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顧孟余是民國重要的學者,是國民黨改組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汪精衛和蔣介石再度合作。1932年顧孟余出任鐵道部部長一職,并履職三年至1935年。這三年間顧孟余參加大量的鐵路建設實踐,如打通粵漢鐵路、促成北寧路通車、革新物流設備等。通過對顧孟余任鐵道部部長時期的活動研究,可以看到他的一些思想和實踐對于國民政府時期的鐵路建設事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關鍵詞:顧孟余;國民政府鐵道部;北寧鐵路;粵漢鐵路
中圖分類號:K825.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2)06-0165-04
顧孟余,1888年出生于河北宛平(今北京市),原籍浙江上虞。早年留學于德國,畢業于柏林大學。回國后任北京大學經濟系主任兼教務長。后出任廣東大學、中山大學校長。1926年1月當選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后,歷任中央宣傳部部長、教育部部長、鐵道部部長、交通部部長等,抗戰期間,汪精衛叛國,顧孟余力勸無效與之分道揚鑣。1949年顧孟余赴中國香港,后定居美國加州,1969年赴中國臺灣定居,1972年在中國臺灣病逝。
顧孟余自1932年到1935年擔任鐵道部部長,在其任期內對中國的鐵路事業發展給予了強力促進。1935年11月15日蔣介石在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中對過去四年的鐵道建設進行了表彰:“所以我們觀察過于數年來的交通建設,自民國二十年以后,四年間所成就的,比二十年以前所成就的尤多,差不多可以作一個劃分的時期。”①由此可見,顧孟余貢獻甚巨。顧孟余任鐵道部部長時期之活動,鮮有學者專門研究,本文通過《申報》來佐證他的活動軌跡,將其當政期間比較亮眼的鐵路活動,如修筑粵漢鐵路、促成北寧路通車等事件,進行較為完整的敘述,并作簡單評價。
一、加速打通粵漢鐵路
早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就批準了粵漢鐵路的修路計劃,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時該路就已開工修筑,但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粵漢鐵路仍未完成貫通,其原因有二:首要原因是粵漢鐵路中株(株洲)韶(韶關)段山高路險,不易修筑,所需資金數目很大,故一直未能完成修筑。次要原因則是湘(株洲)鄂(武漢)段因常年飽經戰亂,年久失修,故急需整頓。粵漢鐵路的貫通關系重大,其是國民政府加強中央集權抑制西南軍閥并提早準備抗戰的關節部位,“如果沒有粵漢鐵路,西南抗戰基地的建設,將難以迅速完成,一旦戰事擴大,中國將難以長期抗戰。”[1]故顧孟余當政鐵道部以來,整理粵漢鐵路是其工作的重心之一。
株韶段工程的總工程師人選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此項工程能否高效安全完成,當時的風氣和情勢,選拔工程師不僅要重視工程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還得考量工程師政治上的地域背景。顧孟余在這個問題上認真斟酌后,最終將人選定為時任隴海路西段工程局局長的凌鴻勛。顧孟余認為:“因為中央要派一個人去廣東主辦鐵路的修筑,如派的不是廣東人,恐怕會和廣東當局合不來,致使工作受了影響,但如派了一個長年生活在廣東圈子的人去,又怕他鄉土意味太重,與省當局太過接近,辦事也有不便,碰巧凌氏是一個經常不在廣東的廣東人,自然容易被雙方所接受。”[2]事實證明,的確如此,凌鴻勛于十一月一日宣布就職后②,很快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之后也未受到各方政治勢力的過多阻撓。
