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 軍,徐長亮,張海英
(1.宿遷市宿豫區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江蘇宿遷 223800;2.宿遷市農畜產品質量檢測中心,江蘇宿遷 223800;3.宿遷市泗洪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江蘇泗洪 223900)
為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們對綠色優質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多地制定了綠色優質農產品占比發展目標[1-2]。江蘇省委、省政府要求2022 年全省綠色優質農產品面積占比達到75%,并納入鄉村振興考核指標,因此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已成為優質農產品生產的主要場所和農技服務的主戰場。宿遷市農業農村部門緊緊圍繞全市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情況開展調研,實地考察了部分生產基地、家庭農場和農產品加工企業,實行走訪座談,了解基層情況,聽取了基層的意見和建議。通過一系列調查研究,認真總結經驗,分析面臨的困難,找準問題的癥結,提出了一些建議。
近年來,宿遷市農業農村系統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文件精神和市委五屆七次全會提出的“六增六強”總體部署,打破思維定勢和路徑依賴,跳出老套路和舊框框,堅持問題導向,大膽探索實踐,以“兩品一標一基地”建設為抓手,以綠優基地擴量綠色生產[3],不斷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不斷拓展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推動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發展綠色食品能夠促進生態環保、提高農產品質量、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3]。
2021 年,全市獲證綠色食品177 個(新增104 個、續展73 個),累計有效用標綠色食品514 個,其中糧油產品301 個、果品103 個、蔬菜食用菌90 個、畜禽產品6 個、漁業產品3 個、其他產品11 個;獲證有機農產品60 個(新增33 個、保持27 個)。
2021 年,全市申報登記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1個,累計登記保護地理標志農產品24 個,其中糧食產品3 個、油料產品2 個、蔬菜產品7 個、果品10 個、花卉1 個、棉麻蠶桑1 個。
目前,全市已建成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33個,其中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5 個,面積144 667 hm2(稻麥基地4 個,面積118 000 hm2,麥玉豆基地1 個,面積26 667 hm2);省級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28 個,面積60 587 hm2。2021 年啟動建設省級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27 個,面積61 933 hm2,全市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69.6%。
宿遷蘇北糧油有限公司與70 余大戶合作的水稻訂單生產面積達到666 7 hm2,其中稻田套養螃蟹龍蝦4 000 hm2、常規稻麥種植2 667 hm2。基地管理模式是公司與京東簽訂合作協議,對種植戶給出投入品使用清單,種植戶按照生產實際從京東賒購農藥、肥料等生產資料,相關款項從交售稻谷款中扣減,水稻生產中農業投入品得到有效控制,保障了稻谷質量安全,收購種植戶稻谷高于市場價,蟹蝦田稻谷高0.4 元/kg,稻麥兩熟田稻谷高0.1 元/kg。沭陽縣西圩王半蕩家庭農場、江蘇北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土地流轉200 ~333 hm2種植稻麥,實行集中管理模式,保證了農業投入品的可控。江蘇方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土地流轉200 hm2種植稻麥,公司只有法人、會計和技術主管3 人,按照綠色優質稻麥種植要求,專門制定技術方案,播種育秧、藥肥使用、田間管理等全部分類委托給第三方,效果十分明顯。
抓好“兩品一標一基地”認證申報與管理工作是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和推進全市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的重要措施,也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工作內容。對此,各級政府十分重視,將綠色優質農產品工作納入年度考核,明確目標任務,實行工作進展每月調度,形成了從上到下重視綠色優質農產品發展工作的態勢,有力促進了宿遷市“兩品一標一基地”申報認證與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為宿遷市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提供基礎支撐。
