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梅
黃褐斑屬獲得性色素沉著性皮膚病,女性為好發人群,臨床表現為面部色素代謝障礙與色素沉著,影響病人面容美觀,增加心理負擔,給其日常生活、社交帶來不便[1-3]。目前,臨床尚無治療黃褐斑特效藥物,西醫應用藥物內服、脫色劑外敷、光化學治療,但外用內服藥物效果欠佳,且治療后易復發,光化學治療對局部皮膚刺激損傷大[4]。中醫治療黃褐斑有豐富的理論基礎及實踐經驗,作用溫和,不易復發,氣滯血瘀型為黃褐斑常見中醫證型,多以補虛、活血、祛瘀為主要治療原則[5]。此外,近年來,有關研究報道,黃褐斑發病與機體氧化應激損傷、性激素改變密切相關[6-7]。本研究嘗試首次應用頸三針聯合四紅祛斑湯治療女性氣滯血瘀型黃褐斑病人,分析對病人皮損改善及氧化應激反應等指標的影響。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河南宏力醫院皮膚科2018 年2 月至2020 年3 月氣滯血瘀型黃褐斑的女性病人126 例進行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以隨機數字表將病人分為針刺組、中藥組、針藥聯合組,各42例。年齡范圍分別為20~46 歲、21~47 歲、21~48 歲;體質量范圍分貝為41~83 kg、40~82 kg、39~82 kg;病程范圍分別為1~11 年、1~10 年、1~10 年;黃褐斑面積范圍均為1~5 cm2三組一般資料(年齡、體質量、病程、黃褐斑面積、分型等)均衡可比(P>0.05),見表1。病人或其近親屬知情同意,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表1 氣滯血瘀型黃褐斑的女性病人126例一般資料比較
1.2 選例標準
1.2.1 診斷標準(1)中醫診斷標準: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8]中黃褐斑氣滯血瘀型中醫診斷標準,顏面有黃褐色斑片,胸脅脹痛,腰膝酸軟,煩躁易怒,脈沉細,舌質暗,苔薄白;(2)西醫診斷標準:符合《中國黃褐斑治療專家共識(2015)》[9]中黃褐斑西醫臨床診斷標準。
1.2.2 納入、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女性;年齡≥18歲;入組前1個月未應用影響內分泌、性激素及抗氧化藥物。(2)排除標準:黃褐斑在面部以外部位;色斑部位皮膚出現感染、破損;合并瑞爾黑變病、顴部褐青色痣等其他皮膚疾病;合并肝、腎、心、肺等臟器功能嚴重障礙;合并免疫系統、血液系統、精神系統疾病;合并心血管、內分泌疾病;妊娠、哺乳期女性;對針刺過敏。
1.3 方法
1.3.1 治療方法 三組均采取常規維生素治療,予以維生素E 軟膠囊[廣州白云山星群(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號H44023178]每次100 mg,3 次/天,口服,維生素C 片(廣東恒健制藥有限公司,批號H44021171)每次200 mg,3 次/天,口服。于常規治療基礎上,(1)針刺組給予頸三針:①器具:蘇州天協針灸針器械有限公司提供的1次性針灸針(規格:0.32 mm×40 mm,0.32 mm×25 mm,0.18 mm×10 mm);②選穴:常規選穴:顴髂、下關、太陽、面部阿是穴、太沖、合谷、足三里、三陰交、曲池、血海;頸項部選穴:頸部大杼、天柱、頸百勞;③具體操作:先取仰臥位,顯露面部、四肢常規選穴穴位,常規消毒,應用合適角度進針,在得氣后留針,每間隔10 min 進行1 次行針,留針20 min;而后取仰臥位,顯露頸項部穴位,常規消毒,大杼穴斜刺約0.5~0.8 寸,天柱穴直刺約0.5~0.8 寸(勿朝內上方深刺),頸百勞穴直刺約0.5~1.0 寸,在得氣后留針10 min,1 次/天,每周治療2 次,1 個月為一個治療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2)中藥組給予四紅祛斑湯,組方,片姜黃20 g,丹參20 g,紅花10 g,枸杞15 g,生山楂15 g,水煎,取汁200 mL,每天1 劑,早晚各1 次溫服,1 個月為1 個療程,持續治療2 個月。(3)針藥聯合組給予頸三針聯合四紅祛斑湯:頸三針選穴、操作方法、治療時間與針刺組一致,四紅祛斑湯組方與應用劑量、方法、治療時間與中藥組一致。三組治療期間均禁止應用其他同類藥物,勿用化妝品,在戶外活動時注意避光保護。
