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昉 溫偉波
摘要:目的 總結分析古代及近代醫籍文獻中丹參治療肝病的情況。方法 設定檢索方法后,對《中華醫典》(5版)數據庫進行檢索,參考相關名家肝病著作等,進行病機分析,利用Excel軟件進行歸類分析。結果 檢索共得231個條目,其中丹參治療肝病的單藥類條目有3條,方劑類條目有34條,病案類條目有186條,醫論類條目有8條。而丹參治療肝病的病機主要牽涉肝氣郁結、肝氣沖逆、肝火、肝風、氣滯血瘀、他邪傷肝、肝虛等方面。氣血失調在上述病機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結論 著眼于氣血失調,重用丹參治療肝病的臨床思路及實踐,具有豐富的歷史淵源,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關鍵詞:丹參;肝病;中華醫典;氣血失調
中圖分類號:R5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22)03-0018-10
Exploration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Salvia Miltiorrhizaon Liver Disease Based on Chinese Medical Dictionary
FANG Fang1,2, WEN Wei-bo1,2
(1.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unming 650021, China;2.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treatment of liver disease by Salvia miltiorrhiza in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l literature. Methods: After setting the retrieval method, the database of Chinese Medical Dictionary (5th edition) was searched, and the pathogenesis analysis was made by referring to the relevant famous works on liver disease, and the classification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by using Excel software. Results: A total of 231 items were retrieved, including 3 items for the treatment of liver disease with Salvia miltiorrhiza, 34 items for prescriptions, 186 items for medical records, and 8 items for medical theory. The pathogenesis of Salvia miltiorrhiza in the treatment of liver disease mainly involves liver-qi stagnation, liver-qi reversal, liver-fire, liver-wind,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other evils liver injuring and liver deficiency. Qi and blood disorder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bove pathogenesis. Conclusion: Focusing on the imbalance of Qi and blood, the clinical thinking and practice of reusing Salvia miltiorrhiza in the treatment of liver disease have rich historical origins and are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Key words】Salvia Miltiorrhiza; Liver Disease; Chinese Medical Dictionary; Qi and Blood Disorders
