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文思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為幫助即將進入小學的幼兒順利完成過渡,筆者所在幼兒園以關注幼兒成長需要為基點,以培養幼兒適應能力為重點,以“課間十分鐘”主題活動為切入點,創設了幼小銜接系列課程,旨在為幼兒心理、能力、經驗等多方面的發展做好準備。“課間十分鐘”主題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培養幼兒的計劃能力和適應能力,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同時,通過認識、感受、體驗課間十分鐘,幼兒能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新的身份。本文圍繞活動背景、推進過程和實施效果三個方面,講述了筆者所在班級的幼兒在課間十分鐘的有趣經歷。
在大班下學期開學初,為更好地了解幼兒對小學的認識情況,了解幼兒對小學生活有哪些疑惑與擔憂,筆者設計并發放了“我心目中的小學”調查表,圍繞“你要上哪所小學”“你參觀過小學嗎”“關于小學,你想知道哪些事”“關于小學,你有哪些擔憂”四個話題進行了調查。通過統計、匯總調查結果筆者發現,幼兒想要了解的內容較多,于是在調查活動結束后,一番熱火朝天的討論開啟了。
“小學到底是什么樣的呢?”“小學和幼兒園有什么不一樣?”為了解答幼兒的疑惑,筆者開展了“了解小學生活”主題活動,組織幼兒觀看了一些關于小學的視頻和圖片。看到高高的教學樓、寬敞的操場,有的幼兒不禁發出感嘆:“哇,小學好漂亮呀!”之后,筆者讓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就觀察到的內容進行了記錄和分享,還與幼兒園進行了對比,梳理出了小學與幼兒園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但幼兒又產生了新的疑惑,帶著“小學生的一天到底是什么樣的呢?”“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小學生?”這些疑惑,幼兒再次觀看視頻,了解到小學生每天很早就要到學校,然后晨讀、參加大課間活動、上課、吃午飯、午休、放學。但僅通過視頻沒有辦法完全解答幼兒的疑惑,真實的參觀體驗才能帶給幼兒最直觀的感受,于是,筆者聯系了當地小學,打算帶領幼兒進行實地參觀。幼兒聽到這個消息后激動不已,還準備了采訪單,打算去現場詢問小學的哥哥姐姐,讓他們來解答自己的疑惑。走進小學,幼兒體驗了小學課堂,參觀了圖書館。突然,下課鈴聲響了,整個校園瞬間充滿了歡聲笑語,哥哥姐姐們在自由地玩耍,幼兒目不轉睛地看著這樣的場景,投去了羨慕的目光,立馬拿著采訪單詢問哥哥姐姐現在在做什么,通過采訪幼兒得知這是課間十 分鐘活動。
回到幼兒園后,幼兒就迫不及待地討論課間十分鐘,“為什么小學有課間十分鐘,幼兒園沒有課間十分鐘呢?”“課間十分鐘是什么?”“十分鐘有多長?”“課間十分鐘可以做什么?”結合幼兒的這些問題,筆者帶領幼兒開展了“課間十分鐘”主題活動。
為了讓幼兒更清楚地了解課間十分鐘,筆者邀請家長為幼兒錄制了視頻。幼兒從講解中得知課間十分鐘是每節課結束后的休息時間。看了視頻后,有的幼兒提出疑問:“老師,課間十分鐘是不是可以玩很久?”這個問題立刻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那你們覺得十分鐘有多長呢?”筆者問道。“我覺得十分鐘很短,有時候我看動畫片,還沒看完,媽媽就說十分鐘到了。”“我覺得很長。”幼兒七嘴八舌地談論著自己對十分鐘的理解。
在這個階段,幼兒對課間十分鐘充滿了好奇,但對十分鐘的時間概念比較模糊,在他們的認知里,十分鐘有時候很長,有時候卻又很短。鑒于此情況,教師需要結合《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給予幼兒充足的空間去探索、去發現,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感受時間長短,樹立時間觀念,幫助幼兒做好入學準備。
為了讓幼兒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環節中感受、體驗時間的長短,筆者借助音樂、計時器、沙漏鐘等幫助幼兒感知一分鐘、五分鐘、十分鐘。在體驗過后,幼兒也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
為了讓幼兒感知一分鐘的時間長度,筆者播放了一分鐘的音樂,幼兒剛準備游戲,時間就到了,他們驚訝地看著筆者,幼兒A睜大眼睛說:“啊?這么快?一分鐘好短呀!”幼兒B說:“我剛跑去上了個廁所,正準備喝水就結束了。”在感受一分鐘的時長后,幼兒知道了原來一分鐘很短,可以做的事情也很少。
在感知五分鐘的時間長度時,幼兒選擇了計時器,設置成五分鐘后便開始了自己的體驗。在體驗過后,幼兒認為五分鐘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和 同伴練習跳繩、一起唱歌、看繪本等。
