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解目前川渝地區人文社科期刊在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方面的研究現狀、研究熱點和研究前沿,以CNKI數據庫為來源數據,Cite Space為可視化分析軟件,通過繪制作者共線圖譜,機構合作圖譜,關鍵詞共現圖譜、聚類視圖及突現詞分布圖進行深度剖析,發現目前本領域內的學術研究熱點發展和國家政策的關系密切,對成渝經濟圈的研究涉及成渝經濟走廊、成渝經濟區、長江經濟帶和成渝城市群,研究緊跟時代步伐。對作者及機構的共現圖譜分析,呈現出作者之間、機構之間穩定合作交流不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高校且分布不均衡。從關鍵詞的分布來看,宏觀上的理論研究較多,還需要加強實踐探索和實證研究,將產業與經濟緊密聯系起來,這些主題或成為今后重要研究主題。
關鍵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川渝學術期刊;知識圖譜;人文社科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2)06-0025-06
一、研究背景與選題依據
(一)研究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并大力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發展[1],學術期刊也因此迎來了巨大的發展前景。學術期刊是記載、出版、傳播和交流研究成果的重要載體,是學術活動全過程的參與者,沒有學術期刊,不僅學術體系不健全,學術活動也無法正常開展[2]。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時首次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概念[3]。對川渝兩地來講,新概念的引入是一個重大的發展機遇,在依托“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基礎上,能更好發揮成渝兩大國家重點城市的輻射作用,拓展高質量發展新空間[4]。
為了展示在這一國家背景下“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研究成果,深入研究“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未來發展,川渝學術期刊如何開展交流對話和合作研究,如何發揮川渝高校、社科院、黨校智庫在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學科發展、政策咨詢等方面的優勢,進而為國家戰略提供有力的學術支撐,是本文重點的探討內容。
(二)選題依據
1.基本情況
本研究通過查詢中國知網(CNKI)“期刊導航”專欄,點擊“出版地導航”,顯示隸屬西南的四川和重慶地區期刊分別為378種和183種, 因本研究來源期刊主要涉及人文社科領域,該領域期刊刊載的大多是關乎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創新發展的研究論文,其在傳承文明、創新理論、資政育人、服務社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又代表了社科領域的頂尖水平,其定位明確,所設欄目穩定、科學,選題貼合實際應用又緊跟國家政策導向、經濟發展趨勢以及學術方向,匯聚了成渝研究領域較高質量的研究論文,因此能夠較好地反映成渝地區經濟研究的脈絡與熱點。故本研究的期刊需滿足《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21—2022)來源期刊目錄》和(擴展版)目錄,經篩選后分別還剩17種和8種,分布如下表1。可以看出,在川渝地區這些優質的社科期刊中經濟學、政治學、高校學報、綜合性社會科學占的比重要高于其他類,主辦單位也基本都由社科院、高校、研究中心、黨校等組成,由此可見,對由這些機構組成的川渝地區學術團體進行研究探討,總結回顧和反思展望現有學術界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下的川渝地區研究成果,可以為后續進一步發展和取得更大成就起到推動作用。
2.合作情況
為了更深一步地了解上述期刊主辦單位在開展交流合作方面的情況,筆者在互聯網上通過多方搜索、篩選與整理,從2020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概念首次被提出來,各學術機構就針對這一國家戰略,開展了多種內容、形式不一的活動(見表2)。機構間的合作比較密切,大多都是兩地機構共同舉辦,由于主辦機構具有很強的學術性,所以在學術推動、人才培養、決策咨詢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領作用。
二、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