丹參為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根,現代藥理研究證實,丹參對肝臟具有多種作用,如保護肝損傷、促進肝細胞再生、抗肝纖維化等;就中藥藥性功用而言,丹參歸心、心包、肝經,具有活血祛瘀、調經止痛、除煩安神、涼血消癰之功[1]。云南省名中醫溫偉波主任醫師在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2]、自身免疫性肝病[3]、瘀膽型肝炎[4]、慢性乙型肝炎肝纖維化[5]等肝病時多使用丹參,并認為丹參對肝病有良好的治療作用。為了總結分析古代及近代醫籍文獻中丹參治療肝病的情況,我們從《中華醫典》(5版)數據庫[6]中篩選相關內容,對丹參對肝病的治療作用進行文獻梳理。
1 資料與方法
以《中華醫典》(第5版)數據庫為檢索來源,檢索方法為:檢索范圍為“正文”,搜索方式為“普通搜索”,檢索關鍵字為“丹參、肝”。相關檢索結果,參考《肝病證治概要》[7]所載肝病證治規律、《關幼波肝病雜病論》所載肝病辨證方法[8]、《肝膽源流論》相關論述[9]及相關專著及期刊文獻,進行病機分析,再利用Excel軟件進行歸類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涉及丹參治療肝病的條目概況 共計231個條目,根據條目出處區分為單藥類條目、方劑類條目、病案類條目及醫論類條目。其中丹參治療肝病的單藥類條目有3條,約占1.3%;丹參治療肝病的方劑類條目有34條,約占14.7%;丹參治療肝病的病案類條目有186條,約占80.5%;丹參治療肝病的醫論類條目有8條,約占3.5%。
2.2 丹參治療肝病的單藥類條目共3條 見表1。
2.3 丹參治療肝病的方劑類條目共34條 見表2。
2.4 丹參治療肝病的病案類條目如下 丹參治療肝病的病案類條目共186條,涉及《柳寶詒醫論醫案》、《陳蓮舫醫案》、《臨證指南醫案》、《王樂亭指要》、《邵蘭蓀醫案》、《曹滄洲醫案》、《沈氏醫案》、《金氏門診方案》、《王旭高臨證醫案》、《劍慧草堂醫案》、《孤鶴醫案》等56本病案著作。其中,丹參治療肝氣沖逆的病案共57條,約占30.6%;丹參治療肝火的病案共44條,約占23.6%;丹參治療肝虛的病案共31條,約占16.7%;丹參治療肝風的病案共28條,約占15.1%;丹參治療氣滯血瘀的病案共10條,約占5.4%;丹參治療他邪傷肝的病案共9條,約占4.8%;丹參治療肝氣郁結的病案共7條,約占3.8%。詳述如下。
2.4.1 丹參治療肝氣郁結的病案共7條 見表3。
2.4.2 丹參治療肝氣沖逆的病案共57條,肝氣沖逆又可分為不同病機 其中,丹參治療肝氣乘胃的病案17條,約占29.8%;丹參治療肝脾不調的病案共14條,約占24.6%;丹參治療肝犯脾胃的病案共12條,約占21.0%;其他的肝氣沖逆病案共14條,約占24.6%。肝氣乘胃、肝脾不調、肝犯脾胃均屬肝氣沖逆脾胃,故丹參治療肝氣沖逆脾胃的病案共43條,占75.4%。
2.4.2.1 丹參治療肝氣乘胃的病案共17條 見表4。
2.4.2.2 丹參治療肝脾不調的病案共14條 見表5。
2.4.2.3 丹參治療肝犯脾胃的病案共12條 見表6。
2.4.2.4 丹參治療其他的肝氣沖逆病案共14條 分別為丹參治療肝氣迫及沖任5條,分別記載在《臨癥經應錄·卷四 婦女疾病門·六、沖任不調》、《王旭高臨證醫案·卷之四·產后門》、《孫文垣醫案·卷一·三吳治驗·吳北海令政經行四肢累累發塊紅紫》、《王仲奇醫案·正文》、《柳寶詒醫論醫案·醫案·肝氣門》;丹參治療肝氣沖心3條,分別記載在《邵蘭蓀醫案·卷 四·調經》、《邵蘭蓀醫案·卷二·心悸健忘》及《王樂亭指要·卷二·肝風》中;丹參治療肝氣犯肺2條,分別記載在《邵蘭蓀醫案·卷三·肝風》及《柳寶詒醫論醫案·醫案·肝氣門》中;肝犯脾肺記載于《柳寶詒醫論醫案·醫案·腫門》;肝犯肺胃記載于《柳寶詒醫論醫案·醫案·肝氣門》;氣逆本臟記載于《張畹香醫案>卷上》;氣血兩虛 肝氣犯肺沖心記載于《劍慧草堂醫案>卷下>女科虛損》。
