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概 黃真

摘要:制度優勢有效轉化是國家治理效能增進的關鍵因素。通過分析制度的約束價值、保障價值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內涵,使得我國制度優勢與治理效能間的成功轉化具有了可行性和必要性。要實現其路徑轉化,必須做到:(一)從理論層面:堅定制度自信與理論自信,始終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引;(二)從實踐層面:堅持黨的領導與人民主體地位,確保各項制度良好運行;(三)從其他層面:建立優質的政治生態環境,推進我國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關鍵詞:制度價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國家治理效能;轉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D6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2)06-0043-04
“國家競爭本質上是制度的競爭”[1],只有那些在時代發展中不斷地與時俱進,保持生命力和創造力的制度才能具有頑強而持續的競爭力。一種先進的制度能夠促進國家的長久發展,而一種落后的制度則會給國家的發展帶來負面、消極影響。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我國國家制度具有多方面顯著優勢。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探討我國制度優勢及治理效能之間的轉化關系,需要回應以下基礎問題:第一,制度以及制度價值是什么?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與優勢?第三,我國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條件與路徑是什么?
一、制度與制度價值
制度是實踐的產物并對權力與權利起規范、制約與保障作用,具有實踐轉化性等特性。政治文化的不同導致制度內涵也存在某些方面的偏差,使得各國對于政治、經濟、文化等制度安排上具有差異性。總體而言,制度具有兩方面價值:約束價值、保障價值——約束并保障權力主體以及權利主體的行為與利益。制度的約束價值是指制度對權力主體與權利主體雙方行為范圍、行為導向以及具體行為的約束,也就是說一切行為主體所實施的行為不僅要與公共整體意識相匹配,同時對其行為的約束也應成為社會秩序維穩、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從權力主體角度分析:在黨的十八屆二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牢籠”。“政治權力要受到約束,這種約束便必然歸于有效的制度的約束上”[2];從權利主體角度分析:“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維持良性的社會關系就需要制度對權利主體行為進行約束。制度的保障價值指的是制度保障權力主體與權利主體的利益的價值,即權力主體與權利主體在制度中均得到自身利益的保障。從權力主體角度分析:國家制度與國家法律密切相關,“法律使政治統治者的利益要求,權力地位和權利資格法制化并且保障統治者的利益及其權力的正常運行”[4]。從權利主體角度分析:一方面,作為最基礎的,權利主體獲得了教育、醫療等諸多方面的保障;另一方面,制度對權力主體以及權利主體的約束保證了權力主體與權利主體只能在制度為其劃定的約束范圍之內做出具體行為,權力主體不能越過約束范圍侵害權利主體的自身利益并且權利主體也因制度的約束而免于因越過制度為其劃分的約束范圍而受到懲罰并導致其自身利益的損害。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與演化
十月革命中布爾什維克黨的勝利,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到現實的歷史性飛躍,并為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指明了出路。通過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的實際國情相結合:(一)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并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二)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具體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之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的基本建立,實現了我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三)在沒有現成答案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下,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深刻揭示社會主義本質,帶領全國人民逐步探索出了一條適合本國發展的獨特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深刻把握中國國情之上的偉大創新;是社會主義在中國發展道路中的內生演化;是馬克思主義學說不斷更新與中國接續發展的內在統一、并在歷史發展和實踐過程中逐漸演化出了十三種制度優勢,即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全國一盤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善于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確保人民軍隊絕對忠誠于黨和人民、堅持“一國兩制”以及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作出貢獻。
任何制度都具有約束價值與保障價值,但與西方制度相比,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正是具有了以上諸多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具體實踐中才真正、充分地體現出制度的約束與保障價值。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與治理效能轉化的邏輯分析
