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少數民族洪水神話尤其苗族洪水神話當中,雷公致洪母題所占比例較大。雷公在漢族典籍當中有大量記載,漢籍中的雷公是一個開創世界、能生育萬物的善神。苗族神話中的雷公發展為一個立體多面的神靈。而《亞魯王》中的雷公既延續了漢族典籍中雷公的職能,又有著自己的獨特特征,體現著苗族人民對食物與后代的關注和向往。
關鍵詞:雷公洪水神話苗族神話亞魯王
洪水故事是中外神話中一個著名的故事類型。關于致洪的原因,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解釋。在聞一多《伏羲考》所列異文列表中,49篇異文里面有14篇提到雷公,其中9篇直接提到雷公發洪水。在陳建憲所搜集的568篇洪水故事文本中,致洪原因為“雷公報復”的占了85篇;數量最多的是苗族,有35篇。可見,雷公報復致洪,是中國洪水神話當中數量較大的母題,且這一母題在苗族社會中廣泛流傳。
王孝廉指出:“雷神在神話中是主雷雨的水神,在神話中常是具有善惡兩面至上神的性格,如此在中國漢族神話中的雷神多半是善神,而在少數民族的神話中出現的雷神,通常是破壞天地原有秩序的惡神。”聞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以漢籍中的共工為苗族中的雷公并認為:“共工既相當于雷神,則共工的對手可能也相當于雷神的對手了。雷神的對手是伏羲。”聞一多將雷公看作與共工一樣的惡神,顯然受到了苗族神話的影響。王孝廉與聞一多的看法有其道理,但當我們閱讀苗族神話以及史詩《亞魯王》時,會發現苗族神話以及苗族史詩中的雷公是一個有血有肉、立體多面的形象。本文將參照漢族神話以及苗族神話,來分析《亞魯王》中的雷公形象。
一、漢族典籍當中的雷公
雷公又稱為雷神、雷師,《說文·雨部》中的“雷”為上邊一個“雨”字,下邊三個“田”字像“品”字那樣疊加起來。許慎對雷字是如此解釋的:“陰陽薄動雷雨,生物者也。”又說“從雨”“象回轉形”。《山海經·海內東經》云:“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由此可見,雷神外形為龍身人頭,出入于雷澤之中,是眾神之中的普通一員,主司降雨。從現存的漢籍來看,雷公不僅司降雨,還具有其他的職能。
(一)宇宙開創者與人類始祖
古代人民認為遠古沒有天,也沒有地,只有一片混沌。只有結束混沌,天地萬物才能得以產生。《莊子·應帝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楚辭·天問》:“雄虺九首,倏忽焉在?”王逸注云:“倏忽,電光也。”可見,倏忽即雷電,正是由于倏忽二人的努力,原始混沌的狀態才得以結束,進而產生天地、萬物、人類,雷電正是萬物的開創者。
許多原始部族也將雷神看作自己的始祖。《太平御覽》卷七八引《詩含神霧》:“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羲。”宓羲即伏羲,從外形來看,雷神為“人首龍身”,伏羲為“人首蛇身”;華胥氏所履之大人跡又出于雷澤,雷澤之中有雷神,伏羲的父親即雷公。《史記·五帝本紀》正義云:“母曰附寶,之祁野,見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孕,二十四月而生黃帝于壽丘。”這則受孕神話與上則相似,受孕原因都與雷神有關,以上神話說明華夏民族將其始祖伏羲與皇帝都看作雷神的后代,證明雷神是具有人類始祖神性的。
(二)生育萬物之神
