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共事務管理關乎群眾,涉及民生,是政府主要的管理職責之一。近年來隨著公共事務管理內容的增多,群眾對公共事務管理質量要求的提高,政府公共事務管理難度逐漸增大。大數據作為一種依托計算機龐大算力為基礎的數據處理技術,在面對海量數據處理時,能夠批量、快速且準確進行處理,已經成為公共事務管理的重要技術手段。文章主要闡述了大數據與公共事務管理的內涵及當前公共事務管理所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大數據技術處理的可行性,并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希望對我國的公共事務管理的發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公共事務管理;大數據視域;應急處理
中圖分類號:F06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2)12-0194-03
DOI:10.13939/j.cnki.zgsc.2022.12.194
1 引言
公共事務管理是社會為了維持整體的穩定、高效運轉,對一些涉及面廣、涉及人員數量多的政策進行批量處理的方式,例如醫保繳納、公積金等都是公共事務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公共事務管理歷史悠久,從早期的部落社會開始,就需要對于食物、工具的分配,這就是其最初的管理內容。后來隨著人類生產力的增加,公共事務管理的內容也在不斷的豐富,截至現今,公共事務管理的內容已經海量化了,單純的依靠傳統處理方式進行計算統計已經難以處理當前所面臨的問題,因此必須對當前的處理方式進行創新。[1]隨著信息技術與大數據技術的成熟,應用信息技術與大數據技術服務于公共事務管理成為其發展的方向。大數據作為一項新興技術,已經被廣泛地應用于各行各業之中,例如人工智能的開發、武器模擬以及航空航天領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批量處理數據的能力是大數據的主要優點之一,其所能夠處理的數級達到了兆億級別,因此成為公共事務管理最理想的手段之一。[2]綜上所述,本文闡述了公共事務管理所存在的問題,結合大數據技術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從而希望解決當前公共事務處理的問題。
2 大數據對公共事務管理的積極作用
近年來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完善,社會經濟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與之相對應的是社會財富、資源等分配問題日益凸顯,所產生的矛盾也更加的突出,這對于我國政府的執政能力提出嚴峻的挑戰,即如何提高政府的分配能力,更好地服務于廣大的人民大眾成為現階段政府在公共管理領域所面臨的難題,只有不斷的創新改革才能更好的解決。公共管理是服務于廣大的人民群眾,因此在面對海量用戶信息過程中,需要使用大數據為技術手段,從而實現智能化、現代化的管理,最終將其上升為國家意志。應用大數據技術服務于公共事務管理不僅可以有效整合各種資源,實現資源的高度共享,而且還能提高服務效率、服務質量和人民滿意度。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路,讓群眾獲益和得到實惠。通過大數據技術可以讓原來多個政府部門完成的審批工作僅一個或少數即可完成,不僅減輕了政府工作負擔,而且提高了群眾辦事效率,節約了時間。通過大數據技術打通政府各部門間的數據壁壘,不僅實現了數據的統一,減少了數據出差錯的概率,而且數據存儲在云端,增加了數據的安全性。
3 公共事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公共事務管理目前在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的定義,常見的公共事務管理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方式。廣義上的公共事務管理是指政府對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管理;狹義的公共事務管理主要是指政府為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對民眾除經濟、文化、政治以外的其他社會問題的管理。文章從實踐的角度出發,主要探討了政府對于社會問題的管理。
3.1 公共資源分配不合理
在公共資源分配方面,由于我國的社會治理體系難以跟上當前社會發展的規模,政府內部的管理上存在著協調能力不足,在處理各種具象化的問題中難以實現智能化的管理。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海量的數據大大增強了基層治理的難度,增加了政府的行政成本;其次,缺乏處理樣本對比,在面對社會危機時處理效率較低;最后,由于我國政府各個部門之間協調能力不足,在處理過程中耗費了大量民眾時間和經濟成本。
3.2 公共事務處理缺乏時效性
