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溪瑩
當前,經濟正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不可逆轉。隨著人們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以及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理財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資產的分配在人們的生活中也顯得越來越重要。因此說,經濟新聞報道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受眾越來越關注經濟報道。尤其是隨著近期世界局勢的變化,受眾對經濟新聞報道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如何使電視臺的經濟新聞報道滿足日益增長的受眾需求,是當前地市級電視臺經濟新聞報道創新發展探究的重點。本文將結合具體實踐,對此展開詳細探討,以期促進地市級電視臺經濟新聞報道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越來越看重能否及時高效地獲取信息。經濟新聞報道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通過報道人們所需的社會經濟相關信息,為指導人們的經濟生產和經濟生活服務。可見,經濟新聞報道是為現代人提供生產生活信息的重要載體。經濟新聞報道能夠引導人們樹立科學的消費觀念,進行理性消費。種種因素,都充分體現了經濟新聞報道服務性強的特點及其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
經濟的良好發展離不開公眾的廣泛參與,電視臺要充分發揮經濟新聞報道的引領作用。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醫藥、科技、房地產等行業的穩定發展離不開經濟新聞報道的合理引導。經濟新聞對經濟相關政策等內容的多層次報道,能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相關內容,促使人們積極參與經濟建設。由此可見,經濟新聞報道對于人們觀念的轉變具有重要意義,而對相關經濟政策的宣傳則可以推動社會經濟的進步。
經濟新聞報道對地方經濟尤其是當地各個企業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外部發展環境的改變,企業與媒體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新聞媒體已經成為傳遞市場經濟信息的重要媒介,其報道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對于引導當地企業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一方面,經濟新聞報道可以讓相關企業獲取需要的信息進而更好地成長和發展;另一方面,人們可以通過經濟新聞報道了解一些有進取心、具有實干精神的企業家的奮斗故事,同時把一些典型企業家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經濟新聞報道對于增強本土企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促進企業的成長和發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同時,經濟新聞報道對地方經濟環境建設而言也有一定的監督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問題暴露出來,對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存在一定的影響。尤其是某些地方在經濟環境建設等方面,容易存在漏洞,必須通過一定的措施和方法進行監督。經濟新聞報道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監督作用。
即便是在同一個市,其各個區域的發展情況也是不同的。經濟新聞報道則展示出不同地區的經濟問題,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視,投入合理的人力物力資源,使當地各個地區經濟發展逐漸趨于均衡。
當前很多地市級電視臺經濟新聞報道中,存在著報道程式化的情況。具體來說,就是電視臺經濟新聞報道的主要內容為經濟工作會議等,并逐漸形成固定的報道模式,很少進行內容和報道手段的創新。
部分電視臺在新聞采訪和內容制作方面只強調系統性和模塊化,不重視創新工作。有的電視臺的經濟新聞報道只關注與經濟相關的政策,涉及輿論監督的新聞節目稀缺,報道的角度也比較單一,沒有從受眾的角度出發,使得當地人對經濟新聞報道的關注度極低,嚴重影響了經濟新聞報道的收視率。這些新聞顯然沒有展現電視臺經濟新聞報道的本質。
作為地市級電視臺,其報道內容有限,因此更加要求其提高報道的實用性,從有限的新聞內容中提取高價值信息,增強新聞內容與本地受眾的關聯度,做好對經濟政策的解讀,對本地受眾關心的話題進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但是,目前很多地市級電視臺經濟新聞報道并不重視這些,常常是照搬照抄央級和省級相關新聞的部分內容,沒有進行整合提煉和二次加工。這就反映了其報道定位不明確的問題。如果定位不明晰,內容也沒有針對性,容易讓受眾摸不著頭腦,無法從報道中受益。也有部分報道內容過于片面,覆蓋面有限,沒有充分考慮廣大受眾的需求。對于受眾來說,沒有觀看的價值。
當前,很多地市級電視臺習慣于從政府部門的角度采制、播報經濟新聞報道,對受眾關注的重大經濟事件的報道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多角度的解讀,無法引起受眾的共鳴。還有部分經濟新聞報道的形式存在一些問題,比較呆板,缺乏吸引力,不足以引起受眾的廣泛討論。記者編輯沒有在經濟新聞報道過程中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采制。稿件中經濟方面的專業術語較多,或者過多采用領導講話的內容。這樣的報道無法體現地市級電視臺新聞報道的特色和優勢,也脫離了當地受眾需求。
雖然當前媒體已經發展到“產品為王”的時代,但內容仍然是制勝的法寶。提升新聞內容的影響力,是電視新聞工作者的不懈追求。沒有好的內容,一切都是空中樓閣。電視新聞節目的開辦目的,是為了讓受眾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因此,要確保內容的特色和深度,挖掘當地經濟領域的獨特資源進行深度報道,滿足當地受眾的觀看期待,提升電視臺經濟新聞報道對當地受眾的吸引力。
電視臺可以在經濟新聞節目中安排專門的深度報道板塊,對近期熱點經濟新聞事件進行深度報道,多層次進行挖掘。
