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單獨二孩政策和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我國于2021年又推出了三孩政策。這一政策對女性權利的影響:(一)對女性生育權、健康權構成沖擊;(二)對女性受教育權(包括義務教育權、繼續教育權)、平等就業權有重大沖擊;(三)對女性婚姻家庭方面權利如家務勞動、家庭地位等有影響。三孩政策下女性權利的法律保護措施可采取:調整和完善計劃生育法律政策,立法保障婦女生育自由選擇權和生育健康權;完善和落實勞動法對女性權利的保護,立法禁止用人單位性別歧視,保障多孩女性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實施和落實陪產假,做到男女兩性平等承擔家庭責任;完善和落實婚姻法對女性權利的保護,立法完善家務勞動價值補償制度,保障離異多孩女性財產權利。
關鍵詞:三孩政策;女性權利;影響;保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C924.21;D669.6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2)06-0069-05
人口是組成一個國家必不可少的要素,對維護國家安全、維持民族生存、促進社會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因此,我國的人口生育政策也隨著不同時期的國情進行相應調整,20世紀70年代我國將計劃生育政策載入憲法,而后由于人口老齡化加劇,單獨二孩政策和全面二孩政策相繼出臺,2021年又進一步出臺三孩政策①。而三孩政策的影響范圍和對象較之二孩政策更為廣泛,在此政策實施背景下,女性的生育權和健康權面臨著來自家庭“催生”的沖擊,受教育權和平等就業權受到社會及工作單位的不平等對待。本文將從法社會學角度分析三孩政策給女性人身權利、 勞動就業權利以及婚姻家庭權利帶來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法律措施保障女性權利的行使,從而真正促進男女性別平等,平等地履行義務和享有權利。
一、社會性別視角下的女性權利與生育政策
(一)社會性別視角下的女性權利
社會性別是相對于生理性別而言的,出現于女權運動第二次浪潮中。社會性別理論認為“兩性之間的許多差異實際上是文化性的而不是生物性的。由女性扮演的性別角色可知人的性別意識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對家庭環境和父母與子女關系的反應中形成的,是在社會文化制約中形成的。”[1]
在社會性別分工下關于婦女權利的概念有以下三種:第一種是《中國當代婦女百科知識全書》中的定義:“婦女權利指從女嬰生下來就擁有至生命終結前不會消失的各種天賦的和法律給予的各種權利和利益。”第二種是陳婷給女性權利下的定義:“女性權利是指自然和社會共同塑造下的相對于男性的社會主體,基于自身特殊性而享有的以相對自由的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獲得利益的一種關系。”第三種定義認為,女性權利即女性人權,而“婦女人權就是指婦女作為人所應當享有的自由平等的權利,它根源于婦女作為人的尊嚴和價值,是維護婦女的尊嚴和價值的本質要求。”[2]
(二)三孩政策的背景及實施
1.我國生育政策的變化與發展
新中國成立之初進入鼓勵生育階段,由于戰爭帶來的人口凋零,為了恢復社會生產和發展,政府采取積極的生育政策,鼓勵人口增長,限制節育。1959—1969年由于人口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實施限制生育政策階段。1970年代后我國政府大力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并使之成為一項基本國策。20世紀后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嚴重、人口紅利逐漸減少。我國政府考慮到既要應對老齡化問題,又要防止人口爆炸式增長,于是采取逐步放開生育政策的方式。由于之前一直存在的諸多社會矛盾沒有得到解決,2013年實行的單獨二孩政策取得的效果不甚明顯,又于2015年放開了范圍和涉及人群更廣的全面二孩政策,此后于2021年更進一步推出了三孩政策[3]。
2.傳統社會性別分工下對女性的角色要求
