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本作出將福島核電站事故核廢水排海的決定之后,遭到沿海國家的一致反對,該決定也促使各國開始重視國際海洋核污染的治理和國際事故法的研究。事故法研究的前提是生命與效率、正義與公平問題。目前事故法風險分配規則中有三種觀點:(一)最大可能最廣泛地分散損失;(二)將損失施加給最有能力承擔的主體;(三)施加給造成損失的活動。而日本則是以“集體認同”實現廣泛分散,把風險損失分散給了海洋沿岸的美、中、俄等國。這反映出目前國際核損害賠償機制和國際海洋核污染治理責任分配制度的嚴重缺憾。對于完善核污染事故法體制的建議:成立國際管理社會保險的部門機構,以“社會保險”形式分散風險;采用“一般威懾方法”,制定嚴格的事故處理守則,實施更嚴格的預防和監督機制。
關鍵詞:事故法;核污染;風險分配;事故成本
中圖分類號:D996.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2)06-0130-03
前言
自從2011年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爆發以來,該事故造成的負面影響至今仍在持續,截至2021年3月,核電站內已產生125萬噸核污染水。2020年10月下旬,日本政府就核污水的處理方法作出最終決定,計劃將核污水漸次排入大海。該決定立刻引發周邊國家和國際社會的反對,日本迫于壓力不得不推遲決定是否排海,但該決定同時也導致世界各國談核色變,對核能的未來發展充滿了矛盾心態。2021年8月24日,日本媒體報道,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已經決定,通過海底隧道將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污染水排放至近海,原因是更易讓核污染水在海洋中擴散[1]。
日本的行為使國際社會意識到海洋核污染國際治理的重要性,其中一個重要的研究議題便是國際核污染事故中責任承擔的問題,該問題也見證了對國際事故法興趣的重燃[2]。目前事故法的研究、制定和完善較多的處于國家法層面,不同國家內又稱其為侵權法、責任法,都是針對于國內日益增長的事故、無過錯責任歸責傾向以及福利立法體系等方面;而在國際法領域,許多國內法層面的事故法規則不能很好地解決國際事故責任問題。因此,本文欲對事故法的理論基礎進行分析,以日本核廢水污染事故為例,對國際事故法責任歸責問題上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議。
一、事故法研究的前提問題
(一)事故法中生命與效率
首先應該明確一點,事故法中對于生命的態度是怎樣的,即事故法是否規定了不惜一切成本保護生命。對于該問題答案是明確的,目前的法律并沒有承諾不惜一切成本保護生命?;蛟S在目前法理學層面和法律體系中形成了一個生命至上的共識。例如,民法體系中認為生命權是最基本最高保護的權利,刑法體系中對于生命權剝奪的刑罰是最嚴厲的刑罰方式且對于侵害生命權的罪行處罰都會嚴于其他罪行。但是,提出“人生來平等”享有平等權利的思想啟蒙時代,也是伴隨著奴隸制的時代背景,即便是近現代也有著洞穴奇案、電車難題等疑問,上述例子只是證明生命權從來不是要一切讓步。事故法中造成危害結果發生的原因亦即“事故”本身,是一個無價值判斷的概念,核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或許是人為或許是天災,但其根本原因在于社會在發展核技術,人類接受并發展核技術的同時也承擔了科學技術上犧牲生命為代價的風險。
既然理論上沒有需要不惜一切成本保護生命的必要,因此在核事故事故法中,需要認識到市場是避免更多事故的好方法,忽視市場會帶來一個低效率的社會;同時也要認識到市場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經濟學的方法不是唯一。
(二)正義與公平
事故法的首要目標如何在生命和效率中保證正義和公平。在國內事故法中,無論是過錯責任還是無過錯責任歸責原則,責任人賠償責任、企業賠償責任或是公平補償責任,這些都要符合民眾的公平感和正義感。在事故法中對公平和正義的界定,也存在著一條模糊的分界線。在日本核廢水污染的案例中,如果排放廢水能夠有效降低事故成本,那么對于日本方來說無疑是正義與公平的,但對于受到海洋核污染而遭受到長久損失的國家來說,持續的事故損害是無法估量的;如果該國際事故法能夠提出一勞永逸的事故解決方案,對國際社會來說是公平和正義的,但且不說日本能否同意,就高昂的事故成本如何在國家間分配就已經決定了該選擇不是一個實際的解決辦法。
