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婧
體驗式采訪是新聞報道的傳統方法,也是新聞記者常用的采訪形式。它是指新聞記者直接接觸所要報道的新聞事件,親自投入、體驗采訪對象的工作、學習、生活,真正從采訪對象的視角出發,來獲得新聞報道所需要的第一手材料以及對新聞事件的看法與認識。曾擔任央視《東方之子》《新聞調查》《面對面》等欄目記者和主持人的王志說過:“記者的職業底色是采訪。”“無采訪,不新聞。采訪是整個傳播鏈條上最基礎、最重要的環節,怎么強調都不過分。”
在媒體深度融合的今天,體驗式采訪依然是最基礎、最有效的新聞采訪形式,它永不落伍,而探尋摸索體驗式采訪的堅守與創新之路,仍是每一名新聞記者需要深刻探究的時代命題。
長期以來,廣大新聞工作者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積極宣傳黨的主張、深入反映群眾心聲,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凝聚團結奮進力量、營造良好輿論環境。今年以來,筆者所在的長治廣播電視臺新聞工作者扎根本地認真挖掘新聞素材,推出了一批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新聞作品和融媒作品,充分展示了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昂揚奮進風貌,也充分展示了新聞工作者“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的情懷擔當。我們積極踐行體驗式的深入采訪,不斷提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將此準則牢記心中并踐之于行。
腳力,就是要邁開腳步到一線去、到百姓中去、到實踐中去。2021年2月25日,在京召開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長治是革命老區,位于全國14 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的燕山-太行山片區,與絕對貧困展開決勝之戰,高質量完成933個貧困村退出、32.2萬貧困人口脫貧、5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作為新聞記者,記錄偉大征程中的這些感人瞬間,講述新時代里的一個個奮進故事,是我們的無上榮光。
這其中,讓筆者記憶猶新的是沁源縣交口鄉長征村的脫貧故事,為了能夠將這里的脫貧故事報道得生動、真實、感人,節目攝制組跋涉120公里,驅車兩個半小時來到這里,通過3天時間走訪當地村黨支部書記以及二十幾家村民,我們了解到,長征村有167 戶490 口人,土地面積11740.5畝,是一個純農業村莊。這個交通不便、基礎薄弱的小山村,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43%,集體經濟幾乎為零,村干部說話沒人聽,而且鄰里糾紛很多,長期人心渙散,長征村的“窮根”沒拔掉,還落下了軟弱渙散的“病根”。新上任的村黨支部書記看重村里種植中藥材的傳統和優勢,他發現這里黨參、連翹、黃芪漫山遍野,卻有產無業。為了把村里的中藥材產業做出個樣兒來,村黨支部書記著手推進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工作。有了黨組織帶頭,從采摘野生中草藥,到推廣人工種植,再到引進藥茶深加工、藥妝生產線……長征村的中藥材搖身一變,成了鄉親們的搖錢草。村里167 戶就有104戶流轉了自家土地,外出打工的村民也陸陸續續返回家鄉,在家門口把錢賺。如今的長征村沃野阡陌相連,百姓生活得其樂融融。
正是因為記者撲下身子深入一線,充分挖掘收集當地的新聞素材,才采寫出接地氣的新聞稿件,隨后,一篇標題為《黨旗映紅脫貧路》的新聞報道在長治廣播電視臺播發,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和共鳴,上傳到新媒體后,更是獲得近千萬次點贊量。
眼力,換言之是新聞記者的剖析、鑒別、判斷能力,是干好新聞工作的基本功。
