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萌
互聯網技術的出現著實改變了公眾的生活與習慣,在一定程度上轉變了公眾獲取新聞信息的方式與需求,對傳統媒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意味著,傳統的常規的新聞內容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公眾的需求,他們迫切需要全新的、多元的、技術感十足的新聞新生態。在這一背景下,廣播新聞編輯必須要掌握互聯網時代下新聞傳播的特點,預測可能面臨的風險與挑戰,大膽嘗試突破改革瓶頸的方法,促進自身媒體的發展。
互聯網時代是一個快節奏的時代,無論是公眾生活還是新聞傳播都呈現出碎片化的現象。一方面,公眾的生活節奏逐漸加快,每天的時間都被安排得滿滿當當,很少有完整的、大量的時間用于休閑娛樂或信息獲取,只有一些碎片的時間尚未被充分加以利用。而另一方面,現代媒體抓住了公眾碎片時間的空白,將新聞內容精簡化、碎片化,嚴格控制新聞播報或閱讀的時間,使人們可以在等車、等電梯、喝水等短暫的空閑時間實現對信息的獲取。
互聯網技術的革新為新聞行業營造了全新的行業生態,其中最明顯的便是生產供需關系發生變化。一方面,新聞生產不再是新聞媒體的“特權”,互聯網時代下,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的生產者與傳播者,部分個體用戶生產的新聞內容的影響力不亞于主流媒體。另一方面,受眾對新聞內容的自主選擇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落實。現代社會下,公眾的文化水平越來越高,新聞閱讀的口味也越來越挑剔,滿足受眾需求已經成為新聞媒體生產新聞的重要目的。因此,可以看出,在互聯網時代下,新聞生產供需關系的確發生了變化。
現代技術的進步推動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受眾對廣播節目的要求越來越高,新媒體的快速崛起迅速搶占了媒體市場份額,傳統廣播媒體顯然無法滿足受眾的多元需求。為此,廣播新聞編輯便有了一個新的定位——“藝術締造者”,要善于用語言藝術、編輯藝術、媒體藝術生產更優質的新聞來服務大眾、服務社會。
當前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當前的信息儲備要遠超過去任何一個時代,互聯網當中充斥著大量的新聞信息,其中不乏一些錯誤的、低俗的、虛假的新聞內容,給公眾的利益造成嚴重損害,更對社會和諧安定造成沖擊。廣播是主流媒體之一,廣播新聞編輯必須做好“信息把關者”,嚴格把控每一條信息的生產與傳播質量,認真核查每一條素材的來源和渠道,切實保障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互聯網時代下的廣播新聞編輯,要履行“信息解讀者”的重要職責。一方面,做好信息的自我解讀,對每一條新聞信息都要進行深入的剖析,精準提煉其中最高價值的內容,并以最適合的語言進行表述。另一方面,做好新聞解讀。對于一些政務新聞、行業新聞、金融新聞,公眾難免會有理解不透徹的地方,廣播新聞編輯要用通俗的語言對其中的專業名詞作出解釋,解讀其政策出臺的背景、影響范圍等,幫助公眾充分了解新聞內容。
目前,媒體技術的不斷革新已經成為傳統廣播新聞聞編輯面臨的較大挑戰。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量的媒體技術被不斷地開發與應用,越來越多的傳統技術被替代,這些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全面拓寬了新聞素材的來源、種類。這就導致新聞編輯不僅要處理大量的、豐富的、不同種類的新聞素材,還要不斷學習新媒體技術。同時,新聞生產機制、審核機制等也變得更為復雜,這在無形中加大了廣播新聞編輯的工作難度。
上文提到,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公眾有了更加優質的物質生活體驗,其對新聞的審美要求也隨之提升。這意味著,常規新聞內容、傳統新聞傳播形式已經無法滿足公眾的審美需求,需要從文字、圖片、視頻、音頻、傳播形式等多個方面進行創新與改革,要確保新聞的內容翔實,文字可讀;圖片、視頻、音頻的風格要協調統一;新聞傳播形式也必須兼具傳統新聞的專業性和新媒體的時代性。