因此,公平和正義被列為事故法的重要目標之一,但公平和正義不是作為事故法的決定因素,而是作為“一種對可能實現成本減少的做法的否決或者強制”。一個事故法體制能否實現目標,公平和正義是通過的最終檢驗。
二、事故法風險分配規則
處理事故,也是處理事故成本,因為成本是事故最大的矛盾所在,或許也會考慮道德和情感要素,但處理問題時總是與成本相關。這一點很好理解,上述生命和效率、公平與正義的考量是在事故已經發生的前提下進行討論的,如果不是以事故成本為核心,那么一開始就應該選擇不發展核技術以避免事故的發生。
事故的風險分配,也決定了承擔責任的主體和承擔責任的大小。對于國際環境污染事故中,并不能單方面決定由哪一方完全承擔責任,且無強制執行力,因此國際事故法中更傾向于確定風險的分配模式[3]。事故法理論中目前有以下幾種觀點:
1.最大可能最廣泛地分散損失;
2.將損失施加給最有能力承擔的主體;
3.將損失施加給造成損失的活動。
第一種廣泛分攤風險的方式,在相對固定的事故成本下以足夠大的基數進行分散,以減少自己同一時間承擔的損失大小;第二種方式可以理解為“劫富濟貧”,讓有能力主體被動地承擔起絕大部分的損失;第三種觀點是一種模糊的說法,在國內事故法中,一個事故的發生可以具體到某個人或企業從而進行事故歸因,即現在國內事故法多采用的過錯歸責原則。從國際法層面來說該方式可以減少事故的即刻成本,避免國家主體之間繁雜的程序,但這種模糊的風險分配對象可能會導致無法定位到具體的企業或個人而是歸責于科技的限制亦或是時代的發展這種虛幻的說法上。gzslib202204042026在事故中區分加害者和受害者的身份,在三種觀點下又可以細分為多種具體的承擔方式:1.由受害者承擔;2.由加害者承擔;3.由廣泛意義上可能成為的受害者承擔;4.由廣泛意義上可能成為的加害者承擔;5.由具有過錯的主體承擔(可能與事故無關);6.由無關的中立者承擔。這幾種方式可以找到上述相對應的觀點,雖然我們不會無情地要求受害者承擔事故成本,但從事故法的目標來說受害者卻有可能成為集體決策下的一個解決方式。
這三種風險分配的觀點似乎是目前最常見且有效的方法,且這幾個觀點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在一個事故中可以同時適用。根據上述的風險分配觀點以及列舉的承擔事故成本幾種方式,實際上在選擇誰應承擔事故成本的問題上,從理論上分析用何種分配方法和事故成本劃分當時都是沒有限制的,上述可供選擇辦法的可能性取決于希望事故法所實現的目標和集體所追求的政策。
三、日本核污染事故中事故成本分配
從日本對福島核事故的應對中,其首要目標是避免承擔過高的事故成本,成本和收益的比較是其優先考慮的因素,因此日本選擇的事故成本分配方法可以總結為以“集體認同”實現廣泛分散。
對于核事故污水的處理方案,日本從2011年福島核泄漏事故發生時不排放入海到如今2021年的決定排海,期間不斷放出風聲試探公眾的接受程度。雖然每一次都因為日本漁民和周遭國家的猛烈反對而延緩表態,但每一次試探之后,日本政府并未尋找替代的解決方案,而是更加著重于解決如何排放污水以及如何合理化解釋這兩個問題,其重要目的就是試圖形成國內與國際的集體化認同[4]。在日本國內,東電向日本全國漁業協會作出“絕對不輕易向海洋排放”的保證,一定程度上稀釋了日本漁業對排污入海的反對;國際上,日本不斷提出排污入海的決定又不斷地推翻前述言論解釋為個人行為,在不斷地反復橫跳之后終于迎來了國際組織IAEA的背書支持。2020年4月2日IAEA針對日本處理福島核污水問題表態,認為日本稀釋后排入海洋的方法在技術上是可行的,“處理稀釋后的核污水排入(海洋)在世界其他地區的核電設施中也有運用。”日本就是通過在態度上的反復試探和刺激以降低國際社會對排污入海解決方案的敏感程度,進而提高對于日本核事故污水處理方案的容忍度,最終為其決定營造更為有利的輿論環境和集體化認同[5]。