筆者在中國知網CNKI檢索框中以主題=“成渝”或者“成渝經濟圈”或者“成渝城市群”進行檢索,時間設置為1990年1月—2021年9月,期刊名稱為以上25種期刊,分別檢索,共檢索出論文222篇,剔除相關會議通知、論壇活動以及重復文章等無效論文后還剩下215篇。從文獻發表的時間上分析,最早對于成渝經濟研究來源于1990年張寶通在《經濟學家》上發表的文章《我國區域經濟戰略新構想》;從期刊的發文量來分析,成都市的《經濟體制改革》和重慶市的《西部論壇》發表文章最多,分別為38篇和35篇,刊發10篇及以上相關文獻的期刊合計8種,《現代遠程教育》《新聞界》《現代法學》《成都體育學院學報》《民族學刊》《當代文壇》《宗教學研究》由于其所屬學科類別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相關性不大,筆者沒有搜索到相關論文。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基于科學文獻計量、研究熱點知識圖譜的思路開展,采用的定性研究工具是Cite Space軟件,Cite Space是在科學計量學、數據可視化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一款文獻可視化分析軟件,著眼于挖掘某一學科或研究領域的文獻大數據中蘊含的潛在知識[13]。本研究運用Cite Space V5.7.R2版本,主要對所選取文獻進行、作者合作網絡分析、機構合作網絡分析、關鍵詞共現分析、關鍵詞聚類分析等,重點總結川渝人文社會類學術期刊在“成渝經濟”研究領域的人員、機構的情況以及熱點趨勢,以望呈現該領域的某些特征。
三、數據處理及分析
(一)作者分析
筆者運行Cite Space軟件,將網絡節點類型(Node Types)設置為作者(Author),時間切片(years per slice)設置為5,繪制作者合作網絡圖譜(見圖1)。圖譜中,作者姓名的字體大小與作者發文的數量成正比,姓名之間的連線表示作者之間的合作關系。首先,通過圖中節點大小顯示,節點最大的是王佳寧,發文數量最多,發表文獻7篇,其次為楊順湘、林凌、楊繼瑞(見表3),根據賴普斯定律,高產作者的計算公式為:Nmin=0.749Nmax,其中Nmax為本領域中發文量最多作者的發文量,如果某一作者的發文量不小于Nmin,則該作者被稱為高產作者[14],根據計算得出Nmin≈1.98,即發表2篇以上則為高產作者,發表2篇以上文獻的作者一共有30名。由于篇幅有限,表3列出了發表3篇以上文獻的作者情況。其次,通過圖中節點連線顯示,作者之間的連線比較少,大都只有2—3條,說明研究改領域的作者之間缺乏合作,并且團隊數量較少,只形成了“王佳寧—羅重譜—張學良—白靜”和“楊繼瑞—李月涵”2個大的類團,嚴格意義上的合作網絡并沒有形成。gzslib202204041730(二)機構分析
筆者運行Cite Space軟件,將網絡節點類型(Node Types)設置為發文機構(Institution),時間切片(years per slice)設置為5,繪制作者機構合作網絡圖譜(見圖2)。圖譜中,機構名稱字體大小與該機構的總發文數量成正比,節點間的連線表示機構間的合作關系,機構的發文量能夠體現出這一機構在該研究領域內的科研實力和水平。首先,從圖中節點大小顯示,節點數最大的是四川大學經濟學院,說明該機構的發文量最多,一共18篇,其次為重慶工商大學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成都理工大學商學院、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見表4)。其次,從節點連線情況顯示,有幾家機構合作比較密切,形成了比較大的類團,如“四川大學經濟學院—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成都理工大學—重慶工商大學教育部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四川省委黨校-成都市投資促進委員會投資營銷處—西南民族大學政治學院”“重慶工商大學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西南財經大學成渝經濟區發展研究院—四川旅游學院智慧旅游技術運用與創新研究中心—重慶工商大學學術期刊社—內江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等,雖然類團比較大,有密集線但是共線頻率較低,說明合作次數不多。
從機構性質來看,主要分為兩大類型。第一類是高校的信息管理學院,主要有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成都理工大學商學院、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等。第二類是科學院和研究所(中心),主要是重慶工商大學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等。從表面上看,一些機構間的合作網絡初具規模,但是規模還比較小,并且合作機構大都限制在成渝兩地,其他地區的機構幾乎沒有,故需要進一步加強跨地區、跨學科、跨機構的合作。
(三)關鍵詞分析
1.關鍵詞共現圖譜
運行Cite Space軟件,將網絡節點類型(Node Types)設置為關鍵詞(Keyword),繪制關鍵詞共現知識圖譜(見圖3),以完成關鍵詞分布情況分析。關鍵詞的字體大小與其出現頻率的高低成正比,中介中心性的大小用來衡量關鍵詞的重要性,頻次高且中心性大的關鍵詞可以作為研究熱點詞[15],中介中心性數值越大,表明該詞在這一知識網絡中所控制的信息流越多,相應的文獻也越重要。中介中心性超過0.1的節點稱為關鍵節點,表5列舉出了共有13個關鍵詞的中介中心性超過了0.1,說明這些關鍵詞所代表的領域在整個成渝經濟研究網絡中處于重要的節點位置。
2.關鍵詞聚類分析