國家生育法律政策的推行是為了符合某一時段的國情,促進社會生產和資源環境和諧發展。國家和社會是由個體的人組成的,人類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兩性承擔著不同的角色,也因此造成兩性在社會地位上的不同。在西方哲學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劃分中,男性在公共領域中活動,女性只能在私人領域中活動,即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分工,男性擁有政治上的決定權、經濟上的獨立權、家庭中的特殊權,而女性往往只能扮演賢妻良母的輔助性角色,處于不利和從屬地位[4]。
二、三孩政策給女性權利帶來的影響
(一)三孩政策對女性人身權利的影響
1.三孩政策對女性生育權的影響
生育權是1968年聯合國國際人權會議通過的《德黑蘭宣言》提出的“父母享有自由負責決定子女人數及其出生間隔的基本人權”。生育權背后體現了決定生育活動時不受干涉,是一種生與不生、生幾個的自由權。雖然三孩政策對夫妻具體生育幾個孩子不具有強制性,但是具有加大生育力度的導向性。對生育關心的不只有家庭中處于優勢地位的家長和男性,還有國家權力。傳統上的婚姻和生育是家族內部的事情,即私人領域的事情,兩漢時戴圣在《禮記·昏義》中說:“婚禮者,將合兩性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體現了家庭對生育的要求。但是婚姻內的生育結果往往與國家人口和生育政策緊密相關,逐漸超出私人領域進入了公共領域。國家權力意識到生育和婚姻的關系后,國家公權力就介入到了婚姻領域,將婚姻的生殖納入到了國家權力的控制系統中,集中表現在控制個人的生育方面[5]。雖然三孩政策較之前有一定放松,但依然體現著公權力對生育權的制約。
三孩政策放開后,較之之前嚴格計劃生育時期,女性作為生育主體有權進行自由選擇。但在實施過程中,由于男性也享有生育權,可能與女性的生育權產生沖突,女性生育意愿沒有得到很好的尊重,家庭內部的長輩可能會對女性進行“催生”,丈夫會利用在家庭中的優勢地位要求妻子生育第二個、第三個孩子。
而由于我國2021年才放開三孩政策,不同年齡享有生育權的女性之間也是不平等的。許多有生育意愿的大齡女性之前一直因為政策因素不能行使生育多孩的生育權,等到放開后又已經喪失了生育權。這種不平等需要不斷完善生育政策來防止造成不良的社會后果。gzslib2022040419202.三孩政策對女性健康權的沖擊
健康權在《世界衛生組織憲章》和《世界人權宣言》中都被放在重要位置。1979年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中提及了對女性健康權的保護。因為女性具有生育價值,負有生育的功能,生育的需要也就暗含了對女性身體的需要,女性的身體就成為了需要的客體。可三孩政策放開后,我國的生育保障尚不完善,產婦的死亡率有所上升,許多大齡女性不顧自身健康懷孕期間仍需從事生產勞動,也有許多適齡產婦兩胎之間間隔極近,身體機能沒有得到很好恢復就再次生產,健康權受到嚴重損害。
(二)三孩政策對女性勞動就業方面權利的影響
1.三孩政策對女性受教育權的影響
受教育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憲法確認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受教育權對女性的全面發展和求職工作都有不可或缺的基礎性作用。三孩政策影響的是在家庭中身份是“女兒”的女性的義務教育權和身份是“母親”的女性的繼續教育權。
(1)對義務教育權的影響
當今社會重男輕女思想依然存在,許多第一個孩子是女孩的家庭選擇繼續生育多孩。這類重男輕女的家庭中“女兒”的權利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但是義務教育的實施依然有許多不到位的地方。例如,經濟落后地區的許多家庭,由于家庭貧困和思想落后等原因,可能使得家庭中“女兒”不能接受或不能完整地接受義務教育而早早輟學工作掙錢補貼家用,為自己兄弟及家庭的開銷提供來源。
(2)對繼續教育權的影響
受教育權的法定性決定了繼續教育權也同樣屬于法定權利受法律保護。教育對未來的職業生涯起著奠基作用。三孩政策主要影響了兩類女性的受教育權,一類是剛大學畢業的女生考慮到今后要生育和照顧多個孩子有一定身體、時間和經濟上的壓力,而不得不選擇放棄讀研讀博的計劃。另一類是選擇繼續生育二孩三孩的職場女性,她們會因此放棄參加工作單位組織的職業技能培訓和自發性的繼續學習深造。
2.三孩政策對女性平等就業權的影響
恩格斯指出:“婦女的解放,只有在婦女可以大量地、社會規模地參加生產,而家務勞動只占她們極少的工夫的時候,才有可能。”[6]用人單位對女性的歧視主要體現在進入和晉升兩方面。三孩政策意味著,在職場中工作已經生育的女性將進行再次生育,而尚處于求職階段沒有進入職場的年輕女性可能要進行一次或者多次生育。調查也表明,因生育中斷工作的母親遠高于父親,在企業中的中斷者的比例比在機關和事業單位中的工作者高[7]。女性生育活動需要休產假來恢復身體、重新投入到工作中也需要一個適應的階段,以及生育后需要承擔照顧小孩等家務勞動,這些都會耗費大量時間,與工作發生沖突。對于效益至上的公司,這會影響到她們的求職以及在工作中的學習進修和職位晉升。雖然法律明確規定禁止對勞動者的性別歧視,但許多用人單位會為了公司效益設置隱形門檻,將初次求職女性或者生育多孩后再就業的女性拒之門外,同時辭退孕期女員工的現象也值得關注。
