境污染的概率,值得大力提倡。因此,我國需要重視應用綠色病蟲害防治技術,開展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
1.4 保證人民群眾的健康飲食
農作物種植的最終目的都是讓人民群眾能夠吃到安全健康的糧食。在農作物的品種選擇、播種、育苗、施肥、松土等各個環節中,相關人員必須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悉心照料管治,保證培育出健康安全的農作物,讓人民群眾都能吃到放心、安心的糧食。
2 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問題
2.1 病蟲害的發生、發展日益嚴重
就現階段農業的發展狀況而言,廣大農民自發遠距離引種的病蟲害防控力度不夠,導致部分病蟲害隨種苗向外傳播,嚴重增加了防治工作的難度。許多農民在種植作物尤其是引種等環節上,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地方農業部門也缺乏有針對性的培訓,導致農業生產中病蟲害的發生日益嚴重。與此同時,近幾年來濫用化學肥料和農藥等農業投入品,也極大地損害了農作物的免疫系統,導致作物對病蟲害的免疫能力下降,從總體上降低了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2.2 不科學的防治方法
目前,不少的農民缺乏對農藥、化肥使用知識的了解,在購買農藥時往往缺乏明確的專業知識,盲目購買化肥、農藥,隨意增加農藥、化肥的用量,將幾種化肥、農藥混用,長此以往不能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還經常發生藥害,使作物產量和品質受到嚴重影響。
2.3 病蟲害種類多,治理難度大
農作物有害生物數量超過1600種,害蟲超過800多種,病害超過700多種,雜草超過60種。每年病蟲害發生面積超過0.93億hm,農業病蟲防治問題已成為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由于農作物病蟲害數量多、傳染性強、容易反復,為了提高病蟲害治理效果,在農作物種植時大部分農民使用化學藥劑殺死病蟲害,這是一種快速有效的病蟲害治理方式。但是由于中國病蟲害分布范圍廣,不同地區存在一定的差異,病蟲害在成長過程中隨著環境不斷變化,大量使用化學藥劑后,部分病蟲害產生了一定的抗藥性,常規的化學藥劑數量已經無法根治病蟲害,農戶不得不加大化學藥劑用量,從而導致農業種植過程中過度依賴化學藥劑,不僅沒有達到治理病蟲害的目的,而且造成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影響到整個農作物生態系統。部分沒有降解的化學藥劑滲透到地下水、地表水中,造成土壤結構失衡,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影響了土壤肥力,從而使得土地減產。
3 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要點
3.1 組織開展綠色防控試驗和示范
近年來,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會同全國農技中心每年在全國建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區,組織開展蔬菜、果樹、茶葉,以及水稻、小麥、玉米等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試驗示范,帶動了各地各級農業農村主管部門、優勢農產品基地層層建立綠色防控示范區,推動了綠色防控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綠色防控示范區主要發揮3種功能:一是新技術試驗區.凡是要推廣應用的綠色防控技術和產品,在小區試驗的基礎上,在示范區專門建立綠色防控技術試驗區,對所有綠色防控技術進行比較試驗,以明確新產品、新技術的防控效果。二是關鍵技術展示區.經過試驗證明先進、實用、有效的關鍵防控技術,集中一起,對植保技術人員、廣大種植戶等社會需求者進行展示,以達到對某些單項關鍵技術和產品防控效果進行展示推廣的效果。三是集成模式示范區.以生態調控為基礎,以作物全生育期病蟲害綠色防控為主線,以生產綠色、高質、高效農產品為目標,綜合應用各項防控關鍵技術,集成配套實用的技術模式,通過示范,向有關生產者推廣。通過開展試驗、示范,達到篩選一批新產品、熟化一批新技術、集成一批新模式、建立一套新機制的目標,推進綠色防控技術落實落地,深入發展。