經濟發展變化是一個非常宏觀的事情,也可以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大到總局勢,小到一個小企業的創新。作為地市級電視臺的新聞工作者,在對本地經濟發展進行報道的過程中,應善于以小見大,學會在經濟大數據的池塘里,抓住含金量最高的小新聞。要通過具體的事例,啟發受眾產生聯想,使其能夠結合個人類似的經歷,迅速理解和接收報道內容。
以常州民營經濟發展為例,在當前社會中民營經濟發展正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困難,如何在這一背景下,引領當地的民營企業學會直面困難,勇于創新?電視臺可以選取轉型成功的、具有代表性的幾家民營企業,采訪相關企業家,讓他們說說自己企業的轉型發展之路。以單個人物的經歷為切入點,使報道具有極強的故事性。比如,在對今創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俞金坤的采訪中,他談到“發展路上,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在采寫經濟新聞報道時,就可以以此為切入點,由點及面,吸引受眾看下去,讓受眾有看人物故事的感覺,進而得到靈感和啟發。地市級電視臺新聞工作者要努力增強經濟新聞報道的可視性,讓人們在每一篇報道中都能看到閃著亮光的東西。
要想做好經濟新聞報道,地市級電視臺相關工作人員要全面了解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準確把握黨對經濟宣傳工作的要求,認識到國內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和新特點。地市級電視臺經濟新聞報道要始終為經濟發展大局服務,發揮輿論對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黨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面對當前經濟形勢深刻復雜的變化,作為新聞工作者,要及時捕捉人民群眾最想了解的經濟動態。通過發揮輿論的作用,來增強民眾的凝聚力,增強人們對國家經濟發展的信心。經濟報道要真實展現中國經濟發展的繁榮,營造有利于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有思想的經濟報道往往會從不同角度來審視經濟關系,并以此建立自己的理論觀點甚至思想體系。
中國幅員遼闊,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特色,每個地區的民俗和生活習慣也大不相同,這也直接影響了人們的消費行為。因此,地市級電視臺經濟報道要深挖地域特色,報道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新聞內容。要結合當地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的消費、理財等需求,進一步提高經濟新聞報道的傳播效率。
由于地市級電視臺的經濟新聞報道主要服務于當地百姓,其采訪對象也要盡量選擇當地的企業、人物,報道內容要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通過報道當地人熟悉的人和事,有效提升受眾對經濟新聞報道的觀看興趣,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發展。在報道過程中,要合理添加報道背景,讓當地受眾更全面、客觀地了解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講好故事”,是經濟新聞報道追求的重要目標。何謂“講好故事”?即經濟新聞報道要以故事為線,以普通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和視角進行報道,使經濟新聞更好看。這樣的經濟新聞,才算是真正被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也將具有更好的傳播效果。
以某媒體所做的“常州市民營企業改革再發展”報道為例,其沒有羅列數據和成績,而是采制了一個個人物故事,用生動的故事來提振改革者的信心。采訪對象為當地民營企業的領軍人物,他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道出企業改革的艱辛以及取得的具體成果,充分說明改革是決定企業命運的關鍵一招,要堅定決心改下去。常州華利達服裝集團董事長、總經理張文昌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其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實現走出去辦廠,未來將通過改革由單一制造轉化為多元制造。記者在報道中也加入了對企業家的神態描寫,使報道更顯生動。
很多地市級電視臺經濟新聞報道容易忽視一個問題,就是受眾對報道的反饋。不論央級媒體,還是地市級媒體,都需要加強與受眾的溝通,地市級電視臺自然也不例外。地市級電視臺應建立完善受眾反饋機制,拓寬與受眾的溝通渠道。
要想刺激受眾積極反饋意見建議,就要確保經濟新聞報道的內容能夠滿足受眾當下信息需求。在內容上,要盡量體現貼近性,可以對受眾身邊的事進行報道,如電信詐騙、不法網貸等,以講故事的形式吸引受眾關注,引發受眾產生共鳴,從而愿意積極參與討論,通過互動渠道表達自己對該新聞事件的看法。
要善于用做社會新聞報道的手段做經濟新聞報道。社會經濟生活豐富多彩,有很多的看點。經濟新聞報道要“接地氣”,就必須活一些。只有讓經濟新聞報道具有現場感、趣味性、接近性、人情味,才會增強報道的可讀性,才能拉近報道和社會大眾的距離。要講好老百姓經濟生活中的故事,就得像做社會新聞那樣,尋找關鍵人物、關鍵細節,把復雜的經濟問題軟化成讓人熟悉的“衣食住行”和“柴米油鹽”,創新經濟新聞報道形態,提升經濟新聞報道質量。
經濟新聞報道要力求化“硬”為“軟”。克服以往工作匯報多、枯燥無味的數字多、呆板冗長的內容多等新聞比較硬的問題。化“硬”為“軟”,就是對經濟這個“硬”主題、“硬”題材,進行必要的“軟”處理,增強經濟新聞報道的可讀性。讓經濟報道“軟一些”,就是多從群眾生活的角度、切身利益的角度來報道經濟問題、經濟現象。
媒介競爭的實質就是渠道的整合力和內容的呈現力之爭,任何媒介都有自己獨特的信息流動鏈條。有分量的經濟新聞報道在電視播出后,電視臺旗下新媒體平臺包括客戶端、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應第一時間轉發,通過“中央廚房”生態鏈進行疊加傳播,覆蓋更多用戶。
綜上所述,地市級電視臺經濟新聞報道存在專業術語過多、程序化明顯、數據圖表羅列的現象。
要想使經濟新聞報道在新時代有更好的發展,相關采編人員必須勇于創新,讓抽象的經濟問題具象化。既要敢于率先發表“綱領性”和“前瞻性”的觀點,又要采用受眾“受用”和“樂享”的傳播方式,在主動發聲中樹立權威性。地市級電視臺經濟新聞報道要保持穩定的價值觀,形成穩定的閱讀期待,成為凝聚上下共識最有力的抓手。以服務受眾為根本目的,從受眾角度思考問題,逐步提高信息服務水平,抓住關鍵節點搶占陣地,唱響經濟宣傳主旋律,增強報道的可讀性和指導性,最大程度發揮經濟新聞報道的價值。在服務群眾的同時,促進經濟環境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