(三)三孩政策對女性婚姻家庭方面權利的影響
1.三孩政策對女性家務勞動的影響
性別分工是人類歷史上的普遍現象。婦女目前社會地位的根源在于按性別進行勞動分工。追溯人類歷史,由于男女性生理上的差異,形成了父權社會“男主外女主內”的局面。男性參與社會勞動,女性進行家務勞動。但“男主外女主內”思想卻一直沒有轉變,即使女性同樣參與了社會勞動,但家務勞動依然是女性的責任。三孩政策推行后,女性面臨著更大的挑戰。不但需要生育多個孩子,并且承擔著照料多個孩子的責任,各種各樣的家務勞動也隨之而來,比只有一個孩子時只增不減。
2.三孩政策對女性家庭地位的影響
女性是生育的主體,三孩政策實施后,許多家庭選擇生育多個孩子。這使得有多個孩子需要照料,相應的家務勞動量也隨之增加。家庭與工作存在矛盾,許多女性不得不辭職成為全職太太。即使女性在家同樣進行勞動,但由于社會性別偏見會認為該女性沒有外出工作給家里帶來經濟效益,導致女性的家庭地位遠遠低于在外工作的男性。
三、三孩政策下女性權利的法律保護措施
(一)調整和完善計劃生育法律政策
1.立法保障女性生育自由選擇權
中國傳統思想中的“養兒防老”“兒孫滿堂”“重男輕女”等觀念根深蒂固。在放開三孩的背景下,許多女性面臨著配偶或家庭長輩的“催生”壓力。生育權是一項不受他人非法干預的自由權,女性有權利自由選擇生不生多孩。但“催生”的社會現象存在,在家庭中處于弱勢地位的女性的生育意愿得不到尊重,生育自由權得不到法律保障,應當加緊此方面的立法工作,杜絕他人對生育權的干預以保障女性權利。
2.立法保障女性生育健康權
女性享有生命健康的權利,《婦女權益保障法》第三十八條規定,婦女的生命健康權不受侵犯。《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21—2030年)》提出了相關的目標:要促進健康孕育,減少非意愿妊娠,同時降低孕婦的死亡率。但三孩政策放開后,許多高齡產婦以及前后兩胎間距過近的產婦的健康權正面臨著威脅。應當重點關注受三孩政策影響的女性的健康問題,并立法加強對多孩孕產婦的健康權保障,保障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健康。
(二)完善和落實勞動法對女性權利的保護
1.立法要求用人單位對多孩女性平等對待禁止性別歧視
《勞動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就業促進法》中都有反對就業性別歧視的相關條文規定。但這些條文規定籠統,停留在應然層面,實際落實難度大。由于“歧視”的界定具有模糊性和不確定性,我國缺乏專門針對女性就業權利保障的立法,對歧視女性的用人單位也缺乏實質性的懲罰措施。由于就業中性別歧視出現在準入和晉升等各個階段,并且總是呈現不同的內容和形式,應當通過立法確立典型來規范用人單位的行為,保障女性平等就業權利。gzslib2022040419202.立法要求用人單位保障多孩女性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
三孩背景下,女性不僅在職業進入中受到歧視和限制,在職業發展過程中也如此。工作過程中進行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有利于勞動者更好地掌握勞動技能,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但在培訓機會面前也存在著男女不平等。女性由于需要生育和照顧二孩,往往會失去在工作中提升自我的機會。立法對女性的繼續教育和職業培訓進行保障,可以將男女平等落到實處。
3.實施和落實陪產假做到男女兩性平等承擔家庭責任
丈夫帶薪陪護假是男性在配偶生育期間為了照顧母嬰而享受的帶薪陪護假期,體現男性對生育及后續過程責任的分擔。但是目前我國沒有統一規定丈夫帶薪陪護假,各省市區出臺的地方性法規給予的陪護假時間長短不一,最短3天,最長30天。三孩政策出臺后,更應該重視這方面的立法,并保證男性在陪護假期間確實盡到了對妻子的陪護義務。
(三)完善和落實婚姻法對女性權利的保護
1.立法完善家務勞動價值補償制度