治理效能建立在制度優勢之上,治理效能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制度對于實踐的影響效果,但制度優勢并不能夠直接作用于治理效能,治理效能與制度優勢的相互作用需要實踐的力量。此外,制度優勢能否和如何轉化為治理效能亦受一定條件的制約,是多因素綜合下的結果。如圖1所示,制度優勢與治理效能產生A、B、C、D四種關系:D組關系呈現出制度低或無優勢的狀態,治理低效能或無效能狀態,兩者結合所帶來的是無秩序環境;B組關系呈現出制度低優勢,治理正向效能狀態。在這組關系中,治理是對于已有制度優勢的檢測與鞏固,是通過實踐增進認識的過程;C組關系表現為治理較低效能以及高制度優勢狀態,這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關系,即考究制度優勢如何轉化為治理效能的路徑分析問題并逐步達到A組理想關系狀態。
(一)轉化條件探究
事物間的轉化需要各種條件支撐。隨意聯系、轉化不僅不能體現其價值優勢,相反還會對其接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基于此,我國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以及確保效能增進就需要探究條件具備問題。
1.可行性條件
可行性條件是指事物在發展前所具備的能夠實現最終目標的基本性保障條件。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簡稱“中特”)制度優勢與國家治理效能增進角度看,可行性條件至少包括制度需要與治理需要兩方面內容,具體是指:第一,明確了解“中特”制度自身的優勢;第二,隨著社會發展,我國為了實現設置的特定發展目標所需要在治理層面上進行優化與改進,涉及治理技術、手段、能力等方面的增進,即治理自身需要。制度優勢往往來源于治理實踐,又為國家治理提供制度經驗支撐。故根據時代特征需要再回到實踐經由治理檢驗并不斷保持制度優勢,這也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反復進行的螺旋式上升過程。gzslib2022040418502.必要性條件
必要性條件與可行性條件相互聯結是轉換路徑分析的關鍵。必要性條件即在轉化過程中必須具備的、考慮在內的因素。同樣,必要性條件應包括內因和外因兩方面的內容: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外因)以及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等重任(內因)都需要我們提升國家治理效能,推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當下,國際環境正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5],不確定性因素急劇增加,利用制度優勢的轉化加強自身從容應對各種復雜環境的能力并掌握國際話語權成為了重要一招。因此,在制度優勢轉化具備了可行性條件后,結合當下國內與國際環境必須要將必要性條件考慮其中。
(二)轉化路徑分析
特定的制度安排不會也不能僅局限在制度層面,在推進治理體系、能力現代化過程中必然要在實踐層面上發揮其優勢以增進治理效能;同時促進我國特色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制度源于政治實踐”[6],制度優勢是經由政治實踐反復檢驗的真理,而國家治理作為政治實踐的一種,兩者間的轉化邏輯便推演至真理與實踐的辯證關系研究,即真理如何應運于實踐以及凸顯自身的實踐轉化性。由此,制度優勢有效轉化便成為國家治理效能增進的關鍵因素。二者共同交互、相互作用所產生的推力必定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大能量。
1.理論層面:堅定制度自信與理論自信
制度優勢成功轉化為治理效能首先必須堅定地保持制度自信并始終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引。
其一,堅定制度自信。某一事物自身具有的價值一旦不能被認可就無從談起借鑒與轉化,堅定制度自信理應成為其優勢轉化效能的前提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至孔孟、下溯當下,五千年綿延不絕而不斷續,孕育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等先進精神。中國制度較他國之所以具有特色正在于其生長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中。中國共產黨在經歷革命、改造、建設中取其精華始終激勵著自己勇立潮頭、甘當大任,為今日人民生活提供了精神與物質保障。隨著全球范圍內不確定性因素增加,我們更要認識到優秀傳統文化為何綿延千年仍歷久彌新,這其中所具有的價值觀念對我國社會發展意義重大,從而使得厚植于其中的制度顯現出獨特魅力。保持文化自信是制度自信的前提,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文化根基的保護。辯證來看,在堅定制度自信的同時也注重對于制度自身的考察與反思,從而不斷優化制度體系,實現制度優勢最大化。
其二,堅持理論自信。我國的制度設計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為指引并隨社會發展規律不斷優化。其生發出的科學性、實踐性、人民性、發展開放性也使得以此為指導的“中特”制度具備了相應屬性。但同時,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其他國家的制度并非都能具備特色優勢進而增進國家治理效能。關鍵在于能否始終貫徹科學理論指引:第一,能否遵循其國家發展的客觀規律,考察實際環境。“世界上并沒有千篇一律的國家制度模式,只有立足本國實際,才能建立和實施有效的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進而實現國家治理效能”[7];第二,馬克思主義理論之所以能夠煥發出強大生命力、具有最鮮明的品格的原因乃是對人民的信仰以及對人民性的恪守。一切流于形式的、虛假的民主都不能成為衡量制度優勢的關鍵性因素。考察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無論是根本政治制度抑或是基本制度都是在充分尊重人民意志基礎上保障政治行為的實施,是真實性、廣泛性與實用性的有機統一。堅持科學理論自信——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指導思想是使得制度優勢持續彰顯的又一重要層面。
2.實踐層面:堅持黨的領導與人民主體地位
