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芬華 鄧芳菊
肥胖已成為世界公認的健康問題。成長中的兒童隨著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改變,肥胖發生率逐漸升高,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報告明確指出“我們的兒童正變得更加肥胖”。很多父母錯誤地認為胖是孩子健康的標志.這種看法帶有一定的盲目性。身體質量指數(BMI)是目前國際上常用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標準(用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得出的數字),BMI≥28屬于肥胖。專家認為,肥胖是心、腦、肝等多種疾病的高危因素,還可能導致腎臟損害,發生肥胖相關性腎病,預后不良,部分患者可緩慢進展至終末期腎衰。
兒童肥胖相關性腎病發病與種族差異、遺傳、社會經濟背景有關。由于肥胖者存在胰島素抵抗、脂質代謝紊亂、高胰島素血癥,同時腎臟被膜下的脂肪緊緊包裹,部分脂肪滲入腎竇,增加對腎臟的機械壓力,導致腎組織局部缺氧,造成腎血流量改變,血壓升高,腎小球高濾過、高灌注,交感神經系統激活及腎素血管緊張活化等一系列神經體液因素的改變,引發并加劇腎損害。
通常,肥胖相關性腎病隱匿起病,無明顯癥狀,多因體檢時發現尿檢異常就診。臨床突出表現為蛋白尿。早期可出現微量蛋白尿,肌酐清除率升高,隨著病情進展的出現中分子為主的顯性蛋白尿:14%的患兒可合并鏡下血尿,但無肉眼血尿:一般無水腫,低蛋白血癥發生率低:腎活檢病理提示腎小球肥大、局灶性節段腎小球硬化或球性硬化,腎小管多呈灶性小管萎縮,間質纖維化。治療不及時可緩慢進展至終末期腎衰.并發糖尿病、高血壓、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
預防肥胖是減少兒童肥胖相關性疾病的重要措施,醫學專家認為,重在早期預防、早期干預,合理膳食,適度運動,降低肥胖發病率、患病率。
兒童肥胖主要取決于父母對喂養的認知程度,建立正常飲食制度,根據年齡合理安排每日飲食,多食新鮮水果、蔬菜和全麥食品,避免過于油膩及過多淀粉類食物,避免采用填鴨式喂養,避免勸食、誘食,甚至逼食等手段造成營養過剩,使體內脂肪蓄積增多而導致肥胖。孩子出生后,提倡4個月前嬰兒進行純母乳喂養,不加固體食物。研究表明,母乳喂養比人工喂養的小兒更不易發生肥胖,身體更健康。適量體育鍛煉也至關重要,原則是循序漸進、逐步加量,目的是減輕體重,促進體脂消耗,改善心肺功能,例如慢跑、快速步行、爬坡、騎自行車和游泳等,能加速體內有氧新陳代謝,燃燒多余脂肪,有利于提高心血管系統功能:還可進行其他運動,如乒乓球、排球、足球、籃球等。
對于肥胖兒及有肥胖家族史者,家長應留意孩子尿液變化。如果尿液中出現泡沫并且停留時間很長,應該去醫院進行檢查:如果在尿液檢查中發現有白細胞、尿糖、蛋白尿、白細胞等,需要進一步檢查病因。尿量過少或過多也可能是腎病發生信號,不容忽視。同時,重視孩子身體不適情況,當出現不明原因的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脹、腹瀉、口腔異味等癥狀,出現全身性骨痛、皮膚瘙癢、身體乏力、腰膝酸軟及顏面、眼瞼水腫時,家長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進行詳細檢查,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