《淮南子·天文訓》:“季春三月,豐隆乃出,以降其雨。”豐隆即雷公。《呂氏春秋·開春論》寫道:“開春始雷,則蟄蟲動矣。”三月是萬物復蘇、莊稼播種的季節。春雷降下雨水并使蟄蟲結束冬眠狀態,可見,雷本是使萬物滋生的神靈,為萬物注入生命。《山海經·大荒東經》云:“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漢初的《淮南子·地形訓》載:“雷澤有雷神,龍身人頭,鼓其腹而熙。”郭璞注:“雷獸即雷神也。”據袁珂所說,黃帝在與蚩尤大戰中看上了這只叫作“夔”的野獸,由于它大叫時的聲音好像打雷,便叫人將它捉來,剝掉他的皮,將皮晾干,制成一面鼓;又愁沒有鼓槌,因為雷神每拍一次肚子,就放出一個響雷,于是將雷神殺了,當作鼓槌。鼓與雷神具有腹部隆起的共同特征,腹部隆起“可能是為了強調其化育萬物、生育人類的神圣功能”。雷公既能生育人類,又能降雨滋潤萬物,將他看作生育萬物之神是沒有疑義的。
人們將雷神視為偉大的神靈,向它祈雨、求子孫。雷神的地位至漢代之后越來越高,由先秦時期眾神之中的普通一員,變成漢畫像石中的以雷為尊。在漢族人民的心中,雷神是善神的代表,對人民的生命、生活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苗族神話中的雷公
苗族神話中的雷公主要出現在兄妹婚型洪水神話當中,芮逸夫先生將湘西苗族洪水故事的中心人物與重要情節歸結為以下幾條:第一,人類的始祖設計擒住雷公,旋被脫逃;第二,雷公為要報仇,就發洪水來淹人類的始祖;第三,世人盡被淹死,只留兄妹二人;第四,兄妹結為夫婦,生下怪胎,剖割拋棄,變化為人。除了第一條之外,其余三條在這類故事當中基本一致。雷公雖不是故事的主角,卻是故事的源頭,沒有雷公,就沒有洪水故事的發生。因此,雷公是這類洪水故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要探討雷公在苗族神話中的形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雷公致洪的原因
關于雷公致洪的原因,張卓總結有以下幾點:
A1.給雷公吃他討厭的食物激怒他(a1雞肉、a2雞糞澆過的菜);
A2.要吃雷公的心肝或肉而抓雷公,激怒他;
A3.人向雷公討雨水而與之相斗,雷公因被斗敗而發怒;
A4.借走雷公的牛食用并欺騙雷公牛鉆進地里,激怒雷公;
A5.雷公欲向人收租,失敗而發怒;
A6.人與雷公互為兄弟,兄弟相斗,雷公被激怒;
A7.天地神相斗(土地神與雷公斗),而雷公失敗被抓欲報復;
A8.雷公被擒,天神發怒降洪;
A9.雷公被抓,逃走后報復發洪水。
在他所列的原因當中,除了A5與A7之外,其余變體在苗族神話當中都有體現。總結起來,A1、A2、A4、 A9屬于同一類型,都是人類挑釁在先,雷公發怒才降下洪水。A3、A6屬于同一類型,雷公與人相斗失敗,發怒而降下洪水。A8中洪水的降臨雖與雷公被擒有關,但降下洪水的并不是雷公本人。由此可見,雷公之所以降下洪水,除了與自己羞于失敗有關之外,更多時候是受到了挑釁,咽不下被羞辱的怒氣。
(二)雷公與兄妹二人的關系
洪水故事中的主人公明顯不是雷公,而是兄妹二人,總結雷公與兄妹二人的關系,對于我們了解雷公的形象也有一定的作用。歸納而言,主要有以下幾種:
1.人類始祖為救母擒雷公+家人救雷公+雷公降下洪水+兄妹自藏葫蘆中。顯然,故事中的兄妹與雷公無關。
2.人類始祖與雷公產生矛盾擒雷公+兄妹救雷公+雷公降下洪水+太白金星救兄妹。兄妹是雷公的救命恩人,卻沒有得到雷公的幫助。
3.兄妹中的哥哥與雷公爭奪財產+雷公戰斗失敗降下洪水+兄妹自藏葫蘆中。兄妹與雷公具有血緣關系,但雷公并不理會兄妹的生死。
4.人類始祖與雷公交戰擒雷公+兄妹救雷公+雷公送給兄妹葫蘆+雷公降下洪水。這一層關系在少數民族神話當中相對較多,兄妹的父親與雷公本是兄弟,后發展成敵人,兄妹與雷公是彼此的救命恩人。