其一,堅持黨的領導。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是最高的政治力量”[8]。政黨是一個國家治國理政的主體,一個國家的發展質量深刻地由一個國家的政黨所秉持的理念、宗旨以及政黨領導人的綜合能力所影響。中國共產黨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的先進政黨,黨從創立之初就顯示出與眾不同的先進特性。具有先進、科學的理論指引和強大的實踐檢驗能力,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理論聯系實際等先進作風。從比較中西方政黨制度角度來看,我國是不同于西方國家的兩黨制或多黨制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項基本的政治制度。
國家治理是國家層面社會實踐的重要形式,治理效能的持續增進在接受制度、理論能量輸入的同時必須要確保堅持黨的領導。首先,黨領導下的社會能夠呈現出整體穩定的局面,從根本上杜絕了國家內部政黨角逐的惡性現象,對社會持續、穩定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其次,黨領導下的國家發展才能匯聚力量辦大事。新冠疫情下,“我黨統籌全局、科學精準規劃等一系列的領導為疫情的成功防控提供了根本保證”[9];最后,實現共同富裕。政黨政治是現代政治研究中的重要方向。國家間的橫向比較看似以國家綜合實力較量為依據,深究則指向執政黨領導下國家發展的制度安排,其中執政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從上世紀開始,黨帶領著中國人民頑強抗爭擺脫了水深火熱的社會境況;為社會穩定發展提供了現實保障,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也才使得我們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具有現實可能性。在面對各種嚴峻的挑戰和危機時所展現出來的強大定力和非凡能力,無不彰顯著黨的領導制度的獨特優勢。與西方政黨將政黨僅僅看作是其階級競選的工具不同,中國共產黨始終從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出發,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堅持黨的統一領導,有利于保證決策在大方向上的正確性,也有利于我國各項制度良好運行,充分發揮自身效能。
其二,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人民在我國語境中是偉大的一個詞匯,她并非孤立地存在于詞典之中,而是現實生活中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對象。人民代表著先進、代表著發展、代表著動力。具有先進性的事物在社會發展中起積極的促進作用。人民是先進的,在長期社會發展中往往作為被剝削者和無產階級,力求光明之火,獲得精神與身體的解放。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傳播給予人民希望的曙光,以此為指導,武裝自身在思想上首先維持了先進的狀態。這種先進的狀態要求其在政治實踐中對落后腐朽的制度以沉重的打擊并且重建新秩序,由此推動落后社會生產力向前發展,“人民因此便成為歷史的締造者,是真正的民族英雄”[10]。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作為國家主人通過民主參與、管理、決策、監督途徑參與到國家治理中正是我國民主的真實性寫照,國家在此基礎上整合人民意志,調和當下社會的主要矛盾,滿足新時期人民高層次、多樣化的需求。也就是說,只有凝聚最廣大人民的集體智慧,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才能不斷促進國家的進步,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景。制度層面中人民性在國家治理中完整體現才能更進一步凸顯出治理效能的增進。因而,將制度優勢中的人民性作為增進國家治理效能是又一個重要橋梁。gzslib2022040418503.其他層面:優質的政治生態環境
在理論層面上,堅持制度自信與理論自信;在實踐層面上,堅持黨的領導與人民主體地位能夠營造出優質的政治生態環境,“優質的環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換為治理效能的主要保障”[11]。
結語
綜合看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是新時期國家發展的重要方式。為適應國內國際變幻莫測的發展環境,要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地總結與積累經驗,充分認識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并通過理論層面——堅定制度自信與理論自信與實踐層面——堅持黨的領導與人民主體地位的結合,同時,維持良好的政治生態環境才能將我國具有特色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從而推進我國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參考文獻:
[1]胡鞍鋼.美國為何衰落[J].學術界(月刊),2014(5).
[2]包剛升.政治學通識[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5]習近平.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為指導努力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8-06-24(1).
[6]汪鐵民.偉大的制度源于偉大的實踐[J].中國人大,2014(19).
[7]李應瑞.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關于新型國家制度的理論主張與實踐演進[J].統一戰線學研究,2021(5).
[8]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9]張世貴,呂少德.黨的全面領導是戰勝疫情的根本保證[J].機關黨建研究,2020(3).
[10]新華社.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J].黨史縱橫,2018(4).
[11]張明軍,楊帆.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實現邏輯[J].思想理論教育,2020(7).
作者簡介:周概(1997—),男,苗族,湖北利川人,單位為東北石油大學人文科學學院,研究方向為政治學理論。
黃真(1998—),男,漢族,陜西寶雞人,單位為東北石油大學人文科學學院,研究方向為政治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