1.3.2 檢測方法 治療前、治療2 個月后抽取病人5 mL 晨起時空腹肘靜脈血樣,應用離心機離心10 min,轉速3 000 r/min,采集上清液,凍存待檢;應用電化學發光法檢測血清黃體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2)水平,試劑盒購于北京科美東雅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比色法檢測血清過氧化氫酶(CAT)、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試劑盒購于南京建成生物有限公司,有關操作均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由醫院專門檢測人員執行。
1.4 療效評估標準[10]治療2 個月后實施療效評估,色斑面積消退<30%,且皮損顏色未改善為無效;色斑面積消退30%~59%,皮損顏色變淡為有效;色斑面積消退60%~89%,皮損顏色顯著減退為顯效;色斑面積消退≥90%,皮損顏色基本恢復正常為治愈,總有效率=(有效+顯效+治愈)/42×100%。
1.5 觀察指標(1)三組療效。(2)三組治療前后皮損顏色、皮損面積積分,皮損顏色積分:深褐色或者淺灰色為3分;黃褐色為2分,淡黃褐色為1分;皮損面積積分:>4 cm2為3 分;處于2~4 cm2為2 分;<2 cm2為1分;分值越高皮損越嚴重[11]。(3)三組治療前后皮膚狀態(皮膚彈性、皮膚水分含量),以皮膚分析儀(臺灣博視電子廣州分公司,CBS-907)進行測定。(4)三組治療前后血清性激素指標(LH、FSH、E2)水平。(5)三組治療前后血清氧化應激指標(CAT、MDA、SOD)水平。
1.6 統計學方法研究數據應用SPSS 22.0 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描述,組間比較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取Bartlett 方差齊性檢驗與Kolmogorov-Smirnov正態性檢驗,均確認具備方差齊性且近似服從正態布,以描述,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一步兩兩組間比較采用LSD-t檢驗,本組治療前后比較應用配對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針藥聯合組治療后總有效率高于針刺組、中藥組(P<0.05)。見表2。

表2 氣滯血瘀型黃褐斑的女性病人126例療效比較/例(%)
2.2 皮損顏色、皮損面積積分 三組治療前皮損顏色、皮損面積積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治療后皮損顏色、皮損面積積分較治療前降低,且針藥聯合組低于針刺組、中藥組(P<0.05)。見表3。
表3 氣滯血瘀型黃褐斑的女性病人126例皮損顏色、皮損面積積分比較/(分,)

表3 氣滯血瘀型黃褐斑的女性病人126例皮損顏色、皮損面積積分比較/(分,)
2.3 皮膚狀態三組治療前皮膚彈性、皮膚水分含量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治療后皮膚彈性、皮膚水分含量較治療前提高,且針藥聯合組高于針刺組、中藥組(P<0.05)。見表4。
表4 氣滯血瘀型黃褐斑的女性病人126例皮膚狀態比較/(分,)

表4 氣滯血瘀型黃褐斑的女性病人126例皮膚狀態比較/(分,)
2.4 血清性激素指標三組治療前血清LH、FSH、E2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治療后血清LH、FSH、E2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且針藥聯合組低于針刺組、中藥組(P<0.05)。見表5。
表5 氣滯血瘀型黃褐斑的女性病人126例血清性激素指標比較/