完成株韶路段和修補湘鄂鐵路的資金來源主要是英國的庚款退款③以及公債,1932年9月8日,顧孟余滿足廣韶局局長李仙根的請求,先撥庚款十萬鎊以便修筑粵路株韶段④。株韶段鐵路經費要求甚高,撥款后仍無法開工,顧孟余又于10月4日向中英庚款董事長朱家驊借庚款以十七萬建筑株耒段,庚款七十萬鎊以建筑株韶段,以促進工程進度⑤。10月30日,鐵道部發布了《鐵部計劃完成粵漢路》這一重要規劃。規劃中將通車時間預定至1937年能實現粵漢鐵路全面通車,并作出了大致需要六千萬經費的財務預算,該計劃中將籌集公債的需求和辦法公之與民,以求民眾購買公債利好鐵路⑥。11月3日,顧孟余為了便于公債的發行,又特令請假回廣東的鐵道部業務司司長關賡麟關注調查該路沿線商務物產已備參考⑦,可見顧孟余對粵漢鐵路貫通之急切與重視。11月22日,顧孟余與次長曾仲鳴就借用庚款以修筑粵漢鐵路這一事項基本和中英庚款董事會商洽后得到肯定性進展⑧。得到這一重大進展后,顧孟余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便于25日就坐輪船前往武漢前去會見蔣介石,以便商談修筑粵漢鐵路之事⑨。在武漢,顧孟余主要做的是兩件事,一是視察湘鄂路局以知實情⑩,二便是會見蔣介石。蔣介石對于粵漢鐵路也不可謂不重視,早在1932年6月,他就指示“粵漢路之重要與緊急,實比其他鐵路為甚!近聞只由南段韶關修起,而北段尚未準備同時興修,則此路不知成于何日,焦急之至!”[3]11月29日晚蔣親自與顧孟余談話,以了解其中內情。經過長達近十個月的爭取,1933年7月20日,顧孟余得以代表鐵道部與中英庚款董事會簽訂了《粵漢路借欵合同》,這項合同所借的庚款主要是用來幫助發放公債,以募集鐵路資金。這項合同簽字后,工程進度明顯加快,“粵漢路株韶段派江季平到衡、劉潛厚到株、設工程局、用湘工木材、積極興筑”都是實時的明證。1934年3月7日,粵漢路株耒間加速招標開工,為了鼓勵更多熟練的鐵路工人加入該事業,給予了火車的票價優惠,可見工程如火如荼。1936年4月28日,粵漢鐵路株韶段經過筑路員工的辛勤勞作,以染疾、遇險死亡3400多人為代價,終于提前一年在湘南太平里接軌完工[4]。這條被稱為中國鐵路界最完善的科學的鐵路能提前完成是與顧孟余的努力分不開的,他知人善任,任用凌鴻勛;四處奔走募集鐵路資金,未雨綢繆地進行規劃;還深切地考慮到了鐵路背后的政治因素,作為汪派人物,他也很好地處理了與蔣介石的關系;諸多因素都影響到粵漢鐵路的工程修筑。
二、促成北寧路重新通車
北寧鐵路是由北平至遼寧沈陽的重要交通脈搏,該路于1911年時修成,彼時名為京奉鐵路。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后南京國民政府將奉天改為遼寧省,又因北京當年改名為北平,故稱北寧路。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悍然襲擊沈陽,北寧路路局也于9月19日下午一時被日軍占領,此后日軍更是喪心病狂,飛機用機槍掃射北寧路上的客車車身,并投放炸彈,造成中國平民死傷。日軍強占遼寧省后,將該路關外段也占為己有,并改名為奉山路。北寧路就此被分為關內關外兩截,關內外的通車陷入停擺,這對于關內外的往來帶來不便。gzslib202204042100中日塘沽協定后,中日戰事趨于穩定。1933年7月3日,北寧路先是恢復了平唐路線直達唐山。1933年7月5日,日方提出無理要求,要求北寧路要由中日滿三方合組委會管理北寧路一節,這個要求顯然不能答應,等于變相承認偽滿洲國。對于北寧路的通車問題,不僅僅是個經濟問題,更大的考量在于政治和外交。1933年8月,顧孟余赴北平接見了北寧路路長錢宗澤,考察了北寧路唐榆段通車問題。1933年11月7日,顧孟余為北寧通車事定調:
“北寧路自前年九一八后,即行斷絕通車,現雖能由北平通至榆關,然以日偽之奉山路關系,迄未能通至關外。行旅商業,均感困難,茲經新任不喪權利下舉行通車。現路局方面,決定原則,不準日偽以奉山路名義通車關內,及與日偽斷絕銀錢上與公文之往來,一經雙方同意,即行簽字,通車關外,由平直達遼寧。”
