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銀川讀者杜某來信說:我最近兩個月出現腰痛,以為是腰肌勞損,在家吃藥休息仍不見好轉,到醫院骨科檢查,核磁(MRI)報告顯示椎間盤變性,沒有腰椎間盤突出。我有點緊張,請問腰椎間盤突出與椎間盤變性是一回事嗎?
腰椎間盤突出癥好發于青中年人,病因與腰部扭傷或慢性勞損有關。具有特征性臨床癥狀和特征,突出的間盤組織擠壓神經,加之局部的水腫炎性反應刺激,都會引起劇烈的坐骨神經疼痛癥狀,表現為下腰痛及一側或雙側的下肢放射痛并伴麻木感,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T作。極少數人如果是巨大的腰椎間盤突出或破裂,突入神經行走的椎管內,還可能壓迫支配下肢的神經根,出現嚴重疼痛、大小便功能異常、廣泛肌力減弱、麻木無力甚至癱瘓。結合CT或核磁檢查可明確診斷。
椎間盤變性導致的腰痛稱為椎間盤源性腰痛,是一個獨立的腰痛病,約占慢性腰痛患者的39%。主要是由于伴隨間盤退變過程中出現的椎間盤內紊亂而引起的疼痛,沒有椎間盤的外形改變(即沒有椎間盤髓核的突出),也沒有下肢放射痛、麻木等癥狀。
椎間盤變性缺乏特征性臨床癥狀和體征。患者年齡一般在30~60歲,慢性腰痛且病程較長,可持續幾年,疼痛牽涉到臀部及大腿后側。腰椎活動輕微受限,特別是屈曲時。沒有肌力減弱或反射改變。如果拍X線片顯示椎間隙高度基本正常或稍低,易誤診為腰肌勞損。腰椎核磁通常顯示一個或多個椎間盤水分減少,信號減弱,影像顯示出與正常灰白色間盤不同的“黑間盤”。這種特征對診斷具有特殊意義。
臨床上有些患者兩種病共存,核磁檢查既有椎間盤突出,也有椎間盤變性,治療以腰椎間盤突出為主,包括適當休息、腰背肌功能鍛煉、腰椎牽引、針灸及藥物綜合治療等。椎間盤突出癥狀消失后,椎間盤變性也隨之改善。
腰椎間盤變性經過正規保守治療治療,大多數都能痊愈。少數人治療后腰痛癥狀消失,但復查核磁仍然存在椎間盤變性影像表現。這與椎間盤變性本身就恢復較慢有關,并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康復后要注意預防腰部扭傷,切莫久坐,腰部保暖不受風寒,這樣才能避免腰痛癥狀復發。
寧夏中醫醫院暨中醫研究院 主任醫師 郭仲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