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劉咸炘《文學述林·傳狀論》探微

2022-04-06 13:12:17王心雨
傳記文學 2022年12期

王心雨

作為近現代學術史上被湮沒的國學天才,劉咸炘博通群籍,學貫中西,精于四部之學,但因其終身未出巴蜀,又英年早逝,文學成就久被學界所忽視,其文章學著作《文學述林》也未得到學術界應有的重視。在《文學述林》中,劉咸炘系統地闡釋了他的文章學理論,涉及文章本體、文學演進、文體寫作等一系列問題,既有對前人觀點的繼承,又頗能見其師心獨見。他對傳記的論述即是如此。

“傳記”因其文體的特殊性,與詩、詞、賦等文學性較強的文體相比,較少受學者青睞。劉咸炘受章學誠影響,以治史為主,而傳記之體本就由史體發展而來,故他對傳記多有論述。在《傳狀論》中,劉咸炘以傳記為主體對其文體觀進行了系統闡釋。筆者將以此篇為切入點,對劉咸炘的傳記文體觀進行探析。

論傳記的方法:探其古義,辨體精嚴

劉咸炘一方面深受章學誠“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治學方法的影響,論文體必探其源流;另一方面,他反對文體相混,十分注重同類或相近文體之間的辨析。就前者而言,章學誠的校讎之法,是通過辨析、考鏡學術的源流,來闡明道術的精微,其旨歸在于“明道”;劉咸炘雖受其影響,但并不將此法導之于“道”,而是加以發展,將此法作為其治學的根本之法。劉咸炘考鏡文體源流,必溯其古義,他在《文式·雜記》中有言:“今論文式,皆據古義”。在《傳狀論》中,劉咸炘首先對雜傳、別傳的源流進行了論說:“考別傳、雜傳之體,其來甚古。諸子之書本記言行。孔子教化三千,而有《論語》、《家語》,齊人傳道管、晏,而有《管子》、《晏子》,《管子》有《三匡》,已具別傳之體。”[1]“別傳”一詞,最早見于清代王兆芳的《文體通釋》,但確如劉咸炘所說,早在諸子時期就已經出現具備“別傳之體”的作品,劉咸炘考辨別傳之源,并不因名定體,而是從文體內實入手,探求別傳之古義。其考雜傳之源亦是如此,“雜傳”一詞,首先由劉宋王儉提出,但王儉所說還并非文體之名。雜傳作為一種文體,最早見于《隋書·經籍志》,恰如劉咸炘所說:“今之定體始于東漢,《隋書·經籍志·雜傳類·敘》曰:周官閭胥之政,凡聚眾庶,書其敬敏任恤者,族師每月書其孝悌睦姻有學者,黨正歲書其德行道藝者而入之于鄉大夫。……后漢光武始詔南陽撰作《風俗》,故沛、三輔有耆舊節士之序,魯廬江有名德先賢之贊,郡國之書由是而作。此論雜傳之盛起于郡國之一種。”[2]這種論體之法,不僅見于《傳狀論》一篇,在其文體學專著《文式》中,其所論六十三種文體,每體必溯其古義,均可見劉咸炘論體之法。

除了對別傳、雜傳的源頭進行考辨外,劉咸炘還對列傳與雜傳、別傳的文體特征進行了辨析,以明晰其中之異。他說:“蓋紀傳史中之列傳與雜傳、別傳殊,史記一代之事,以全書為一體,有集散交互之法,列傳特全書之一篇,全體之一部,不為一人備始末也。雜傳、別傳則專主于傳一人,其體獨立,是以詳肖者雜傳、別傳之準,而不可以責于列傳。”[3]列傳與別傳、雜傳同為傳記類文體,本就容易混淆,劉咸炘從其同處,即均可記人入手,辨析其中之異,使體不得混,可謂嚴明。劉咸炘非常重視同類文體之間的辨析,故其每論一體,必對其差異加以明晰,《文式》中多可見此。

