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妍
摘 要:在幼兒園開展戶外游戲是幼兒教育中一項不可或缺的教學內容,如何豐富戶外游戲的內容,成為教師教學研究的重點。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游戲占據著一定的地位,將民間游戲、民間文化資源等融入幼兒教育中,可以豐富戶外游戲的內容,推動我國幼兒教育的順利發展。因此,基于傳統文化背景,幼兒教師應在開展幼兒戶外游戲的過程中適當融入傳統文化,讓幼兒在做游戲的同時,學習到相應的傳統文化知識。本文針對傳統文化背景下如何有效開展幼兒戶外游戲進行了探究,并提出了相關策略。
關鍵詞:傳統文化 幼兒 戶外游戲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3.036
幼兒對游戲有著極為強烈的興趣,在幼兒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常將游戲分為戶外和戶內兩種,這其中戶外游戲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傳統文化進行學習可以有效推動幼兒的全面發展,但現階段大多數幼兒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缺乏足夠的了解,也缺乏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寓教于樂的教育效果。在幼兒戶外游戲中融入傳統文化可以有效引導幼兒在做游戲的同時獲得成長,激發幼兒主動參與戶外游戲的積極性,使他們可以遵守規則并感受到游戲的趣味性;幼兒可以在游戲過程中發散思維,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進行學習,激發幼兒對我國文化的熱愛之情。
一、在幼兒戶外游戲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意義
在幼兒戶外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元素,可以在極大程度上使幼兒園的教育資源得到豐富,加之傳統文化與實際生活存在密切聯系,幼兒在游戲中既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感受快樂,還可以樹立團隊合作意識,推動幼兒整體素質的提高。同時,還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提供了保障。因此,傳統文化與幼兒教育資源密不可分,在戶外游戲中融入傳統文化十分有必要。除此之外,實際開展的幼兒戶外游戲會受到園內空間的限制,而滲透傳統文化的戶外游戲對活動空間沒有過多的要求,因此基于傳統文化背景下開展幼兒戶外游戲可以使教學活動更具有效性。
在幼兒戶外游戲中滲透傳統文化還可以使幼兒的身體素質得到鍛煉,隨著網絡的發展和普及,手機、平板等電子設備應運而生,在極大程度上影響了幼兒的生活和成長。現階段許多幼兒從小便接觸各種電子產品,不愿抽出時間和精力去進行戶外活動,對幼兒的健康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融入傳統文化的戶外游戲具有較高的趣味性,并且與幼兒的身心發展特征相符,因此,將傳統文化與幼兒戶外游戲相結合,既可以讓幼兒樹立較強的鍛煉意識,還可以使幼兒自身的身體素質得到鍛煉,推動幼兒的健康成長。
二、傳統文化背景下開展幼兒戶外游戲的策略
1.融入傳統文化資源,激發幼兒參與興趣
大多數幼兒十分愛玩,教師需要將幼兒的興趣激發出來,根據他們感興趣的事物選擇相應的戶外游戲,引起幼兒的關注。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一定要為學生營造出輕松愉悅的游戲氛圍,增加戶外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幼兒參與戶外游戲的積極性。教師應嘗試在幼兒戶外游戲中融入傳統文化資源,以此來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興趣。
例如,教師可以在開展戶外游戲時滲透中國姓氏的傳統文化知識,先準備兩個竹筐并分別貼上寫有單姓和復姓的卡片,再準備一些玩偶并隨機貼上我國的一些姓氏,如“趙、李、周、歐陽、司馬”等,組織幼兒穿越設置好的障礙,將“姓氏娃娃”運送到相應的竹筐中。通過此游戲既可以讓幼兒對中國姓氏的相關知識有所了解,還可以培養幼兒的語言辨別能力,在此過程中讓幼兒對傳統文化知識產生更多了解,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濃厚底蘊和獨特魅力,進而實現寓教于樂的目的。
再如,教師可以改編孩子都喜歡玩的民間游戲“一二三木頭人”,教師先挑選出一名幼兒背對著其他幼兒喊話,并將古詩詞加入游戲中,喊話的小朋友不再喊出“一二三木頭人”,而是變成背誦一句古詩。游戲結束后教師可以選出幾個表現優異的幼兒給予獎勵,并對其他幼兒予以鼓勵,以此來提高幼兒的自信心。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幼兒通過參與戶外游戲活動的形式能夠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因為游戲中存在很多未知因素,所以教師必須要做好積極引導,鼓勵幼兒多思考,多向優秀的幼兒學習。從戶外游戲活動過程來看,教師不再是活動的主導者,而是提供游戲材料的參與者。由此可見,幼兒戶外游戲設計的目的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還是對幼兒自主實踐能力與自信心的培養。總之,在幼兒游戲教學中積極融入中華傳統文化,是對幼兒戶外游戲教學活動理念的重大創新,為提高幼兒戶外游戲教學活動質量提供了新思路。
