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共一大提出了“打破生產資料私有制,發展社會主義所有制”的主張。新中國成立伊始,毛澤東把建立“人人平等,大家富裕”的社會主義作為主要目標。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化了全體人民作為共同富裕的主體,這些都是中國共產黨人對共同富裕思想的重大創新。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實現共同富裕的實踐探索:(一)設立國家鄉村振興局推進鄉村振興永續發展;(二)實施精準扶貧,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三)完善收入分配方式,夯實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石;(四)推動非公有制經濟穩步發展。
關鍵詞:共同富裕;精準脫貧;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D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2)06-0009-05
貧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共同難題,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擺脫饑荒,實現自我解放與發展的歷史。貧困危及個體的生存發展,阻礙社會進步,破壞政治穩定。消除貧困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共同富裕反映了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體現了按勞分配原則和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本特征。中國共產黨對于貧困問題的思考和探索始終貫穿于革命、建設、改革的全過程。從民主革命時期強調階級對立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平均主義,再到改革開放時期提倡先富帶動后富,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縮小貧富差距、走共同富裕的發展道路,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關于致富理念由革命理想主義向現實理性主義的回歸。
一、共同富裕思想的歷史淵源
(一)中國共同富裕思想的歷史淵源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①中國傳統文化中共同富裕思想源遠流長。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先民們就曾描繪過理想狀態下的大同社會,百姓向往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
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李大釗等人就指出“社會主義是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給,得最大的幸福。”中共一大達成了“打破生產資料私有制,發展社會主義所有制”的主張。1945年,毛澤東提出了中國的現代化暢想。無論是解放區的土改和解放后全國范圍內的土改時期,他都主張在廣大農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三大改造時期他進一步明確“走中國工業化道路是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的必然選擇”的思想。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有關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問題從理論開始付諸實踐。
新中國成立伊始,毛澤東把建立“人人平等,大家富裕”的社會主義作為主要目標,這是中國共產黨對共同富裕的最初探索。1955年毛澤東在《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的報告中談到共同富裕問題,他指出:“我們不搞資本主義,這是定了的。資本主義導致貧富分化,階級對立。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對于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同時,逐步實現對于整個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行農業合作化,在農村中消滅富農經濟和個體經濟,使全體農村人民共同富裕起來。”[1]毛澤東主張通過開展互助合作運動發揮集體經濟的優越性。毛澤東指出,中國近代以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是造成中國貧困的根本原因,他揭示了消除貧困對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性,他指出社會由貧窮到共同富裕需要長期艱苦的努力奮斗。毛澤東側重于從土地改革、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等生產關系方面消除貧困。他認為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革命的必然結果,也是中國實現國富民強的根本保證。他主張鞏固工農聯盟,不斷地給農民新的利益——“我們還是一個農業國,在農業國的基礎上,是談不上什么強的,也談不上什么富的,我們現在實行的制度,是一年年走向更富更強的,這個富,是共同的富,大家都有份。”[2]
鄧小平進一步發展了毛澤東的共同富裕思想,他將共同富裕的思想上升到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解。他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3]213鄧小平指出:“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可實際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義。”[3]155“實現共同富裕要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成果,重視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推動作用,使一部分地區先發展起來,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后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3]374鄧小平把發展作為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在實現共同富裕的路徑選擇上把改革作為消除貧困的動力。鄧小平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口多,底子薄的國情為依據,提出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②,在當時中國社會整體較為貧困的狀態下,他提出了“讓一部分人和一些地區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后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986年鄧小平在答美國記者問中明確提出:“我們允許一部分人先好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好起來,目的是更快地實現共同富裕。”[3]172
江澤民繼承和深化了鄧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將其提到政治的高度,江澤民說:“加強貧困地區的發展,不僅是一個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4]他指出,“共同富裕是以促進經濟發展為出發點的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通過政策扶持推動扶貧開發工作不斷完善。”
胡錦濤堅持以人為本的治理理念,提出消除貧困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不斷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扶持力度,提高扶貧標準,正確處理社會矛盾,加快貧困地區發展,妥善協調社會各方面利益,實現共同富裕。
習近平提出精準扶貧思想,這是對中國共產黨共同富裕思想的重大創新。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化了全體人民作為共同富裕的主體,強調共同富裕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共享理念為引領,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時俱進的發展目標。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包含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等內涵。共同富裕是一項綜合指標,它涉及就業、收入、居住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富裕的含義有兩點:一是受益主體是全面的,全體社會成員共享國家發展成果,各民族攜手團結,共同步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體現了中華民族一家親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二是共同富裕的內涵是全面的,除了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更加注重公平正義和精神文明,它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環境等美好生活的多領域發展。gzslib202204041520(二)西方共同富裕思想的歷史淵源
