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樂
筆者去年有幸聽過深圳市地理教研員、特級教師龔湘玲在深圳市福田區實驗教育集團僑香學校的一節授課指導課。該節指導課,龔老師主要采取問題式引導教學,在龔老師問題引導下,學生思維活躍、妙語連珠,展現了問題式引導教學的魅力,特記錄下課堂的精彩部分與筆者的一些思考。
在上課前,學生一如既往讀課本,但細心的龔老師觀察到有些學生書本頁碼不對,有些學生書本則還未拿出來。于是,龔老師想考一考學生在讀書環節是否有所收獲,向學生第一次提出了問題,以下是場景回現:
龔老師:同學們讀完書后對青藏地區有什么印象?
學生:海拔高、氣候冷、高寒、藏民熱情好客……
龔老師:那你們讀完書后還是有所收獲,基本知識都大概有所了解,不過這節內容你們既然都知道要學什么了,那你們是想了解什么呢?
學生:我們想從地理的角度了解當地的文化。
龔老師:(笑)你們剛剛對青藏地區的描述中,你們覺得哪些不能從地理的角度去解釋?
學生:熱情好客吧。
龔老師:熱情好客不行嗎?你們有沒有想過青藏地區的人們為什么熱情好客?
學生:一種當地風俗吧。
龔老師:(繼續引導)為什么會是一種風俗?當地的人多不多?
學生:不多,很少(學生紛紛在思考)。
龔老師:因為當地地廣人稀,當地人很少看見其他人,所以看見一個就特別熱情、高興,就像你們家里很久沒來過一次客人,突然來一次你也會覺得很稀奇。因此,青藏地區的藏民們熱情好客也是可以從地理角度去解釋,一個地區的風土人情都是會受到當地自然環境影響的。
(學生笑了,覺得很有趣)
經此一發問和思考,學生都對地理開始重新審視,在充滿好奇和期待中開啟了這節課,同時,在心里也對這位“童心未泯”的專家教師多了幾分喜愛與親近。聽課教師此時也“恍然大悟”,表示從未想過這個問題。龔老師的提問讓大家都有醍醐灌頂的感覺。
課程繼續進行,在講到青藏地區又有“中華水塔”的稱號時,龔老師捕捉到有學生提到了另一個稱呼“亞洲河流的發源地”。于是,龔老師向學生第二次進行發問,引導學生思考到底哪個稱呼才是正確的,為什么不能稱呼為“亞洲河流的發源地”,成為“中華水塔”的原因是什么等問題。在講解“中華水塔”成因時,特別強調應該明確有兩個原因,一是高山冰雪有水源,二是這里是全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地勢高,讓學生去感受回答問題應該精準、準確和全面,同時給聽課教師示范了如何去恰當地捕捉學生容易混淆的知識點,怎樣提問才能更好地引導幫助學生開拓及形成地理思維。
有了前兩次龔老師充滿智慧的提問后,聽課教師都開始期盼龔老師課上的課堂互動。在講到青藏地區的氣候特點時,以藏民們為什么臉上有“高原紅”引入,龔老師向學生第三次進行提問,以下是場景回現:
龔老師:有學生說藏民們臉上有高原紅是因為太陽光熱,那我想問下我們深圳熱不熱?
學生:深圳熱。
龔老師:為什么你生活在深圳,臉上沒有高原紅呢?
學生:(笑)不太清楚。
龔老師:到底是什么原因才會讓臉上出現高原紅?
學生:空氣稀薄。
龔老師:這個思路很對,空氣稀薄沒有云層阻擋,所以太陽輻射強,久而久之,生活在青藏地區的人們臉上出現高原紅,而我們深圳相對來說云層厚,所以太陽輻射沒有那么強。你們生活在深圳最多只會曬黑,曬不出兩塊高原紅。
(學生笑,覺得很有趣)
作為聽課教師的筆者,不由得想到,很多教師在這個問題上講得非常深奧,甚至把高中知識都用了。結果,教師講得很費力,但學生還沒聽懂。而龔老師這樣深入淺出的講解其實就剛剛好。
最后,在講到青藏地區的農作物產量比其它地區高,農作物顆粒飽滿時,龔老師不由自主地走向了學生群中。此時的學生已經像筆者一樣對這位專家教師充滿敬佩與傾慕,紛紛用充滿期待喜悅的眼神望向龔老師,聆聽龔老師的引導和提問。龔老師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顆粒飽滿”,也就是為什么長得比別的地方好,引導學生從生物學的角度去思考農作物要長得好的條件。學生在此環節妙語連珠,思路非常開闊,甚至還答出了授課教師沒有準備的答案。這讓筆者不禁感嘆學生的潛力真是無限的,關鍵是要如何去引導和培養。
短短的四十分鐘就這樣過去了。此時,學生和聽課教師一樣都還意猶未盡。下課后,還有三三兩兩的學生圍著龔老師不停地提問題,相信這節課后這個班的學生一定會對地理更加熱愛吧。
課后,筆者也不禁繼續反思,地理課堂中的內容多、范圍廣,怎樣在短短的一節課里,讓學生經歷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過程呢?以下是筆者的一些思考:
1.嘗試以問題總領課堂,以真正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
2.培養學生回答問題一定要準確、全面的意識。課堂中的設問要好好研究,時常可以用追問的方法和學生一起討論,把知識點弄清楚。并且,教師自身的思維邏輯一定要清楚。這樣,學生才能對知識點準確地理解。
3.教師的教學絕對不能僅停留在教授知識的層面上,一定要以培養、開拓學生思維能力等更高的目標要求自己,始終要明確教育要培養的是合格且優秀的社會主義現代公民,在課堂中該呈現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要盡力去呈現。
責任編輯? 胡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