2.開展節氣民俗游戲,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內容,被稱作“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幼兒教師便可以在戶外游戲中融入二十四節氣文化來促進幼兒的綜合發展,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積極態度便是其將來進行學習和發展時不可缺少的良好品質,同時還可以促進幼兒身體素質的提高。幼兒戶外活動必然需要合適的場地與教具設施,若只是依靠傳統的材料或單一的設施肯定是不夠的,教師應基于二十四節氣為幼兒制作出具有趣味性和實用性的戶外活動設施,以此來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進而發揮出戶外游戲的作用,鍛煉幼兒走、跑、跳等方面的能力,促進幼兒身體機能的發展,并在游戲過程中學習二十四節氣的相關知識。
例如,“清明”節氣到來時,正是踏青和放風箏的好時節,教師可以指導幼兒制作簡易風箏,用吸管當作風箏的骨架,再讓幼兒發揮想象力在自己的風箏上進行涂畫,制作完風箏后帶領幼兒到戶外活動區域放風箏。幼兒既了解了“清明”節氣,還掌握了放風箏的技巧,鍛煉了動手實踐能力。
“立夏”節氣到來時,人們既要吃雞蛋,還要進行“斗蛋”的游戲,這也是深受兒童喜愛的傳統民間游戲。每年的三月初二孩子們的脖子上都會掛著媽媽做好的紅蛋,十分喜慶。教師可以將幼兒分成幾個小組,在戶外活動區域圍成一圈,每個人拿著一只雞蛋和對方的雞蛋對碰,誰的雞蛋破了便下場換下一個幼兒上場,一直到組內只剩最后一個人為止。
“大雪”節氣到來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到戶外活動區域進行“打雪仗”的游戲,并為幼兒講述“瑞雪兆豐年”的含義。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會掌握制作雪球的技巧,并與其他伙伴分享,不僅提高了與人溝通的能力,還在扔雪球時鍛煉了上肢力量和身體的協調能力。
我國二十四節氣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每個節氣文化都可以融入幼兒戶外游戲中,讓幼兒在不同的節氣主題游戲中學習到相應的知識,同時感受到傳統文化與游戲相結合的趣味。因此,幼兒教師應積極創新各種戶外游戲,讓幼兒體會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多姿多彩,進而推動自身進一步發展。
3.不斷豐富游戲內容,給予幼兒多重體驗
隨著我國社會的飛速發展,傳統文化漸漸被人們所忽略,這也是現階段幼兒對我國傳統文化缺少了解的原因之一,加大了在幼兒戶外游戲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難度。因此,教師需要豐富戶外游戲內容,加強傳統文化與游戲的融合力度,給予幼兒更多的新奇體驗,調動其參與游戲的積極性,進而達到培養幼兒文化素養和身體素質的目的。中華傳統文化在培養幼兒健康成長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的課堂教學相對枯燥,難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導致幼兒教育教學效率偏低。為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同時也為增進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教師要重視傳統文化在戶外游戲教學中的實際應用,將兩者有機融合,實現對戶外游戲教學的創新。教師要結合傳統文化設計相應的戶外游戲教學活動,為幼兒提供不同形式的游戲體驗。
例如,教師可以將“鯉魚過龍門”與戶外游戲相結合,先讓幼兒了解這一游戲的故事背景“在幾千年前的古代,海里住著成群的鯉魚,一天一只老鯉魚說如果能躍過大海盡頭的龍門便可以變成龍。這時領頭的金色鯉魚聽了之后便下定決心去尋找龍門,并歷經重重困難最終躍過了龍門,成為真正的龍。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面對困難時不要退縮,只要你勇敢堅持,最終一定會戰勝困難,只有不畏困難,突破自我,才可以變得更加強大。”接著再為幼兒講解游戲規則,讓兩名幼兒手拉著手共同舉過頭頂,形成“龍門”的樣子,再讓另外兩名幼兒手牽手穿過“龍門”,雙手不能碰到搭“龍門”的幼兒,并且頭不可以觸碰到“龍門”,鍛煉幼兒與他人的協作能力和身體協調能力,同時使其樹立了團結合作的意識,如此一來幼兒便能夠在做游戲的同時有所收獲。
總的來講,傳統文化與戶外游戲教學模式的有機結合,為提高戶外游戲教學的趣味性提供了可能。另外,教師還要對戶外游戲活動的實際情況進行總結,不斷積累經驗,找到適合幼兒成長特點的戶外游戲類型。從幼兒的健康成長角度講,僅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是不夠的,還應有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僅通過游戲內容的補充、民俗游戲的引入、傳統文化的融入是不夠的,還應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優勢,突出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用,創設相應的戶外游戲情境。因而,下文將從戶外游戲情境設置方面進行詳細論述,希望借此加深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理解。