為鼓勵農業企業申報“兩品一標”,加快農業品牌創建步伐,宿遷市財政局、農業農村局聯合印發了《關于下達2021 年度市級現代農業引導資金暨做好項目申報及實施工作的通知》(宿財農〔2021〕27 號)的文件,對2020 年市區“兩品一標”獲證企業按實進行獎補,進一步提高了企業申報“兩品一標”積極性。各縣區亦出臺了相關獎補政策,其中泗洪縣政府規定,新獲證的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企業,每個產品分別給予2 萬元、10 萬元獎勵,上不封頂。資金扶持為全市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提供政策激勵。
為強化工作責任,落實工作任務,2021 年3 月19 日召開了“全市兩品一標工作座談會”,總結交流了2020 年工作,部署安排了2021 年工作,并下發了《2021 年全市綠色優質農產品工作要點》(宿農質〔2021〕8 號),由于工作抓得早,各縣區工作落實快,為做好2021 年“兩品一標一基地”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礎。同時,分別于5 月、6 月、9 月召開全市綠色優質農產品建設業務工作會議,及時傳達貫徹省“兩品一標”工作座談會精神,部署安排相關工作,推進全市綠色優質農產品各方面工作的順利開展。
為適應綠色食品高質量發展新形勢下企業內部檢查員管理工作要求,綠色食品企業內檢員由線下培訓調整為網上培訓、由全市集中培訓調整為分縣區分批輔導網上操作和考試,全市先后共286 人參加網上培訓并通過網上考試;同時,參加了省綠辦組織的綠色食品檢查員監管員培訓班,提升了“兩品一標”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了農業企業質量管理意識,促進了綠色優質農產品申報認證與管理工作的開展。
①做好認證指導服務,嚴把申報材料質量。在做好申報宣傳動員的同時,幫助企業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同時,對所有上報的申報材料詳細審閱、嚴格把關、確保質量,并提高申報通過率。2021 年全市組織3 次綠色食品申報材料集中會審,審核材料80 余份。②突出現場檢查,嚴把申報產品質量。依照綠色食品現場檢查要求,對所有申報企業加大現場檢查力度,重點檢查產地周邊環境、產品生產期間投入品使用情況以及生產記錄規范性等,對不符合要求的堅決不予申報。③加強證后監管。組織實施好“兩品一標一基地”年度檢查、監督抽查和用標市場監察,強化獲證主體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使用、生產記錄、產品抽檢、包裝標識、標志使用和質量追溯管理等環節監管。
加快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必須在“農業投入品管控”上找差距,由于不可控因素太多,容易造成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出現質量安全隱患。
盡管基層干部大多比較重視基地建設,但認識上有偏差,規范的基地建設與綠色優質農產品產出呈正相關的理念還不到位,組織機構、制度規范、具體實施等還停留在一般號召上;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與農田基本建設、綠色防控示范區建設、農業高產創建項目融合度嚴重不夠;農技宣傳培訓陣地、試驗示范與工作經費未得到有效解決。
宿遷市是一個農業大市但不是農業強市,經濟發展緩慢,財政投入少,農技研究推廣弱,農業生產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等推廣速度較慢。同時,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少、能力不足、機制不順、上下不暢,對現代高效農業支撐力不足,很難履行好“農業技術和農業機械化技術的試驗、示范及推廣,動植物病蟲害的監測、預報及預防,農產品質量的檢測及監管,農情統計與監測、農業投入品監管,農業標準化推廣”等職責。
①種子方面,由于農資許可放開,一個鄉鎮農資門市多達20 家以上,品種數量多,種性不統一,直接影響農業品質的提升。大米加工企業因資金、倉儲等影響,收購的稻谷只能滿足半年內加工,其他原糧均從糧食儲備庫購買,而糧食儲備庫均是最低保護價收購稻谷,多品種混雜更為嚴重,很難加工出優質米。②農藥方面,省植保植檢站每年都會發布“江蘇省農作物綠色防控產品推介名錄”,推介名錄農藥產品均來自規范生產的大廠,質量優、防效好,但價格偏高,而未列入推介的一般為小廠,同類產品防效低、效果差、價格低,種植戶往往選擇價格低的農藥產品。據了解,全市使用推介名錄農藥產品的,小麥僅占10%~20%、水稻僅占20%~30%。
加快農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在“政府主動擔當作為”上找原因,打破各種條條框框,進一步深化農業發展觀的深刻變革。
2019 年2 月七部委聯合印發的《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 年)》提出要大力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加快推動農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4]。這充分說明國家工作重點已向“三農”工作領域快速轉移,調研發現好多縣區和鄉村干部對國家大政方針理解不深不透,尤其在貫徹實施過程中,停留在喊喇叭上,部署在吹口號上,落實在紙面上,嚴重缺乏創新舉措。