18世紀歐洲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最早提出了共同富裕思想。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描繪了一個沒有剝削和壓迫,共同富裕的理想社會。康帕內拉的《太陽城》在批判私有制弊端的同時也描繪了人類理想的社會形態。傅立葉的“和諧制度”、歐文的“合作公社”等思想在譴責資本主義社會的殘酷與黑暗的同時提出尋求解決實現社會生活與人類和諧發展的理想社會,認為“私有制是一切社會罪惡之母。”[5]馬克思與恩格斯從唯物史觀出發,批判性地吸收了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想精華,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共同富裕理論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批判了資本主義私有制是產生社會貧富分化的根源,要將無產階級從剝削壓迫的被動狀態下解放出來就必須推翻私有制,建立共產主義制度,把生產資料變為國家財產,實現所有人的共同富裕[6]630。馬克思指出,未來社會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以一切社會成員過上富足生活和獲得全面發展為目的。馬克思在1875年的《哥達綱領批判》中預測了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后,社會發展將經歷的三個歷史時期:從資本主義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6]304。馬克思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兩個方面論述了共同富裕的基礎。從生產力方面來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建立在高度發達的工業和社會化大生產的基礎之上。從生產關系來看,社會主義社會實現共同富裕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按勞分配。馬克思用階級沖突、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結構理解歷史變化。
列寧在馬克思關于社會階段論劃分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的學說。列寧指出,馬克思所指的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就是社會主義社會。他在《國家與革命》一書中寫道“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通常叫社會主義,它同共產主義高級階段同屬一種社會形態,它們都具有“生產資料已經不是個人私有,他們已歸全社會所有。”[7]列寧指出,消除貧困關系人心向背,關系到蘇維埃政權的存亡。蘇聯的無產階級革命成功后,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將共同富裕思想從理論轉變為實踐,列寧將工業、農業和商業確定為蘇聯消除貧困的三大關鍵。列寧早期提出通過發展生產和公平合理的分配原則實現共同富裕,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實行租借制,提出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和平共處的觀點,展開了人類歷史上對共同富裕道路探索的初次實踐。
二、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實現共同富裕的實踐探索
(一)設立國家鄉村振興局推進鄉村振興永續發展
制約實現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富裕的最大因素在農村。農民貧困、農業停滯、農村偏枯是長期以來困擾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三農”問題。實現農民致富首先要振興鄉村產業,提高社會保障水平,解決農民生活的后顧之憂。產業振興是解決農村發展問題的關鍵。國家鄉村振興局的正式成立,意味著我國“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開啟了實現共同富裕的新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實現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富裕最廣泛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繁重的工作也在農村。百業農為本,農興百業興。否定農業的固本作用,忽視農村的發展既不符合經濟發展實際,也不利于政治穩定。我國農業人口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眾多,人均占有資源數量少。改革開放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極大加快了農村地區脫貧致富的腳步,近年來政府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黨中央進行農村稅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堅持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責任體系、堅持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統籌領導,把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納入鄉村振興考核。
(二)實施精準扶貧,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共同富裕不是搞平均主義,消除了絕對貧困并不意味著貧困問題徹底在中國消失了,相對貧困的難題伴隨著我國實現現代化的征程而長期存在。精準扶貧是針對全國各地的貧困地區地域環境、人口狀況運用有效方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通過精準把握致貧原因,精準識別貧困人口,建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解決好貧困人口就業問題,重點解決農村地區“兩不愁三保障”③的突出問題。改善農村地區生產生活條件,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現階段我國實現共同富裕主要在生態環境、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方面短板明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四十多年以來各項民生政策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覆蓋率逐年提高,在我國市場經濟持續深化發展的條件下,建立完善社會保障系統,尤其是加快建立全民最低收入保障。第一,1978—1985年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推動小康社會建設階段,農產品價格的上漲極大活躍了農村經濟。在這一期間,據估計,農產品價格的提高為農民收入增長貢獻了15.5%。第二,1986—1993年政府成立扶貧機構,制定符合中國實際的貧困線標準,推動城鄉共同富裕。第三,1994—2000年實施以工代賑,通過“東西對口扶貧”轉移了25萬貧困地區剩余勞動力,進一步推進共同富裕。第四,2001—2020年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沖刺階段,黨中央制定新時期扶貧總綱領,重點解決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長期發展落后地區人口致富問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確保脫貧攻堅任務的如期完成。
(三)完善收入分配方式,夯實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石
