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布羅德研究所在最近出版的《美國醫學會雜志·精神病學卷》發表的一項大規模基因研究顯示,只要早醒一小時,就能將重度抑郁風險降低23%。這項涉及84萬人的研究給出了目前最強有力的證據,證明睡眠類型(即一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的睡眠傾向)會影響抑郁風險。
研究人員表示,人們早就知道睡眠時間與情緒之間存在關聯。這項研究發現,睡眠時間哪怕提前一小時也能大大降低抑郁風險。睡眠時間中點(入睡時間與醒來時間的中點)每提前1小時,患重度抑郁癥的風險就會相應降低23%。這表明,如果一個通常凌晨1點上床的人提前到零點上床,而睡眠持續時間不變,可以將風險降低23%:如果改為晚上11點睡覺,可以將風險降低40%左右。
研究尚未明確本來就早起的人是否受益于更早起床,但對于那些睡眠時間中等或較晚的人來說,提前睡覺可能會有所幫助。
此前一些研究表明,早起者往往會接觸更多陽光,從而影響情緒。另有一些研究指出,擁有與多數人不同的生物鐘或晝夜節律本身就可能令人壓抑。研究人員指出,必須進行大規模隨機臨床試驗來確定早睡能否降低抑郁風險。
(曹淑芬/編譯)
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陳雁研究組在線發表在《科學通報》雜志上的一項研究論文顯示,間歇性蛋白限制可以保護糖尿病小鼠的胰島B細胞并改善血糖穩態。
2型糖尿病是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攝入大量高能量食物所致,已成為21世紀人類面臨的最大健康挑戰之一。世界各國科學家提出了多種糖尿病干預策略,重點集中在改變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上。例如強調多攝入植物性食物并減少動物性食物的地中海飲食等。最近一項探索3種常量營養素(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比例對小鼠健康影響的研究發現,減少蛋白質攝入對于改善代謝健康和延長壽命至關重要。另有一些研究發現,限制某些關鍵的氨基酸,如蛋氨酸或亮氨酸,也可以改善葡萄糖穩態。
此外,禁食或熱量限制一直被認為是延長壽命和改善代謝健康的有效手段。許多熱量限制的方式,如間歇性節食和時間限制性飲食,已廣泛用于改善包括糖尿病在內的代謝性疾病。有研究表明,間歇性節食可以有效控制1型和2型糖尿病小鼠的血糖穩態:也有研究揭示,間歇性節食控制血糖穩態是通過促進糖尿病小鼠胰島B細胞的再生所介導。
陳雁研究組探討了一種間歇性蛋白限制(IPR)的飲食方式,發現IPR可以迅速緩解鏈脲佐菌素誘導的1型糖尿病小鼠以及瘦素受體缺陷導致的2型糖尿病小鼠的高血糖血癥。進一步研究發現.IPR可以增加胰島B細胞數量并改善B細胞功能。在外周組織中,IPR可以減少肝臟的糖異生并提高骨骼肌的胰島素敏感性。與持續性低蛋白飲食相比,IPR對于糖尿病小鼠的肝臟脂肪積累和損傷更輕。
小鼠胰島單細胞測序分析發現,IPR可以逆轉糖尿病導致的胰島B細胞數量減少以及胰島免疫細胞浸潤,有效控制血糖并保護胰島β細胞,比禁食或熱量限制可能更容易被人接受,并能避免持續性蛋白限制的不良作用。
(衛文/供稿)
英國阿伯丁大學的研究人員在2021年ESMO世界胃腸癌大會上公布的一項研究稱,濫用抗生素可能會增加人們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尤其是年輕人。
研究人員對8000多名結直腸癌患者與正常人進行了醫學數據對比分析,發現抗生素的使用與各個年齡段的腸癌風險呈正相關,尤其是喹諾酮類和磺胺類/甲氧芐嘧啶等廣譜抗生素。同時發現,這種相關聯系在不同年齡段有明顯差異,50歲以下的人群使用抗生素的腸癌風險增加了近50%,而50歲以上人群的風險僅增加了9%。
研究人員稱,在過去的20年里,由抗生素導致的腸癌每年至少有3%的增長。本項研究是對抗生素與早發性腸癌關系的首次研究。雖然研究沒有證實抗生素與腸癌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但確定發現兩者之間存在聯系。研究人員表示,自2000年到2015年,全球抗生素用量估計增加了65%左右。因此,這一發現加劇了人們對其影響的擔憂。
