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僑英中心幼兒園 林以綠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3~6歲兒童應當具有書面表達的愿望和初步技能。”學齡前兒童正處于前書寫的學習階段,是獲得文字敏感性和書面語言能力的奠基階段。前書寫是指幼兒在未接受正式的書寫教育之前,根據環境中習得的書面語言知識,通過涂鴉、圖畫、像字而非字的符號、接近正確的字等形式進行的書寫。在未來的學習,包括數學思維、社會交往等方面能力的提升中,幼兒的前書寫能力起著關鍵性作用。
主題活動作為幼兒自主探索性非常強的活動之一,給予幼兒充分的前書寫學習機會。在主題探索過程中,有趣的探究點、精彩的探索結果能夠充分激發幼兒的前書寫意愿,因此教師要把握住主題活動這一重要的教育契機,運用多種策略來提升幼兒的前書寫能力。
然而在主題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我發現部分中班幼兒有前書寫意愿,但是不知道如何進行書寫。對于這種情況,我認為提供針對性的學習、經驗分享等成人的教育支持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有效促進中班幼兒前書寫能力的提升。
在幼兒不知道如何通過前書寫表達所見所聞時,教師可以在活動結束后組織討論,引導幼兒回顧活動過程。充分討論、幫助幼兒整理思路等足夠的鷹架支持,可以使幼兒明確通過涂鴉、圖畫、符號等前書寫形式能表達哪些內容、怎樣表達,從而提升中班幼兒的前書寫能力。
在主題活動“幼兒園里的樹”中,幼兒向其他班級借袋子包芭樂。教師幫助幼兒梳理“借袋子”過程,引導幼兒討論如何記錄“我們找了哪個班級借袋子?分別借了幾個?”。在一番思考之后,澤澤說:“可以寫上班級和借的數量。”于是,他運用已有經驗在紙張上畫了一個人拿袋子給另一個人,寫上“1中、8”,表示向中一班借了8個袋子;“3中、5”,表示向中三班借了5個袋子;“4中、2”,表示向中四班借了2個袋子。在“還袋子”的討論中,教師引導幼兒思考如何記錄“誰拿袋子來還?分別要拿幾個?”。其他幼兒遷移了澤澤的經驗,在紙張上寫“2中”,并畫了一座房子,表示中二班的幼兒要從家里拿來袋子還。隨后,在房子旁寫“5、3、12、10、15”,上方寫數字“5”,表示5號、3號、12號、10號、15號幼兒要分別從家里帶5個袋子,除了還給其他班的袋子,剩余的留在班級備用。
教師通過梳理、提示等方法,幫助幼兒將關鍵信息記錄下來,清楚呈現借袋子的過程,并為后續還袋子作提醒。幼兒也在共同討論、分享中明白,記錄的位置不同代表的意思不同,上方寫的數字1和8,代表班級和數量,下方寫的數字5、3、12代表幼兒號數。通過這樣簡潔的數字、符號記錄,幼兒體驗到了前書寫的表達和交流作用,激發了更強烈的前書寫意愿。