在感知十分鐘的時間長度時,大家決定用沙漏來感受。在時間體驗活動結束后,幼兒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十分鐘可以做好多事情,上廁所、洗手、喝水、掰手腕、看書、畫畫、玩游戲。”“十分鐘原來這么長,可以做這么多好玩的事,好想擁有自己的課間十分鐘呀。”
當幼兒對時間的長短感到好奇時,筆者及時捕捉到幼兒的想法并利用各種方法鼓勵幼兒持續探究,通過游戲化課程給幼兒發放了任務卡,要求他們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卡上的任務,感知一分鐘、五分鐘、十分鐘的時間長度,讓幼兒對時間長短有一定的感知。
在“課間十分鐘”主題活動開展了一段時間后,有的幼兒能持續、積極地參與活動,但有的幼兒對活動喪失了興趣。筆者詢問他們原因,他們說:“游戲材料太少了,不知道玩什么。”筆者還觀察到有的幼兒在課間十分鐘活動結束的時候才去上廁所、喝水,游戲材料也不能及時收完。于是,在課間十分鐘活動結束后,筆者問幼兒:“你們還想在課間十分鐘加入什么游戲,有哪些事情是必須做的?”幼兒各自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如“還可以加入做手工、打球”“課間休息的時候應該先上廁所、喝水,再玩游戲”。筆者繼續問幼兒:“怎么才能在課間十分鐘玩到自己喜歡的游戲,如果大家想玩同一個游戲,會不會出現擁擠的情況呢?”幼兒說了自己的想法:“我們可以像之前開展的區角游戲那樣,以小組為單位,制定每周計劃表,這樣就不會出現擁擠的情況了。”于是,幼兒制定了課間游戲計劃表,分組討論并規劃了每天的游戲內容,每周五課間游戲結束后,幼兒再分小組回顧游戲、協商更換游戲,制定下周的游戲計劃。
有了計劃表以后,幼兒能自主地參與課間游戲,規劃、選擇適宜的游戲場地,推進了“課間十分鐘”主題活動的有序開展。隨著活動的繼續,筆者也發現了新的問題,在上課鈴聲響后,幼兒還在興奮地與同伴玩游戲,等趕到教室的時候時間已經來不及了。對于這個問題,筆者帶領幼兒進行了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可以在課間十分鐘加入預備鈴環節,這樣就能避免無法及時回到教室的問題。在幼小銜接背景下,筆者還在“課間十分鐘”主題活動中加入了編辮子、系鞋帶、系紅領巾等游戲,繪制了相應的游戲卡片。新游戲的設置不僅豐富了游戲內容,解決了幼兒遇到的問題,還能讓幼兒提前感受成為一名少先隊員的自豪感與滿足感。
當幼兒結合區域游戲經驗提出劃分小組、制訂計劃來進行課間游戲時,說明幼兒已經能將日常經驗遷移到新的活動中。學會合理安排、有計劃地做事是大班幼兒應具備的能力,他們自主制訂了課間游戲計劃表,這為他們即將進入小學接觸課程表奠定了基礎。“課間十分鐘”主題活動的持續推進,提高了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該尊重并支持幼兒的想法,鼓勵幼兒自主制訂計劃并按計劃執行,以增強幼兒的計劃能力和自我管理意識,為幼兒進入小學后更好地適應小學學習和生活做好準備。
在開展“課間十分鐘”主題活動的過程中,幼兒自主設計了各種課間小游戲,制訂了課間游戲計劃表,這成了幼兒園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幼兒根據游戲計劃表和同伴興致勃勃地尋找游戲材料和場地,井然有序地進行課間活動,享受著快樂的課間時光。有的幼兒先去上廁所、喝水,有的幼兒在美工區專心致志地做手工、繪畫,有的幼兒在語言區認真地閱讀繪本,有的幼兒被多米諾骨牌所吸引,有的幼兒在走廊編辮子、打乒乓球、學習系紅領巾等。教室內外一片歡聲笑語,幼兒也真正成了課間十分鐘的小主人!
“課間十分鐘”主題活動的開展讓每個幼兒都有自主選擇的權利,選擇同伴、選擇游戲、選擇場地等,課間十分鐘不僅是幼兒休息、玩耍的時刻,也是幼兒提高規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徑。在這次活動中,幼兒從最初單純對“課間十分鐘”這個話題感到好奇到有計劃、有目的地設置活動內容,再到實現自我時間管理,他們的綜合能力在這一過程中也得到了提高。
充滿樂趣的課間十分鐘進一步激發了幼兒對小學生活的向往,“課間十分鐘”主題活動的開展增進了幼兒對小學生活的了解,能夠減輕幼兒入學后的焦慮情緒。在參與“課間十分鐘”主題活動的過程中,幼兒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能自覺洗手、按時喝水等;建立了初步的時間觀念,感知了一分鐘、五分鐘、十分鐘的時間長度,增強了時間觀念和規則意識;能根據鈴聲的提示,合理安排課間十分鐘,制定計劃并按照計劃執行,無形中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在遇到困難時相互幫助,在發生沖突時嘗試協商解決,豐富了自身的交往經驗,提高了問題解決能力。“課間十分鐘”主題活動從最開始的隨意、無序到最后井然有序并深受幼兒喜歡,是源于幼兒持續的參與和探索。短短的十分鐘,有著幼兒共話成長的身影,也有他們對即將踏入小學的欣喜與期待。短短的十分鐘,筆者感受到了有溫度的活動,并用心感受著幼兒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祝福他們在新的挑戰中開啟新征程、譜寫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