(楊光平/編譯)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一項研究顯示,盡管目前對老年癡呆癥還無法治愈,但良好的生活方式或許可以降低其發病風險。
老年癡呆癥分為早發性癡呆和遲發性癡呆兩種類型。前者主要影響65歲以下的人,通常與家族遺傳有關:后者則影響65歲以上的老年人,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但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生活方式、環境因素和遺傳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老年癡呆癥患者大腦中會形成一種異常的蛋白質,并擴散到大腦的其他部位,致使正常的腦細胞死亡。其早期信號有記不住老朋友的名字、反應遲鈍,此后出現迷路、重復同一故事、忘記吃藥等。
研究人員稱,生活方式的改善可能降低老年癡呆癥的風險。最有效的方法是堅持體育運動、健康飲食和保持正常睡眠。堅持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游泳等有氧運動,遵循地中海飲食和少吃紅肉、限制飲酒。美國老年癡呆癥協會還建議老年人應當保持正常的社交活動,以保持大腦活躍的思維。
(楊光平/編譯)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骨科雷光華教授團隊與紐約大學劉傳聚教授團隊合作,在線發表在《風濕病學年鑒》上的研究論文顯示,強心甾類藥物地高辛具有保護軟骨細胞、延緩小鼠骨關節炎模型軟骨退變的作用。
骨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衰老性疾病,目前尚無安全有效、可延緩病情進展的治療藥物。因此,需進一步明確骨關節炎的發病機理和潛在干預靶點,并研發安全有效新藥。雷光華教授等對1046種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認證的藥物進行廣泛篩選和功能驗證,發現地高辛具有保護軟骨細胞、延緩小鼠骨關節炎模型軟骨退變的作用,首次證實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相關蛋白4是地高辛作用于軟骨細胞的靶點。進一步開展的大樣本研究發現,服用地高辛顯著降低了骨關節炎相關的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率。
這些發現不僅為明確地高辛的軟骨保護作用及其具體機制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進一步開發治療骨關節炎的相關藥物提供了新思路。
(衛文/供稿)
新加坡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做家務可能是保持大腦敏捷的關鍵。
研究發現,在老年人中,打掃房間與更好的記憶力和注意力持續時間以及更強壯的腿有關,這有助于防止摔倒。
研究人員觀察了近500名年齡在21歲至90歲之間的健康新加坡人。以走路速度和從椅子上站起來的能力作為身體能力的指標,并測試短記憶和延遲記憶、語言、注意廣度和視覺空間能力(是深度感知和移動而不撞到物體的關鍵)來衡量心理能力。參與者還被問及他們所做的家務和其他類型的體育活動。
簡單的家務包括洗碗、撣灰、鋪床、掛衣服、熨衣服、打掃衛生和做飯。繁重的家務包括擦窗戶、換床、吸塵、拖地以及鋸木頭、油漆和修理。
在較年輕的參與者中,36%的人說他們進行了足夠的體育鍛煉,以達到研究人員設定的有益目標:而在較年長的參與者中,這一比例為48%。但研究顯示,61%的年輕人和66%的老年人完全通過做家務來達到這一目標。在考慮了其他類型的常規體力活動后,研究人員發現,做家務與更敏銳的思維能力和更好的體力有聯系,但僅限于年齡較大的參與者。
研究還發現,做家務多的人在智力測試中的得分比做家務少的人高出8%,注意力得分也更高:在年齡較大的參與者中,那些做了很多家務的人的平衡能力和從坐著站起來所需的時間要比那些不做家務的人好。
(曹淑芬/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