除了對同類文體加以辨析之外,劉咸炘還特別注意相近文體之間的差異,如其論《賦》時,對元代祝堯《古賦辨體》中論《卜居》流為《子虛》《上林》的說法進行駁斥:“此說大非。諸子書多藉問答,問答原不止于賦乃有之。《卜居》自是設詞,《客難》、《解嘲》所祖,與《子虛》、《上林》自殊。鋪張之賦,原于《楚辭》諸篇,不專祖《卜居》、《漁父》。唐末及宋之文,問答之體,自出諸子,亦不專祖《卜居》、《漁父》。源流各別,何可以其皆問答而混之?班固《兩都》,亦不籍問答發端,此自《子虛》、《上林》之裔,非出《卜居》、《漁父》也。”[4]在此,劉咸炘對祝堯將問答體之賦的源頭歸之于《卜居》的說法進行了反駁,他認為問答體的賦不僅僅是出自《卜居》《漁父》,同時也應追溯到諸子,而他后面所說“班固《兩都》,亦不籍問答發端,此自《子虛》、《上林》之裔,非出《卜居》、《漁父》也”[5],正是出自他對于問答體的類賦之文與賦體之間差異的明晰。由此可見,劉咸炘論傳記之體,不僅探源頭、考古義,而且十分注重辨析體類之間的差異,以防文體相混。

論傳記的功能:益于致用

劉咸炘對于文體致用功能的強調,一方面可導源于章學誠;另一方面,也離不開清末“經世致用”之風的影響。章學誠對于文的要求是與致用密不可分的,他在《與史余村》中說:“文章經世之業,立言亦期有補于事,否則古人著述已厭其多,豈容更益簡編,撐床疊架為哉?”[6]在此,他直言文章為經世之業,要有補于事。這種“文貴致用”的觀點在其所作《文史通義》中更是被反復強調。從《嫌俗》中“文章之用,內不本于學問,外不關乎世教,已失為文之質”,《說林》中“學問所以經世,而文章期于明道”等,均可見此。劉咸炘以章學誠為師,曾作《文史通義解》《〈文史通義〉識語》全面評析章學誠的觀點,還將《文史通義》作為自己私塾授課的講義之一,與其祖劉沅所著《四書恒解》并列,足可見章學誠對其影響之大。劉咸炘非常重視傳記的實用功能,他認為傳記以事實行教育,遠勝于嘉言之教。他在《傳狀論》中有言:“故莫如教以古人之善行,有致用之益……理不離事,得事而后明。不著于事,則易渾,易窕,易障,易迂。且致之于行必由情志。嘉言雖切,不若美行之能動人企慕也。”[7]在此,他直言傳記之用,指出要發揮傳記的實用功能,以教化民眾。這種對文體實用功能的強調不僅見于《傳狀論》一篇,在《文學述林·曲論》中,劉咸炘對王伯良批評曲體不關世教、風化的觀點表示認同,并對關、馬、鄭、白四家之外的秦簡夫頗具好感,認為“其作今傳者如《東堂老》、《趙禮讓肥》,皆言倫誼,佳處幾配則誠,世顧無稱者”[8]。足可見他對于文體實用功能的重視。

除了章學誠的影響之外,劉咸炘“文貴致用”的觀念還與晚清“經世致用”的學風密切相關。雖然幾乎整個清代都在講求“經世致用”,但“經世致用”在清代各個時期的內涵并不完全相同,晚清時期則是偏重于實際問題的解決,即劉咸炘所說:“學者已如是,況于不學之民,智力亦弱,愚而失教,識者之所同憂。欲牖其明,尤莫如道事。話本、故事,固利導之具也。而今之講演者鄙淺陳乏,無引進高明之益,非取材傳記,曷以供之?”[9]在此,劉咸炘指出要以傳狀為材,正是他以文來解決民眾失教的問題,以達到教化引導民眾的實用目的,頗見當時學風。但他在文末重申傳狀之用時說“有心世道者,更資籍此以為立教之書。通俗之語,使理因事明,常以變顯,道在日用,人易遵循,是天地間至平至常至神至奇之大文也”[10],則似有夸大傳狀之用的嫌疑,也可見當時講求致用之風所產生的不良影響。但當時文風如此,立足于今,也不必苛求古人。

論傳記的貴忌

劉咸炘在闡明傳記源流及功能之后,指出宋后別傳之體為三弊所壞,此三弊,雖是劉咸炘對宋后別傳之壞而言,但從他的論述來看,這正是其對傳記寫作的要求,并不僅僅是對宋后別傳而發,而其所撰寫的傳記作品,也正是對自身理論之踐行。

