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卿

張純成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滋養著流域內的農業發展,但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嚴重,黃河下游泥沙淤積嚴重,形成“地上河”,嚴重威脅著兩岸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黃河流域的環境問題受到人們的重視,這對于促進黃河文明的復興與發展至關重要。 由張純成編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生態環境與黃河文明》一書,詳細介紹了黃河文明發展史,探索生態環境與黃河文明發展之間的關系,為社會科學工作者以及環境治理保護工作者提供了基本指導。
《生態環境與黃河文明》全書共包括九章:第一章是黃河文明的溯源,主要介紹黃河文明的起源以及黃帝、炎帝傳說等;第二章論述黃河文明中心地位確立的過程,并據此分析黃河文明在中石器時代以及新石器時代的發展;第三章分析黃河文明中心從晉南到西安遷移的全過程;第四章從氣候冷暖交替、河洛文化發展角度入手,闡述周秦時期黃河文明的發展,并在此基礎上探索黃河文明中心西返的問題;第五章詳細論述兩漢時期的黃河文明,具體介紹黃河的五次改道以及黃河文明在辭賦中的體現;第六章與第七章分別闡述黃河文明在隋唐時期以及漢代的發展,并探索黃河文明在唐詩宋詞中的體現;第八章從發展軌跡角度論述黃河文明中心的遷移趨勢;第九章分析黃河文明的作用及其對中國哲學發展的貢獻。
《生態環境與黃河文明》一書以時間為序,講述黃河文明在中國古代的演變史,同時詳細論述黃河文明因受氣候以及生態環境變化影響而不斷轉移文明中心的過程。 由此來看,生態環境與黃河文明發展之間具有密切聯系。 結合該書內容可知,生態文明建設對黃河文明復興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生態文明建設能豐富黃河文明的文化內涵,主要體現為生態文明建設是強化黃河文明本源意義的重要前提。 據書中介紹,中國最早的文明中心出現在黃河流域,而且這一文明中心隨著黃河改道而逐漸遷移。 黃河流域之所以能孕育出發達的文明,一方面是黃河中蘊含著豐富的泥沙,洪水沖積而形成的廣闊平原為當地人民提供了適宜的生活場所;另一方面是黃河豐富的水源為兩岸人民提供充足的生活用水和農業用水。 但隨著歷史發展,生態環境問題愈發嚴峻,氣候環境的變化導致干旱、強降水等極端天氣頻發,黃河受極端天氣影響出現斷流或者洪澇等自然災害,對兩岸人民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威脅,由此導致人民的大規模遷移。 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黃河流域應對極端天氣的能力提高,其依然是為流域人民提供合適生活場所及豐富水源的“母親河”,有助于推動黃河文明的復興與繁榮。 由此來看,生態文明建設是強化黃河文明本源意義的重要前提。
第二,生態環境建設能促進黃河農耕文明的復興。 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其中尤以農耕文明最為突出。 眾所周知,在中國古代,由于物資匱乏,因此能實現“自給自足”的農民占據著極高的社會地位,這從“士農工商”的社會階層排序中得以體現。 黃河作為中國第二大河挾帶大量泥沙,這些泥沙經過長時間積淀后可以為兩岸農業發展帶來肥沃的土壤,同時,黃河水也為農田灌溉提供了基本保障。 因此,黃河流域在歷史上一直是最為富庶的地方,而且是中華農耕文明的重要發源地。 但隨著自然環境的惡化,水土流失嚴重,黃河決口頻繁,越來越多的兩岸人民為了生存開始搬離原來的生活環境,直接導致黃河流域農耕文明的沒落。 近年來,隨著黨和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黃河流域的生態問題逐步得到解決,促進了黃河農耕文明的復興與發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區就是“河西走廊”,其在引水的助力下突破了當地惡劣自然條件的限制,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示范區”。
第三,生態環境建設能夠促進黃河科技文明的復興。 黃河流域不僅是中華農耕文明的發源地,也是科學技術、黃河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發源地。 千百年以來,中國從“四大發明”到天文歷法、文學、醫學、地理學、數學等的發展都源于這片土地。 同時,黃河從高原奔流到海的過程中展現出的海納百川、匯聚千流的氣度,培植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激發了中華兒女的團結精神以及偉大夢想。 除此之外,人們在日復一日與黃河洪澇災害斗爭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經驗,一方面有助于培養中華民族敢于挑戰、勇于奮斗的精神,另一方面有助于兩岸人民將治理經驗應用于科技發展中,由此促進黃河科技文明的復興。 黃河流域的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有助于實現對黃河文化的保護,而且能實現對黃河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使之成為促進中華科技文明創新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