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偉 李振夏
摘要:國民黨制造的“花園口事件”給豫皖蘇三省人民帶來深重災難。抗戰勝利后,中國共產黨積極參與到國民黨牽頭的黃河堵復工程中,為黃河堵復工程貢獻智慧和方案,努力為下游解放區遷移居民、修復險工和搶修河堤爭取了時間、資金和物資;黃河決口合龍后,針對國民黨頻繁對解放區軍民進行搶劫、逮捕、槍殺,對復堤工程肆意破壞的行徑,號召解放區民眾冒著洪水和國民黨軍的槍炮,展開搶險復堤運動。粉碎了蔣介石將黃河復堤工程“政治化、軍事化”的陰謀,推動黃河堵復工程最終取得成功,既為解放戰爭贏得主動權,也贏得民心,對黃泛區乃至新中國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黃河;堵口復堤;貢獻
中圖分類號:K2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2)06-0156-05
一、黃河決口的危害及黃河故道狀況
(一)黃河決口的巨大危害
1938年6月9日,國民黨方面一手制造的“花園口”決堤事件①使黃河決堤并徹底改道,造成了橫跨豫、皖、蘇三省44個縣受災2.9萬平方公里的黃泛區,給豫、皖、蘇三省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和深遠的影響。美國太平洋關系研究理事會的諾爾曼D.漢威爾認為“黃河泛濫甚于戰爭破壞”[1]。黃河水出花園口后奔騰而下,所到之處皆成澤國。時人描述道:“廬舍付諸東流、欲居無屋,麥秋盡在澤國、欲耕無田,餓殍哀鴻、生計斷絕、待哺嗷嗷、食宿無地,聞號心痛、目睹心傷,淹斃人民牲畜頗多,伏屋頂以呼救,緣樹梢而待援者,觸目驚心”[1]。肆意泛濫近9年之久的黃河給廣大泛區的經濟、生態、社會等方面的發展造成了嚴遠而深刻的危害。
1.經濟方面:泛濫的黃水在近九年間共造成豫、蘇、皖三省份“死亡893303人,占原有人口的46‰;3911354災民逃離故土,占原來人口的201‰;各業財產損失617022000元,占原有財產的152‰;農產減收達474740000元,占九年凈產值的151‰”[2]。人口的大量死亡和逃亡使得泛區勞動力劇減,良田大量被淹,牲畜大量淹斃,農具和良種大量損失,加之旱、風、蝗災的摧殘使得農業生產遭受重創,收成銳減。洪水沖毀道路橋梁使陸上交通運輸受阻,而含沙量巨大的黃河水侵入淮河水系后致使河床、湖床淤積抬升,使淮河支流原本繁榮的內河航運業和因之繁榮的城鎮自此走向衰落。
2.生態方面: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其挾帶的黃沙隨著洶涌的水流奔騰南下,給黃泛區的生態環境帶來了長久而深遠的災難。在黃河決口期間,泛濫的黃水肆意橫流在黃淮平原上,使逾百億噸的泥沙四處淤積,泛區的土地普遍被黃沙淤積1—3米,局地甚至達8米,被淹區域露出水面后成為連綿的沙地,原本肥沃的土壤被黃沙取代繼而貧瘠化且在水和熱的作用下逐漸鹽堿化、荒漠化,連綿的沙地容易滋生惡劣的風災,每逢春冬時節,烈風四起,飛沙走石,摧屋折木,宛如末日。
傾瀉到黃泛區的黃水在沒有固定河道的平原上隨意“漂蕩”,且經常隨著季節和天氣的變化出現“大雨大災,小雨小災,不雨旱災”[3]和黃河水朝漲暮落的狀況,低洼地區長期積水逐漸沼澤化。而旱澇災害的頻現又滋生出蝗災,蝗蟲所到之處遮云蔽日,片葉不留,致使泛區乃至泛區外的部分地區遭受了嚴重的旱災和饑荒。
受災情影響,災區人民也被迫破壞著泛區脆弱的生態系統。由于極度缺少糧食和救濟,滯留在災區的人無以為食,只能就地取材獵取鳥獸蟲魚,經過處理的植物莖葉、樹根、樹皮,甚至于大雁糞便里的草籽。苦難的災區人民為了存活而“無所不食”的背后是植被和生物鏈的破壞。由黃河決口直接或間接誘發的災難深刻地影響著泛區的生態環境。
3.社會方面:受洪災影響,泛區共44個縣6141個村落遭沖毀,其淹毀占比高達45%!財產損失6億余元,經濟發展遭受重創,文化發展和教育活動停滯,近90萬民眾由于各種原因而死亡,近400萬人迫于生計四散奔逃,踏上生死未卜的逃荒路。災害的逼迫、戰爭形勢的惡化、傳染病的流行,加之國民政府的貪腐暴虐,使得滯留泛區和顛沛流離的難民時刻面臨嚴酷的生死考驗。在這種處境下,他們的道德觀逐漸覆滅,人性漸漸沉淪,榮辱禮節被拋之腦后,法律道德和公序良俗遭受破壞。在災區和災民逃亡地區,隨著災情的惡化和時間的推移,偷盜劫掠、拋妻棄女、變節叛國甚至骨肉相食、誘殺食人等慘劇屢屢發生,社會秩序愈加混亂,社會治安不斷惡化,實乃社會之悲,民族之痛,時代之殤!