忌空泛,貴詳肖

劉咸炘認為:“別傳之文,宋以前本不多。宋后稍盛,而又為三弊所壞。一則空泛之詞,章先生所謂公家言者……空泛之病則當矯之以詳,詳自不能泛。古文家不察,乃矯之以略,其病在不知史法及列傳、別傳之殊。”[11]在此,他指出宋后別傳多“空泛之詞”,而古文家由于不能正確認識此弊,以“略”矯之,自然弊之尤甚。由此可見,劉咸炘認為別傳之作不可空泛,當以詳為尚。所謂“空泛”,是指流于格式套語。劉咸炘在《傳狀論》開篇便引章學誠《敘例》中語,曰:“文書準乎格式,案牘不備情文。才盡班姬,孝皆曹女……千人一律,耳目混淆,是亦不亡之亡也。”其后,又言:“由此觀之,傳一人事,貴詳而肖,忌簡而渾。”[12]可見,他認為“空泛”將導致“千人一律”,作傳應詳而肖,記載詳肖便不易流于格套。他還以章學誠作《永清縣志列女傳》為例,加以進一步說明。他認為大多數文家為女子所作之所記述的內容大體雷同,無外乎貞潔孝烈,如此,傳記內容上的相同使讀者逐漸麻木,沒有什么感發和觸動,而章學誠作傳,必親見傳主,將傳主接到自家館中,聽其自述生平,若是遇到不愿前往的,便親自到其家中,以禮相見,引端究緒,每個人的悲歡離合之情便如容貌一般顯現出來,千人千面,這樣一來,寫出來的傳記不僅“隨人變易”,而且還能因對傳主記載詳肖,避免與“方志公家”之言重復。而劉咸炘本人所作之傳記也正可謂“詳而肖”。如《韋烈婦傳》詳細記載了傳主的信息及事情發生的始末:“陜西雒南縣知縣金堂韋君國禎之妻陳宜人,儒家女也……黎明,僮聞號聲,款戶不啟,破鍵入,則端坐椅上,襟有血痕,女旁坐俱死。女媮清年十三,已字人,請先死,坐而自刎焉。死時有侍女在側。九月九日事,而城于七日陷。”[13]在此,劉咸炘將傳主的身份、事件發生的時間、細節都詳實地記錄下來,讓人讀之如身臨其境。再如他為兩位友人所作之傳,《唐迪風別傳》所述“迪風長身疏髯,聲高而壯,其言多直致,不作步驟,不尚分析。其登講席也,隔舍聽之,若有所訶斥”[14];《吳碧柳別傳》所述“迪風形碩長而氣盛露,碧柳則體遒削而氣沉抑。迪風詞鋒雖可畏,而顏常若笑;碧柳平居訥訥,而有不當意,則雙眸耿耿直視”[15],對兩位友人的記述均是詳而肖,給人一種雖未謀面,但已然相識之感。

忌虛偽,貴真實

除上述“空泛之詞”外,劉咸炘還指出宋后傳記所壞,傳奇當為一弊:“一則傳奇沿自唐人,其文揚厲,止足以供閑情而不足以當莊論。”[16]宋時傳記確有不少作品介于傳記與小說之間,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一是因為宋代傳奇小說總體趨向于質實,二是因為假傳的興盛。假傳自唐代韓愈作《毛穎傳》始成傳之一體,至宋而盛,此體以擬人手法為物作傳,多想象,尚戲擬。這就使得宋時傳記與傳奇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劉咸炘對假傳之體頗為不滿,曾批評《毛穎傳》:“韓子《毛穎傳》非體也,柳子排眾議而稱之,以其文耳。”又引《舊唐書·韓愈傳》云:“又為《毛穎傳》,譏戲不近人情,此文章之甚紕繆者。”[17]均可見他對于假傳以想象、虛構為法,將之歸為傳體的不滿。其實不只是傳記,劉咸炘認為凡是記事文,均不可作偽,要文如其事。對于此點,曾多次提及,如《傳狀論》開篇便言:“吾初讀章實齋先生書,即服其論記事文之語。《古文十弊篇》謂文欲如其事,未聞事欲如其文。其剜肉為瘡、妄加雕飾二條尤足明如事之旨。”[18]其后又引嚴久能之語再次申述:“文人不能無偽言,志傳其甚者也。”[19]即可見他對于記事文真實性的強調。又如他在《論文通指》中論述作文之法,對尹師魯《劉彭城墓志》中尹氏自述作記事文之語加以評析:“此實名言,而古文家鮮能若是,每以浮詞忌諱喪其真實。”[20]體現了其對于記事文應求真的要求,而傳記作為記事文的主要形式之一,自然不可弄虛作偽,其自作即是如此。劉咸炘自作文均收于《推十書·戊輯》中,總名“推十文”,其中傳記共十三篇,這十三篇中,所傳之人,均是他親近之人,妻子、先妣、故交,所記之事均是他親歷親見之事,書塾、神像等,文中所記皆為據事直書,使人讀之真實可感。劉咸炘在《先妣行述》中亦自言:“不孝德業無成,不能顯揚,今此追述,特其大略。務在質實。”[21]此雖是劉咸炘自謙之語,但也可見他對于傳記寫作的要求。