圖1.借袋子
生活經驗對于幼兒的前書寫能力有著重要的影響。幼兒可能存在著不懂如何書寫、書寫與實際無關等問題,教師可以通過關鍵性提問、要點指導等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從而提高幼兒的前書寫能力。
在主題活動“幼兒園里的樹”中,幼兒探索了各種樹葉的差異。從幼兒的記錄單上,教師看到同一個幼兒所記錄的不同樹葉的形狀基本一樣。通過與幼兒討論及分析,教師發現幼兒對于樹葉形態存在固有印象、缺乏對樹葉多樣性的認知,加之未對樹葉形態進行詳細觀察、對比,這才導致所記錄的不同種類樹葉形態幾乎都一樣。對此,教師以芒果葉和桃葉為例,引導幼兒從長短、寬窄、葉邊形狀、顏色等方面進行對比,通過“這片葉子的邊是什么樣的”“它們的寬窄有何不同”等關鍵性提問,鼓勵幼兒有目的地細致觀察,從而發現芒果葉邊平滑、桃葉邊鋸齒狀的顯著差異,引導幼兒抓住事物明顯特征進行記錄。
中班幼兒認識的漢字非常有限,加之手部精細動作發展不足,所以教師不應要求幼兒學習并寫出正確、規范的漢字,而應引導、鼓勵幼兒通過涂鴉、圖畫、符號等表達所見、所聞、所想。教師應當給予幼兒充分的自主表達機會及適當支持,鼓勵和幫助幼兒學習創意書寫表達。
在主題活動“幼兒園里的樹”的探究中,幼兒通過目測、自然物測量等方式對比桃樹與其他樹的高矮,并嘗試記錄下結果。當幼兒提出“老師,可是我不會寫高和矮字”時,教師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引導幼兒以自身對高和矮的理解,用熟悉的符號、認識的字、形狀圖案等替代。于是,教師看到了幼兒的創意表達,有的畫了個向上的箭頭表示比桃樹高、畫向下的箭頭表示比桃樹矮;有的寫了個“上”字表示比桃樹高,寫“下”字表示比桃樹矮……幼兒通過熟悉的“箭頭”代替文字的意思,用意思相近的簡單文字“上、下”代替復雜的文字。

圖2.用“下↓”表示“矮”
幼兒出身于不同的家庭,在生長環境、教育方式、見聞、思考和表達習慣等方面存在著明顯差異,因此幼兒的前書寫形式、水平也各不相同。教師應鼓勵幼兒積極分享書寫經驗,提煉其中有價值的部分,促進幼兒之間前書寫經驗的共享。
在主題活動“幼兒園里的樹”的探索過程中,幼兒與家長共同調查了各自所認領的大樹,并結合自制的樹的“說明書”向大家做介紹。童童的“說明書”上畫了枇杷花苞、開放的擁有五瓣花瓣的枇杷花、綠色的小枇杷、球形和矩圓形的大枇杷,并用箭頭將它們連接起來,表示枇杷的生長過程。“這是枇杷花剛長出來的樣子,一個小小的花苞;然后花苞長大,開出了白白的花朵;最后花朵凋謝了,長出了小小的果實……”童童清晰、有條理地向大家分享了她所了解的枇杷成長過程。教師問:“這個箭頭是什么意思呢?”“表示先是這個,然后是這個和這個。”童童邊指邊解釋,“箭頭可以用來表示先后關系,這樣我們能清楚地知道枇杷的成長順序——先長出花苞,再開出花朵、結出果實,最后是果實成熟。”教師鼓勵幼兒分享了箭頭的使用經驗,提煉總結了這一用符號表示順序的前書寫經驗,使其他幼兒獲得了新的前書寫經驗。

圖3.國慶計劃
幼兒前書寫能力的獲得不是單一活動就能實現的,應當滲透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教師不僅僅是在一日活動各環節提供給幼兒前書寫的機會,也應發動家庭的力量,給予家長相關書寫建議,家園合作共同促進中班幼兒前書寫能力的提高。
在主題活動“幼兒園里的樹”的探究過程中,教師鼓勵幼兒將主題探索任務書寫下來,回家后轉達并與家長共同完成。教師也將這一任務通過微信群告知家長,請家長在共同探索的過程中,鼓勵幼兒以涂鴉、涂畫、簡單文字等多種形式進行記錄。有了這一次的嘗試,在假期前,教師引導幼兒將國慶計劃書寫在紙上,在“我是小主播”活動中進行播報。教師也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家長根據幼兒制定的計劃安排行程,并引導幼兒將假期見聞記錄下來,作為下一次“我是小主播”播報的內容。“計劃—實施—分享”的過程使幼兒不僅對計劃有了認識,更是幫助幼兒獲得了前書寫的成就感,激發了幼兒濃厚的前書寫興趣。
前書寫作為幼兒語言學習的重要組成之一,應當滲透在幼兒的日常生活當中,教師要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通過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關鍵性指引、給予幼兒創意書寫的自主、鼓勵幼兒共享經驗等多種方式提升中班幼兒的前書寫能力,培養中班幼兒的前書寫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