以上所列舉的幾條當中,第 1條兄妹與雷公無關,第2條兄妹是雷公的救命恩人,第3條哥哥與雷公是兄弟關系,第4條交代了兄妹與雷公是叔侄關系。雷公與兄妹二人的關系與漢籍中伏羲與雷公的關系遙相呼應,經芮逸夫與聞一多的考證,苗族洪水故事中的兄妹二人就是伏羲、女媧。漢籍當中伏羲是雷公的兒子,在苗族神話當中兄妹與雷公也具有血緣關系。雷公由于被擒,心中已經種下復仇的種子,面對營救自己甚至是自己親人的兄妹二人,雷公表現出了兩種態度:一種是不管不顧,降下洪水;另一種則是為了感謝兄妹倆,賜給他們葫蘆種子。
(三)降下洪水的結果
降下洪水的結果,毫無例外,都是兄妹僅存,結為夫妻,成為人類始祖。由此看來,在苗族神話當中,雷公的形象較漢族典籍已經發生了變化,苗族神話中的雷公更為生動多面。他由神變為人,不再神圣高大,具有了復雜的人性。雷公由于自己被挑釁或在戰斗中失敗就不顧世間生靈以及親人的安危怒而降下洪水,顯然是一種任性、幼稚、自私、冷漠、殘忍的行為。從這一角度來看,王孝廉所說的漢族神話中的雷神多為善神,而少數民族神話中的雷神多為惡神是很有道理的。但同時,雷公也是一個可愛、真性情、懂得感恩的人物,被挑釁就發怒、失敗就報復、逃脫后還能想到賜予兄妹倆葫蘆,雷公就像人類幼童一樣,讓人啼笑皆非卻又無可奈何。苗族神話中的雷公不是“惡神”,而是一位具有人性的神靈,他讓苗族人民又愛又恨。
三、《亞魯王》中的雷公
《亞魯王》是一部流傳在西部苗族中的被視為民族根骨的史詩作品,整體規模超過兩萬行。亞魯王是麻山地區苗族原生宗教的崇拜對象,麻山苗族生活中的日常禮俗、行為規范、巫術根源均與《亞魯王》文本相關。《亞魯王》中的創世神話,與其他地區苗族的創世
神話一樣,都屬于兄妹洪水婚配型,但《亞魯王》洪水神話中的情節更豐富、情感更細膩、人物關系更清晰。
書中寫道:人類始祖吒牧創造了嗩吶與銅鼓,解決了“單音不成曲,單調不能舞”的問題。吒牧還生了一個兒子叫瑯艾,瑯艾漸漸長大,到了成家立業的時候。瑯艾與雷公的女兒岡孃兩人相好,嫁娶成為夫妻,于是吒牧與雷公成為親家。岡孃還為瑯艾生了一對兒女,他們本應這樣幸福地生活下去,但悲劇發生了。有一天,吒牧去趕場,岡孃在家不小心將月紅的血沾染在嗩吶與銅鼓上。吒牧從集市回來,發現了嗩吶與銅鼓上的血跡,認為嗩吶與銅鼓被血跡玷污了,于是將岡孃殺害以祭嗩吶和銅鼓。岡孃被害的消息傳到了雷公耳中,經過幾次的詢問與試探,雷公與吒牧開戰,發誓要幫女兒報仇。吒牧與雷公戰斗了三年,沒有輸贏勝負,于是吒牧去請幫手火無多。火無多心狠手辣,想吃雷公的肉,想喝雷公的血,于是他把雷公關在鋼鐵牢籠中,吩咐兄妹倆看守雷公。雷公將吒牧殺害女兒的真相告訴兄妹倆,于是兄妹倆給雷公水喝,將雷公釋放出來。雷公送了兄妹倆一粒葫蘆籽,告訴他們種成之后就搬進去住,在洪水滔天時便能脫身。雷公到天上求公龍爺,放水下來整整淹了天下三年,天下萬物都死了,只剩兄妹二人。最終在耶偌與耶宛的指示下,兄妹二人成為夫妻,繁衍后代。
由故事的基干可以看出,《亞魯王》幾乎涵蓋了其他苗族故事中的幾種致洪類型。雷公由于自己女兒被吒牧殺害,受到屈辱與挑釁;又由于對方找到了幫手火無多,所以被擒;逃脫之后發怒而降下洪水。雷公從之前斗爭者的角色,變成受害者的角色,更為殘忍的是,最初的受害者并不是自己,而是至親的女兒。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傷害,較觸犯禁忌、人神不和、兄弟不和更為沉重。雷公與伏羲兄妹的關系,則增添了許多的溫情。兄妹二人是雷公的外孫,母親的被殺也是雷公告知的,兄妹二人營救雷公不僅是因為與雷公的血緣關系,更是對雷公為母報仇的一種支持。雷公為了留住自己的血脈、避免人類的滅絕,也賜給了兄妹得以脫身的寶物,他們之間的關系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相互營救關系,更是一種心照不宣、緊密的血緣關系。與苗族神話中的雷公不同,《亞魯王》中的雷公是一個有情有義、堅韌勇敢的偉大的父親角色。雷公同樣是破壞者,卻讓人忽略掉了他破壞者的身份。
四、雷公形象變化之分析
