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輝寧
(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市政園林管理中心,廣東 珠海 519000)
“彈性”城市綠地是對“剛性”綠地的有效補充,是在總體控制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人均綠地面積、建成區綠地率等諸多指標的前提下,在“剛性”綠地規劃之外的綠地容量。其完全超越了“剛性”城市綠地的基本要求,突出了舒適性的功能,并具備自我完善和自我修復的生態能力,但需要一定的主觀行為的有效介入。怎樣促進城市綠地高品質、可持續地發展,是目前城市空間建設的重要課題。在彈性綠地的規劃思路上,要深刻認知城市綠地建設的開放性和復雜性,并通過對“復雜性”理論的研究,探索城市綠地空間的復雜性,并深度研究城市綠地復雜性的影響機制,本文將以珠海市綠地設計為例[1]。
珠海城市綠地整體圖斑面積為5780 hm2,其中公園綠地4895 hm2、廣場綠地57 hm2、公園綠地4895 hm2、防護綠地829 hm2。視域內廣場用地和各類公園用地為734個,其中這兩個類型納入綠地系統統計的為688個,合計為4953 hm2,其中有60處為綜合公園,合計1245 hm2,社區公園565處,總體面積546 hm2,專類公園60處,總共面積3103 hm2,廣場用地18處,總共面積56 hm2。詳細分布如圖1所示。

圖1 珠海市現狀公園綠地和廣場用地示意
在空間分布上,珠海市的綜合公園東西部發展不均衡,在數量上東部要多于西部;專類公園分布上主體是城區內森林公園,東部和西部相對均衡;其中社區公園比較完善的為香洲城區,其他區域的社區公園比較缺乏。同時,區域綠地圖斑面積總共51337 hm2,其中風景游憩綠地7814 hm2,生產綠地303 hm2,生態保育綠地43218 hm2[2]。
在城市的綠地設計和建設中,一般會利用剛性綠地滿足城市的基本要求,城市綠地的基本功能體現在5個方面:城市美觀、生態、休閑活動、經濟效益和減震避災。而城市彈性綠地則能夠最大限度滿足城市居民對舒適性的需求,主要實現美化城市景觀和提供休閑活動場所的功能。與彈性綠地對應的是剛性綠地,剛性綠地依靠城市條件生成進行布置,可以利用計算機編程,按照城區的道路、軌道線、區塊功能以及河流等條件自動生成,這種模式是不以人的主觀意愿為轉移,因此,基于這樣的條件生成的城市綠地是僵板的、不合乎常理的。例如,珠海市的一些工業區生成防護綠地的需求范圍很大,而剛性的綠地率又高出相鄰的居民區,在該狀況下,彈性綠地則可以修正這樣的計算結果。為了滿足居民休閑活動的需求,既有的城市綠地的指標中,綠地分布的均勻性一般依靠公園綠地的服務半徑實現,居民可以就近參加休閑活動。不過,在國家和地方的相關綠地建設的文件中并未做出強制規定,而這方面規劃的疏漏導致公園綠地不均勻地分布。因此,彈性綠地可以補償這方面的缺失[3]。
在本文的實驗研究中,以珠海市某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為例,利用數學模型探尋彈性綠地的初步研究模式。該區綠地率為38.5%。如設定該綠地率作為達標的尺度,利用大小不等的網格切分整個區域,對每個切片的綠地率進行計算,然后分析這些數值。切分該區的網格大小可以使用10 km、5 km、2.5 km、2 km(表1)以及1 km,通過認真統計和分析不同網格大小的綠地率,顯示,切片網格為2 km的大小時,該區的綠地率的數據改變正態分布見圖1。

表1 2 km網格下技術統計表格(部分)

