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杰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皆已發生深刻變化,勞動的具體形態也發生了轉變,但是勞動精神、勞動素質卻永遠不會過時。在基礎教育領域,弘揚勞動精神、推行勞動教育仍是非常必要的。數學是一門用于嚴格描述事物抽象結構和本質特征的學科,廣泛存在于現實世界的各個方面,與勞動教育存在本質上的關聯性。在教學活動中有效融合勞動教育與小學數學教師,能夠使學生在知識積累的同時,進一步開闊思維、培養綜合素質。下面結合本人多年的實踐經驗,談談勞動教育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的具體措施。
一、活動教材勞動素材,深挖勞動教學資源
作為新課程標準與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設計也緊貼社會需要和學生實際,其中穿插了不少與勞動有關的素材,只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多從知識性層面進行講解,忽視了這些材料的勞動教育價值。基于勞動教育與數學教學相融合的考慮,教師在依照教材內容進行新知識講解時,要以全新的視角來研讀教材內容,深挖其中可供滲透勞動教育的因素,在維持原本教學計劃的基礎上,于無形中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以人教版三年級(上)數學教材為例,第2課《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的練習三板塊引用了果農收獲水果、護士們給學生打針、冷飲店員工售貨等勞動場景,第7課《長方形和正方形》中也提到了類似測量操場周長、路線測量以及在長方形菜地周圍修筑籬笆等與實際勞動相關的數學問題。諸如此類的素材有很多,這些勞動教育資源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直指相關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以冷飲店員工收獲的勞動場景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堂上模擬這一情境,讓學生代入冷飲店員工的角色,計算不同商品銷售的數量分別是多少。這種教學活動既能讓學生結合具體場景來進行萬以內加減法的運算練習,也能讓學生感悟勞動的辛苦與價值,樹立正確的勞動觀。
二、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勞動技能
數學強調邏輯分析與實際應用,應試教育模式使得教師過多將時間與精力集中于學生對結論性知識的掌握中,忽視了學生知識體系的建構過程,而這恰恰是學生數學核心素養養成的關鍵環節。勞動教育在數學教學中的滲透,在一定程度上為教師轉變結果導向的數學教學模式提供了便利。教師可以借助勞動教育創設具體的數學應用情境,開展以探究實踐為主要形式的數學活動,這樣既能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育,也有助于學生勞動經驗的積累,并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習得與勞動創作的樂趣。人教版四年級(上)數學教材中,第8課《數學廣角——優化》中提到了“如何讓客人能盡快喝上茶”的現實問題。教材以客人來家做客、需上茶招待客人這一生活場景為教學背景,明列了燒水、洗水壺、洗茶杯、找茶葉、沏茶等不同準備工作以及完成每項工作所需的時間,旨在讓學生探討最合理省時的操作方案。對于這類探究性活動,教師可以在實踐教學環節真實地還原這一情境,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這一過程,通過自己的勞動來直觀感受統籌安排的過程。類似這樣勞動教育與數學實踐的結合,不但能讓學生學會如何快捷合理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也能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
三、借助數學文化故事,滲透勞動精神內涵
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數學是人類在漫長的勞動歷史中創造的文化成果,在很多數學文化故事中,都能夠看到勞動與數學知識相呼應的痕跡。小學數學教師要善于利用小學生好奇心強、喜歡聽故事的特點,在數學教學中積極引用各類數學文化故事,尋求導入勞動教育的切入點。人教版四年級(上)數學教材中,《大數的認識》一課中就講到了“數的產生”這一問題,提到了古人因為產生勞動的需要而創造了數的概念,并發明了實物計數、結繩計數、刻道技術等原始的計數方法。隨著文字的發明以及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升,計數方式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科學。按照當下的勞動水平,我們不光能知道地球赤道的周長有四千零七萬五千七百米,也能知道光的傳播速度是每秒二十九萬九千八百千米,人類對數學的認知隨著勞動的發展而不斷拓展。讓學生認識到勞動教育與數學教育的關聯性,以及勞動的現實意義與精神內核,是教師借助數學文化知識所應向學生傳達的思想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