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鈦戈
摘? 要:本文首先從自然法內核、法官裁量與訴訟成本兩方面對平衡法理論進行分析,并從自由裁量權、和諧司法兩方面闡述平衡法理論帶來的啟示;其次,從法治理論、法制現代化理論、權利本位論、法律多元化理論、法律全球化理論等方面分析當代中國法學理論及其帶來的啟示;再次,從法的詞意、法的理論中心、法的運行體現、法的永恒目標、法的過程和終點等方面分析平衡法理論的特征;最后,從法學理論、傳統法律文化、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普世觀念等方面闡述平衡法理論對當代中國法學理論的創新,并從解決社會現實問題、增加人民幸福感、構建和諧穩定社會、維持國家繁榮強盛等方面闡述平衡法理論對當代中國法學理論的意義,為當代中國法學理論體系的完善提供參考。
關鍵詞:平衡法理論;當代中國法學理論;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2)04-00-03
平衡法理論是英國自14世紀末開始與普通法平行發展的、適用于民事案件的一種法律,該理論是英美法系中法的淵源之一。它以“正義、良心和公正”為基本原則,以實現和體現自然正義為主要任務。同時,平衡法也是為了彌補普通法的一些不足之處而產生的。因此,平衡法也只能像普通法一樣,主要是大法官的判例形成的調整商品經濟下財產關系的規范。但是,平衡法的形式更加靈活,在審判中更加注重實際,而不固守僵化的形式[1]。平衡法也叫作衡平法、公平法、公正法,在平衡法理論下若當前普通法律與公平正義原則出現沖突,則應該按照公平正義原則作出合適判決,而不能一味地按照法律法條進行判決,否則在法律法條不完善時極其容易增加社會矛盾,甚至造成社會沖突。
一、平衡法理論分析及啟示
(一)平衡法理論
第一,自然法內核。平衡法理論的內核是自然法,具體指的是自然法必須將公平、正義、良心等先驗性理念作為法律的基本理念,這樣平衡法理論觀念才能夠與自然法保持一致,而且平衡法理論還能對自然法的缺陷進行補充[2]。自然法是具有缺陷的,它需要根據實際案件不斷完善,因此自然法是具有滯后性的,很多案件中權益受到損害的當事人根據自然法是無法拿到相應救濟的。如果沒有平衡法理論對自然法進行干預,則權益受到損害的當事人沒有得到法律應有的公平和正義[3]。
第二,法官裁量與訴訟成本。平衡法理論賦予了法官自由裁量權,法官可以根據自由裁量權對權益受到損害的當事人進行救濟和保護,但是法官無法做到完全中立,法官在案件審判中也會受到公序、良俗、良心的影響,因此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應當受到一定的約束。中世紀時期法官按照樸素正衣冠對權益受到損害的當事人進行救濟,而當代社會法官必須在社會價值的審判指引下對當事人進行救濟,法官必須維持個人與社會的發展平衡,平衡法理論可以將當事人的訴訟成本降到最低[4]。
(二)平衡法理論啟示
第一,自由裁量權。以色列希伯萊大學法學院教授、最高法院法官A·巴拉克指出,自由裁量權是在兩個或更多的可選擇項之間作出選擇的權力,其中每一個可選擇項皆是合法的?!恫既R克法律詞典》對司法自由裁量權的解釋為,自由裁量權的行使條件是存在兩種可供選擇的具有適用力的法律規定,法院可以根據其中任何一種規定行事[5]。我國法學理論研究人員也認為自由裁量權的核心在于選擇,當自然法不能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或者按照自然法處理案件明顯違背公平正義原則時,可以充分行使自由裁量權維護相關當事人的利益。
第二,和諧司法。目前我國特色法治理念下衍生了調解和和解制度,該制度并不是西方傳統的調解與和解制度。西方調解與和解制度是法律認同的權力自由選擇,而我國調解與和解制度是法律賦予當事人的自由選擇權利。和諧司法在我國發揮了重要作用,調解與和解的案件數量非常多,但是有些當事人是因為訴訟成本過高選擇調解與和解制度解決問題。因此,調解與和解制度只能成為一種能夠解決問題的有效手段,而不能保障和諧司法符合平衡法理論,未來我國必須對和諧司法制度進行優化,使當事人調解與和解同樣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二、當代中國法學理論分析及啟示
(一)法治理論
全面依法治國強調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其法治精神與平衡法理論基礎和指向一致。法治理論下為了保證法律的連續性、穩定性和可預測性,必須正視并接受法律的滯后性和保守性,法治理論下自然法比較僵化是客觀事實。但是法學理論研究人員可以將平衡法理論與自然法結合起來,在充分發揮法治理論的優越性時減少其弊端,這樣才能同時保證法治理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預測性、靈活性。法治理論下政府權力和當事人權利必須足夠平衡,這樣才能推動法治理論協同發展。
(二)法制現代化理論
法制現代化理論指的是平衡傳統法律文化和西方法律文化后的現代法律體系,傳統型法制受西方法律文化和傳統法律文化的影響比較大,與我國實際社會情況不符合。西方法律體制發展歷程都是不同的,每個國家的法制模式都存在一定差異,一味地模仿西方法律體制或者無法從傳統法律文化中擺脫出來都無法完成中國法律和法制建設的改革。法制現代化理論旨在本土法律文化和外來法律文化中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使各方利益得到平衡,希望能夠對人類法學理論的進步提供助力。