圖2 綠地率的數據改變正態分布
以珠海市該區整體綠地率37.9%為標準,如果設定10%的上下浮動范圍,那么正常范圍應該在33.47%~41.13%之間。按照該標準檢驗上述切片,可以滿足的切片為編號46,占據總數的1.8%。超出正常指標的切片23塊,占據總數的43.8%,低于正常標準的有28塊切片,占總數的54.10%。針對該區域的標準區塊,可以利用彈性綠地修編均衡綠地分布,從而合理分布有限的綠地資源,實現最優的應用狀態[4]。
綠道是以綠色開敞空間的形式存在,一般是依傍自然景觀和人工走廊建立,包括河濱、山脊和溪谷等。綠道內部設置方便游人的景觀游憩路線,連接城市的主要公園、城鄉居住區、名勝古跡區等。綠道的主要類型包括:生態型綠道、都市型綠道。綠道建設依托珠海市“山海相擁、陸島相望、城田相映”的自然生態現狀,綠道系統網絡建設以“四縱,兩橫,七核”為主要結構。四縱之一,是區域綠道一號線的延伸,延伸到的區域是橫琴長隆國際旅游度假區,之二是從竹銀水庫經過燈籠沙到交杯灘,之三是起點為水松林沿黃楊河到終點陽光咀,之四是從蓮花山一直到飛沙灘;二橫之一,區域綠道四號線途經中山后連接一號線再延伸到淇澳島,之二是珠海大道;七核泛指七個山體構成[5]。
中央綠化帶設計主要是以簡潔的地被種植方式為宗旨,可以減輕駕駛員的視覺疲勞,有效阻擋車輛相向行駛時的眩光,可以通過點綴喬木增加景觀性,營造四季皆有景的綠化氛圍。
在該設計環節設計中力求行車視野環境的良好,應該形成形式簡潔、樹木整齊一致的綠化配置,更方便駕駛員辨別行人;進行地被的合理配置以及灌木的種植,阻擋迎面車輛的遠光燈。植被的種植形式要根據寬度實施選擇,分為小于1.5 m和大于1.5 m兩種。
同一道路的行道樹景觀風格必須統一;有利于行車視線、人行道要求、行車凈空以及道路照明的要求;必須考慮抗煙塵、耐污染的能力,而且盡量種植冠大蔭濃,樹形優美的植物種類,在種植形式上以樹帶式和樹池式為主[6]。
5.1.1 組成復雜性
(1)復雜的綠地要素。城市綠地變遷模式,土地流轉途徑、土地所有權權屬等都顯現復雜性的差異。珠海市綠地極其復雜的構成要素會在多元綠地類型中得以體現,包括生產綠地、公園綠地、生態綠地、廣場用地、 防護綠地及其他綠地形式,同時要素之間形成復雜的功效耦合關聯[7]。
(2)復雜的綠地管理機構。綠地在城市建設用地內為國家所有,管理機關包括園林規劃等建設部門。綠地在城市建設用地外為集體所有,管理機關包括水利、環境和林業部門等。珠海市的綠地還具備商業體、管理機構等多元化的投資渠道,以及多元實施主體,包括原住民、資源所有者和旅游者[8]。
5.1.2 結構復雜性
(1)多重疊置關系。珠海城市綠地系統的類型是由不同尺度綠地構成,不同類型的構成要素也不同,比如居民點、管理機構和動植物資源的不同,因此,對綠地的生態、游憩、生產等功效呈現多重疊置的需求關系。所以,城市綠地的多類功效耦合作用注定出現復雜性演化[9]。
(2)生態安全格局的復雜性。珠海市城鄉生態安全格局不僅有多樣性,并且呈現復雜性等級,具體表現為生態敏感性和生態保護重要性兩個層次。第一,對生態敏感性分析利用5項因子進行,包括土地生態安全、郊野公園、地質災害、文物古跡和河流湖泊等,并具有4個復雜性等級,分別為高度敏感、中度敏感、低度敏感和不敏感。第二,利用三項因子分析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包括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生態保護和水源保護,具備三個復雜性等級:極重要、中等重要和一般重要[10],如圖3所示。

圖3 生態保護重要性的復雜性分析
珠海市的視域綠色生態空間設計,本著敏感性評價進行“廊道—斑塊—基質”的生態安全體系的識別,對結構性綠地布局進行明確,利用預留道路、水系等附近綠色廊道,將城市內部與外部的閉塞打通,構建起“區域綠地—生態廊道—生態節點”層級多元化的生態安全體系,構筑“兩帶六廊七核千園”的成網絡、多方位、功能齊全的生態空間結構。兩帶具體包括:中部山體生態防護帶和陸海聯動耦合帶。陸海聯動耦合帶的打造,是指構建情侶路55 km風景海岸到西北海岸沿線的系統。六廊是指馬騮洲水道、虎跳門、磨刀門、前山河水道、坭灣門、黃楊河-雞啼門。七核是指五桂山→鳳凰山→淇澳,板樟山→將軍山,黑白面將軍山→有髻山,大橫琴山→小橫琴山,黃楊山系→竹篙嶺,觀音山→攔浪山,發揮對山體資源統籌推動作用的是高欄山。千園泛指分布在珠海市內的各類公園,形成一體化的綠色生態空間[11]。
(1)通過對珠海市綠地狀況的分析,珠海城市綠地整體圖斑面積為5780 hm2,其中公園綠地4895 hm2、廣場綠地57 hm2、公園綠地4895 hm2、防護綠地829 hm2,為彈性綠地設計奠定了基礎[12]。
(2)通過對彈性綠地設定的意義以及具體區域案例的分析,在理論和實踐的層面都確定了城市彈性綠地建設的可行性[13]。
(3)通過探討城市綠地彈性設計要點,梳理了彈性綠地建設與海綿城市理念的內在關系。
(4)通過對城市綠地空間復雜性分析,確定了結構復雜性與市域綠色生態空間結構的交織狀態和整合路徑[14]。
快速發展的社會經濟為城市綠地建設提供了資金保障,同時,人民群眾對美好環境的需求提供了城市綠地發展的動力。在綠色經濟為主導的21世紀,城市綠地發展必將成為城市建設的主流趨勢,與之相對應的是提升抵御自然和人為侵害的能力,并合理地規劃城市綠地空間的比例,而“彈性”綠地的設計理念正好符合這樣的生態要求。在此基礎上,針對城市綠地空間的復雜性,建議通過彈性綠地的合理設計,變復雜為簡單,從模糊到清晰,從隨意向理性過渡,成為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最佳手段[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