而要終結這場災難,唯一的方法就是盡快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全力修復黃河故道并堵住黃河大堤的缺口。
(二)花園口決堤后黃河故道的狀況
花園口決堤后,恰逢連日陰雨和“伏汛”,黃河水位大漲,大堤缺口被不斷沖刷擴大,且因大堤地勢高于周邊地區,最終導致黃河徹底改道。在此后的近9年時間里,全長1280千米的黃河故道不斷處于干涸、廢棄和破壞狀態。本身就有五六十處險要地段和許多急需整治的過彎河道的黃河故道堤防不僅為戰爭所破壞,為昆蟲所侵蝕,還在不斷地遭受著沿河居民筑房、墾種、修路等活動的破壞,難以重擔“舊任”。若不對黃河故道加以修筑就貿然使黃河重歸故道,必將使身處故道地區的冀豫魯解放區和渤海解放區淪為澤國,其損害之巨不可估量。
二、國共兩黨治黃主張的提出和分歧
(一)國共兩黨治黃主張提出的背景
抗日戰爭勝利以后,在災區民眾和各界人士的強烈呼吁下,國民政府一面謀求承接聯合國善后救災總署(以下簡稱“聯總”)的外援設備、物資和技術人才,一面動員自身力量籌備“治黃”。其間進行了大量的考察、勘測和實驗,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工程設施、專家技師和勞工,并專門設立了“黃河堵口復堤工程局”專管治黃工程。此外,還以戰勝國和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的身份向“聯總”申請援助。
鑒于中國是聯合國的主要締造者、“聯總”全會中央委員會的重要代表以及美國的東方盟友,且出于世界糧食短缺和饑荒蔓延的現實考慮,“聯總”欣然接受國民政府的請求。“行政院善后救濟總署署長蔣廷黼與‘聯總駐華辦事處處長凱石于1945年11月14日在重慶簽訂《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與聯合國救濟善后總署基本協定》,其協定的第1、2、5、6條涵蓋了‘聯總關于黃河工程的相關規定”[1]。gzslib202204042054在國內,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集團一面虛偽地打著“和平、民主”的幌子多次邀請中共代表來重慶談判,一面在美國的幫助下調兵遣將準備內戰。盡管重慶談判簽訂了求和平、反內戰的《雙十協定》,但很快就淪為一紙空文。1946年6月,國民黨在中原解放區打響內戰,1947年又對山東解放區虎視眈眈,這就為黃河堵復工程抹上了政治化和軍事化色彩,不僅會增加黃河堵復工程的困難性和復雜性,不利于黃河復堤堵口的進程,更會使花園口下游700余萬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時刻受到威脅。
(二)國共兩黨的治黃主張和分歧
而在如何治黃的問題上,國共雙方卻產生了矛盾和分歧。在黃泛區百萬民眾哀求和“聯總”水利工程師催促施工的壓力下,國民黨主張最快在1946年6月“伏汛”到來前將黃河決口堵上。而位于花園口下游冀魯豫解放區的中共方面卻堅決反對。共產黨認為在黃河決口改道期間,黃河故道的堤防已遭受各種破壞,難堪舊任,因此主張先遷移民眾,疏浚河道,完成復堤后再堵口。若不在修復故道堤防的前提下匆忙堵口,冀魯豫解放區必將淪為第二個黃泛區,數百萬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必將受到威脅。
三、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當局的協商和抗爭
(一)黃河決口合龍前的協商和抗爭
在重慶談判期間,中共就對黃河歸故一事表示贊同,且愿加入水利委員會和堵復工程局開展工作以保護解放區軍民利益。1946年3月1日黃河堵口復堤工程正式開工的第一天,周恩來致電蔣廷黼,表示同意花園口堵復,但必須使遷居黃河故道的民眾免于危害。3月3日,周恩來借機到新鄉同國民黨代表張治中、趙守鈺及美方代表馬歇爾等會面,他指出黃河堵口需國共雙方協商解決并提出了“先復堤后堵口”這一基本原則。