表5 氣滯血瘀型黃褐斑的女性病人126例血清性激素指標比較/
2.5 血清氧化應激指標三組治療前血清CAT、MDA、SOD 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治療后血清CAT、SOD水平較治療前提高,且針藥聯合組高于針刺組、中藥組,MDA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且針藥聯合組低于針刺組、中藥組(P<0.05)。見表6。
表6 氣滯血瘀型黃褐斑的女性病人126例血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表6 氣滯血瘀型黃褐斑的女性病人126例血清氧化應激指標比較/
注:CAT為血清過氧化氫酶,MDA為丙二醛,SOD為超氧化物歧化酶。
黃褐斑具有病程長、病情進展緩慢、頑固性強等特點,治療較為棘手,應用西醫治療雖能一定減輕皮損與色斑沉著,但副作用較大,且無法根除病因,復發率較高[12-13]。黃褐斑屬中醫“黧黑斑”“面塵”等范疇,氣滯血瘀型為其常見中醫證型,發病與脾、肝、腎功能失調密切相關,脾胃虛弱致氣血運化無力;肝腎受損致虛火上熏顏面,腎陽不足致寒凝血滯;情志失調致肝氣郁結、肝失疏泄、久瘀化熱,最終致使氣滯血瘀、肌膚失養而引發本病,治療時應遵循補虛、活血、祛瘀的基本法則[14]。
本研究依據氣滯血瘀型黃褐斑上述中醫病機,對病人應用頸三針聯合四紅祛斑湯治療,發現經治療病人療效提高,且皮損情況、皮膚狀態改善更明顯。分析原因,四紅祛斑湯由片姜黃、丹參、紅花、枸杞、生山楂等多味中藥組成,其中片姜黃可破血行氣、祛風通絡;丹參可活血祛瘀、通絡;紅花可活血散瘀;枸杞能補虛益精、養肝滋腎;生山楂可活血化瘀、消滯,諸藥聯合可共奏補虛益氣、活血通絡、祛瘀之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片姜黃具有保肝利膽、降脂、抗炎、抗氧化等作用;丹參中含有丹參酮、丹參醇等有效成分,可改善血液循環,抑制凝血,抗炎、抗氧化;紅花可活化肌膚、調節內分泌、美容祛斑、抗炎;枸杞可美白皮膚、補腎強身、延緩衰老、改善機體造血功能;生山楂能保肝、抗炎、抗氧化、阻止皮脂異常分泌等,進而改善病人皮損與皮膚狀態[15]。針刺為中醫傳統外治方法,本研究頸三針選穴中常規選穴顴髂、下關、太陽三穴處在黃褐斑易發部位,依據穴位近治作用,對三穴加以針刺,配合皮損部位阿是穴,能疏通局部氣血;太沖、合谷兩穴配成“四關穴”,針刺能通暢氣機、調理氣血;針刺三陰交可疏肝理氣、健脾利濕、滋陰補腎;針刺血海能活血化瘀;針刺曲池、足三里能行氣活血,且針刺足三里還能補益脾胃、益氣培元;頸項部選穴中天柱穴、大杼穴屬于足太陽膀胱經穴,針刺能調動膀胱經氣、疏通局部經絡,此外,大杼穴還是手足少陽、太陽交會穴,針刺能疏利少陽、太陽經氣,促使氣機通暢;頸百勞穴屬經外奇穴,針刺可舒筋活絡,最終使面部得到血氣濡養,改善黃褐斑。現代研究證實,頸三針能放松局部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與血氧量,減輕氧化應激反應,調節內分泌狀態[16]。頸三針與四紅祛斑湯聯合可由不同途徑起到改善血液循環、強身等作用,提升療效。
此外,有研究指出,機體氧化應激反應與性激素紊亂在黃褐斑發生、進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17-18]。CAT、MDA、SOD 均為氧化應激指標,CAT、SOD 為抗氧化酶,可清除體內氧自由基,MDA 為脂質氧化終產物,可直接反映機體中自由基水平[19-20]。LH、FSH、E2為重要性激素指標,表達增高與黃褐斑病情進展有關[21-22]。本研究中,針藥聯合組治療后血清LH、FSH、E2、MDA 水平降低、血清CAT、SOD 水平增高更明顯。提示應用頸三針聯合四紅祛斑湯治療女性氣滯血瘀型黃褐斑病人可減輕機體氧化應激反應,調節性激素表達。推測原因與四紅祛斑湯中片姜黃、丹參、生山楂具有抗氧化作用,紅花具有調節內分泌作用,頸三針也可減輕氧化應激,調節內分泌狀態,兩者結合可起到協同增效作用有關。
綜上,應用頸三針聯合四紅祛斑湯治療女性氣滯血瘀型黃褐斑病人能緩解機體氧化應激反應,調節性激素表達,減輕皮損情況,改善皮膚狀態,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