忌空疏,貴有物

除了“空泛”、“虛偽”之外,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傳記還為一弊所壞,即“專務高簡”。劉咸炘論此弊不僅是對宋后別傳而言,更是對清代桐城派空疏文風的不滿。他指出:“則又專務高簡……桐城文家宗法《史記》,動以《留侯世家》‘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為說,又沿歐陽氏之習,以贈序法作墓志,于是敘事之文一切因簡而疏矣。”[22]在此,劉咸炘指出桐城文家致敘事文空疏之因,一是因為非關天下興亡之大事不著,導致敘事文所記之事因簡而疏;一是因襲模擬歐公作文之法,以至亦步亦趨,只為追求形肖,而言之無物,以至空疏。對于這兩點,劉咸炘在行文中也反復提及,如《傳狀論》的結尾處說道:“為子孫者當以詳肖之筆寫家倫之事,不避瑣碎,不諱偏短,以具傳記之裁。”[23]他認為傳記之作應不避瑣碎,記人倫日常之事,而非如桐城派只記天下興亡之大事。其自作正是對桐城派為傳之法的有力反駁。如在《亡妻事述》中,他記述妻子吳氏生前細事,描述當時盛行麻雀戲,而其妻也好此戲,但吳氏因夫不喜,便不再為,只是偶爾回到娘家,才強為之;還有吳氏并不似許多婦人呫囁微語,反而為人坦率、仁義等日常瑣事;再如《先妣行述》中所記:“先妣病傷寒,視而不見,神昏譫語,猶呼不孝來前。時不孝亦病,給以他兒往。手摩其頂曰,此非吾兒也。”[24]這種生活瑣事的記載在其所作傳記中隨處可見。而他對于模擬之風的批評,還見于《論文通指》中:“以史家之吞吐,為子家之辨析;以贈序之點綴,為碑志之敘述。此桐城家之大病也……此章先生所謂削足適履,井底天文之充也。”[25]劉咸炘以章學誠《古文十弊》之語批評桐城文家模擬前人,以至于用固定模式硬套一切文章的做法,“于敘事文所失尤多”。劉咸炘認為,傳記當言之有物,有物便可避空疏之陋。在《文式·傳記》中說:“古之為傳記,必有意旨。”[26]在《論文通指》中云:“作家者,有所以為言之意者也。所以為言之意,即章先生所謂有物。”[27]他指出,傳記當有意旨,而這意旨便是章學誠所謂“言之有物”,即要求作文者中有所見,事理為先,文辭次之,不可一味“摩古人之形似”。如其作《同治普安平寇記》,此記是劉咸炘為當時平寇中頗有作為卻為時所掩的金詔君所作,記中述道:“偏方暫役,國史慮不能詳,官書尤多掩飾失實,而君本未尸功,官又不達,無人為之褒大。懋林幸得藏君手書詩冊,具載其事。”[28]可見劉咸炘認為作文當以事理為先,并不過重文辭。其后,他更是以時間為序詳細論說事件發生的始末,并不以古人之法亦步亦趨,可謂“言之有物”。

劉咸炘傳記觀 對當今傳記寫作的啟示

由古至今,傳記寫作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發展面貌。進入新時期,伴隨著大眾文化的興盛,傳記寫作也呈現出繁榮局面,不斷涌現出各種各樣的傳記作品。對于傳承傳統文化而言,這固然是好事,意味著傳記這種偏重實用的文體正在隨時而變,不斷適應大眾的需求,但同時,傳記書寫中也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