4月7日,中共代表晁哲甫、趙明甫等在開封與國民黨當局、聯總展開談判,經反復協商達成《開封協議》,但因經驗不足導致談判背離之前的“先復堤后堵口”原則,使協議在復堤資金、物資問題上于我方不利。對此,中共次日在趙守鈺等國民黨高官勘察黃河下游時組織了許多民眾在沿途舉行游行示威以示抗議。4月15日,國共雙方舉行菏澤談判并簽訂《菏澤協議》,該協議徹底否定《開封協議》,重新堅持“先復堤后堵口”原則。但不久,國民黨當局否認該協議,并加快施工企圖于6月“伏汛”前完成堵口。對此,中共方面指示冀魯豫解放區在解放區與國統區交界河段修筑水壩以示反對。
5月8日,中共主動派代表趙明甫、王笑一、成潤到開封與薛篤弼談判,無果。此后又與聯總工程師塔德等進行談判,仍無果。5月12日,3人赴南京在周恩來陪同下與薛篤弼談判并簽下《南京協議》。為防止蔣介石集團違背協議,周恩來同日又與聯總中國分署代署長福蘭克雷、總工程師塔德協商并達成六條口頭協議。
南京談判后,國民黨方面不僅繼續堵口,還以各種借口拖延發給解放區的錢財和物資,妄圖以此阻遏解放區的復堤工程。對此,中共一面積極主動地同國民黨水委會交涉,要求國民黨當局執行《南京協議》迅速發放復堤物資,一面發動輿論揭露國民黨當局的險惡意圖,一面借用輿論宣傳解放區軍民全力復堤運動,一面與美方代表馬歇爾談判并采取軍事行動控制長垣上游地區,監視并阻止國民黨方面破壞開封到新鄉鐵路路基和太行大堤。這充分表明解放區軍民誓死保衛黃河大堤的決心,若國民黨當局繼續堵口且不發放堵堤資金和物資就放棄下游復堤工程,在上游尋找合適地點水淹國統區。國民黨當局終于服軟,陸續向解放區撥發復堤資金和物資。
但好景不長,6月,國民黨發動內戰向中原地區大舉進攻,國共關系進一步惡化,黃河水利工程愈發政治化、軍事化。國民黨當局再次中斷對復堤工程的物資支持并加速堵口。中共對此毫不服軟,一面破壞堵口所用石料的來源地;一面與國民黨談判。7月18日,中共代表周恩來、成潤與薛篤弼、蔣廷黼、塔德等在上海舉行談判。會談間隙,周恩來飛赴開封與黃委會、聯總相關人員會面協商并于21日返滬,次日達成《上海協議》。但國民黨方面公然破壞《上海協議》規定,仍然少發、緩發、拖欠應給解放區的物資并對解放區大肆進攻破壞。蔣介石密令花園口日夜趕工,加速堵口。針對國民黨當局的無賴行徑,中共方面忍無可忍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有理有力有節的反擊。一方面,11月2日,周恩來向“聯總”中國分署署長艾格頓和行總署長霍寶樹發電指責國民黨公然違背《上海協議》的行徑;另一方面,中共于12月19日派代表赴張秋古鎮與國民黨當局進行談判。中共代表強烈要求國民黨立即撥發復堤資金和物資并停止堵口工程5個月,“聯總”發放的資金和物資直接交付解放區并根據河堤長度按比例分配,但因國民黨的狡辯無果而終。此后,國民黨當局在蔣介石的屢次催促下更快地進行堵口。
1947年1月3日,中共代表饒漱石赴邯鄲與行總、“聯總”進行談判,雖然歷經艱難磋商后塔德接受了中共的觀點,但邯鄲會談并無實質收獲。同日,中共代表董必武向“聯總”和行總署長發電,一來揭露指責國民黨當局的陰謀和無恥行徑,二來分析時局,嚴正陳明中共立場,重申中共主張和要求。緊接著,周恩來又在延安發表了針對國民黨當局的嚴正聲明,全面徹底地揭露了國民黨當局的陰險圖謀及造成的嚴重后果。國民黨當局面對聲明倍感壓力,只得暫時改變做法。此后,中共又與“聯總”、水委會的代表在上海進行會談,因國民黨方面只想盡早堵堤合龍,會談仍無實質成效。會后,國民黨又搞起兩面派,一面撥付給解放區工程費和救濟費,一面全力加快堵口進度。雖經中共方面多次抗議和交涉但終究無力回天。