19世紀末開始在西方國家興起的各種女權主義思潮改變了長此以往對女性地位的忽視,指出家務勞動對現代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傳統上對家務勞動進行貶低和無償化的做法對女性自身價值和社會進步都是巨大的阻礙。恩格斯提出了女性承擔家務勞動的現實與她們的社會地位之間的關系,認為女性料理家務而被排除在社會生產之外,在經濟和法律上都處于不利地位。我國《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八條中規定:夫妻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負擔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給予補償。但是這一法條只是一個模糊的規定。“補償”也意味著女性付出的家務勞動并沒有享有男性所進行的社會工作同等的價值和地位。立法完善家務勞動補償制度、肯定家務勞動的價值有利于對女性權利的保障。
2.立法保障離異的多孩女性財產權利
女性享有獨立的財產權利。自三孩政策推行后,許多多孩女性辭去工作在家照顧孩子。雖然婚姻法中規定了家務勞動補償制度,但是沒有外出工作無收入來源的女性在離婚時明顯處于不利地位,且其之后再返回工作崗位有較大難度,離異后可能會生活困難。法官在判處此類離婚案件時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但是對多孩女性的權利保障具有不確定性。立法應該充分考慮離異多孩女性的財產權利,從而確立夫妻共同財產的范圍以及共同財產的劃分標準。
結語
為了緩解人口老齡化實施的三孩政策在社會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時也存在著許多不足。該政策直接影響著作為生育主體的女性的各方面權利。女性在社會和家庭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女性權利也應當得到平等的對待和保護。從法社會學角度研究三孩政策對女性人身權、勞動就業權、婚姻家庭權利的影響以及提出相應的保障措施,促進性別平等,有利于保障女性權利,使政策更好地發揮積極效用。
注釋:
①單獨二孩政策、全面二孩政策、三孩政策:單獨二孩政策適用于一方為獨生子女的夫婦。一般地講,獨生子女是指本人沒有同父同母、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單獨二孩政策從2007年開始試點。2010年1月6日,國家人口計生委下發的《國家人口發展“十二五”規劃思路(征求意見稿)》提到要“穩妥開展實行‘夫妻一方為獨生子女的家庭可以生育第二個孩子的政策試點工作。全面二孩政策是指所有夫婦,無論城鄉、區域、民族,都可以生育兩個子女的政策。2015年1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政策隨即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三孩政策,是中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而實行的一種計劃生育政策。2021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公布[9]。7月21日,《國家醫療保障局辦公室關于做好支持三孩政策生育保險工作的通知》(醫保辦發〔2021〕36號)發布[11]。2021年8月2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決定,修改后的人口計生法規定,國家提倡適齡婚育、優生優育,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
參考文獻:
[1]蘇紅.多重視角下的社會性別觀[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
[2]張曉玲.婦女與人權[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3]馬冬玲.三孩時代.從性別視角看人口政策[J].群言,2021(9).
[4]孫桂燕.社會性別視角下中國婦女權利[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5]周安平.性別與法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6]李靜之.馬克思主義婦女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7]和建花,蔣永萍.從社會性別視角看育兒與婦女的職業發展[J].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12(2).
作者簡介:王譽幀(1997—),女,漢族,湖南邵陽人,單位為廣東財經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為法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