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航
不久前筆者接到省數學學科教研基地的上課任務,內容是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數學“線段、射線、直線”(以下簡稱“線段、射線、直線”),上課地點:異地。
一、備課過程引發的思考
第一個問題:廣州初中使用的是人教版數學教材,標題是“直線、射線、線段”,北師大版的標題是“線段、射線、直線”。兩個版本的同一內容都在七年級上冊,但為什么兩個版本的數學名詞順序完全相反?“直線、射線、線段”與“線段、射線、直線”有什么不同,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人教版與北師大版的教材在這內容上設計思路是不一樣的,這種不同可以引發我們對教學的思考。人教版是從直線的基本事實出發,然后到射線,再到線段,體現了從整體到局部的過程及三種線之間的內在關系。這也說明人教版很關注數學本身的邏輯體系。而北師大版向來比較關注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因為線段的形象在生活中處處可見,學生很容易接納,所以教材安排從線段出發開始學習,然后到射線,再到直線,這個過程也是順理成章的,同時也體現了從局部到整體的演變過程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到直線出現后,再學習它的基本事實。
第二個問題:小學學過線段、射線、直線的科學表示嗎?查閱了北師大版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第16頁,從生活實例、數學圖形、數學語言、科學表示四個方面,通過一整頁的表格對比的方式給出了描述,小學已經學了線段AB、射線OA、直線AB、線段l、直線l的科學表示。
第三個問題:小學已經學過線段、射線、直線的知識,初中教材再次呈現,不同點在哪里?通過研究數學課程標準,很快有了答案。第二學段課程標準寫道:結合實例了解線段、射線、直線。第三學段課程標準要求是:會比較線段的長短,理解線段的和、差以及線段中點的意義。在北師大版該部分內容的章起始閱讀中,要求“會用符號表示線段、射線、直線”。也就是說,雖然小學階段學過線段、射線、直線,但要求是“結合實例了解”,中學的要求提升一個檔次,是“理解”“會”。從課堂教學上看,要求比小學高了,要能夠在比較抽象的情境中,比較熟練地掌握線段、射線、直線的科學表示及其綜合運用。
第四個問題:這節章起始課怎么上?我思考從數學閱讀開始,先指導學生閱讀章引言和章起始圖,章引言第一段話寫道:豐富的圖形世界是由一些簡單的圖形構成的,觀察圖片,你能“看到”哪些平面圖形?除了圖中的情形外,你還能舉出其他的例子嗎?
章起始圖的這一段話,要學生觀察章起始圖中的“平面圖形”,章起始圖中,有直線形的公路、圓形的鐘、矩形或平行四邊形的農田、三角形的運動場、扇形的窗戶等,這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第五個問題:如何指導學生閱讀數學教材?數學教材閱讀是數學教師經常探討的一個話題,也是一種教學方法的改革。依據章引言的內容和近期課堂改革話題,定位為指導學生“領會段落大意,理解關鍵詞組”。
第六個問題:課堂中學生的練習定位于怎樣的水平合適?因小學階段已經學過線段、射線、直線的科學表示,考慮到異地教學所教的學生數學能力比較強,再重復一遍完全沒有必要,但適當回顧是必需的,所以練習宜定位于從“了解”水平起步,引導學生達到理解和掌握水平。要有少量的復習小學知識的題目,多數題目要體現出比小學的難度高一個等級。
二、章起始課的界定、認識誤區與意義
現行數學教材的編寫思路是“整體—部分—整體”,所以在每個單元開始時設置了章起始內容,呈現方式有章前圖、章引言、章前問題或者本章內容概述等。章起始課的形式豐富多彩,從不同角度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起著承上啟下的銜接作用,讓學生了解學習本章的意義,并對接下來的學習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章起始課也稱章頭課,教學上要處理好章引言和章前圖(也稱章頭圖),章引言僅僅是對本章內容的一個“簡介”,類似于導游在引導游客進入景區前的簡介,而不是對本章內容的全面學習,因此章起始課教學要把握好“度”。章起始課一般不需過分追究知識的具體細節,而應該讓學生弄清楚本章的內容框架及其蘊含的思想方法,讓學生感受本章數學概念產生、發展的基本過程,體會研究數學問題的基本模式,提高提出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
章起始課的內容通常包含每一章所呈現的章前圖和章引言,章前圖可以引導學生“預覽”本章的內容。北師大版數學教材章引言一般是以情境問題的形式出現,它向學生“預告”學習本章需要達到的要求,為教師提供一個方向;還包含了學習目標,明確給出了學生學習本章的要求,教師需要對這幾點目標進行解讀,幫助學生將其轉化為可操作的目標。