3.2 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技術是根據生物之間的關系,綜合害蟲在生物鏈的位置,選擇一些對農作物沒有危害、對病蟲害危害較大的天敵與激素治理病蟲害,達到以蟲治蟲、以菌治菌、以菌治蟲的目的。近年來,國家大力發展生物防治技術,并在生物防治技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通過赤眼蜂、捕食螨、白僵菌、蘇云金桿菌、稻鴨共育等技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赤眼蜂是一種寄生性昆蟲,身形較小,成蟲長度不足1mm,可以寄生在害蟲的蟲卵中,吸取卵黃,成蟲化蛹后可以咬破寄主外殼。赤眼蜂可以寄生在玉米螟蟲、黏蟲、斜紋夜蛾、地老虎等害蟲體內,抑制害蟲生長發育。捕食螨是一種捕食性螨蟲,捕食量大、繁殖能力強、適應能力好,在防治農作物螨蟲方面具有顯著效果。目前,已經運用在中國20多個省市的蔬菜、果樹生產中。白僵菌是一種蟲生真菌,可以入侵200多種昆蟲、螨蟲,在其體內大量繁殖,產生白僵素、卵孢霉素等物質,擾亂害蟲新陳代謝功能,造成害蟲死亡。小綠葉蟬是茶樹主要害蟲。使用白僵菌向地面或空中噴灑,或者在茶樹葉部幼蟲集中的位置直接噴灑白僵菌粉,達到治理害蟲的目的。稻鴨共育是中國一項自主創新技術,在稻田中飼養鴨子,讓鴨子在稻田中不斷捕食害蟲及雜草,刺激水稻生長發育,減輕水稻病蟲害,鴨子的排泄物可以作為水稻的有機肥料,促進水稻生長發育。
3.3 化學防治技術
化學防治技術是使用殺蟲劑、殺菌劑、殺鼠劑等化學藥劑防治害蟲、雜草,是主要的病蟲害治理技術。合理使用農藥,可以快速殺死病蟲害,但是使用不當可能產生藥害。因此,在治理病蟲害時,需選擇低毒、高效、易降解的化學藥劑,掌握科學的化學藥劑藥量和濃度。農業部門要加大對農民農藥技術培訓,使其掌握農藥的使用方法和安全使用技術,做到精準施藥,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質量。
3.4 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技術主要是通過為農作物提供更好的生長條件,提高農作物病害抵御能力并降低蟲害對農作物生長的不良影響,其中涉及到良種選擇、土地整理及加強農作物管理等工作環節。
首先,良種選擇是提高農作物產量及病害抵御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隨著中國農業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優秀農作物品種得以改良和應用,農戶根據當地氣候環境及土壤條件合理選用優良品種,并在播種前按照種子特性進行適當處理,對減少農作物病蟲害發生概率有著重要意義。
其次,土地整理主要包括土壤深耕以及對種植區域進行清理等工作內容,也是降低農作物病蟲害發生概率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很多農作物病原細菌及害蟲蟲卵都會在土壤和枯死植物中生存、越冬,如果農戶能夠及時對土壤進行深耕,并對種植區域的雜草、秸稈等雜物進行科學處理,不僅可以有效清除適宜病蟲害生存、繁育的場所,還可以增加土壤養分,從而為農作物生長提供更好的環境。除此之外,農戶合理使用間作和輪作等種植技術,也可以達到改善土壤條件及減少農作物病蟲害發生概率的目的。
第三,田間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水肥的精細化管控及田間巡查等工作內容,水肥精細化管理不僅可以為農作物生長提供更加充足的養分,還可以營造出不適宜害蟲生長繁衍的環境,也是提高農作物產量及病蟲害防治成效的重要工作環節。
3.5 激素防治技術
激素防治技術主要是通過對病蟲性外激素進行干擾的方式來抑制其繁殖速度,此種防治技術在實際中能夠達到生態化的應用要求,充分體現出綠色植保理念的特點。并且在激素防治中可以根據農作物病蟲害的發生類型、發生規模來進行激素干擾,采用性外激素來吸引誘捕病蟲,并對這些病蟲進行徹底的清理。激素防治技術作為一種較為先進的病蟲害防治措施,其使用成本相對較高,雖然可以起到生態化、無公害的病蟲害防治效果,但從應用成本考慮,其在農作物種植中的使用較少。
3.6 集成推廣了一批綠色防控技術模式
