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艷芳
朗讀既是感知課文內容的起點,又是理解課文內容的熱點。筆者認為文言文的四聲之別、聲調揚抑、重聲疊韻、節(jié)奏韻律只有通過朗讀才能切身體會。朗讀是師生打開“學文”與“習言”的一把鑰匙。“讀”領風騷,讓朗讀貫穿于文言文課堂教學全過程,讓文言文無聲的文字變身為聲情并茂的有聲語言,讓學生掌握文言文基礎知識,悟得文言文情趣,品得古韻之美。下面以《伯牙鼓琴》一課文言文教學為例,談談小學文言文課堂教學的誦讀教學策略。
一、朗讀三部曲,“讀”占鰲頭
在初讀文言文時,筆者教給學生文言文朗讀三部曲:第一步正確讀難字,把文本多音字和難讀句子讀正確、讀流利;第二步通順讀長句,準確讀出長句子的斷句、停頓;第三步流暢讀整篇文本。朗讀三部曲讓學生掌握朗讀文言文的技巧,曉文而見義,讀出文言文的味道,助推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的高效進行。古人讀書“須曉其文義,然后可求其意”之法,筆者在《伯牙鼓琴》一課初步感知文本前進行朗讀三部曲的學法導航,第一步,正確讀難字。引導學生讀正確“少”“湯湯”和兩個“為”這四個字,并借助注釋理解其字義。第二步,通順讀長句。在聽了課文朗讀后,學生發(fā)現(xiàn)長句子“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在“鍾子期”“伯牙”兩次詞后面要停頓,可借助注釋理解古文內在的邏輯停頓,由此明白長句子“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的朗讀節(jié)奏。第三步,讀流暢全篇。教師運用音頻朗讀和教師“聲斷氣連”的范讀,學生感受文言文的韻味,不但讀好了文言文的停頓,又“曉文而見義”,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
二、想象揣摩讀,“讀”出心裁
在小學文言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猜測想象的過程,“讀”是首選策略。聲情并茂的朗讀比大費周章的文本分析讓學生進入情境、體驗情感。在誦讀中促發(fā)想象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去猜測和揣摩,促使其對古詩文內容和情感進行想象。在《伯牙鼓琴》一文的教學,圍繞六年級上學期第七單元語文要素“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教師引導學生誦讀并想象:伯牙的琴聲一定表現(xiàn)很多動人的場景,發(fā)揮想象力來說說吧。由此讓學生深知伯牙善鼓琴,子期善聽,體會到他們是真正的知音。在《伯牙鼓琴》一文教學里,讓學生想象伯牙看見子期冰冷的墓碑的動作和心理活動。伴隨著當時的情、當時的境的想象,人物形象更飽滿、情感更豐富,達到“思接千載”的跨越,學生對他們的友情有了更為深刻的體會,讀起來更能將知音這份深情演繹得酣暢淋漓。
三、補充拓展讀,“讀”具匠心
朗讀統(tǒng)編教材中經(jīng)歷歷史淘洗的經(jīng)典文言文,我們總能了解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和感覺到其語言文字背后博大精深的人文內涵。但文言文所展現(xiàn)的意境與現(xiàn)代的學生距離較遠,對于文言文“章法考究處、煉字煉句處,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載道的關節(jié)點、精髓處”,只有反復朗讀方可深入理解。在朗讀中為了讓學生體會感悟,教師需搜集或者指導學生搜集其歷史背景、作者生平等拓展資料,在朗讀中加以豐富或拓展。如在《伯牙鼓琴》一文讓學生領悟子期聽懂的不僅僅是伯牙的琴聲,還有伯牙的情懷和志向,筆者出示了“伯牙厭煩別人的阿諛奉承和宮廷生活的爭名逐利,向往大自然高山流水和子期一見如故。”的拓展資料,學生真正明白了何為“知音”。至此,學生更能把真切的情感融入朗讀中,讀出文化味道來。
四、合作探究讀,“讀”辟蹊徑
小學文言文教學的核心要素首先是“文化的理解與傳承”,中華五千年的智慧都“藏”在文言文的文字里,它是中華民族文學、思想、文化的載體,是民族精神與華夏文明的符號。誦其文,讀其書,能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探究,以“歷史的眼光”和“現(xiàn)代的眼光”從語言現(xiàn)象及思想和情感的本質對文言文所承載的文化進行辨析。《伯牙鼓琴》一文,“知音”是文言文文本的語文價值核心。在《伯牙鼓琴》一課中筆者探究:你認同在得知子期染病身亡后,俞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的做法嗎?筆者組織學生大膽談談自己的觀點,在既要“通古”也要“知今”的觀點碰撞中,學生不僅可以感受“知音難覓”,也可以發(fā)現(xiàn)活好當下的精神價值,還適時進行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