(三)權利本位論
權利本位論指的是法是以權利為本位的。從憲法、民法到其他法律,權利規定都處于主導地位,并領先于義務。該理論強調的是保護當事人的權利,權利是法律的起點、核心和主導,該理論吸收了西方法律革命的重要成果,激發了我國民眾的權利意識。但是我國法學理論在權利本位論下不能忽略義務的重要性,若只顧權利而不顧義務則必然導致權利功利主義蔓延。而且現代社會個體權利嚴重缺失,權利與義務失衡,權利本位論可以更好地防止道德滑坡現象的出現。
(四)法律多元化理論
法律多元化理論指的是當今社會允許更多法學學術理論主張的出現,而且能夠以寬容、平等、客觀的態度對待具有相對合理性和真理性的法學理論。過去社會問題比較單一、社會分工比較簡單,市場經濟發展規律比較簡單,法理學普遍應遵循公平、正義的單一宏觀思想,而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后社會分工更加復雜、社會矛盾也在發生變化。此時單一的宏觀法學思想逐漸不能滿足要求,必須結合馬克思主義法理學基本立場對原有法學思想進行豐富。
(五)法律全球化理論
法律全球化理論指的是中國貿易全球化之后必須對法律進行完善,使之在全球范圍內都具有適用性,這樣才能更好地保障全球貿易中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由于法律具有一定滯后性,我國可以根據其他國家出現的典型事件分析目前我國法律全球化理論的不足之處,以便于更好地完善我國的法律。中國在經濟、文化等方面與世界交匯的同時必須完成法律理論方面的交匯。
三、平衡法理論的特征
(一)法的詞意是平衡
春秋戰國時期法學思想逐漸完善,商君、韓非、李斯都是集法家思想之大成者,商君認為法是國之權衡,國家的權柄必須通過法律去規范,這樣才能明確功過商法標準,維持社會秩序穩定,最終通過法律達到止爭的目的。西方國家認為法是天平的意思,法存在的目的就是保證正義與平衡,這也是平衡法理論思想的直接體現,可見法的詞意是平衡。平衡與法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
(二)法的理論中心是平衡
不同法學理論中對法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是法都是用來解決矛盾沖突的裁判性規則,其根本目的是平衡和保障人類的利益。當人類利益分配不均衡時,就可以通過法律手段對利益重新分配,法律可以保證各方利益平衡。因此法的理論中心是平衡,法官在處理各類案件時需要做的是承認、確定、實現和保障利益,創造利益不是法律理論的任務。法官可以在自然法出現偏頗時,運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權糾正其中的不平衡之處,使自然法能夠發揮出應有作用。
(三)法的運行體現是平衡
為了維持法的運行平衡,國家對相關單位的權利進行了明確劃分,避免某些國家機構權力過大,而出現貪腐情況。目前我國主要將法律執行分為立法、守法、執法、司法、法律監督等階段,法律的執行必須符合按照立法和手法要求,司法則需要對執法過程和結果進行判斷,法律監督要對以上部門是否履行自己的工作進行監督,這樣立法、守法、執法、司法、法律監督各個國家機構在法律運行體現中才能達到平衡狀態。
(四)法的永恒目標是平衡
歷朝歷代都使用法律對社會進行調控,以達到統治各階層人民的作用。但是統治者們并不會只使用法律這一種手段,而是同時使用法律和其他社會制度,這樣法律在與其他社會制度的協同管理下才能更好地統治人民。當社會制度在時代的沖擊下不得已進行改革時,法律必須同時進行完善和補充,否則法律將失去調控社會發展的作用。但是統治者們也必須正視法律的作用,不能讓法律管理社會的一切,否則會陷入法律萬能主義的桎梏中,只有正確運用法律構建平衡的社會環境,法的永恒目標是平衡社會秩序,才能構建理想之國。
(五)法的過程和終點是平衡
法律應該與各類制度相互協同構建和諧社會,法律的進步和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表示法律在發展過程中的不斷完善。而法律完善過程中需要平衡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等制度,這樣才能維持社會權利和義務的平衡。因此,法的過程和終點都是平衡,平衡法理論指引著法律的完善和發展,當舊平衡被打破后新的平衡必然向更高層次不斷深化,這樣才能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下將現實、歷史在邏輯下統一起來。
四、平衡法理論對當代中國法學理論的創新
(一)平衡法理論豐富了法學理論
平衡法理論明確了權利與義務、權利與權利、權力與權利、權力與權力、權力與義務、義務與義務之間的平衡關系,直接豐富了當代中國法學理論。其中平衡權利與義務關系指的是按照公平正義原則對群體和個人權利義務進行重新分配;平衡權利與權利關系指的是在權利沖突中做好價值取舍工作;平衡權力與權利關系指的是在權利和權力膨脹過程中協調好國家權力和個人權利平衡;平衡權力與權力關系指的是通過科學限權手段處理好放權和限權的關系;平衡權力與義務關系指的是協調公權力和個人義務平衡;平衡義務與義務關系指的是在履行義務觸犯相關法律時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義務抵觸狀態的出現。