與漢族典籍中的雷公形象相比,苗族神話中的雷公依舊承擔著創世始祖的責任,但雷公扮演的是破壞者的角色,間接地導致了人類的再次繁衍。苗族神話中的雷公依舊具有司降雨的職能,但雷公降下洪水不僅沒有滋潤萬物,其結果反而是毀滅性的。《亞魯王》中的雷公雖然也降下了毀滅性的洪水,卻讓我們充滿理解與同情。其中的原因,主要源于以下兩個方面:“生存和延續生存,進食和生養孩子,這是古人最根本的需求,只要世界存在一天,這也是未來人類的最根本需求。”原始人最感興趣的除了食物就是后代,除非這兩項都得到滿足,他們才會尋找下一項興趣點。其他事情可以使生活豐富多彩,但食物和后代卻決定著他們是否存在。因此,麻山人民敬畏雷公、將雷公塑造成有情有義的神靈,與食物的獲取和后代的繁衍也有一定關系。
(一)食物的獲取
費爾巴哈在《宗教的本質》中說:“動物是人不可缺少的必要東西,人之所以為人要依靠動物,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東西,對于人類來說就是神。”苗族神話中,雷公與雞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在張卓提到的原因中, A1是給雷公吃他討厭的食物而激怒他,其中雷公討厭的食物一為雞肉,一為雞糞澆過的菜,這兩種食物顯然觸犯了雷公的禁忌。對于此種現象,有兩種說法:一說雷公怕雞,二說雷公是雞。雷公為什么怕雞?從現實情況來看,雞不會對雷公造成傷害,那么雷公怕雞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雷公敬畏雞,只有敬畏,才會害怕,雷公應屬以雞為圖騰的部落。
《說文·隹部》:“雞,知時畜也。從隹,奚聲。”“從隹”即“從鳥”,雞本是鳥類。雞能感知時間,有按時鳴叫的習慣,與先民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古代人民將雞看作一種神鳥。《夏小正》中說:“正月必雷,雷不必聞,惟雉為必聞。”很久以前人們就已經觀察到了初次雷鳴與“雉”這種動物的關聯。“雉”實質上就是野雞,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雉”逐漸被馴化,在民間就直接稱之為雞了。正是因為“雞”具有鳥的特征,能飛行,更接近天空,所以比人類更容易感知雷鳴。原始社會人們吃食的來源是靠采集野生植物以及狩獵禽獸,麻山地區的人民生活在山林當中,他們能輕易捕食到的動物莫過于森林中的鳥。但由于當時捕食工具不發達,人們認為只有對獵物致以崇敬之意,才能收獲獵物,因此他們將鳥(雞)作為自己的崇拜對象。
(二)后代的繁衍
雷公既然是雞,那么就應該具有與雞一樣的功能。雞為卵生動物,生殖能力強,成功概率高。雞的大量養殖象征著生殖的豐產,也對農作物有催生作用。雞在苗族生產活動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苗族婦女產下嬰兒之后,第一時間必須吃雞肉;到產婦家里去探望,也要帶上活的雞,否則就是小氣、不知禮數的表現;主人家在操辦滿月酒時,也要給賓客贈送染紅的雞蛋,以取同福同樂的寓意。
《亞魯王》中的雷公不可否認也具有毀滅的特征,但當我們回到創世之時卻發現,正是由于雷公對舊世界的毀滅,才有了新世界的誕生。“洪水神話中水的象征意義值得關注,原始水是造物的原始元素,婦女懷孕的羊水曾受原始人的崇拜。”雷公所降下之水并不是毀滅之水,而是生命之水。結合《亞魯王》文本來看,雷公顯然是創世之神,由于對人類失望至極,所以選擇重建萬物、重建人類。他選擇了善良的兄妹倆作為人類的始祖,給予他們繁衍下一代人類的機會。雷公在挑選合格的繼承者,兄妹二人的善良顯然符合雷公的要求。這或許是雷公的主觀意愿,但同時它也符合世間萬物的生命規則,生即是死,死即是生。在這里,雷公獲得了比漢族雷公更為重大的權力,他決定著萬物的生死與輪回,雷神因此具有保佑多子多孫、風調雨順以及開創萬物的職能,漢族神話中雷公的至尊者形象以及創世者形象在這里得到了延續。
