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瑜芬
為科學地開展各類課程,幼兒園應將有限的園區環境劃分為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學習區域,借助游戲活動有針對性地提升幼兒素養。區角環境,即幼兒園按照使用功能的差異科學設置不同區域,幼兒可以在不同區域內接受相應的能力訓練、知識教育,比如科學區、語言區、美工區是最為常見的三類區角。教師應利用科學區為幼兒創設科學實踐、科學探索、科學實驗的自由活動環境,以不斷提升幼兒的科學素養。
1.幫助幼兒養成細致觀察、主動實踐的習慣。科學觀察、科學操作是幼兒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的主要方式,然而大班幼兒的年齡一般在5~6歲,這一年齡段幼兒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這要求教師運用生動、富有趣味的科學素材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引導幼兒全身心投入科學探索。例如,幼兒園種植的綠化植物會因四季變化而發生相應的改變。教師可以以植物觀察為主題,開展科學探索活動。色彩鮮艷的植物能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在科學探索中留心生活,自主探尋生活中的自然元素,進而養成細致觀察、主動實踐的習慣。
2.幫助幼兒養成及時記錄、反復驗證的習慣。科學探索離不開對科學現象的如實記錄、反復推敲。以植物觀察實驗為例,教師應要求幼兒以文字、圖畫形式記錄每日觀察植物的變化,包括葉子顏色、形態的變化,花朵顏色、形態的變化等。根據一周、一個月的觀察數據,幼兒能夠明白陽光、空氣、水在植物成長中所起的作用。此外,及時記錄有助于磨煉幼兒的耐心,反復驗證有助于培養幼兒細心的品質,進而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3.幫助幼兒養成大膽提問、勇于質疑的習慣。科學發現本就是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牛頓因為落地的蘋果發現了萬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泡澡時發現了浮力原理、伽利略的比薩斜塔實驗證實了“同一高度下不同質量的物體會同時落地”的理論,這些人們口口相傳、耳熟能詳的故事均能證明質疑精神的重要價值。就實踐而言,教師在科學區環境中給予幼兒自主思考、大膽提問的機會,有助于幼兒養成提問和質疑的習慣,培養幼兒的發散思維、創新思維,為幼兒未來的學習奠定基礎。
4.幫助幼兒養成合作互助、樂于分享的習慣。幼兒的認知能力有限,多數科學活動并非幼兒可以獨立完成的,因而分組合作在科學區活動中極為常見。合作互助一方面能幫助幼兒學習他人長處、增進彼此感情,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增強幼兒的集體意識、團隊意識。教師可以安排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制作一口紙質大鍋。幼兒在合作互助中既可以發表自身見解,也可以傾聽他人建議,他們能夠因實驗成功而獲得更強的成就感、滿足感, 從而逐漸養成合作互助、樂于分享的習慣。
1.幫助幼兒樹立集體意識。人類是群居性、社會性動物,個體成長、生活終究離不開社會這一大環境。幼兒園是幼兒第一次體驗集體生活的地方,幼兒在園內不僅要學習各類知識、參與各類活動,還要和其他幼兒共同生活、共同成長,因此,集體意識對幼兒成長而言極為重要。科學活動離不開幼兒的相互合作、集思廣益,幼兒通過小組合作能夠進一步增強集體意識。
2.培養幼兒的獨立能力。大班幼兒應具備一定的獨立能力。一方面,教師可以在科學區中以植物生長類比人類成長,引導幼兒直觀地認識生命。另一方面,科學活動有助于增強幼兒的 肢體協調能力、啟發幼兒的大腦思維。
3.幫助幼兒確立規則意識。規則是保障游戲順利開展、規范幼兒游戲行為的前提。教師在科學區環境中開展教學活動時,需要設置一定的規則,以確保幼兒在科學實驗中正確操作,讓幼兒在安全的環境中感受科學活動的魅力,逐漸樹立規則意識, 更好地適應團隊規則,融入集體生活。