身處互聯網背景下的廣播媒體,其傳播形式的多元化已經是必然趨勢,要在新聞的生產與傳播中積極應用新媒體技術。而新聞傳播形式的多元需求則意味著廣播新聞編輯需要針對不同傳播渠道的特點進行有側重的傳播,要明確各傳播渠道的受眾特征與信息期待,全面了解不同平臺的具體功能,滿足不同傳播媒介受眾的需求,提高自身影響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演進,廣播需要堅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努力增強有效傳播能力和抵達受眾能力,不斷鞏固擴大主流思想輿論陣地。要以服務受眾為核心,致力于改善受眾體驗,提升信息服務的質量;以受眾為本,時刻關注受眾需求變化,做好受眾行為習慣分析,做到量身定做、精準傳播;加強與受眾的互動交流,提高受眾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在互動中參與、在參與中傳播。
正如上文所述,互聯網背景下,廣播新聞編輯有著全新的定位與責任,要盡快進入到這些角色中。除此之外,廣播新聞編輯也應當結合現代媒體環境對自身工作理念進行適當的轉換。
過去,傳統媒體一直是黨和國家的“傳聲筒”,做好政治宣傳工作是傳統媒體的第一職責。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革新,各種新媒體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新聞傳播也不再是傳統媒體的“特權”,任何一個人都能成為新聞的生產者與傳播者。因此,廣播新聞編輯不僅要堅持新聞工作原則,做好黨和國家的發言人,更要深入基層,切實了解公眾的需求與訴求,承擔起為人民服務的重要責任,要在第一時間了解到公眾所急所盼的問題,并將其作為報道核心,將社會現實情況真實地反映出來。這就需要廣播新聞編輯能夠形成現代工作理念,除了要做好“內容把關者”,更要當好“社會評論者”,要對各種新聞事件作出客觀評判,充分彰顯新時代廣播媒體的影響力,正確引導社會輿論。
除此之外,廣播新聞編輯還要加大對信息的深度挖掘力度。互聯網時代下,信息的傳播速度大幅提升,時效性成了現階段新聞傳播的重要指標,廣播媒體如果仍舊采用傳統的新聞生產模式,必然會影響新聞的時效性。為此,廣播新聞編輯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自身卓越的信息挖掘能力和獨特的思維視角來挖掘社會中那些有價值、有意義的新聞事件,并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對公眾興趣及需求的采集與分析,針對其需求,制作出優質的新聞報道。
廣播新聞編輯還可以嘗試制作“要聞專題”,將最近一些影響較大的新聞事件按照種類進行劃分,將其串聯起來,推出系列節目,確保受眾可以深層次了解最近發生的大事,強化受眾的新聞體驗,提升受眾黏性。
傳統媒體時代,廣播媒體的新聞風格一向是以嚴肅為主,這一風格能夠直接體現出廣播媒體的專業性,有利于塑造一個權威媒體的形象。不可否認的是,傳統廣播媒體的新聞風格的確在特定年代得到了廣大民眾的認可,也因此收獲了一大批忠誠的受眾,并在數十年的發展中樹立了自身強大的公信力。
但是在互聯網時代,受眾對新聞有了更高的審美需求,傳統新聞的嚴肅風格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受眾的需求。為此,使新聞風格豐富多變,是現階段廣播新聞編輯的工作重心,要根據新聞內容來設立風格基調,并增強新聞內容的感染力。
一方面,新聞風格要與新聞內容、新聞主體匹配。例如,重要會議、政務報道等新聞內容,就應當采用一貫的嚴肅風格;而節日慶祝、旅游信息等新聞內容,就應當在確保內容客觀、務實的基礎上使風格輕松、活潑起來。廣播新聞編輯還可以適當地加入一些網絡語言,網絡語言往往能夠更貼切地反映某些社會現象,適時地加以運用,能夠進一步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