對關鍵詞聚類進行分析可以反映出該領域熱度最高的研究主題。筆者運用Cite Space軟件對高頻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最終得出以下幾個關于“成渝經濟”高頻關鍵詞的聚類點(見圖4)。在這個視圖中,Q(Modularity)值和S(Mean Silhouette)值表征著聚類效果,一般認為Q>0.3意味著聚類結構顯著;S>0.5意味著聚類合理。每個聚類都由聯系密切的關鍵詞組成[16]。圖4左上角信息顯示Q=0.8286,該值遠大于0.3,說明這個聚類效果十分顯著;Mean Silhouette=0.9467,也說明了該聚類可信,因此本次聚類結果具有較高的可信度。聚類的重疊越多,顯示聚類的緊密聯系程度越高,文獻研究的內容越集中,圖中結果顯示,“成渝經濟區”“成渝城市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幾個聚類重疊度高,說明這些領域的研究內容最集中。
3.關鍵詞突現分析
關鍵詞突現即在某段時間內關鍵詞被引用的次數突然激增,可以反映在該時間段內的研究趨勢,在Cite Spce軟件中,將時間切片(years per slice)設置為1,Burstnes中γ值設置為0.5,得出圖5。從圖5可以看出,1994—2000年最早受到關注的主題是“成渝高速公路”,并且關注持續時間較長,到2000年“西部大開發”突現,只是出現了短暫的兩年時間,再到2008、2012年“城鄉統籌”“區域規劃”突現;“長江經濟帶”突現出現在2014年;“成渝城市群”“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突現出現在2016—2021年,這幾個突現詞顯示了目前成渝經濟研究的幾大主流趨勢。
四、總結與思考
本研究主要通過梳理分析川渝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背景下現有符合要求的學術文獻,借助科學文獻計量及知識圖譜等方法工具,分析目前川渝學術界的發展現狀。從空間分布來看,目前川渝類的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共25種,囊括12大類,涉及學科范圍較廣,學科內容豐富,兩地期刊主辦單位間的交流比較密切,合作方式也呈現多樣性。通過Cite Space軟件對作者及機構的共現圖譜分析結果顯示,呈現出作者之間、機構之間穩定合作交流不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高校且分布不均衡;需持續深入研究和產出高質量成果,雖然這些機構在實踐中舉辦的活動較多,但學術產出少且聯系性不大。從關鍵詞分析來看,通過對關鍵詞共現及聚類分析結果顯示,目前本領域內的學術研究熱點的發展和國家政策的關系相當密切,對成渝經濟圈的研究從成渝經濟走廊到成渝經濟區,從長江經濟帶再到到成渝城市群,三十余年的研究與發展使成渝經濟圈的各方面的連接得到持續的發展,研究緊跟時代步伐。從關鍵詞的分布來看,目前的研究大都是宏觀上的理論研究,關鍵詞都與國家戰略要求相近,還需要著重加強實踐探索和實證研究,將產業與經濟緊密聯系起來,這些主題或成為今后重要研究主題,值得各界進行進一步的探討研究。
由于本研究針對性單一,涉及數據較少,尚不能完全反映整個學術界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研究,且由于軟件的局限性,文獻計量分析與可視化分析不能全面反映該領域研究的全貌,今后應更多地結合基礎實踐研究,對成渝經濟領域的研究情況進行綜合評價與分析。學術界應充當好“智庫”角色,攜手行業實踐,利用川渝兩地自身的區位優勢和發展基礎,充分利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帶來的政策紅利,在新機遇下取得更好的發展。gzslib202204041730參考文獻:
[1]曹光章.新時代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的新進展[J].北京黨史,2019(6).
[2]高娜,江波.一流大學與一流學術期刊融合發展——基于我國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及其主辦期刊的數據[J].教育發展研究,2020(21).
[3]鄭洲,唐正倩.成渝城市群協調發展研究述評及研究展望[J].新西部,2020(16).
[4]鐘海燕,冷玉婷.基于知識圖譜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研究綜述[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
[5]2020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學術峰會[EB/OL].[2021-07-15].
http://www.sss.net.cn/101004/72853.aspx.
[6]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EB/OL].[2021-07-15].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7384905.
[7]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學術研討會[EB/OL].[2021-07-1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353041887103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