首先,新興傳記文類如傳記文學的出現,固然豐富了傳統的傳記文體,但由于諸多傳記作者文體意識淡薄,經常將二者混淆起來,致使傳記與傳記文學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其次,大眾文化的流行使得許多寫作者故意迎合大眾口味,而不顧文體本身的價值,導致傳記過度娛樂化,其本身的功能逐漸淡化;再次,許多傳記作者缺乏基本的寫作素養,不明傳記體例,隨意書寫,也為傳記在新時期的發展帶來了許多問題。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下,劉咸炘對傳記的要求正可以為我們當今的傳記寫作提供一定的啟示。

增強文體意識,明辨文類差異

傳記文學作為一種文體,是新時期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產物,與傳統傳記不可完全等同。傳統傳記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由經入史的過程,即自先秦兩漢時期的釋經、傳注,經魏晉時期的脫經入史,歸入史體而不斷發展至明清最終成為獨立的傳記文體,這整個過程就決定了傳統傳記的根本屬性即歷史性,所以傳記的寫作始終是以歷史為準繩的客觀記錄,而傳記文學則與此不同。“傳記文學”的概念是在20 世紀之后才出現的,這一文類旨在追求歷史性與文學性的融合,且更偏向于文學一方,允許寫作者進行一定程度的文學性虛構,但這種虛構也必須以歷史性為基礎,不可憑空捏造。新時期大眾文化的盛行,在促進傳統文體發展的同時,也引發了許多問題,這其中就包括文類相混。一方面,許多寫作者為迎合大眾的審美需求,無意區分歷史性與文學性之間的界限,隨意書寫,致使傳統傳記與傳記文學之間的界限愈加模糊;另一方面,一些寫作者本身文體意識淡薄,無法分清傳統傳記與傳記文學之間的差異,更不必說在寫作過程中處理歷史與虛構之間的關系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傳記的歷史真實性往往被忽視,取而代之的是無節制的虛構,使傳記幾乎等同于小說。對此,當今的傳記寫作者應該汲取前人留下的寶貴經驗,學習劉咸炘辨體精嚴的精神,自覺增強文體意識,明辨不同文類之間的差異,對于不同的文類,采用不同的寫作手法,只有這樣,才能使傳統傳記在傳承中保有自己的底色,不至于因文類相混而成為“四不像”。

明確傳記之用,發揮實際功能

傳記自誕生之日起便具有一定的實用功能,無論是尚未確定為獨立文體之前的注釋解意,還是歸為史體之后的記載實錄,傳記都發揮著實際效用。相比于其他文體而言,傳記所具有的效用發揮起來會更有力。正如劉咸炘所說:“則莫如教以古人之善行。”[29]因傳記所記人、事都是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發生過的,所以對于接受者而言,會產生更大的影響。傳記之用,不可勝舉,就當今而言,確可具有以下二用:其一,可教化民眾,幫助人們認識歷史;其二,可激發志氣,塑造個體的理想信念。

立足于今,大眾文化和商品經濟的盛行在促進社會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就傳記書寫而言,一方面,大眾文化的盛行,使人們對文學中娛樂性的關注逐漸增強,而歷史性逐漸淡化,同時許多傳記寫作者為迎合大眾口味,根本不在意文體本身有何功能,又能產生怎樣的效用,只是一味地寫一些并無價值卻容易引發關注的人或事,使得傳記逐漸趨向娛樂化,其自身的效用得不到發揮,當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正如前所說,傳記最根本的屬性是歷史性,是對當時人、事的真實記錄,而如今卻是娛樂性大行其道,絲毫不見對其歷史性的重視,面對這樣的情況,傳記寫作者應秉持對歷史的尊重與敬畏之心,以古時史官之精神書今日之傳記,引導人們更多關注歷史,幫助人們增強對歷史的認識,對歷史真實的理解與把握;另一方面,商品經濟下,人們對物質的追求往往超過了對精神的重視,人心的浮躁和信念的缺失逐漸成為無法回避的問題。對于人而言,物質只能滿足我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精神的富足才是一個個體乃至一個國家得以長久發展的動力。在這樣的環境下,傳記寫作者應自覺承擔起一份責任,為歷史或現實中的真實的人或事作傳,將傳中所蘊含的理想信念傳遞給讀者,幫助讀者重鑄精神家園。

