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淋力
摘? 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進入新時代以來,立足于全新的歷史方位上提出來的一個重要命題,蘊含著“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的內在邏輯,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鮮明的價值追求、價值導向和價值遵循。五千多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沉淀是其歷史之根,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真理的支撐是其理論之基,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進歷程的實踐是其實踐之源,新時代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要求是其現實之境。堅守初心與使命,是使黨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必然要求,是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初心與使命;四重維度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2)04-00-03
“不忘初心”,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在全黨全國提出的一個重大政治命題,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信仰,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上升為主題,在制度層面確定下來,成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終身課題。從理論上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列寧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等為其提供支撐和基礎。從實踐上看,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為其提供具體的實踐旨向,體現了理論和實踐的統一,豐富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深刻內涵和哲理。
一、歷史之根:源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沉淀與熏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經過幾千年的歷史考驗凝結出來的精華,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根”和“魂”。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源自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把握,經過了紅色革命文化的熔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洗禮,為中國共產黨初心使命的出場提供了強大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支撐。
回顧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不難發現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家國情懷和集體意識的民族。這是植根于中華兒女的基因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內涵不僅體現著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民本思想,還體現著克己奉公、為民為國、奉獻精神的家國情懷,共同構成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基調。不論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遠大抱負,或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或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遠大抱負,或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家國情懷,亦或是近代以來為了國家富強和民族獨立,為了新中國而拋頭顱、灑熱血的無數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在民族大義和國家前途面前,他們沒有做到獨善其身,而是濟世濟民。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責任擔當,始終融入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里,刻在中華民族的骨子里,這種深邃的愛國主義凝結成民族精神的核心,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激勵著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直至今日仍具有啟示作用。
二、理論之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為其提供支撐
(一)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為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提供了理論支撐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構建了共產黨人的價值導向和價值追求,旗幟鮮明地闡明自己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共產黨宣言》中是這樣描述的:“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1]。”為多數人謀福利,為多數人謀幸福,這與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的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中華民族謀復興、世界謀大同的理念不謀而合,體現了無產階級政黨與共產主義的初心是內在統一的。
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正當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勝過其余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于[2],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并在唯物史觀中強調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這一群眾史觀。人民群眾在實現自我解放、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同時也必將推動、塑造著歷史的發展。但是,馬克思主義認為,只有明確的群眾史觀,而沒有建立了堅強的無產階級政黨是行不通的。只有用無產階級思想去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確定無產階級的領導地位,才能推進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二)列寧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為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提供了理論支撐
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中具體闡述了無產階級革命理論,從本質上來看,列寧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是對馬克思恩格斯群眾史觀的繼承與發展,并運用在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實踐中。在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中,列寧回答了“為誰革命”“依靠誰革命”等問題,在《國家與革命》中明確指出,只有承認階級斗爭、同時也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的人,才是真正的、現實的馬克思主義者。列寧認為,只有堅持無產階級專政,才能實現人的解放和發展,他將這一特質看作是檢驗是否信仰馬克思主義的“試金石[3]。”這體現著列寧對于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后,列寧呼吁共產黨人要立足于人民、關心人民,與人民一道共同建立共產主義。毛澤東同志就明確指出,要建立以無產階級為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4]。這一論述,是基于當時我國具體實際所決定的。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占人口的大多數,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工農聯盟是革命的基礎。所以說,在這樣一個以農民占大多數人口的國家中,維護好工農聯盟,實行人民民主專政是符合中國具體實際的,是對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對于無產階級政黨理論的發展和創新。
三、實踐之源: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進歷程的具體實踐
(一)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站起來”,踐行著“初心與使命”
鴉片戰爭使得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無論是地主階級“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還是由農民階級自發形成的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亦或者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并沒有給中國帶來救國救民的方案,中國革命陷入了低潮。十月革命的勝利催生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
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作為奮斗的目標。毛澤東同志指出,共產黨的唯一任務,就在團結全體人民,奮不顧身地向前戰斗,推翻民族敵人,為民族與人民謀利益,絕無任何私利可言[5]。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的最淳樸表達,黨的一大明確規定聯合工人、農民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黨的二大提出了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廣大群眾中去;黨的四大闡明了農民是無產階級同盟軍的思想,沒有農民的支持無產階級想要取得領導權和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1943年,毛澤東同志從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高度,提出我們黨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黨的七大提出了我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是黨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并在會議上提出了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均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將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一以貫之。初心與使命,貫穿于中國共產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中。“使命”雖然會隨著社會發展的進程會有具體的變化,但是“初心”卻是自始至終、始終不渝的。“使命”變化的背后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對人民需要的發展認識,不變的“初心”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人民的責任和擔當。