4.利用傳統文化創設戶外游戲情境,提高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戶外游戲活動對幼兒的健康成長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兒童教育教學期間,作為新時代的教師,只有正確處理傳統文化與戶外游戲環境之間的關系,積極發揮傳統文化的優勢,幼兒教育才能取得新的成果。首先,在設計幼兒戶外游戲場地的過程中,既要關注幼兒的成長特點、學習特點也要重視傳統文化在幼兒戶外游戲活動中的實際應用。比方說,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有一些小故事,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對幼兒的健康成長有一定啟發。如果能將這些故事與戶外游戲環境的設計有機結合起來,那么將是對幼兒戶外游戲教學的一大創新。
例如,“鐵杵磨針”是非常有趣的成語故事,它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教師可準備足夠的筷子,之后將幼兒組織在一起,將筷子分給他們。然后教師對幼兒們講述“鐵杵磨針”的故事,告訴幼兒們,筷子就如同故事中的鐵杵,引導幼兒們思考一個問題:如果將手中的筷子磨成像繡花針一樣,得需要多長時間?由幼兒們給出相應的答案,有的幼兒給出的答案是10天,有的幼兒所給出的答案是30天,還有的幼兒則認為鐵杵成針需要1年的時間。由此可見,不同的幼兒對此問題有著不同的看法。此時,教師就會告訴幼兒們一個道理:“鐵杵成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堅持與努力才能實現。這就如同我們的學習一樣,需要大家堅持不懈。
說到“堅持不懈”,還有一個名詞與之相對,那就是“半途而廢”。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幼兒參與一個經典游戲——“龜兔賽跑”,此故事就是對成語“半途而廢”的最佳解釋。在這個戶外游戲中,由其中一個幼兒扮演裁判,另一個幼兒扮演小烏龜,還有一個幼兒扮演小白兔。其他的同學們則站在兩排,面對面站著,中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以此當作賽道。飾演小白兔和小烏龜的幼兒分別站在各自的賽道,然后回到起始位置,由教師公布比賽規則,并交由裁判執行。當裁判發出比賽開始的口令后,兩個幼兒并駕齊驅沖上賽道,按照比賽規則,飾演小白兔的幼兒要在賽道中間停下來休息,代表小白兔睡著了,而飾演烏龜的幼兒則要繼續行進。因兔子跑得快,沒過多久,兩者之間的距離就拉開了,所以小白兔就選擇停下來休息。最終飾演烏龜的幼兒獲得了勝利,而飾演小白兔的幼兒以失敗告終。游戲結束后,教師向幼兒們提問:“小白兔為什么會輸給烏龜,烏龜是靠什么取得了勝利?”幼兒們異口同聲地答道:“因為兔子中途睡著了,所以烏龜靠堅持獲得了勝利!”教師又問:“兔子為什么會中途睡著了?如果它不睡著,是否可以贏得勝利?”幼兒們回答道:“小白兔認為烏龜不是他的對手,即便自己休息一會,還是可以拿冠軍的。要是小白兔沒有睡著,那勝利的就是小白兔。”此時,教師就會告訴幼兒們:“這下你們明白什么是半途而廢了吧!”幼兒們紛紛點頭。由此可見,根據中華傳統文化設計相應的戶外游戲活動場景,可以提高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知。
總而言之,幼兒教師在設計戶外游戲時一定要以幼兒的心理特征與自身的實際情況為基礎,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引導幼兒在娛樂的過程中感受我國濃厚的文化底蘊。一名優秀的幼兒教師應肩負起弘揚和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重任,將傳統文化滲透在戶外游戲中,對幼兒進行有效的傳統文化教育,讓幼兒對我國文化產生進一步了解,進而提高幼兒學習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興趣,并將傳統文化起到的教育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培養幼兒的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 瞿小紅《戶外經典游戲? 幼兒快樂體驗——中華傳統文化背景下幼兒戶外游戲體驗活動的初嘗試》,《中華少年》2016年第20期。
[2] 張田利《傳統文化資源在幼兒游戲中的應用研究》,《戲劇之家》2020年26期。
[3] 蔣芝瑜《淺析課程游戲化背景下民族傳統工藝在美工區中的應用》,《兒童大世界:教學研究》2018年第6期。
[4] 李春《探究民間游戲與幼兒園課程的整合》,《文淵(小學版)》2019年第8期。
[5] 屏周《民間游戲植入幼兒數學活動的探究》,《教學方法創新與實踐》202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