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怡婷
畢淑敏是我國的一級作家,在從事醫學工作20多年后開始專業創作,而且本身也是一位母親,她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很深的思考。她自己也說過:“我是女性、母親,還做過多年的兒科婦產科醫生,總能感到母親們在生死抉擇之際不可理喻的母愛。”當今社會,獨生子女居多,孩子的教育問題已經成了教育專家研究的中心問題,建立起家庭、學校、社會相聯系的教育體系是大家的共識。畢淑敏則用自己的筆,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就她的人生體驗為我們詮釋了目前社會兒童教育的種種問題。
一、母愛及兒童教育在現實生活中遇尷尬
畢淑敏是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走進文壇的,而在這個時期,社會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國家經濟領域改革步伐加快。隨著經濟的轉型,舊有的價值觀和審美觀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在這種狀況下,在母愛影響下的兒童教育則產生了困惑,作為母親在兒童教育觀念的各種層面也發生著變化。
在種種的現實壓力下,現代母親比誰都更能深刻體會到生存與不斷進步是孩子的第一要義,拓寬知識面,增加孩子的技能,提高孩子的學習適應能力成了每一個母親的迫切希望。她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在對孩子的培養中有著高期待和百般的呵護,但在現實狀況面前,美好的愿望難免會遇到阻力,甚至是受到嘲諷和挖苦。在短篇小說《一厘米》中,主人公陶影不是一個遵守社會道德的模范工人,卻是一個極其有責任心的好母親。獨自坐公交車時陶影經常不買票,但為了滿足兒子這個小小男子漢的尊嚴,毫不吝嗇地買了兩張公交車票。帶兒子小也來寺廟參觀時,被紅衣青年阻攔,要求她為兒子買一張五元的票。量身高時小也無故高出了一厘米,她努力解釋卻仍被認為是想套票,最終她還是沒有買,否則她將永遠說不清了。這時候分量如此重的五元已經無所謂了,但是,對孩子就有可能在心靈深處留下傷痕,對媽媽不再信任,對誠信產生懷疑。陶影嚴于律己,以身作則,為的是給兒子最正面的影響,可是現實生活的種種情況,例如那一米的高度,都讓這位對兒子教育百般用心的母親陷入尷尬中。
原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師,他們的每句話,每個舉動,每個眼神,甚至看不見的精神世界,都會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母愛固然是無私的、偉大的,但是,面對著日益變化的成長環境和生活內容,母親對兒童的教育問題就不能僅從感性方面去思考了,我們無法漠視這一社會現實,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母愛及對兒童的教育確實遇到了困惑。
二、兒童教育背離童年
在社會急速發展的過程中,每個人都面臨著一定的壓力,現代母親們難以在兒童教育上保持一份純真。她們都希望孩子在信息社會中盡快成熟,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又痛苦地發現自己的努力并不是使孩子生活在快樂的童年世界里,而是讓他們陷入了一個充滿壓抑和焦慮的困惑中。
短篇小說《跳級》便赤裸裸向我們展現了一種揠苗助長的教育方式,使兒童的成長背離了童年。朱葉梅想讓孩子李約跳級,讓他在千金難買的年齡上占優勢,所以剝奪了孩子玩的時間。逼自己,逼丈夫,甚至打孩子,打自己,她用自己的雙手編織了一頂荊冠,逼小約從中穿行。一個鮮活的生命變成了學習的機器,他已經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感受天高云淡,也似乎已經不需要陽光,不需要溫情,而只需要分數和名次。這篇小說寫的事可以說是現代兒童教育問題的一個縮影,現實中有很多父母,他們都認為快樂屬于未來競技場里的勝利者,而不屬于童年,所以給予兒童的,便是一種“為未來做準備的教育”。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多少父母輕易地剝奪了孩子的童年,抹殺了童年應該有的生活和歡樂。
三、“天衣無縫”的愛與兒童成長結果相違背
源于人的生命本能的母受及其無私的一面,讓每一位做母親的人都希望能夠給孩子“天衣無縫”的愛,但人的生存環境、文化環境都在制約著母愛的正常發揮,左右著母愛的本質內涵。
在小說《天衣無縫》里,鄒安的孩子是個“兔唇”寶寶,鄒安為了讓她以后擁有美好的人生,不受別人的嘲笑,所以決定帶她去醫院并且堅持要在孩子不夠歲數的情況下給她進行“天衣無縫”的修補手術。手術很成功,孩子的臉出奇的完美,但是因麻醉太深,孩子再也醒不過來了。說它是小說,我覺得更像是一則寓言故事,孩子在母親那所謂的愛中被殺得“天衣無縫”。在這個獨生子女流行的年代,孩子們就是父母最珍貴的寶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事事為子女準備妥當。孩子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把父母的愛當做是理所當然的。殊不知,父母的這種行為是把孩子們推向懸崖的邊緣——造成孩子驕縱蠻橫、心理素質差等性格弊端。
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不可替代的,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走自己走過的彎路,希望他們在生活中少受一些委屈,所以對他們采取了過度的保護。其實,用一個最簡單的比喻,就像溫室的花朵經不起風雨,過度保護的孩子同樣也經不起生活的風浪。“天衣無縫”的愛并不能造就孩子“天衣無縫”的人生,相反,父母的這種“犧牲”更有可能換來孩子的不解和忤逆。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成長的體驗才是最重要的,無論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
身為人母的作家畢淑敏對母親的理解是深刻而細膩的,她的教育理念里滲透著清新和自然的味道。畢淑敏不習慣把教育和功利聯系在一起,而是始終尊重孩子追尋幸福的天性。她希望的是可以因教育而教養,因為教養不是活在皮膚上,而是繁衍在骨髓里。因為她對教育關注的廣泛和全面,所以也發現了現代許多的兒童教育問題。畢淑敏以兒童少年生活為題材的短篇小說,生動地展現了兒童教育的誤區和成功經驗。讀讀畢淑敏的小說,或許會比讀那些教育專家的論著有更多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