汲取先輩智慧,學習寫作貴忌

所謂“定體則無,大體須有”,即是說對于寫作而言,固定的體例是沒有的,但是大致的體例卻不得少。就不同文體的寫作實際來看,也確實如此。如詩歌,有思鄉、懷古、閨怨、苦吟等各種各樣的體例,但無論何種,大體總是要緣情,詩人在揮毫潑墨時便以述情為貴。傳記寫作也是如此,其中有一定的基本原則需要寫作者注意。而劉咸炘對于傳記寫作的要求,對于今天的傳記作者來說,確實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首先,當今傳記寫作存在趨同化問題,大多數傳記作者都熱衷于以“熱點”作為所傳主體,對于主體事跡的記述,大都大同小異,往往給人造成一種讀百傳如讀一傳的感覺,不僅易造成資源的浪費,也易使讀者審美疲勞。如此情況下,劉咸炘所說記載“詳肖”,便不失為一種破“同”之法;其次,傳記特殊的文體性質決定了它必須以真實性為基礎,而如今許多傳記作者為了銷量和點擊率全然將此點拋諸腦后,只是大眾想看什么,就寫什么,不管所寫內容是否真實,又是否與所傳主體相符,一傳之中,真假難辨,不僅易給讀者造成錯誤認知,而且易加劇文類混同。面對這樣的情況,今天的寫作者應該學習劉咸炘對傳記真實性的堅守,不可被眼前利益所蒙蔽;再次,“言之有物”不僅應為傳記作者所貴,可以說是所有寫作者都應自覺做到的“無物”之作如同甘蔗,讀過一遍之后,再讀便味同嚼蠟,沒有值得品味之處。而如今的傳記作者,恰是“言之有物”者少,“無物”者多,精研意旨者少,東拼西湊者多,鮮能寫出讓人百讀不厭的佳傳,對于此,劉咸炘所作傳記已然為當今的傳記作者提供了良好范本,只要肯潛心鉆研,必然能把握其中要領,寫出佳作。

總之,傳記作為一種重要的文體形式,在古今中外都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它承載著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小到一個家庭、一個個體的記憶,正是因為它的重要性,決定了它在撰寫要求上的特殊性。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下,傳記寫作者面臨的挑戰是嚴峻的,但并不是無法克服的。劉咸炘對于傳記的要求,恰好為我們今天的傳記作者指明了方向,我們要善于汲取前輩學者留下的寶貴經驗,讓傳統傳記在新時代煥發出更耀眼的光芒。

注釋:

[1][2][3][4][5][7][8][9][10][11][12][13][14][15][16][18][19][20][21][22][23][24][25][26][27][28][29] 劉咸炘:《〈推十書〉增補全本·戊輯》,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年版,第49 頁,第49 頁,第48 頁,第732 頁,第732 頁,第50 頁,第50 頁,第55 頁,第51 頁,第50 頁,第48 頁,第513 頁,第521 頁,第522 頁,第50 頁,第48 頁,第51 頁,第12 頁,第519 頁,第50 頁,第51 頁,第518 頁,第13 頁,第719 頁,第14 頁,第527 頁,第50 頁。

[6](清)章學誠撰,倉修良編注:《文史通義新編新注》,商務印書館2017 年版,第687 頁。

[17]劉咸炘:《〈推十書〉增補全本·丙輯》,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年版,第1417 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成人午夜天|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高清免费毛片|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午夜| 日韩欧美国产综合| 国产乱子伦视频三区| 免费jjzz在在线播放国产|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观看|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婷婷综合亚洲|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二区|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毛片| 久草国产在线观看| 在线看AV天堂|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亚洲黄色网站视频| 欧美色图久久| 三级欧美在线|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91视频99|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拍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免费| 久久毛片网|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色综合五月婷婷|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香蕉eeww99国产精选播放| 东京热av无码电影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干|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日日拍夜夜操|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91| 国产三区二区| 国语少妇高潮|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小视频网站| 青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人人看人人鲁狠狠高清| 日韩一二三区视频精品|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 黄网站欧美内射|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网 |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视频| 欧美成人影院亚洲综合图| 99视频在线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亚洲乱强伦|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人人爱天天做夜夜爽| 国产91视频观看|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 婷婷综合色|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