2.4.3 丹參治療氣滯血瘀的病案共10條 見表7。
2.4.4 丹參治療肝風的病案共28條 其中丹參治療陰虛風動的病案有12條,約占42.8%,分別記載在《銀海指南·卷四·治驗存參》、《臨證指南醫案·卷二·吐血》、《陳蓮舫醫案·卷下·四十二、調經》、《王九峰醫案(二)·下卷·眩暈》、《王孟英醫案·卷二·狂》、《曹滄洲醫案·經產門》、《回春錄·一、內科·痰證》、《柳寶詒醫論醫案·醫案·調經門》、《王樂亭指要·卷二·便血》、《陳蓮舫醫案·卷中·二十九、陽亢》、《沈菊人醫案·卷下·五十六、產后》、《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卷下·炒枯腎氣湯》中。
丹參治療肝風挾痰的病案有7條占25.0%,分別記載在《馬培之醫案·流注》、《眉壽堂方案選存·卷下·女科》、《孤鶴醫案·二、肝風》、《費繩甫先生醫案·十一、情志》、《陳蓮舫醫案·卷中·三十六、耳聤》、《陳蓮舫醫案·卷下·三十八、怔忡》、《王孟英醫案·卷二·調經》中。
丹參治療肝陽上亢的病案有6條,約占21.4%,分別記載在《金氏門診方案·金左十七歲》、《臨證指南醫案·卷九·產后》、《徐養恬方案·卷中·四、肝風》、《葉氏醫案存真·卷三》、《柳寶詒醫論醫案·醫案·調經門》、《柳寶詒醫論醫案·醫案·雜證門》中。
丹參治療其他類型肝風的病案有3條,約占10.8%,分別為肝風沖心記載于《葉天士曹仁伯何元長醫案·何元長醫案·二、肝風門(六方)》、脾濕肝風記載于《陳蓮舫醫案·卷中·三十八、目疾》、胃熱侮肝擾心記載于《陳蓮舫醫案·卷中·四十三、牙宣》中。
2.4.5 丹參治療肝火的病案共44條 其中丹參治療肝火動血的病案有11條,約占25%,分別記載在《孤鶴醫案·十九、雜證案例》、《臨證指南醫案·卷二·吐血》(記載3條)、《王仲奇醫案·正文》、《沈氏醫案·正文》、《柳寶詒醫論醫案·醫案·崩漏門》、《柳寶詒醫論醫案·醫案·調經門》、《沈氏醫案·正文》、《葉天士曹仁伯何元長醫案·何元長醫案·五、吐血門(二十六方)》、《孤鶴醫案·六、吐血》中。
丹參治療肝火犯肺的病案有5條,約占11.5%,分別記載在《凌臨靈方·勞嗽見紅》、《沈氏醫案·正文》、《臨癥經應錄·卷四 婦女疾病門·十六、肝火沖肺》、《貫唯集·六、咳嗽》、《靜香樓醫案·上卷·內傷雜病門》中;
丹參治療肝火擾魂的病案有5條,約占11.5%,分別記載在《曹滄洲醫案·拾遺門(內外并立)》、《醫學衷中參西錄·五、醫 案·(十八)婦女科·6.產后手足抽掣》、《醫門補要·卷下·醫案》、《臨證指南醫案·卷七·癲癇》、《王孟英醫案·卷二·疑懼》。
丹參治療肝火上炎清竅的病案有4條,約占9.0%,分別記載在《臨證一得方·卷一 首部·郁火結毒》(記載2條)、《張聿青醫案·卷十七·帶下》、《臨證指南醫案·卷六·郁》中;治療肝火犯胃的病案有3條,約占6.8%,分別記載在《王氏醫案繹注·卷十》、《沈氏醫案·正文》、《竹亭醫案·卷之六》中;治療肝火挾痰的病案有3條占6.8%,分別記載在《繆松心醫案·痰火》、《陳蓮舫醫案·卷下·六、癲》、《陳蓮舫醫案·卷下·三十八、怔忡》中;治療營虛火郁的病案有3條占6.8%,分別記載在《沈菊人醫案·卷上·十二、癇厥》、《柳寶詒醫論醫案·醫案·調經門》及《陳蓮舫醫案·卷中·四十三、牙宣》中;丹參治療肝火擾心的病案有2條占4.5%,分別記載在《醫學窮源集·卷五·金運年》及《沈俞醫案合鈔·二十、忡悸(俞案)》;丹參治療肝火沖斥三焦的病案有2條占4.5%,均記載在《柳寶詒醫論醫案·醫案·少腹痛門》中。
丹參治療其他類型肝火的病案有6條,約占13.6%,分別為氣火內郁記載于《綜合醫書類·顧松園醫鏡·卷七·火·舉例》、肝火下迫大腸記載于《沈氏醫案·正文》、心風挾肝火上逆記載于《沈菊人醫案·卷上·十二、癇厥》、營虛肝燥記載于《和緩遺風·和緩遺風卷上·施升伯》、肝陰不生 熱自內灼記載于《種福堂公選良方·卷一·溫熱論·續醫案·續醫案》、肝腎陰虛 虛火上炎記載于《曹滄洲醫案·肝脾門》。
2.4.6 丹參治療他邪傷肝的病案共9條 分別為怒郁傷肝記載于《金氏門診方案·葉左四十歲》、瘀凝流注肝經記載于《沈菊人醫案·卷下·五十六、產后》、酒毒傷肝記載于《葉氏醫案存真·卷二·春溫癥(附暑濕熱)》、暑熱傷肝記載于《全國名醫驗案類編·初集 四時六淫病案·第三卷 暑淫病案·暑邪入營痙厥案(婦科)》、寒濕傷肝記載于《柳寶詒醫論醫案·醫案·調經門》、郁傷肝記載于《存粹醫話·答潘元秀問吐血癥治法》、瘧邪傷肝記載于《王樂亭指要·卷四·痢疾》、濕邪傷肝記載于《劍慧草堂醫案·卷中·腫脹》。