前不久,黨的二十大在京召開,長治市上黨區融媒體中心派出記者到現場,與2500 名境內外記者一起進行大會的采訪報道工作。在這里,上黨區融媒體中心的記者親身體驗了新聞中心的諸多高科技,在體驗區,參與者可以觸摸多模式互動展墻,感受視頻里的新時代,觀賞酷炫的8K高清視頻,聆聽動聽的三維菁彩聲;還可以與數字人實時互動,真實體驗XR 演播室,感受智能分析系統“AI時間切片”等。
此外,新聞中心的展示區也加入了科技元素,超寫實數字人能與人語音交流,軟體機器人茶道則彰顯了機械臂力量控制技術的新突破。一項項智能化、強互動、沉浸式的融媒體全新體驗服務,充分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發生的歷史性變革。這些高科技讓人眼前一亮、新鮮感十足,上黨區融媒體中心記者不僅過了一把科技癮,還在第一時間將這些所見所感寫成一篇篇新聞報道,通過新媒體手段回傳,報道解說詞發自肺腑、采訪同期聲樸實感人,讓《聚焦黨的二十大》的系列報道更加鮮活、有沖擊力,更讓長治本土受眾實實在在、零距離感受到了二十大新聞中心的科技魅力,以及黨的二十大的隆重盛大、催人奮進。
記者在體驗式采訪中持續提升了眼力,不僅發掘了諸多亮點,更保持了新聞報道的“鮮度”與“亮度”。
腦力,是新聞記者思想認知、政治水平、理論素養的集中展現,是對社會實踐和新聞真實本質屬性的一種認識。面對眾多近在咫尺的新聞事實,我們要深入探究新聞事件的現實意義,準確定位新聞出發點和落腳點。去年以來,長治市緊緊圍繞山西省黨代會上對長治提出建設現代化太行山水名城的目標定位,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多方籌資100多億元實施了37項城建重點工程,同時進行新區建設和老城改造,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城市功能逐漸完善,城市品質持續提升,城市風貌煥然一新。
前段時間,長治廣播電視臺特別推出“建設現代化太行山水名城”系列節目,其中,由筆者和團隊眾人策劃、攝制、播出的專題節目《一刻之美》深受大家好評。《一刻之美》將現代化太行山水名城的主旨和內涵高度凝練,并從細小處入手,以出鏡記者親身體驗長治人的15分鐘生活圈為切入點,通過對周邊學校、醫院、菜場、超市、文化場館、口袋公園、娛樂場地等公共場所的打卡,展示其科學合理的便民服務布局,由此刻畫普通老百姓充滿煙火氣的生活,以小見大地反映現代化太行山水名城建設給老百姓帶來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全片通過記者體驗、介紹串聯15 分鐘生活圈,以“生活是你我之所見”的理念,讓受眾重新認識城市角落的熟悉生活,引發共鳴,產生共情,讓這座山水之城居者自豪,來者依戀,聞者向往。體驗式采訪考驗記者的腦力,只有精準總結采訪報道的主題,才能夠抽絲剝繭,讓受眾明白新聞的要義。
筆力不僅是指字詞語句的表現力,更是新聞記者文風實力的體現,要求新聞記者不僅不能“言之無文”,還要用精彩的語言和清麗的文風提升作品的生命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情寄語廣大新聞工作者,要努力做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和公平正義的守望者。肩負著黨和人民的期許,廣大新聞工作者不忘初心,用鏡頭見證發展力度,用話筒講述奮進故事。
其中,由長治日報社記者撰寫的新聞稿《滿城新姿織錦繡——長治市全方位推動城市建設擴容提質》深刻全面、廣受好評,被“學習強國”平臺收錄并被廣泛轉發。全文主要分為“路網縱橫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建管并重織就群眾美好生活”“內外兼修鍛造城市內涵品質”三大板塊。
數月時間里,幾位記者對長治交通路網、城建管理、海綿城市建設等進行實際參與和跟蹤體驗,不辭辛苦、勞心勞力,并用生動靈巧的筆觸展現了長治在城市建設中所做的努力,文風清新、表達質樸,充分傳遞了長治民生至上的溫度,體現長治品質優先的態度。形象的白描、靈動的故事貫穿始終,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和共情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并強調在“十四五”時期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做強新型主流媒體,一線新聞工作者使命在肩。