另一方面,廣播新聞編輯要從細節入手,避免頻繁使用宏大敘事。互聯網時代下,信息的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大量冗雜、無效的信息充斥著互聯網,這些浮于表面的新聞報道顯然不能讓人解渴,受眾迫切需要深度的、注重細節的新聞。為此,廣播新聞編輯要學會換位思考,嘗試站在受眾的角度對新聞內容進行審視,深度挖掘,打破長久以來宏大敘事的習慣和風格,凸顯信息價值,使最終呈現出的新聞更加符合現代受眾的需求,契合其審美標準,突出廣播媒體的專業性。
在互聯網時代下,風格各異的新媒體展現出各自的優勢,希望在競爭激烈的行業站穩腳跟,最終造就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業態。廣播媒體雖然本身有著較為鮮明的專業性優勢,但疏于品牌建設,導致自身受眾流失,市場份額縮水,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此,現階段,廣播新聞編輯要認真審視自身不足,突出專業性優勢,并在內容中融入現代元素,塑造良好的媒體形象,打造特色化的媒體品牌。
其一,在新聞內容創作方面,廣播新聞編輯必須要在確保內容真實、有效的基礎上進行多元探索、深度挖掘,凸顯廣播媒體強大的專業性優勢。與此同時,深挖社會事件內涵,嘗試從不同角度來了解社會,切實反映出真實的社會狀況,由淺入深,揭示社會現象的本質,滿足受眾的信息期待。除此之外,履行自身社會責任與義務,正確地引導社會輿論,為維護社會和諧安定貢獻力量。
其二,在新聞報道與傳播方面,廣播新聞編輯要積極參與媒體融合改革,在不同的媒體平臺開設賬號,基于不同媒介的功能與特色開展有效傳播。以微博平臺和短視頻平臺為例,二者雖然都是互聯網信息時代發展的產物,但二者的受眾群體和內容發布形式有著很大的不同,在進行新聞傳播時必須要“對癥下藥”。微博平臺的用戶大多是年輕人,內容以圖文為主,在進行新聞傳播時要確保文字運用得當,圖片與文字相匹配,用盡可能簡潔的語言闡述新聞核心內容,并用圖片來凸顯內容的真實性。而短視頻平臺的受眾較為多元,不同年齡、不同文化水平、不同職業的用戶都有,這就意味著,在短視頻平臺中呈現出的內容要盡量適合各年齡段瀏覽,盡量不要使用太多專業性較強的名詞,文字風格以簡潔、通俗為主。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短視頻平臺傳播要注重對背景音樂的選擇,音樂搭配文字得當的話,可以引發公眾的情感共鳴。
“社交”是21世紀的熱詞之一,社交的發達是社會進步的重要表現。社交是一門藝術,有價值、有意義的社交在過去是很難得的,只有當交流雙方的思想、觀點達成一致時,才是社交的開始,但是在過去,這樣的境況少之又少,難以達成有效社交。而互聯網的出現則為人們社交提供了便利,各種網絡交流軟件、溝通平臺,為人們的社交提供了載體,為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作出直接貢獻。
為此,廣播新聞編輯可以利用互聯網的社交力量,利用裂變效應,實現“分享即社交”的傳播效果。在新媒體時代,公眾可以自主地將自己認為有價值、有意義的新聞事件進行分享,在網絡中與自己的朋友、家人就一個新聞話題、一個觀點進行探討,或在聚會時將熱點新聞當作談資。在這一過程中,新聞的傳播力與人際關系網絡規模息息相關,一個新聞內容必須滿足更多人的需求,才會有人愿意主動對其進行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的傳播。
因此,廣播新聞編輯更要注重融合傳播內容的打造,強調內容的廣泛性及針對性,更要擴大新聞傳播的范圍,通過引發公眾情感共鳴,以強烈的視聽沖擊,引發受眾進行傳播,并利用人際關系對內容進行更廣泛的傳播,最終形成裂變效應。
綜上所述,互聯網技術的革新為推動媒體行業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同時也促使廣播新聞編輯轉型創新。為了進一步鞏固受眾基礎,全面提高受眾黏性與忠誠度,廣播新聞編輯必須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重新審視自身定位,對未來媒體發展趨勢作出大膽、科學的判斷;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取長補短;通過深度的新聞內容、新穎的新聞風格來打造特色品牌,以更好地適應這個全新的媒體生態環境。除此之外,廣播新聞編輯還應當恪守職業道德,履行自身社會責任與義務,使廣播新聞媒體可以在互聯網時代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