3月15日,花園口大堤口門成功合龍,國民黨當局遂將在開封的中共代表驅離并中斷就此事項的聯系。黃河水在下游搶險復堤完工之前回到故道,中共阻止國民黨當局于復堤前堵口放水的計劃宣告失敗。但中共方面積極主動地為黃河堵復工程貢獻了智慧和方案,努力為下游解放區遷移居民、修復險工和搶修河堤爭取了盡可能多的時間、資金和物資,實屬不易。其積極主動同有關各方協商談判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其在面對國民黨當局的陰狠圖謀和蠻橫行徑時心系人民、無私不畏、敢于擔當、勇于抗爭的作為和精神與國民黨當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贏得了無數志士仁人的敬佩和感念。gzslib202204042054(二)黃河決口成功合龍后的抗爭
3月15日,黃河決口的成功合龍使肆意橫流近九年的黃河水重歸故道。但由于下游河道和堤防尚未完全修好,導致下游發生較大洪災,造成慘重的損失,“黃河下游40萬人再次遭到傾家蕩產的慘重打擊,黃河故道沿岸22縣700余萬人民的生命財產再次面臨著黃河泛濫的威脅”[4];“其中,據聯總工作人員調查,故道內堤之間的大部村莊均被淹沒,河口三角區75%被淹沒;被淹沒地區,交通運輸均停頓;在河北和山東,不包括三角區,直接受洪水影響的就有75000人”[5]。此外,國民黨還趁水淹解放區時伺機渡河,頻繁對解放區軍民進行搶劫、逮捕、槍殺,對復堤工程肆意破壞,惡意阻撓施工,搶劫施工材料,捕殺勞工和工程技術人員,甚至動手毀掉河堤,人為制造決口。例如,國民黨“為便利控制運河以東地區及阻礙我南北交通,于九月二十九日決口于黃花寺,大水經清水河由戴廟入運河南流貫入東平湖,被災村莊李官屯、王家洼、唐家營、西永村、科莊、辛店等五十六村,淹地八萬七千零二十九畝,受災人口一萬九千六百三十四人”[6]。
面對國民黨當局的殘暴行徑,共產黨領導、號召解放區民眾冒著洪水侵襲和國民黨軍的槍炮,克服種種不利開展轟轟烈烈的防汛排澇、搶險復堤運動。人民群眾紛紛拿出自家工具,捐獻工程材料“一手拿槍,一手拿锨,用血汗粉碎蔣、黃的進攻”[4],周邊的解放區民眾也紛紛響應號召,積極加入搶險復堤工程中,“冀南解放區組織3萬民工,奔波數百里,奮戰在修堤施工第一線,太行、太岳、東北各解放區捐款捐物,用實際行動支援冀魯豫解放區的復堤整險運動”[4]。面對國民黨軍隊的瘋狂侵擾和毀壞,英勇智慧的人民群眾有針對性地與之“躲閃”,搞出了“白天不能修晚上修,長時間不能修短時間修,這里不能修那里修”[4]的復堤游擊戰。
人民解放軍也與廣大民眾的搶險復堤行動保持密切的聯系與協作。他們嚴密監視敵軍動向,果敢封鎖敵軍的據點和防區,為人民群眾快速高效地完成搶險復堤任務,破壞國民黨的險惡圖謀創造了寶貴的安全環境。此外,英勇的解放軍還在劉伯承、鄧小平的領導下主動跳出敵人設下的“圈套”,迅速渡河突擊到國統區殲敵,不僅取得了一系列戰爭的勝利,還在其心臟旁狠狠地插上一刀,徹底粉碎了其重點進攻山東、陜北解放區的“啞鈴戰略”。在廣大軍民歷時4個月的密切配合和全力奮戰后,黃河下游的汛情得以解除,搶險復堤工程全面完工,國民黨當局妄圖利用黃河水分割解放區、消滅解放區軍民的險惡用心終告破產。
四、中國共產黨助力黃河復堵工程成功的重要影響
(一)黃河堵復工程的成功為解放戰爭贏得了主動權
盡管國民黨當局在1947年3月15日的提前堵口使豫魯大地遭受了嚴重的洪澇災害,盡管國民黨軍隊對山東解放區展開了重點進攻,但解放區軍民仍然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冒著炮火在七月份將故道提防全部整修完畢。這不但及時減少了過境黃水對沿河百姓生命財產的進一步侵害,還為共產黨積累了寶貴的防洪抗災和水利工程建設經驗,促成了黃河70多年安瀾。對挫敗蔣介石集團的險惡陰謀,粉粹國民黨軍隊對山東、陜北的重點進攻,扭轉解放戰爭形勢,贏得解放戰爭主動權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黃河堵復工程的成功為新中國成立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共產黨領導下的故道復堤工程是黃河堵復工程的重要一部分,黃河堵復工程的成功是不能撇開故道復堤成功而單獨談論的。下游復堤工程不僅遷出了故道里的居民,疏浚了河道,還將危險的堤壩和過于彎曲的河道加以修復和裁直。1946—1947年的黃河堵復工程確定了黃河的基本走勢,奠定了黃河下游防汛抗洪的基本格局,在工程完工后的70多年里,黃河“除了戰勝1958年特大洪水外,還戰勝了12次流量在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較大洪水,沒有發生一次決口”[7]。