1.應符合幼兒的年齡特征。目前大班幼兒年齡一般為5~6歲,他們的實踐能力有限,游戲難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導致幼兒配合度、參與度不高,因此,教師在創設游戲環境時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和能力水平,合理調整科學設施、科學道具、科學游戲的難度。以電力實驗為例,通過實驗,幼兒發現將電線插入檸檬中可點亮微小燈泡。在實驗開展前,有的幼兒就在科普讀物中了解到,檸檬內的酸性物質與金屬片發生了變化,但也有部分幼兒并不知曉這些知識。如何平衡實驗難度、導入實驗環節是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2.應符合幼兒的興趣需求。幼兒是區域游戲的主要參與者,幼兒的興趣是環境創設的重要切入點。幼兒的性別差異會對活動設計產生影響,比如,男生更愿意參與各類實驗及道具制作活動,女生則在科學觀察和科學記錄方面更具優勢。對此,教師可按性別比例劃分不同小組,滿足不同幼兒的興趣需求。
1.應具備目的性和針對性。材料是科學活動開展的基礎,科學探索、科學實驗等活動均離不開材料的支持。大班幼兒的想象力及創新力較為活躍,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堆砌活動材料,幼兒在面對材料時則無從下手,因此,科學區材料應同時具備目的性和針對性。教師應按照游戲目的有選擇地提供材料,給予幼兒自主實踐的空間。以植物種植活動為例,教師可以向幼兒展示種子、花盆、泥土、花鏟等物品,循序漸進地指導幼兒學習相關的自然知識。在成功栽種植物后,教師還應鼓勵幼兒實時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由此提升幼兒的科 學素養。
2.應具備層次性和漸進性。盡管幼兒在園的成長路徑大致相似,但在特定發展階段可能會作出不同選擇。教師要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提供具備層次性和漸進性的材料。在實踐中,教師可以提供多樣的游戲材料,最大程度地給予幼兒自主選擇的機會。例如,為了幫助幼兒理解重量的概念,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先通過雙手掂量物品重量,再借助電子秤、磅秤等專業設備稱量物品并得出具體數值。教師可以分發蘋果、西瓜、積木、花瓶等不同物品給學生,指導幼兒完成估量、稱重、比對等環節任務,以此提高幼兒的探索能力、動手能力。
3.應具備開放性和安全性。材料選擇的開放性意味著活動素材無需明確的用途規定,舉例而言,在花瓶制作活動中,無論是泥土、硬紙板,還是回收的玻璃瓶、塑料盒,幼兒都可利用它們進行加工、創造。開放性材料還能滿足幼兒的不同需求,教師應鼓勵幼兒積極開展自主探索活動。此外,教師應重視材料的安全性,所用材料應是安全環保、無毒無害的,以保證幼兒在科學區的安全。
特定的活動情境能帶給幼兒身臨其境般的參與感,也有助于教師降低科學教學難度。教師應遵循以生為本、寓教于樂的原則,從幼兒視角出發來觀察世界、探索世界、理解世界,以此激發幼兒的探究意愿,調動幼兒的參與熱情。例如,春夏之際多雨,雨后晴空常會出現彩虹。教師可以圍繞雨后彩虹情境開展活動,向幼兒展示自然界中的彩虹圖片或彩虹視頻,以此鍛煉幼兒的觀察能力;或是帶領幼兒參與彩虹生成實驗,在實驗中講解“光的漫反射”“光譜”等知識。在知識拓展環節,教師也可以詢問幼兒“彩虹的色彩分布是怎么樣的?”“會不會出現不同色彩分布的彩虹?”“會不會出現不同形狀的彩虹?”等,讓幼兒帶著問題觀察生活,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科學素養。
幼兒的觀察視角與教師截然不同,一些司空見慣的事物在幼兒眼中可能是別樣畫面。對此,教師不應苛責幼兒,而應結合幼兒的話語進一步啟發其思維。教師應放低姿態與幼兒平等對話,盡可能營造活躍的環境氛圍。例如,教師可以將班級幼兒分為人數相等的若干小組,分發給每組成員同等數量的花種,要求每組幼兒承擔播種、澆水、曬太陽等各項任務,并記錄種植過程。一個月后,教師可以集中展示各小組的種植成果,給予幼兒經驗分享、實踐交流的機會。
教師只有放低姿態,以平等包容的態度對待幼兒、思考游戲內容,才能發揮游戲活動的作用,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教師作為區域活動的引導者與支持者,應科學銜接教學關系、師幼關系,以此促進科學教育活動的有序開展。例如,水杯是日常生活中幼兒的常用物品,它有塑料、玻璃、陶瓷等不同材質,但無論是哪種材質的水杯,在長時間盛裝茶水、飲料后,杯中均會留下黃黑色污漬。教師可以以此為主題設計科學探究活動,鼓勵幼兒大膽分享去除污漬的方法,邀請幼兒展示自己的去污技巧,并對幼兒的發言加以歸納、總結。總之,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區域環境、教學道具,引導幼兒自主探索、合作探索,真正實現在“學中做,做中學”,幫助幼兒建立活動自信,使其形成良好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