在公共事務處理過程中,政府功能會產生冗余的現象,因此在面對大量的社會事務時,容易造成權力使用泛濫、機構膨脹等問題。即“全能型”政府架構在面對大量的公共事務處理問題時,處理時效性低。而且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度的不斷深化,部分地方政府依然沿用計劃經濟時期所采用的“政府統管一切”的思路,片面的忽略新興科技在政府管理過程中所產生的積極作用,甚至阻礙其在公共事務管理中的時間,滋生了腐敗產生的土壤,導致了社會管理問題的產生,最終致使政府管理職能的缺位。
3.3 管理組織度低
在公共事務管理組織上,部分地方政府由于受到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對于地方事務的統籌處理的影響,在進行事務管理組織的過程中,始終將政府的管理放在主導地位,忽略其他組織對于地方事務的管理作用,造成了單一化的事務管理模式,同時也缺乏對于社會事務的監督,造成了一個盲目的大政府觀念,從而加大了公共事務管理的難度。[3]
3.4 應急處理能力不足
在政府進行基層事務的管理過程中,面對著那些緊急問題,單一的管理模式下往往會產生“三拍”干部,即事件發生之前拍腦袋、發生過程中拍胸脯、事情結束后拍屁股,造成了管理人員主觀片面的處理問題,在脫離了科學與群眾的基礎上做決策,結果往往會造成決策失誤。近些年來我國所產生的重大的安全、食品以及生態事故都與此相關。因此如何預防以上事故的發生成為當前政府管理的主要問題。[4]
4 基于大數據視域的創新方案
4.1 合理分配和利用公共資源
為了滿足民眾高水平公共事務管理服務質量的需求,政府應該科學決策、高效服務。數據是科學決策的基礎,大數據技術是公共事務管理最有效的管理手段。大數據具有處理數據信息量大(Volume)和可以處理復雜數據類型(Variety)等優點。公共事務管理會產生龐大的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數據,這些數據的處理必須依賴于大數據技術。[5]政府部門掌握著非常豐富的數據資源,首先,政府設置有專門的數據統計部門和隊伍,例如國家統計局等,這些機構定期開展人口普查、經濟調查等,財政部門、交通部門等也掌握著大量有關經濟社會運行的數據;其次,政府的工作關系著民眾的方方面面,政府在日常公共事務管理中也會獲得各類數據資源。這些數據潛藏著巨大的價值,經過分析與處理,能夠為政府工作的開展作出科學的判斷和預測,為政府決策提供有效依據。在大數據視域下,個人的海量信息可以通過網絡以數據信息進行傳遞,計算機模型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從而得出個人的消費、健康、收入、信用等方面的信息,進而對于個人進行明確的判斷,這是其他手段所不能達到的。大數據通過對個人進行評定,最終實現了公共資源的合理分配。[6]大數據技術的本質是通過運算分析與挖掘,找出數據中潛藏的價值,從而指導行為決策的實施。“大數據+決策”可以有效保證治理決策的科學性。大數據通過對分析大量且結構復雜的公共事務管理數據資源,為政府社會治理提供決策支持。大數據技術融入公共事務治理,使公共事務知識治理由傳統的經驗型導向升級為數據決策導向,能有效地規避由于認知系統的模糊而導致的治理失敗。通過大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將政府現有資源合理地分配到公共事務服務管理中,真正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實現資源價值的最大化。
4.2 處理的時效性和安全性
在進行公共事務處理的過程中,由于決策者在進行事件處理的過程中,需要對于已經處理事件進行總結分析,從而避免下次相同事件的產生,這一點在公共安全、食品等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傳統的學習總結模式難以建立起完善的檢測和預警機制,因此難以實現科學的預測從而避免失誤的再次產生。借助大數據技術,首先可以建立起完善的學習模型,通過算法對于將數字化處理后的事件進行分析,建立起完善的反饋機制,從而最大程度上實現了科學的預測。此外大數據技術是一種基于網絡的數據處理技術,因此可以通過網絡實現各種數據的公連共享,并能夠通過網絡實現公共事務的異地處理、分析以及相關算法模型的建立,多導向多線程的解決異地的公共事務,提高了政府的執行效率,降低了政府的施政成本,能夠迅速地提高預測模型的準確性。此外,由于其透明化的處理方式,也能夠將公眾納入管理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強了公共事務處理的糾錯能力,為提高施政能力、建立預警機制提供了幫助。
此外,安全性也是大數據技術的重要特點。在面對海量的信息數據的儲存與保密時,大數據技術會采用加密技術,通過加密技術處理的數據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大數據技術將數據集中管理,避免了各自為政的管理方式,使數據的存儲、使用和傳輸得到了統一,降低了管理難度,減少了管理成本,增強了數據和系統的安全性。
4.3 有效優化管理組織
