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錫彬,何建中,繆娟,余萍萍,張斯
視力問題一直是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尤其是近年來青少年出現近視的比例不斷上升。目前,全飛秒激光是矯正近視的最新手術方式,具有高分辨、高精度及高功率的優勢,直接用飛秒激光,在角膜基質內制作微透鏡,再通過極小的飛秒激光切口將微透鏡取出,以此達到矯正近視目的[1-2]。最終矯正的手術效果除了與操作水平和設備性能有關外,還與病人配合有關,要求術中自我控制,眼球固定[3]。有報告顯示,頭位變化在眼科手術過程中也會影響到病人的矯正效果[4]。所以,為了讓病人能夠做到術中配合治療,達到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我院在全飛秒激光手術中對1 567 例近視病人應用術前眼位訓練,成效滿意,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 年11 月至2019 年12 月來萍鄉市人民醫院實施全飛秒激光手術矯正近視1 567例(3 134眼)作為本研究的觀察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一組為觀察組(783 例):男性420 例,女性363 例;年齡范圍為18~48 歲,年齡(27.82±2.21)歲;最佳矯正視力0.80±0.10,范圍為0.5~1.1;角膜厚度(525.32±22.50)μm,范圍為512~560 μm。另一組為對照組(784 例):男性415 例,女性369 例;年齡范圍為20~50 歲,年齡(28.89±2.32)歲;最佳矯正視力0.76±0.15,范圍為0.6~1.2;角膜厚度(530.32±23.50)μm,范圍為510~562 μm。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研究對比性。
納入標準:近視度數比較穩定,至于維持兩年以上,入選者符合手術治療的指征[5];病人或其近親屬知情同意,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排除標準:瘢痕體質及免疫學疾病者;合并其他眼部疾病者。
1.2 方法兩組病人均實施激光手術治療。術前,對照組實施常規操作,包括常規檢查和常規健康教育,由??漆t師講解手術的相關事項,包括手術原理、治療方法、并發癥及相應的處理措施等,并說明眼位配合的作用,強調其重要性。在此基礎上,觀察組實施眼位訓練,具體操作方法為:取病人平臥位,在標準頭位處的檢查床上放置病人頭部,使下頜與前額處于同一水面上,告知病人雙眼注視正上方,讓角膜頂點垂直于地面,眼視軸與天花板垂直[6];通過眼勺遮蓋其中的一只眼,另一只注視天花板,期間眼球保持不動,1 min后調整遮眼位置,兩眼交替訓練,每次20 min[7];指導病人在兩眼正前方豎直放左手指,伸出食指,雙目注視食指,期間前臂伸屈,雙眼需要跟著食指運動,每次3~4 min[8]。術前檢查后交代病人回去伸出手指訓練30 s,或平臥交替遮蓋一眼正視天花板30 s。
1.3 觀察指標將兩組的視力改善、并發癥及病人滿意度情況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指標,其中視力改善于術后1 d檢查裸眼視力,并在出院3個月后做同樣的檢查,評價視力的變化情況;并發癥包括眼位偏斜、帽掃描失吸、偏中心、不透明氣泡層、角膜上皮霧狀渾濁等;病人滿意度通過我院現存的滿意度問卷量表評價兩組病人的滿意度情況,以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作為選擇,總分100分,非常滿意為>90分,滿意為70~90分,不滿意為<70分。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若P<0.05,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視力改善情況術后,觀察組病人的視力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全飛秒激光手術矯正近視1 567例的術后視力改善情況比較/例(%)
2.2 比較并發癥情況術后,觀察組出現2 例眼位偏斜、7 例帽掃描失吸、7 例偏中心、2 例不透明氣泡層、2 例角膜上皮霧狀渾濁,總發生率為2.55%(20例);對照組出現6例眼位偏斜、15例帽掃描失吸、14例偏中心、8 例不透明氣泡層、7 例角膜上皮霧狀渾濁,總發生率為6.38%(50例)。顯然,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比對照組要低(χ2=13.42,P<0.001)。
2.3 比較病人滿意度情況術后,觀察組出現413例非常滿意,348例滿意,22例不滿意,滿意度為761例(97.19%);對照組出現374 例非常滿意,368 例滿意,42 例不滿意,滿意度為742 例(94.64%)。顯然,觀察組病人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χ2=6.49,P=0.011)。
目前來講,最有效并且安全的矯正近視是配戴眼鏡,不僅可以使得視力清晰,還能夠緩解視覺疲勞,進而改善眼位以及雙眼視力功能等。但配戴眼鏡并不能完全恢復視力,還會加深對視力的影響,同時影響正常生活。近年來醫學技術的發展,手術治療也成為了人們改善視力的另一種選擇方式,且逐漸在眼科中應用[9]。
全飛秒激光手術是獨有的一種矯正近視的微創角膜屈光手術,它是利用飛秒激光能在超微空間準確聚焦的特點,按照病人術前檢查的數據在角膜基質層制作出一個均勻、光滑的基質透鏡,再通過激光制作一個2 mm的切口,再從這個微小切口中取出制作好的角膜基質透鏡[10-11]。全飛秒激光手術本身的優勢很大,但由于病人缺乏對全飛秒激光的認識,容易在術中出現不良情緒,不能積極配合,導致眼位發生變化,最終影響手術效果[12]。由于全飛秒激光設備中配有主動眼球跟蹤系統,一旦術中病人眼位改變就會導致停機,影響手術治療,延長手術時間,導致眼球長時間的暴露在空中,增加感染的發生[13]。術前通過眼位訓練可以讓病人眼位固定,不會引起停機的情況,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從而降低感染發生率;如果病人在激光治療過程中配合不好,眼球有轉動,可能會發生偏中心消融的情況。而術前通過眼位訓練可以讓病人更好地配合醫護人員,固定眼位,就可以減少偏中心的發生[14];另外,全飛秒帽掃描失吸是激光掃描過程中的挑戰或并發癥之一,主要是由于病人在做近視激光手術時,因身心緊張而導致眼球移動,引起激光矯正偏差,最終透鏡掃描失敗,影響手術進程。而術前通過眼位訓練可以讓病人眼球固定,順利進行透鏡掃描,從而減少帽掃描失吸的發生[15]。以上種種均說明術前眼位訓練對保證全飛秒激光近視手術順利實施的重要性。
本研究中,對觀察組病人進行了術前眼位訓練,告知病人術中激光治療時會有連續小爆破聲,伴有焦糊味為正常情況,這屬于機器工作聲音,并用模擬聲響向病人說明這一現象,不必過于擔心,緩解病人的不良情緒,提高術中配合度[16-18]。同時指導病人眼位固定訓練,通過伸出手指訓練,或平臥交替遮蓋一眼正視天花板訓練,確保術中眼位、頭位位置固定,保證手術順利完成。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術后的視力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2.55%)比對照組(6.38%)要低,病人滿意度(97.19%)比對照組(94.64%)要高,經統計學測算P<0.05。這也與葉靜娟[19]學者在《術前眼位訓練對全飛秒激光治療近視視覺質量改善效果》一文中得出“研究組病人術后視力恢復至≥0.5 和并發癥占比分別為86.69%(1 543/1 780)、1.97%,對照組分別為64.75%(1 172/1 810)、6.24%,研究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的結果基本相同。同時也證明了在全飛秒激光手術中對近視病人應用術前眼位訓練的效果顯著,具有可行性和實用性,臨床應用價值和研究價值均較高。
總而言之,眼位固定對全飛秒激光矯正近視影響手術療效較大,術前實施眼位訓練,能夠改善眼位不正,保證順利完成手術,從而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