2.4.7 丹參治療肝虛的病案共31條 其中丹參治療肝脾兩虛的病案有9條,約占29.0%,分別記載在《竹亭醫案·卷之六》、《瘍科指南醫案·項部》、《王應震要訣·王震云先生診視脈案·云間程氏紹南先生醫案》(記載2條)、《陳蓮舫醫案·卷上·四十、痞塊》、《陳蓮舫醫案·卷中·二、腸風》、《陳蓮舫醫案·卷中·二十一、痢后》、《臨癥經應錄·卷四 婦女疾病門·二十一、新產后》、《竹亭醫案·卷之四》中。
丹參治療肝血不足的病案有7條,約占22.7%,分別記載在《王旭高臨證醫案·卷之四·婦人門》、《金氏門診方案·沈右二十二歲》、《雜癥會心錄·卷上·攣癥》、《邵蘭蓀醫案·卷 四·帶下》、《眉壽堂方案選存·卷下·女科》、《孤鶴醫案·三十四、眩暈》、《王樂亭指要·卷一·吐血》中。
丹參治療肝陰不足的病案有6條,約占19.5%,分別記載在《程杏軒醫案·續錄·余振如兄幼子胎癇》、《金氏門診方案·盛右四十五歲》、《金氏門診方案·欽右》、《臨證指南醫案·卷六》、《馬培之醫案·石疽》、《續名醫類案·卷三·溫病》中。
丹參治療陰虛陽亢的病案有4條,約占12.8%,分別記載在《臨證一得方·卷三 上下身內癰部·痔漏》、《和緩遺風·和緩遺風卷上·又六》、《也是山人醫案·嘈雜》、《孤鶴醫案·十七、瘧疾》中;
丹參治療肝腎不足的病案有2條,約占6.4%,分別記載在《曹滄洲醫案·經產門》及《陳蓮舫醫案·卷上·十四、肝氣》中;丹參治療其他肝虛的病案有2條,約占6.4%,分別為氣血虧虛記載于《金氏門診方案·祝右》;丹參治療肝胃兩傷 積瘀阻絡1條,約占3.2%記載于《王應震要訣·王震云先生診視脈案·云間程氏紹南先生醫案》。
2.5 丹參治療肝病的醫論類條目共8條 見表8。
2.6 丹參治療肝病的病機構成比 見表9。
3 討論
在中醫學中,一般認為肝病是“指肝臟的各種病證”[10],這些肝臟的病證涵蓋了“肝(包括膽)的生理功能失調及肝膽經絡病理變化所表現出的一切病證”[11]。結合本研究的相關發現,再遵《肝膽源流論》所述“中醫臟腑學說之‘臟腑’內涵則以‘功能’為核心”之說,并遵《肝病證治概要》所述“肝病的病理變化無不反映于氣血的失調”,同時結合關幼波教授所重視的“氣血辨證”,進一步認識到肝以血為體,以氣為用,氣血失調可能是肝病的核心病機,而丹參則可能通過調和氣血而對肝病起到重要的治療作用。
由表1可知,在本草著作中已提示丹參對肝虛、氣滯血瘀、肝氣郁結均有治療作用。氣滯血瘀、肝氣郁結與氣血失調關系較為密切,而陰虛生風是肝病的常見病機,而遵《肝病證治概要》所言,肝陰虛又是肝血虛的進一步發展,因此《神農本草經疏》中所述肝虛也與氣血失調有關。而《本草求真》說丹參的諸多功效“總皆由其瘀去,以見病無不除”[12]。因此本草著作中的相關記載說明丹參可通過調和氣血而對肝病起到治療作用。
由表2可知,含有丹參的方劑對肝氣郁結、肝火、肝風、他邪傷肝、肝虛、肝經病均有治療作用。肝氣郁結顯然與氣血失調關系密切。《肝膽源流論》引(明)張介賓所言“木氣有余而上行生火”,而6則肝火相關方劑,所治均為實火,且均累及上焦,因此肝火與肝氣不調密切相關。7則肝風相關方劑所治均為肝風內動之患,《肝膽源流論》引《素問·氣交變大論》云“(肝)……其變振發”,并釋評曰“此論木氣發散太過、肝風內動之證”,因此肝風也與肝氣不調密切相關。(清)王旭高《西溪書屋夜話錄》提出“肝氣、肝風、肝火,三者同出異名”,也說明了肝火、肝風與肝氣密切相關。四則他邪傷肝的條目中,兩條與肝氣虛有關,一條與肝血澀有關,地黃煎則用于肝實證,而據《普濟方》所言肝實與“足厥陰經有余”密切相關,因此也與肝氣密切相關。10則肝虛的條目中,有兩條明確提出肝血虛,一條明顯提出肝氣虛,其他大多僅言肝虛。而一般認為肝血虛是肝虛中的最常見證型,據《肝病證治概要》所言,甚至曾經將肝虛證局限為肝血不足,因此肝虛也與氣血失調密切相關。益肝煎可用于肝經病,不拘癥狀,因此也與氣血不調密切相關。
在丹參治療肝病的病案方面,遵從“肝氣、肝風、肝火,三者同出異名”之說,相關肝氣郁結、肝氣沖逆、肝風、肝火的病案小計為136條;相關氣滯血瘀的病案有10條,肝血不足的病案有7條,合計為153條,共約占所收集的丹參治療肝病病案的82.3%。因此證實在古代及近代醫家的臨床實踐中,常使用丹參調和氣血以治療肝病。而丹參治療肝氣沖逆的病案共57條,約占30.6%,提示丹參對肝氣沖逆的療效較好,這與《本草求真》所述丹參“性平而降”相符合。在57條丹參治療肝氣沖逆的病案中,丹參治療肝氣乘胃的病案有17條,丹參治療肝脾不調的病案有14條,丹參治療肝犯脾胃的病案有12條,小計43條,約占所有丹參治療肝氣沖逆的病案的75.4%,提示丹參治療肝氣沖逆脾胃的效果較好。而脾胃為后天之本,為血生化之源,同時脾升胃降又與氣機密切相關,因此丹參治療肝氣沖逆也與調和氣血密切相關。丹參治療肝虛的病案共31條,約占16.7%,涉及肝脾兩虛、肝血不足、肝陰不足、陰虛陽亢、肝腎不足等多個方面。其虛者多涉及肝血不足、肝失調達,故丹參治療肝虛也與氣血失調相關。