收入分配制度是一項基礎性制度安排,是國民經濟活動的最終成果。分配關系體現了社會成員的利益關系。隨著改革開放和生產關系的動態演變,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分配理論不斷創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提出“公社各級經濟組織必須認真執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改革以平均主義為特點的分配政策。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和正確的分配政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方式為補充,兼顧效率與公平”。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方針。2012年中共十八大指出“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這些制度不斷完善,既反映了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也極大調動了勞動者和經營者的生產積極性。gzslib202204041520馬克思在剖析資本主義私有制時解釋了資本主義自身無法克服的矛盾,他指出空想社會主義的改良道路無助于分配正義的實現。只有變革生產資料所有制才能最終實現分配正義。他指出社會主義革命要消滅的不是財產的形式,而是財產所體現的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生產資料和勞動共同構成財富的源泉[8]82。分配是一種權利,直接來源于對生產要素、生產條件和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分配正義的最終目標在與每個人的自由發展[8]66。20世紀90年代鄧小平曾指出:“分配問題大的很”,“中國發展到一定程度后一定要考慮分配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分配問題成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突出問題。我國長期以來地區差異和城鄉差距大,黨中央合理調整稅收政策調節收入差距,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黨的十八大以來,政府在民生方面的分配力度顯著增加,正確處理好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關系,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和社會救助體系,彰顯了共同富裕的民生之基。
(四)推動非公有制經濟穩步發展
經濟增長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現階段社會就業的主渠道,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有利于緩解就業矛盾。中國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1978—1986年允許和鼓勵個體經濟存在與發展。第二,1987—1991年允許個體經濟發展的同時允許私營經濟的存在和發展。第三,1992—1996年進一步說明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長期共同發展的政策,鼓勵個體、私營和外資經濟發展。第四,1997—2020年兩個“毫不動搖”方針④不斷拓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空間。進入21世紀,民營經濟已成為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和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力量。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央調整了對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的政策,黨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黨的十六大提出兩個“毫不動搖”,黨的十七大的“兩個平等”⑤以及國務院關于鼓勵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三十六條”,為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空間,尤其是創辦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使中國釋放巨大的經濟活力,非公有制經濟助力中國實現共同富裕。
三、當今實現共同富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有效應對了國內外復雜的局勢變化,積累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豐富經驗,綜合國力穩步增長,國內外市場需求潛力巨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城鄉收入顯著增加,“長三角”“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戰略部署深化了各地區的分工協作。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必將在產業升級、投資貿易和能源資源開發等領域帶來更大的發展,成為推動中國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釋放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巨大潛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帶來重大機遇,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長期以來依賴投資促進經濟增長的粗放型經濟模式弊端顯現,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等三大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低,產能過剩的矛盾加劇,新興產業對經濟的帶動作用不明顯,尤其是廣大農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低于城市居民的差距明顯。世界局勢動蕩不安,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打壓中國,企圖遏制中國的崛起。2008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世界各國都面臨調整經濟結構的巨大壓力,各種貿易保護政策出臺,全球市場競爭加劇。加之2020年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穩定性上升,中國發展經濟的潛在風險加大,面臨更加嚴峻的國際競爭格局,這對于我國實現共同富裕帶來了挑戰。
結語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中國共產黨解決絕對貧困的百年夢想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的完美落幕為共同富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民全面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就是不斷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也是社會全面發展、協調進步的過程。
人民群眾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主體力量。人民群眾既是貧困的承受者,又是擺脫貧困的實踐者。實現共同富裕要靠全體人民共同奮斗。經濟發展的良好局面帶動了中國貧困人口實現了共同富裕,滿足了全體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愿望。堅持改革開放的共同富裕道路,堅持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貧困治理格局,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為實現更大范圍和更高層次的共同富裕創造良好條件。
注釋:
①治國之道,富民為始:語出司馬遷《史記·七十列傳·平津侯主父列傳》,接著兩句是:富民之要,在于節儉。意為治理國家之道,首先要使百姓富裕起來;使百姓富裕的關鍵,在于節儉。
②“三步走”發展戰略:198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③兩不愁三保障:“兩不愁”就是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就是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是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
④兩個“毫不動搖”方針: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⑤兩個平等:指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兩個平等”理論,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所謂“兩個平等”,指的是法律上平等保護和經濟上平等競爭。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87.
[2]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5.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46.
[5]摩萊里.自然法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154.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列寧.列寧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50.
[8]張兆民.馬克思分配正義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張靖其(1988—),女,漢族,山東臨沂人,單位為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中共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