公共事務管理之所以復雜,主要是由于管理對象的多樣化以及管理模式的陳舊。其中管理模式多樣化大大增強了管理的難度,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所需要管理的內容也在呈幾何級數的增長,難度也隨之增加。基于大數據視域下,借助其龐大的算力,首先在技術層面上實現了對于國家治理方式的創新,同時也為地方政府的管理職能的轉變提供了客觀的條件。目前在進行公共事務管理的過程中,政府、社會以及公眾個體形成了多元化的管理體系成為基層治理的共識。在最近召開的黨的十八大會議中就明確了多元化施政格局的構建對于基層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在具體實現多元化治理體系的過程中,各領域的信息在進行識別、分類和處理的過程中,僅僅依靠當前的處理手段是難以實現對于各領域信息的處理,客觀上需要對技術手段進行創新。在當前諸多的信息技術的處理手段中,大數據技術成為當前主要的信息處理手段,廣泛的應用在計算機、人工智能等領域中。同樣在進行公共事務管理的過程中,使用大數據技術對于各領域信息內容的精準管理,能夠有效地提高公共事務治理的時效性。近年來隨著政府對于公共產品以及公共事務的投資力度的不斷加大,以及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推進,尤其是基層治理對于當前的公共事務管理體系提出了嚴峻的考驗,例如在醫療、養老、保健等領域中,大大考驗了我國政府的治政水平及能力。公共事務管理需要借助大數據技術,優化管理組織,健全管理體系,并最終為我國公共事務的治理提供有力保障。
4.4 實現公共事務的創新管理
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因此在對于公共事務的管理上,只有創新當前的管理方式,優化管理手段,才能實現對于公共事務的管理目標。大數據,顧名思義其主要由“大”和“數據”兩部分組成,其中“大”主要指的是該技術處理的量級龐大,例如算珠、計算機等,其處理數據量級停留在萬億級別,且計算機進行處理的過程中需要消耗龐大的算力,所產生的結果誤差也較大。大數據為全面推進地方政府社會管理的改革和創新提供了有效的路徑,對于增強地方政府的社會管理能力、提高地方政府的社會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7]在大數據視域下,對于當前公共事務的管理創新主要是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大數據能夠更加全面的收集到公共事務信息,大數據以及其衍生的云端技術能夠通過跟蹤人們日常的生活數據,收集信息,并依據科學的模型進行預測,因此,大數據能夠提供更加科學的結果;其次,大數據所能夠處理的信息量廣泛,遠超傳統的計算方式,因而也大大簡化了工作人員的工作難度,提升了效率;最后,大數據預測在宏觀層面上能夠提供給操作人員更多的處理方式,也為后代技術的發展有所裨益。然而,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無缺的,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大數據的應用尚處于探索階段,地方政府在利用大數據帶來的重要機遇進行社會管理創新的同時,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大數據潛藏的風險和挑戰。[8]
5 結論
作為當前重要的技術手段,大數據技術能夠高效準確的處理海量信息,成為諸多領域的處理手段與戰略資源。在進行公共事務的管理過程中,面對海量的用戶數據,傳統的管理手段存在著時效性差、應急處理不及時等缺點,如何對于傳統的管理手段進行革新成為當前公共事務管理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同時由于公共事務管理所面臨的問題涉及方方面面 ,客觀上也需要借助大數據技術進行創新。本文闡述了傳統公共管理方式所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依托大數據視域進行創新的方案,從而為我國的公共事務管理有所裨益,助推公共事務管理再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韓召.集團公司財務管控的動態優化機制研究[D].安徽:安徽工業大學,2019.
[2]趙卓,陳琦. 大數據研究[J].計算機技術研究, 2020,23(4):11-12.
[3]邱奔. VQC對財務管理的影響[J].管理實務, 2019(5):15-16.
[4]張曉蕾.淺談大數據時代下的財務管理[J].財會探析,2019(2):17-18.
[5]朱東華,汪雪鋒,李兵,等. 大數據環境下技術創新管理方法研究[J].科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16,34(4):35-36.
[6]劉薇.公共管理視域下的城市老舊住宅改造設計策略[J].工程抗震與加固改造,2021,43(1):171.
[7]季哲.“新時代公共管理知識體系反思與重建”學術研討會暨《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年度論壇在京召開[J].中國行政管理,2021(1):161.
[8]王盈盈,甘甜,郭棟,等.從項目管理到公共管理:PPP研究述評與展望[J].管理現代化,2020,40(6):67-74.
[作者簡介]劉艷蘭(1987—),女,漢族,貴州貴陽人,講師職稱,現就職于貴州城市職業學院,研究方向:管理類知識領域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