在丹參治療肝病的醫論方面,丹參可以治療肝木克土沖心之肝氣沖逆、肝火沖肺、虛火上炎、陰虛風動、肝受熱邪、肝血不足、肝虛耳竅不靈、心肝血虛之證。其中也多涉及肝之氣血。
4 小結
在單藥、方劑、病案及醫論4個層次,丹參對肝病均具有治療作用,而丹參治療肝病的病機主要牽涉肝氣郁結、肝氣沖逆、肝火、肝風、氣滯血瘀、他邪傷肝、肝虛等方面。氣血失調在上述病機中,有重要作用。
溫偉波主任醫師在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時多使用行氣活血等治法,在治療自身免疫性肝病時注重運用活血通絡等治法,在治療淤膽型肝炎時主要使用活血化瘀的治法,在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纖維化非常重視血瘀這一關鍵病機[2-5],同時在上述疾病的治療中,溫偉波主任醫師均使用了丹參。還著眼于行氣活血,以丹參為重要君藥制作了健肝消脂丸用于治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李文錦所著《淑景堂改訂注釋寒熱溫平藥性賦》強調丹參可以去宿血生新血,王遜所著《藥性纂要》說“丹參能行血中之氣”,這佐證了丹參具有調和氣血的作用。研究已證實在古代及近代醫籍文獻中,有較多的丹參通過調和氣血等對肝病起到治療作用的記載。因此,著眼于氣血失調,重用丹參治療肝病的臨床思路及實踐,具有豐富的歷史淵源,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M].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558-563.
[2]溫偉波,金夢雪,房昉.健肝消脂顆粒治療氣滯血瘀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臨床研究[J].中醫藥導報,2014,11(27):78-82.
[3]魏淑芳,解海雪,宋云,等.從清消補論治自身免疫性肝病[J].環球中醫藥,2020,13(9):1580-1582.
[4]溫偉波,羅艷.活血化瘀為主治療淤膽性肝炎36例[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2(3):44.
[5]溫偉波,王華寧,李莉.肝平膠囊(復方319膠囊)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肝纖維化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02(4):210-212.
[6]裘沛然,鄧鐵濤,王永炎.中華醫典[M/CD].長沙:湖南電子音像出版社,2014.
[7]劉渡舟,程昭寰.肝病證治概要[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27-193.
[8]趙伯智.關幼波肝病雜病論[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4:27-162.
[9]劉渡舟,楊波,侯欽豐,等.肝膽源流論[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3-595.
[10]李經緯,余瀛鰲,蔡景峰,等.中醫大辭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89.
[11]洪嘉禾.實用中醫肝病學[M].上海: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93:18.
[12]黃宮繡.本草求真[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313.
(收稿日期:202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