但在實際教學中,章起始課的教學往往未被重視。在教學實踐中,由于課時安排緊、注重課堂與考試對接,一些教師忽視章起始課育人作用,只關注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其主要表現有:一是誤認為章起始課可有可無,章引言可教可不教,不影響學生對本章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二是誤操作為新課開始時直接講授,忽略知識的生長過程,開門見山地立刻進入數學題練習甚至“中考鏈接”且美名“高效”;三是沒有認識到章引言中數學思想滲透、情感價值觀培養等育人功能,直接將章起始課的內容以灌輸的方式告訴學生若干要點,對全章知識結構、思想方法、研究策略“有意躲避”,只依配套練習冊按部就班,導致學生長期未能從更高的視角去體驗知識的學習、歸納、整理,對知識內在邏輯順序、研究方法和策略缺乏感知,失去了培養學生系統思維和主動思考的絕佳機會。
通常章起始課的任務,一是經歷本章知識的生成與建構過程,整體把握知識間的邏輯結構;二是了解一些自然生成的數學對象和基本概念;三是體會概念學習的基本方法。在教學策略層面,章起始課的目標比較“大”,但入口宜“小”,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分清章起始課和已學知識、新知識的關系。上好章起始課一定要認真研究章引言和章前圖,為后續的學習打好基礎,要認真研究學生的前結構知識(SOLO分類),研究學生之前相關知識、經驗、情感態度等基礎,尋求教師課堂行為與教材、與學生的最佳結合點,講清楚起始概念,滲透思想方法。
第一,為克服教學實踐中對章起始課一帶而過、棄之不講等少數偏差現象,著眼于學生數學的生長體驗,中小學數學銜接的體驗,數學閱讀的體驗。
第二,努力嘗試實現教材章引言、章前圖的預期效果。
第三,在教學各環節中,以解決為什么學、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為主線,結合章引言和概念形成進行教學。
三、章起始課要重視能力培養的過程
第一,能力培養的抓手是數學問題。
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數學第四章第一課,屬于新授概念課。
學生在小學階段對此節內容已有初步認識,即學生已經有了這一節課內容的前結構知識,他們對生活中的線段、射線、直線現象也有一定的經驗,有了通過觀察、操作并抽象概括等活動獲得數學結論的體會,有了一定的幾何直觀能力、推理論證能力等,具備學習本節課所需的知識。七年級學生思維已具備了一定的符號感,但仍然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學中要控制過度拔高的要求,關注學習過程。
七年級學生的前結構知識,使得部分學生可能對這一節課的內容缺乏緊迫感,“我都會”的誤判有可能發生,是這節課的難點。
指導學生對相關內容,從“了解”水平順利提升到“理解”水平,理解線段、射線、直線的表示方法;理解直線性質的實際應用;會制定實際問題的解決方案,設計典型例題及其變式,層層遞進地解決實際問題。認真指導學生完成一些略高于了解水平的數學問題,是教學過程必須做好的細節。
第二,本節教學設計目錄如下。
(一)內容和內容解析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
(三)問題診斷分析
(四)教學策略分析
(五)教學過程設計
1. 學會閱讀,回憶引入
(1)章前圖閱讀指導
(2)四年級上冊教材閱讀指導
(3)七年級上冊教材閱讀指導
練習:口答題組
(4)巧記三種線的特點
練習:判斷題組
2. 理解點線位置關系
練習:作圖題組
3. 理解直線基本性質
練習:小老鼠偷油吃問題
練習:簡答題
4. 理解線段、射線、直線的表示方法
練習:判斷題組
5. 數學欣賞,美麗圖案
6. 觀看洋蔥,加深理解
7. 課堂小結,學會歸納
練習:填空題組
閱讀拓展:可以用一個小寫字母表示射線嗎?
8. 鞏固練習,打好基礎
第三,關于拓展。
1. 補充點線關系。補充了“點與直線的位置關系”,讓學生的知識體系更為完整。
2. 閱讀拓展說明。其中設置“閱讀拓展:可以用一個小寫字母表示射線嗎”的目的,是因為北師大版數學教材沒有“一個小寫字母表示射線”的內容,但人教版數學教材有,考慮到學生到初三綜合練習階段,一定會遇到以這種方法表示的射線,所以作為拓展閱讀提及,并說明現階段要嚴格依據課本要求去表達,到初三總復習階段才可用“一個小寫字母表示射線”。
3. 練習拓展提升。學生在課堂上動筆練習的設計,充分考慮到小學打下的基礎和學生的數學能力發展,既有單一結構的作圖題,也有多維結構練習,通過課堂練習,落實由“了解”提升到“理解”的意圖。
總之,各個環節、活動、評價等都具有很強邏輯性的初中章起始課,應建立在數學學科知識結構和學生認知心理的基礎上,既要讓學生回憶已有的前結構知識,也要關注新概念的生成,更要重視通過多維結構練習,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