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宏楊 戴何明
近年,我校圍繞“生動教育”這一主題進行了探索和實踐。具體而言,生動教育就是以生為本,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動”起來,教師講得生動,學生學得靈動,形成合作、和諧、生動活潑的教育生態,讓整個學校煥發出勃勃生機。基于生動教育理念,我校以“三環六步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為抓手,積極建構生動高效的生動課堂,并通過不同學科不同課型的教學實踐來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在實現教學模式構建的基礎上,我校生動教育探索已逐漸向教學環節優化的方向拓展。與具體教學內容相關的素材是課堂教學要素之一,是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重要媒介,所以素材運用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本文以地貌素材為例,嘗試對生動教育視角下課堂教學運用素材進行探討,以期為生動教育的深化發展提供案例參考。
一、生動教育視角下的地貌素材類型界定
地貌是《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新增的要素之一,地貌的課程標準內容要求是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來識別3~4種地貌。就目前的情況而言,由于條件所限,通過野外觀察來識別地貌的機會并不多。運用視頻、圖像來識別地貌,在課堂教學過程就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現有四個版本教材都選擇了豐富的地貌圖像,如湘教版提供了挪威呂瑟峽灣、嘉陵江青居鎮附近遙感影像、瀾滄江峽谷河流階地等20幅地貌圖像;中圖版提供了美國落基山脈翡翠湖的洪積扇、四川雅礱江邊的沖積扇、尼羅河三角洲衛星影像等22幅地貌圖像;魯教版提供了桂林山水一景、敦煌風蝕地貌、瀾滄江“V”型峽谷等25幅地貌圖像;人教版提供了桂林漓江兩岸地貌景觀、土耳其安納托利亞高原的溶洞景觀、黃河三角洲海岸線的變遷等25幅圖像。
地貌是地球演化的結果,處在不斷的變化發展之中。雖然各個版本教材都提供了大量的地貌圖像,能為課堂教學提供重要介質,但不足之處在于靜態圖像無法展現地貌形成過程,難免會導致課堂教學沉悶與乏味。基于生動教育的理念,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中學習地貌內容時動起來,也為了讓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必須適當借助視頻的動態演示,才能實現較好的效果。除視頻外,大學地理學期刊論文中也有關于地貌演化的內容,通過選擇論文中地貌演化過程的示意圖來引導學生思考地貌的演變歷程,既符合高考設問的方向,也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地貌演化科學性分析的理解。
二、生動教育視角下地貌素材的課堂教學運用舉例
1. 課前呈現地貌的視頻介紹,讓學生復述地貌形成過程
地貌的內容豐富多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課前5分鐘播放短視頻(通常時長為5分種內),一方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要求學生邊聽邊記,在作業本或練習本上寫下地貌的形成過程,或采用圖像結合的方式呈現。央視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有非常多的地貌短視頻,可以從中選擇具有獨特性、代表性,或者是學生在練習與測試過程遇到的地貌進行播放。在學習的初始階段,有意識地了解一些代表性地貌的特點及成因,能為后面進一步學習分析地貌演化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有生態孤島之稱的梵凈山,處于武陵山脈深處,是一個非常獨立的地理單元,其四周區域皆是喀斯特地貌,唯有它是年代更古老的變質巖地貌。而梵凈山這種特殊情況,則與1.4億年前地球中生代時期的造山運動密切相關。視頻的文字講解為:梵凈山在巨大的擠壓作用下,隆起抬升,表層的石灰巖被風化侵蝕,裸露出下層的古老巖石,梵凈山以強烈隆起的姿態,成為了武陵山的霸主。視頻時長不到兩分鐘,非常適合在課前播放,以及滿足學生觀看視頻后在正式上課前進行文字記錄或復述的時間需要。
2. 觀看專題地貌的視頻內容,了解科學家在地貌成因探索過程中的貢獻
知識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結果,也是人類理解世界的一種方式。除了課前觀看地貌短視頻外,對于一些重要的地貌類型,不僅要學習相關知識,還要了解這些知識是如何形成的,即地貌知識的探索過程。央視科教頻道在2017年制作了《百年地理大發現》的專題節目,其中的《青藏崛起》《黃土天書》《地心烈焰》等節目適合在地貌部分的學習過程中觀看。通過觀看專題地貌內容視頻的形式,在學習與掌握具體地貌類型知識的基礎上,也了解我國科學家致力于地貌研究,以及不畏艱難勇于探索,為新中國的科學事業奉獻一生的偉大精神與崇高品質。例如,《黃土天書》節目講述了劉東生院士從青年時代開始投入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被窯洞這種不立梁柱,不設磚瓦,僅僅依靠黃土支撐就能在斷崖面上開鑿的建造方式所吸引,由此展開了對黃土高原形成風成說的實踐探索,最終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黃土風成理論。國際地學界為了區別于李希霍芬的早期學說,把劉東生的“風成理論”稱為“新風成說”。通過這樣的視頻觀看與學習了解,黃土高原風成說對學生來說就不僅是等待記憶的科學內容,更是了解科學家畢生奮斗歷程的人文內容。這樣的素材運用更能讓學生產生強烈共鳴,終生受益。
3. 利用地貌研究論文,引導學生思考并分析地貌演化過程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將試題情境分為聯系學生日常生活的情境,地理與生產聯系的情境以及地理學術情境三大類。《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將情境分為生活實踐情境和學習探索情境兩大類。可以認為,地理學術情境屬于學習探索情境的范疇。公開發表的期刊論文是高考命題者創設地理學術情境或學習探索情境的重要來源。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考地理試題情境創設素材來源于期刊論文,在其影響下,全國各地高考模擬試題的命制也開始注重從學術期刊中選擇適當的素材來創設學術情境。因此,教師在日常閱讀中需要有意識地積累相關素材,并將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呈現,參考學術論文的論述內容及過程,在圖文結合的基礎上設計問題鏈,引導學生思考,將有利于提升學生獨立思考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實現核心素養的達成。或者嘗試基于學術論文素材命制模擬試題,用于日常的教學測試,來檢測學生課堂學習的效果,以及發現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不斷提高教學成效。
例如,2020年全國文綜Ⅰ卷第一組選擇題考查了黃土高原的“治溝造田”綜合整治模式。2020年下半年,筆者在閱讀論文的過程中發現《隴東合水縣塬梁峁地貌分類及演化》一文中,圖4呈現塬的演化模式過程,該圖清晰明了,無需進行過多的處理即可用于課堂教學或命制模擬試題。隨后筆者基于該圖并參考論文的相關內容設計了三個問題:該地黃土塬的演化過程是怎么樣的?(將原圖順序打亂,要求學生排序)影響該地黃土地貌溝谷走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哪個區域最迫切需要實施“固溝保塬”工程?2021年1月底進行了參加新高考的八省適應性考試,其中遼寧地理卷的第7、8題也是選擇《隴東合水縣塬梁峁地貌分類及演化》一文中的圖4進行試題設計。該組試題將原圖中聚落符號刪除,設計的問題是推測塬面上聚落分布所經歷的演化過程,實質是考查地表形態對聚落分布的影響。與筆者設計的第一個問題具有相似的地方。第8題是要求考生判斷遏制塬面持續萎縮的有效措施,與筆者設計的第三個問題剛好是問題與答案相反。
隨著地理學術情境試題意識不斷增強,今后有可能會出現同一個素材出現在不同的考試當中,盡管設問也會有所不同,但素材的主題大致上還是決定了設問的方式,只是具體表述不一樣而已。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對某個素材進行多角度的思考,充分挖掘素材的教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