作為一名新聞記者,要始終牢記“新聞在路上”,那么,我們也要永遠在路上,始終強化體驗式采訪的各項技能,練就過硬本領,努力進行多維度的全面創新,應對融媒體新格局下的變化和挑戰。
當前信息技術突飛猛進,使媒體領域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記者想要在融媒體時代完成新聞報道工作,服務更多的受眾,就必須及時創新體驗式采訪的思維,重塑新媒體思維。
但是,有的記者無法做到這一點,他們或是受以往固有的工作模式影響太深,還是保持舊的采訪思維;或是沒有意識到采訪思維創新的必要性,缺乏對新媒體知識和技能的有效學習。我們都清楚,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存在比較明顯的區別,如果新聞記者沒有做出及時的改變,那么體驗式采訪的工作成效必然會降低。
為了減少類似情況的發生,記者不能表面上響應媒體融合的號召,而應從根本上明確創新體驗式采訪工作方式、工作思維的重要性,從而運用各種舉措,使體驗式采訪工作更快更好地融入媒體轉型發展浪潮中,切實推進新舊媒體的融合發展。
“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要加快培養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優良、黨和人民放心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聞輿論工作隊伍提出了明確要求,因此,在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進程中,主流媒體各個崗位的工作人員需要提升融媒素養,加強知識儲備,轉變思維方式,掌握先進科技,提升創新水平,熟知采編、策劃、經營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
目前,長治廣播電視臺已經形成以傳統媒體為依托、多平臺融合聯動的傳播新格局。作為一名地市級新聞媒體的新聞記者,身處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大平臺,想要最大限度地完成好體驗式采訪,做好新聞報道工作,就必須認清媒體發展的新形勢,加強自我的全面發展與提升,努力鍛造成為“握筆能寫,對筒能講,舉機能拍”的融媒體名記者、名編輯、名主持,成為熟練運用現代傳媒新手段新技能的全能型人才。
主動投身媒體融合實踐大潮,準確傳播主流輿論聲音,是新聞工作者面臨的重大時代課題。
在這當中,記者的體驗式采訪要做到,一是逐步向以互動、豎屏、直播等形式為特色的新媒體方向靠攏,通過創新媒體傳播的技術形態與載體平臺,努力實現全媒體報道,加快創建“所想即所見”的沉浸式即時互動傳播形態。
二是不斷儲備知識、提升技能,熟練掌握各類融媒體工具的標準使用方式,讓無人機、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成為全能型記者的標配。
傳統模式中,記者的體驗式采訪是依據之前所策劃的采訪提綱而進行的,如果采訪內容有較高的專業性,記者還得根據專業技術內容提前搜集采訪資料,以備引導采訪對象講述更全面的信息。
而在全媒體時代,新聞事件更具即發性,新聞報道更強調時效性,換句話說,也許無法給記者留出充足的應對時間,這時,就需要記者靈活運用熟知的新媒體技術和平臺,熟練利用信息技能保證采訪效果,高質量完成新聞采訪。
在當前的媒體環境下,有的新聞工作者天真地認為“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沒必要用體驗式采訪這個老辦法,其實,這樣的想法不僅是錯誤的,而且是危險的,所謂電話采訪、微信溝通,根本無法代替深入基層一線的耳聞目睹,真情實感也不是坐在單位就能升華總結出來的。
綜上所述,融媒新格局下,記者不僅要堅持體驗式采訪,而且在體驗式采訪的過程中,既要牢記新聞輿論工作的使命擔當,不斷提升“四力”,還要創新采訪思維、豐富記者角色、創新新媒體技術形態并充分利用全媒體載體平臺。只有這樣,才能獲取更全面的信息增量和更深刻的主題思考,時刻感受最鮮活的時代脈動,創作出更多接地氣的融媒作品,更好地為人民服務,譜寫精彩絢爛的時代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