由于麻山苗族地處山區,相較其他苗族地區交通閉塞、政治文化保守、受教育程度低,在博弈中始終處于弱勢的位置。但也正由于這些原因,麻山地區也得以較為完整地保留著史詩《亞魯王》,保留著被看作“封建迷信”的習俗與信仰。麻山苗族人民延續了雷公為人類始祖以及生育萬物的職能,將雷公形象與雞的形象聯系了起來,建立了獨屬于自己的雷神信仰。
參考文獻:
[1] 聞一多.神話與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陳建憲.論中國洪水故事圈——關于568篇異文的結構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5.
[3] 王孝廉.水與水神[M].北京:學苑出版社,1944.[4]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5] 袁珂.山海經校注[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6] 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1.
[7] 洪興祖.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8] 李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1960.
[9]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0]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
[11] 高誘注,畢沅校,余翔標點.呂氏春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2] 袁珂.中國古代神話[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 ?[13]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
[14] 祁連休,程薔,呂微.中國民間文學史[M].石家莊:河教育出版社,2008.
[15] 芮逸夫.苗族洪水故事與伏羲女媧的傳說[J].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人類學集刊,1938(1).
[16] 張卓.南方雷神形象與雷神故事之變遷[D].云南大學,2014.
[17] 唐娜.苗族活態史詩《亞魯王》的發現、認知與保護[J].藝苑,2012(6).
[18] 陳興華唱誦記錄.亞魯王[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8. [19] 簡·愛倫·哈里森.古代的藝術與儀式[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1.
[20] 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1] 許慎,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2] 高明.大戴禮記今注今譯[M].臺北:商務印書館(中國臺灣),1975.
[23] 黃澤,黃靜華.神話學引論[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作??? 者:張開玲,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編??? 輯:趙斌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