從顧氏的言論可看出,此事之難辦,一方面要促成通車,另一方面更是要注意保存國格。顧孟余將此事交于新任北寧路管理局局長殷同負責,殷同此人是一個實干主義者,早前負責北寧路東段的接收工作,有一定與日本人交涉的經驗。1933年12月11日,殷同到達南京向顧孟余報告北寧路的路政,并將通車方案分呈汪精衛和顧孟余,但由于提出之條件,日方表示不接受,而中方亦難以接受日方的條件,談判一度陷入停頓。殷同再度于十三日拜會顧孟余,幾經思索,殷同最終按顧孟余之意,擬定了一個比較折中,且最后被接受的方案,即“由中國旅行社主持銀錢票務、發售聯票、凡北寗路車駛抵山海關時、即將關內票面撕去通車關外時、由彼方負責”。按照這個方案,就可以滿足顧孟余設想的政府間不接觸的意愿,因為負責接洽的是中日的旅行社與觀光團,避免了和“滿洲國”官方性的接觸,此后通車談判基本按照這個路徑前進。1934年6月28日,中日雙方在北平分別發表通車辦法。7月1日由北平至沈陽的列車恢復通車,該路線業務如前殷同所議,由設置在榆關的東方旅行社負責,鐵道部在屈辱的環境下,采用了一種較為靈活的方式避免了在外交上陷于更加被動的局面。正如時任中國旅行社經理陳湘濤受任承辦平沈通車事宜后所談:
“但北寧路當局而能在北情勢之下,交涉得:(一)通車談判自始至終對‘滿洲國三字,不提只字;(二)東方旅行社須向中國政府注冊;(三)東方旅行社經理一職,永遠華人任命。交涉得此結果,亦屬難能矣”
平沈通車后確實便利了關外的百姓,1934年7月30日,《申報》曾載“平沈通車搭客入關多于出關。”確見有所便利。
三、振興物流設備的思想與實踐
鐵路與物流事業息息相關,鐵路的物流設施是否能得到及時更新以滿足貨運需要,對于沿路長期的經濟發展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顧孟余于1934年提出了建設貨物倉庫以救濟農村發展貨運的十年倉儲建設計劃,其文中包含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先知卓見。顧孟余在仔細研究京滬滬杭甬兩路管理局的匯報后發現,我國商品儲存的困難。顧孟余所身處的時代,自然經濟仍然是中國經濟的主要部分,主要產品依靠農村生產后銷往城市,當時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就算適逢豐年,農村產量過剩,也無法長期存儲,只能低價拋售。若遇災年,農村經濟更是無法承受,以致破產。顧孟余認為接濟農村的有力方法是修建有力的倉儲系統以便寄存,“使過剩之產品、得安全寄存之所、貨主隨時可營貨物押款是”,從而可以促進農村產品的價格上升以助農,再進一步推動鐵路貨運事業的繁榮。顧孟余的這一想法頗有主張,可以說在當時具有一定的先進性。中國的經濟問題在于農村,減少農村商品的損耗,改善農村的現金缺乏情況,對于進一步推動農村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但由于國民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后來抗日戰事的爆發,這項細致到規劃倉儲房屋建筑模式的計劃石沉大海。
冷藏運輸生鮮對于振興農村經濟亦相當關鍵,1933年12月30日,鐵道部就在《鐵道業務與聯運之來年計劃》中強調:
“(庚)添設冷藏設備,吾國鐵路向無冷藏運輸設備,以致各線所產蔬果魚肉等鮮貨不能暢銷異地,此處所過剩之物——即彼處所急需之品,供給需要失其平衡。農村經濟日就凋落,而鐵路運輸亦難期其暢旺,今欲解決整個調劑民食及扶助農村經濟問題,同時又使鐵路營業辟一新途徑,似非就全國鐵路從速舉辦冷藏運輸不可”
1934年6月9日,鐵道部為健全各路的路運設施計劃興辦全國鐵道冷藏庫,以便運輸各項鮮魚蛋類菜蔬、果品等貨物,打算分別于杭州、天津、青島等地設置冰庫,并購置冰車,以利運輸。顧孟余為此事籌款兩次來到上海,最終于1934年6月14日簽訂合同,并預期每年生鮮運費將上升三分之一,以作為擔保。因此,推進冷藏運輸事業可作他一重要實踐。
結語
顧孟余任鐵道部長時期的一些思想和實踐對于國民政府時期的鐵路事業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但本文限于篇幅,仍有眾多重要的顧孟余活動未能進行整理,如減少運價、促進聯運、試圖贖回膠濟鐵路、借款整修平漢鐵路、顧孟余彈劾案等重要事歷猶待整理和補充。另外,本文大多材料援引于《申報》,史料頗顯微薄,仍需進一步研究《鐵路公報》等,從而得到更妥善的結論。
注釋:
①《蔣中正以中政會議代表向大會報告》,《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速記錄》,臺北,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藏,檔號:會5.136.7。
②《申報》1932年11月2日第21399號7/30。
③英國的庚款退款:在1901年的《辛丑條約》中,英國所獲賠款約為5062萬兩,加上年息4厘,折合英鎊約為1657萬英鎊。1909年美國決定退還中國部分庚子賠款。1922年,英國政府正式通知中國,將退還部分庚子賠款。1922年至1938年,中國所得英國退款為約793萬英鎊。按照中英庚款董事會的指示,此款基本用于中國的生產建設。英國退回的庚款主要是用于鐵路建設,浙贛鐵路、粵漢鐵路的建設全部由英國退回的庚款建設。
④《申報》1932年9月9日第21346號。gzslib202204042100⑤《申報》1932年10月4日第21371號。
⑥《申報》1932年10月30日第21396號。
⑦《申報》1932年11月4日第21401號6/26。
⑧《申報》1932年11月23日第21420號7/30。
⑨《申報》1932年11月26日第21423號7/30。
⑩《申報》1932年11月30日第21427號7/28。
《蔣介石日記》(手稿),1934年11月29日,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藏。
《申報》1933年7月21日第21649號3/26,《申報》1933年7月22日第21650號9/30。
《申報》1933年8月4日第21663號3/26。
《申報》1934年3月14日第21875號9/30。
“東北易幟”:指皇姑屯事件日本炸死張作霖后,統治中國東北的奉系軍閥首領張學良于1928年12月29日通電全國,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并在東北各省同時降下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換成南京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的政治轉向事件。東北易幟標志著北伐的結束、南京國民政府完成“形式統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結束。
《申報》1931年9月20日第21000號4/40。
《申報》1931年9月27日第21007號7/30。
《申報》1933年7月3日第21631號3/26。
《申報》1933年7月5日第21633號4/32。
《申報》1933年8月4日第21663號3/26。
《申報》1933年11月8日第21758號3/32。
《申報》1933年12月13日第21793號7/30。
《申報》1933年12月14日第21794號9/30。
《申報》1933年12月16日第21796號3/30。
《申報》1934年7月11日第21992號12/30。
《申報》1934年7月30日第22011號3/32。
《申報》1934年5月30日第21951號13/32。
《申報》1933年12月30日第21810號13/30。
《申報》1934年6月9日第21960號13/32,《申報》1934年6月15日第21966號13/30。
參考文獻:
[1]薛光前.艱苦建國的十年[M].臺北:正中書局,1971:257.
[2]凌鴻勛.十六年筑路生涯[M].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8:28.
[3]呂芳上.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三冊[M].臺北:國史館,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2014:679.
[4]株韶段工程局.哀悼株韶段殉路員工[M]//楊裕芬,等.粵漢鐵路株韶段通車紀念刊.衡陽:粵漢鐵路株韶段工程局,1936:157.
作者簡介:夏越(1998—),男,漢族,安徽金寨人,單位為蘇州科技大學,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