各地以農業生態區域為單元、以農作物生長全程為主線,因地制宜集成了150多套成熟的綠色防控技術模式.如:南方稻區集成了“統一翻耕+深水滅蛹+燈誘、性誘+適時擱田+統防統治+高效低毒農藥”防控模式;東北春玉米區集成了“秸稈粉碎還田+白僵菌封垛+燈誘、性誘誘殺成蟲+釋放赤眼蜂+生物農藥”防控模式;果菜茶優勢區集成了“燈誘、色誘、性誘、食誘+生物防治+高效低毒農藥”的防控模式;在東亞飛蝗滋生區基本形成了以綠僵菌和微孢子蟲為主的綠色防控技術模式;在我國煙草種植的八大生態區推進立體化防控,全生育期貫通的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模式.這些模式技術成熟,經濟實用,可復制、可推廣,為大范圍實施綠色防控提供了技術支撐。
3.7 加強創建,推進綠色防控高水平發展
要深入推進全國綠色防控示范縣創建活動,在完成《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年)》300個綠色防控示范縣創建任務的基礎上,“十四五”時期,按照國家綠色發展要求,沿黃河流域、長江經濟帶等重點區域,圍繞蔬菜、水果、茶葉等鮮食農產品質量安全,繼續組織開展綠色防控示范縣創建活動.要構建長效機制,通過舉辦全國綠色防控示范縣授牌活動,組織制訂綠色防控示范縣評選管理辦法,建立動態管理制度,促進綠色防控示范縣創建以及健康發展;要以綠色防控示范縣創建為抓手,引導各地整縣推進綠色防控工作;引導專業化社會服務組織采用綠色防控技術開展統防統治服務,在政府購買的統防統治服務項目中,設立綠色防控考核指標.
3.8 輪作整地
輪作技術是指在同一塊田地上,按照一定順序在不同的季節和年份輪換種植不同的作物。我國農作物種作物的特性互補互利,達成用地和養地結合,既能保持土地肥力,又可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在一塊田地上不間斷地種植同一種農作物不僅會消耗土地的肥力,還會讓病蟲害在田地間不斷地積累繁殖,時間越久,農作物感染病蟲害的幾率就越高,最終會造成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的下降,造成經濟損失。而輪作種植技術能夠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輪換種植不同的農作物可以避免因為連續種植造成的發病率高問題。因為農作物種類的不同,在種植過程中使用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能夠抑制和清除田地中的雜草。與此同時,不同種類的農作物對營養物質的需求也有所不同,輪作技術能夠更加高效、合理的利用土壤中的營養物質,并使土壤得到適當的休息。輪作年限需要根據農作物的特點來界定,通常要盡量縮短輪作的年限。糧豆輪作、小麥和玉米輪作等都是較為常見的輪作方式。整地的主要目的是讓土壤變得松軟,使空氣在土壤中的流通更為順暢,為農作物創造良好的生長條件。整地工作需要在播種開始之前完成,可以有效提高農作物的發芽率。輪作整地工作具有很強的技巧性,需要不斷地嘗試和試驗才能夠確定最優方案,因此種植戶需要有足夠的耐心,適當聽取專業人士的意見,確保這一步驟的科學性。植大多選擇輪作整地,這種方式最大的優點是利用不同農
4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作物種植與病蟲防治是我國對農業生產研究的重點,本文立足于病蟲害綠色防控方面進行深入研究與探討,并對其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對作物病蟲害防治的質量要求和標準提出了一些參考意見。
參考文獻
[1] 劉靜.農作物高產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12):184-185.
[2] 米熱古力·吐米爾,魏彥宏,吐爾洪·玉山.農作物高產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探析[J].新疆農業科技,2020(6):39-40.
[3] 羅罡,任忠.農作物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探討[J].南方農業,2020,14(20):32-33.
[4] 文明壽.農作物高產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究[J].農家參謀,20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