黃河堵復工程的成功不僅使黃泛區和黃河下游的冀、魯、豫三省在此后的70余年里擺脫了黃河水的侵擾和危害,也使曾經四散逃亡的390余萬難民中的多數陸續返鄉,900多萬畝受災農田大部分涸出。這就為黃泛區農耕的恢復和發展,糧食的增產與豐收奠定了堅實的人力物力基礎。黃淮平原的復耕與豐收不僅有利于緩解黃泛區乃至全國的糧食短缺百姓饑饉困境,也利于維護新中國的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對維護和鞏固新建立的國家政權,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推動黃河沿岸地區生態恢復和環境保護起到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此外,國內的復耕和糧食增產也有助于緩解戰后世界性的糧食短缺和饑荒蔓延,有助于避免大規模人道主義危機,世界經濟的恢復發展。這即是“聯總”耗費巨額資金遠涉重洋支援黃河堵復工程的重要原因和部分目的,也是黃河堵復工程成功的國際影響之體現。
(三)黃河堵口復堤工程的成功為中國共產黨贏得了民心
積極參與黃河堵復工程、領導解放區軍民大力修復故道堤防的中國共產黨在堵復工程中表現出心憂天下、服務人民的情懷和宗旨,合作治黃、共渡難關的責任和大義,輾轉斡旋、協商談判的有為和睿智,無私無畏、據理抗爭的坦蕩和勇敢。中國共產黨在黃河堵復工程中的表現使其充分贏得了政治主動權、輿論話語權和億萬人民的真心。中國共產黨展現出來的光輝形象和突出作為為其贏得解放戰爭的勝利和之后的長期執政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政治基礎。
注釋:
①花園口決堤事件:1938年5月下旬至6月初,日軍在占領徐州后沿隴海路西進,準備奪取鄭州,進攻武漢。為了阻止日軍前進,6月9日,蔣介石下令炸開鄭州東北花園口黃河大堤。花園口決堤雖打破了日軍的作戰計劃,為保衛武漢爭取了時間,但同時也淹沒了河南、皖北、蘇北40余縣的大片土地,給廣大人民群眾造成極大的災難,80余萬人慘遭溺死,千百萬人流離失所,并形成連年災荒的黃泛區。
參考文獻:
[1]鮑夢隱.黃河決、堵口問題研究(1938年6月—1947年9月)[D].濟南:山東大學,2013.
[2]韓啟桐,南鐘萬.黃泛區的損害與善后救濟[M].南京:行政院善后救濟總署,1948.
[3]徐有禮,朱蘭蘭.略論花園口決堤與泛區生態環境的惡化[J].抗日戰爭研究,2005(2).
[4]周軍,汪涇洋,潘瑩斌.黃河東流去——國共兩黨關于黃河花園口堵口復堤的斗爭[J].黨史縱覽,2002(3).
[5]賈迪.花園口堵口復堤問題再研究(1946年3月—1947年7月)[D].鄭州:鄭州大學,2013.
[6]李春霞.花園口決堤事件與南京國民政府黃泛區方略再認識[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
[7]陳連云.花園口的決與堵,黃河滄桑的見證[N].中國水利報,2011-11-10(08).作者簡介:常偉(1994—),男,漢族,河南鄭州人,單位為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發展史。
李振夏(1997—),男,漢族,安徽宣城人,單位為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