核技術作為一項大國擁有技術,并非企業或個人所能支撐的,因而必須是國家主體承擔起事故責任。日本在這次核污染事故中主要以廣泛分散和劫富濟貧的風險分配的方式為主導——核污水排放進大海的決策以及國際組織和世界大國的集體認同,將本土核事故造成的核污染擴散成為世界范圍內的海洋核污染,迫使其他國家被迫加入治理核污染的行列。此舉減少了自身的核污水的數量,廣泛分散了損失;同時海洋沿岸的國家有美國、中國、俄羅斯等大國,綜合國力強盛,將這些大國拉入風險承擔中,讓大國承擔最大的事故成本。該方式的選擇不僅減輕了日本自身的事故成本,延長了處理損失的時間線,同時將事故總成本分割使得大國不得不主動承擔較大的份額。
處理事故時,成本便是事故所牽扯的最大的問題,所有考慮的因素都將最終指向解決事故的成本和帶來的收益,過于注重情感和道德,只會得出不惜一切代價解決事故的結論,然而事實并不是如此,從日本排放核廢水事件中就可以得見[6]。
四、核污染事故法體制的建議
日本此次處理核污染事故的風險分配方式可以得出完全風險分散體制的兩個特點:1.從某單一主體獲取大量的事故成本幫助,比從眾多主體獲取少量的事故成本幫助更可能導致經濟地位的失落而不需放棄國際社會的地位更讓人接受;2.總的經濟地位失落的條件下,許多小的損失比一個大的損失要更容易接受。日本將次要的事故成本廣泛地分散給環海國家,在輔以將美、中、俄等大國承擔起更多的治理責任,體現了這種經濟學功利主義的色彩,然而從國際社會的評價和各國的反應來看,完全的事故損失分散是不被接受的,因為這變相地鼓勵事故的發生,并且對事故的受害者而言,損失最小化盡快恢復遠比損失的分散更令人在意。
針對日本對核事故成本分攤和風險分散的做法,目前國際法體系的解決方案都難以有效地限制日本排污的決策,因此從事故法的基本理論出發,結合國際法的獨特性提出一些建議:
(一)成立國際管理社會保險的部門機構,以“社會保險”形式分散風險
在主張無過錯規則原則的核事故責任分配體系中[7],考慮到如果事故損失得以在主體和隨著時間而分散,事故損失帶來的負擔也越低,在首要事故成本無法減少的情況下,事故的制造者更愿意分散風險和使大國承擔以減少次要的事故成本,對于這種情形,“社會保險”會是較容易界定的損失分配體制。但完全分散損失是不實際的,合適的方法是將損失分散和國家經濟實力相結合的再分配,國家在賠償基金中繳納多少比例的稅金,在事故發生后可以獲得多大份額的分散。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或者聯合國是合適的組織選擇,成立國際管理社會保險的部門機構,收取成員國保費補償基金籌款的方法以減少次要成本的目的。
(二)采用“一般威懾方法”,制定嚴格的事故處理守則,實施更嚴格的預防和監督機制以避免核事故的發生
“一般威懾方法”[8]一方面創造從事更安全活動的激勵,將事故成本反映在價格中,當國家從事相對危險的、可能造成其他國家損失的活動時,會根據價格從而轉向更安全的活動。例如,國際原子能機構制定嚴格的事故處理守則,禁止蒸汽排空、排水入海等措施,并在國際法層面逐步形成核損害賠償體制,驅使國家在發展核技術時實施更嚴格的預防和監督機制以避免核事故的發生;另一方面國際原子能機構鼓勵成員國使活動更安全,如簽訂對核活動嚴格的活動守則。
日本核污染事故或許只是一個開端,日后國際社會在技術發展的道路上面臨更多的國際事故考驗,從事故法理論基礎和國際法為立足點出發,國際事故法的體制以目前國內事故法體制為借鑒,能夠形成一個能實現更多目標的混合體制,以解決國際事故損失分配和責任承擔問題。
參考文獻:
[1]屈琦.十年之殤:日本核污水排海之爭[J].留學,2021(8).
[2]張仕榮,李鑫.日本核泄漏引發全球治理再思考[J].中國應急管理,2021(6).
[3]羅歡欣.日本核污水排海問題的綜合法律解讀——對國際法與國內法上責任救濟規定的統籌分析[J].日本學刊,2021(4).
[4]尹曉亮.過程構建與關系利用:日本決定“排污入?!钡纳蛇壿媅J].日本學刊,2021(4).
[5]戴建華,楊楠.日本核污水排放的國際輿論解析[J].當代世界,2021(6).
[6]傅云威.日本核廢水猛沖全球治理短板[N].經濟參考報,2021-04-15(002).
[7]梅宏.論核污水排海的海洋生態損害賠償責任[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
[8]蓋多·卡拉布雷西.事故的成本[M].畢競悅,陳敏,宋小維,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65-191.
作者簡介:孫瑾(1995—),男,漢族,江西泰和人,單位為沈陽工業大學,研究方向為國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