高品質農產品來源于種子、農藥兩個方面。①種子是決定農產品營養品質的核心要素。據米業公司老板介紹,單一品種加工后的大米價格最高,3 個以內同種性的稻谷比10 個以上品種混雜稻谷加工大米售價高20%以上。為擴大優質稻谷小麥的種植面積,從2015 年開始,國家糧食最低收購價保持穩定或逐步下調,倒逼種植戶選擇優良品種,宿遷市也明確規定凡開展優質稻米訂單收購的,每公斤補貼0.1 元。雖然各級紛紛出臺了鼓勵種植優質糧的政策,但部分縣區仍然存在每個鄉鎮15 個品種以上,甚至有百畝左右的種植大戶種了2 個以上品種,且種性不統一,擔心單一品種遇災害損失大。泗洪縣做法較好,10余年來一直實行稻麥種子統供,財政每年預算800萬元左右進行補貼,全縣基本實現“一主兩輔”種子布局,每鄉鎮很少突破5 個品種。②農藥是決定食品安全最為重要的投入品。雖然近幾年通過綠色防控示范區建設實踐,各級植保機構集成推廣了一系列針對性強、經濟效益高的綠色防控技術模式,但對農藥品種選擇、規范管理等缺乏手段,農藥使用不可控制,安全隱患仍然存在。
調研發現,一些新型聯合體生產的農產品質量較好,如宿遷市優質稻米產業聯盟,首批成員單位20 余家,涉及農業農村、糧食、銀行、種子和稻米加工等企業,為全市提供優良品種、技術指導、訂單生產、銀行信貸、原糧貯藏和委托加工等方面的服務,產品質量較好。宿豫區優質稻米產業聯盟旗下有 32個種植大戶,種植面積達2 000 hm2,實行聯盟訂單,采取統一優良品種、統一技術規范、統一藥肥使用、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收獲銷售模式,不僅種植戶獲得了利益,產品質量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加快農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在“政策體制機制”上找方向、尋路徑,讓廣大農民共享綠色農業發展紅利,不斷推動和加快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建設。
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是推進農產品質量提升的重要載體。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應把農業綠色發展納入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內容,提高政治站位,擺上重要位置,建立工作機制,強化組織協調,扎實推動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要因地制宜,出臺農藥管控、統防統治、種子統供等獎補政策,并建立適當的增長機制。
強化農業投入品管控是保障基地建設質量的關鍵。各地有關部門要采取多種形式,利用各種渠道,強化對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的宣傳,切實提高廣大農民綠色生產意識,自覺實施標準化生產。要依據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將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納入農業農村工作目標考核,開展多部門聯合督查,確保工作執行到位。
認真貫徹落實省農業農村廳、省供銷合作總社《關于積極推廣農藥零差率統一配供模式的意見》(蘇農業〔2017〕1 號)要求,因地制宜,試點先行,嚴格控制高毒、高殘留農藥和假冒偽劣農藥流入農田,實行農藥、化肥零增長或負增長,從源頭上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要深化體制改革,實行統一供種,鼓勵新型聯合體發展壯大,參與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
加強綠色防控示范區、農業高產創建、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與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高度融合發展;堅持綠色防控理念,加大生物、物理等非化學防控技術和生物農藥的應用,從根本上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要加強新型高效施藥機械的推廣應用和技術指導,使用施藥質量好、作業效率高、勞動強度低的自走式噴霧機、自主飛行植保無人機等高效植保機械等,并加大專業化統防統治推進力度,提高統防統治覆蓋率。
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構建綠色發展產業鏈價值鏈,提升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變綠色為效益,促進農民增收[5]。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面,以“兩品一標一基地”建設為抓手,從加強政府扶持、監管考核、投入品管控以及綠色防控4 個方面開展工作,不斷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不斷拓展并深化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為筑牢全市安全健康農產品提供基礎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