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龍 楊君 馮子君
高中思政課作為高中生開展黨史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依托教材內容的深度挖掘,注重教育教學方式的創新,這有助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黨史觀,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愛黨和愛社會主義的情懷。本文以統編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與法治》第一單元第三課“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第一框題“堅持黨的領導”為例,立足“何以能”“如何為”兩個維度,探究核心議題“如何理解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論述黨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課的著力方向。
一、“何以能”:中國共產黨何以能集中統一領導
依托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內容,設置議題“如何理解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著重從回顧過去與立足當下兩個方面進行教學。
1. 回望過去“明艱辛”
黨的百年歷史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取得執政黨地位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一路披荊斬棘,浴血奮戰才得以實現的。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段歷史下的中國共產黨“何以能”,筆者圍繞著“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與生俱來的嗎?”這一問題,結合教材知識設置了兩個思維活動:①新中國誕生前有幾種政治力量的較量?②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完成和推進了哪三件大事?立足已有歷史知識和學習經驗,學生得出“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艱苦奮斗和歷經斗爭的過程中得以實現的”這一結論,明白了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2. 立足當下“擔使命”
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并不是中國共產黨使命的終結,而恰是一個新使命的開端。新中國剛成立之際,百廢待興,如何帶領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是中國共產黨孜孜不倦的追求。多年來,在黨的精準扶貧政策指引下,我國成功使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不僅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更為世界脫貧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基于此,筆者播放黃文秀事跡視頻《秀美人生》并設問:“如何看待‘兩萬五千公里’扶貧路是她的‘長征’?”學生立足視頻并從中提煉相關信息,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闡述。學生在分析中逐步領悟“中國共產黨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黃文秀是踐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理念的優秀基層黨員干部代表”,并認為這是由黨的性質決定的,也是黨肩負的使命使然。
接著,筆者展示國外友人對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及取得成就刮目相看的相關資料,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黨的初心與使命不是為自己謀利益,而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理解,從而領悟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特征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增強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提升對堅定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的政治認同感,有利于學科核心素養即時有效落地。
二、“如何為”:中國共產黨如何集中統一領導
“如何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如何處理中國共產黨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系……”依據這些問題,筆者設計議題“中國共產黨如何集中統一領導”。
黨的百年歷史告訴我們,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發揮黨的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新時代的中國才會不斷取得一個接一個的巨大進步。于是,在本環節,筆者展示重慶市涪陵區委書記王志杰講述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奮斗故事的材料:“2020年2月,我們新興村就獲得了‘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榮譽稱號。誰能想到,七年前,這個村的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還少得很,村集體經濟毫無經營收益,甚至欠了一屁股債。怎么改變?都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大順鄉經過深入調研,找到了城鄉融合發展黨支部這個關鍵、非公企業黨支部和村黨支部聯建互促這條紐帶。經過一番努力,新興村實現了集體增收與農民致富‘雙推進’、基礎建設與鄉村風貌‘雙提升’,一個窮山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脫貧致富村、鄉村振興明星村。”然后提問:“大家如何認識黨加強對扶貧工作的領導?”當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在討論區紛紛留言跟帖表示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既然是黨的性質、宗旨決定的,是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的生動體現,更是黨縱覽全局,協調各方作用的體現。將中國共產黨作比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火車頭”,不僅幫助學生理解黨的作用,而且更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堅持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最高政治領導力量,提出增強“四個意識”和堅定“兩個維護”舉措的內在原因。
三、黨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課的著力方向
1. 深挖教材黨史資源,感悟理論內在邏輯
思想是一種力量。回顧百年黨史,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時期,我們黨產生了不同的創新思想和創新理論。為了更好傳承這些精神,凸顯黨和國家的意志,2020年統編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選取了大量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奮斗的事跡。這些內容作為融通理論與現實、賡續精神命脈的寶貴資源,具有很強的育人價值和時代價值。但不少教師在講述這些內容時過于理論化和抽象化,僅僅著眼于告知學生“結論”,并未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因此,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筆者運用相關黨史材料,向學生展示中國共產黨始終是堅持與時俱進、敢于自我革命的政黨,如此,學生理解了理論并不是枯燥的,也不是憑空產生的,其有著一定歷史背景和歷史原因。高中思政課融入黨史教育要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打造鮮活的、富有創造性的思政課。
2. 推動素材與時俱進,激發學生內生動力
黨史學習教育有其特點和規律。深挖教材的黨史資源,感悟理論內在邏輯,并不代表教師教育教學視野僅僅局限在教材,而是更需要教師通過整合各種契合學生身心特點而又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黨史素材,用史實說話,遵循百年黨史的歷史邏輯,用論據證明,推動學生在具象化、感性化的素材面前能夠自我論證、自我推導出必備知識,從而激發其內生動力,培養關鍵能力,培育學科核心素養,彰顯高中思想政治課的人文關懷和價值追求。因此,筆者在教學中國共產黨“‘何以能’:中國共產黨何以能集中統一領導”時,選取脫貧攻堅中扶貧楷模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的相關事跡,在過去與現在的“二萬五千里的長征”對比中,學生能自然生成黨的性質、宗旨、理念以及堅持黨的領導的意義等。特別在聽到國外友人稱贊中國扶貧事業時,他們更加認同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并為之驕傲自豪。推動黨史教育素材的與時俱進,不僅為高中思政課融入黨史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徑與契機,而且有助于激發學生學黨史、感黨恩、跟黨走的濃厚興趣,推動黨的精神譜系代代傳承,深入人心。
黨史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課還可以通過觀看紅色電影,追尋紅色足跡,構建紅色社團等豐富多彩的實踐形式進行創新,但無論哪種形式,融入并不是抽象的、純理論分析的,只有在鮮活的情景化實踐體驗中,在億萬中國人已經書寫和正在書寫的新時代篇章中,不斷厚植高中生的愛國愛黨情懷,才能培養出擔當實現中華偉大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發揮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之作用。
注:本文系2021年廣東省統編三科“鑄魂工程”專項課題“智慧課堂下高中思想政治課議題式教學的實踐研究——以南沙區為例”(課題編號:GDJY-2021-A-b150)、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課題(名師專項)“智慧課堂下高中思想政治課議題式教學的實踐研究——以南沙區為例”(課題編號:202113459)、2021年廣州市第二屆“百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題“黨建引領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實踐研究——以南沙區為例”(課題序號:7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