(二)平衡法理論融入了傳統法律文化
平衡法理論在傳統法律文化中也有所體現,儒家講解中庸之道,中庸的本質就是平衡,平衡各方利益后自然可以保證社會和諧。中國法律中很多涉及情和理,在自然法無法滿足判決情境后會按照情理思想對當事人進行協調,這樣才能讓法律判決滿足情理。近年來,西方法律文化的入侵導致傳統法律文化發生了變化,中西結合讓當代中國法學理論充滿了平衡法理論的公平、正義、良心等法律理念。
(三)平衡法理論融入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
平衡法理論在馬克思主義思想中也有諸多體現,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社會意識,法應該根據特定時期下物質生產關系的綜合進行制定,必須保證法能夠平衡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建國后過渡時期社會主要矛盾是階級矛盾和道路矛盾,明確社會主義道路后出現的是落后的農業國與建立工業國之間的矛盾,改革開放后主要矛盾轉變為落后的社會生產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如今社會矛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平衡法理論必須結合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分析社會矛盾,論證解釋當代中國法學理論體系和社會矛盾。
五、平衡法理論對當代中國法學理論的意義
(一)解決社會現實問題
基于平衡法理論發展當代中國法學理論可以階級目前我國社會現實問題,當前主要社會矛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根本原因為階級結構斷裂,人們階級上升階梯受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普遍提高,先富者帶動后富者實現共同富裕只實現了前一半,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公平正義不再平衡,導致人們對侵害其權益的階級產生了仇恨心理,因此我國平衡法理論在當代中國法學理論發展中的應用具有積極意義。
(二)增加人民幸福感
基于平衡法理論發展的當代中國法學理論可以縮小中國貧富差距,目前中國基尼系數在世界名列前茅,基尼系數越高表示貧富差距過大,西南財經大學2012年發布通過數據調查分析得到中國基尼系數為 0.61 的結果,基尼系數0.5是警戒線,超過0.5則表示貧富差距過大會導致極大社會隱患。平衡法理論下要獲得更多的財務則需要承擔更大的義務,這樣權利、權力、責任將重新分配,人民群眾的社會矛盾則可以得到緩解,其幸福感可以得到顯著提高。
(三)構建和諧穩定社會
基于平衡法理論發展當代中國法學理論可以同時滿足人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通過法律手段減少非法獲利可以減少貧富差距,通過法律手段維護道德正義可以減少道德失衡情況的出現。目前,社會道德類案件數量普遍增加,很多違背道德觀念的案件在自然法下得不到正義結果,導致人們對道德產生質疑,不愿意再遵守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社會美德。因此,當代中國法學理論必須在平衡法理論下保證法治社會的全面建設,構建和諧穩定社會。
六、結語
綜上所述,平衡法理論對當代中國法學理論體系的完善具有積極意義,平衡法理論一般被視為不成文法,即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對平衡法理論進行規定,但是大法官基本都會按照平衡法理論行使自由裁量權,以保證公民的合法權益不會被損害。當代中國法學理論在融入平衡法理論時,也應充分結合實際,將傳統法律文化、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普世觀念融入其中,進一步增加平衡法理論與當代中國法學理論的融合程度。
參考文獻:
[1]李玫,戴月.資產證券化中真實銷售立法的比較與借鑒——以美國證券化法為例[J].證券市場導報,2015.
[2]南京大學主辦《南大法學》[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20,57(5):166.
[3]張健.中國法學中的研究問題:一次有關學術規范的理論鋪陳[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9,37(6):3-14.
[4]姚建宗.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法學——理論進步、形象塑造與發展動因(一)[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9(4):30-41.
[5]劉智標.探究平衡法對當代中國法學理論的啟示[J].法制與經濟,2017(9):74-75.
(責任編輯:董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