(二)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富起來”,踐行著“初心與使命”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也是改革開放的初心和使命。”[6]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為滿足人民對于物質文化的需求和落后生產之間的矛盾,這成為當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鄧小平指出,生產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從歷史發展來看是最根本的革命[7]。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滿足人民需要,秉承著初心,開啟了另一項革命即改革。首先,這場革命在思想領域進行的,破除了對社會主義的誤解,闡明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進而實現共同富裕。并且,提出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唯有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才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其次,重新理清了這一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指明了只有改革,才能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只有開放,才能吸引外資,使我們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并提出衡量我們工作的標準就是要始終以“是否有利于人民幸福生活”。最后,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與使命,始終相信人民的力量。以農村改革為基點,再到城市改革;以開放沿海城市,再到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戰略、重振東北老工業戰略等,在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還不忘縮小城鄉、東西、南北差距,使人民實現共同富裕。
(三)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強起來”,踐行著“初心與使命”
經過了改革開放以來四十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于國情黨情世情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基于人民群眾對于需求的變化和生產力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初心與使命的內容也隨之發生轉變。在新時代下,中國共產黨人只有解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問題,才能實現“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社會主義大旗、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積極協調各方,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進一步推動“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縱向推進,經過八年艱苦卓絕的持續奮斗,帶領1億人民脫離了絕對貧困,如期完成了脫貧攻堅的任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基礎。面對發展難題,提出了新發展理念,并強調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將共享理念融入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營造出一種全民、全面、共建、漸進共享的社會氛圍,使改革發展成果能更加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新時代下,黨和國家提出的新目標:一是實現全民小康;二是實現全民共同富裕,豐富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時代初心的實踐路徑和頂層設計。首先,在實踐路徑上,中國共產黨深刻把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在發展的過程中實事求,提出了“兩步走”戰略,第一步,2020年至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持續奮斗,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步,2035年至21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礎上,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8]。其次,在頂層設計上,我國將進一步提升政治、經濟、文化、民生、生態等多方位的建設,從全方位、多層次的角度惠及全體人民,實現全體人民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四、現實之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
(一)黨情的不斷變化要求中國共產黨將自我革命推向深化,踐行“初心”
新時代下,我國進入全新的歷史方位,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疫情影響的交織下,唯有堅持自身建設,推進自我革命,才能滿足現實需要。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是通過對內自我革命,統一黨的思想,實現自我革命、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使之成為新時代推進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的關鍵抓手[9]。我們要做到抵御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經受住長期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進而推進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的實現。可以說,如何實現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和自我革命的水平,是基于黨情變化的客觀需要,唯有在回望“初心”中,牢記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才能實現復興偉業。
(二)國情的不斷變化要求中國共產黨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踐行“初心”
新時代以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主要體現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上,人民對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已經轉變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間的矛盾。如何破解矛盾,成為當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面臨的課題。
破解的關鍵就在“人民”二字,中國共產黨唯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才能聚焦問題,解決矛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百姓心為心,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是黨的初心,也是黨的恒心。只有守護好“初心”,守護好“人民”,中國共產黨就能擁有不竭的動力和群眾基礎,就能不斷地奪取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行。步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黨總結經驗與教訓,不斷地進行自我革命、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傾聽民心、民意,關注民生、民情,這就是對“初心”最大的兌現。
五、結語
百年風雨見初心,回顧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就是一個堅持初心不變,用初心換民心、用使命換民心、用行動贏得人民擁護的歷程。新時代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為破解發展停滯的難題,提出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格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在實現民族復興、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穩。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黨執政的根基和最大的底氣。唯有堅持群眾路線,深入群眾中去,傾聽民意、關注民情、改善民生,才能贏得民心,才是對中國共產黨人“初心與使命”的最好闡釋。
參考文獻:
[1][德]卡爾·馬克思,[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王正.新時代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邏輯、原則及進路[J/OL].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0-29].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APJ&dbname=CAPJLAST&filename=SHLG20211028001&uniplatform=NZKPT&v=5w2hbMq4Oj7NzrjEJLJK9g1Eha07wTuRoiRv4tyLLodoXKyBy6xNAeisU6gG_tZw.
[3][前蘇聯]列寧.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6]習近平.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7]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求是網.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EB/OL].[2021-04-3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8449273084173781&wfr=spider&for=pc.
[9]于安龍.三重論域探微: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J].理論導刊, 2021(8):41-46.
(責任編輯:張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