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偉 胡鵬蘊 劉佳林
(1 河南省新鄉市中心醫院普瘤外科 新鄉 453099;2 新鄉醫學院第四臨床學院 河南 新鄉 453099)
胃癌是消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病死率較高,且患者逐漸趨于年輕化,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2]。臨床常采用根治性胃切除術治療胃癌,且隨著腹腔鏡技術不斷進步,傳統開腹手術已逐漸被腹腔鏡手術取代[3~5]。腹腔鏡下根治性遠端胃切除術入路可分為左側入路(L-LARG)與右側入路(R-LARG),兩者均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中。本研究分析R-LARG 與L-LARG 根治性遠端胃切除術治療超重胃癌患者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98 例超重胃癌患者臨床資料,依據根治性遠端胃切除術入路不同分為對照組102例和觀察組96 例。對照組男56 例,女46 例;年齡34~72 歲,平均年齡(56.28±11.47)歲;腫瘤直徑26~42 mm,平均腫瘤直徑(35.74±4.38)mm;腫瘤臨床分期:Ⅰ期25 例,Ⅱ期77 例。觀察組男53 例,女43 例;年齡36~71 歲,平均年齡(56.17±11.58)歲;腫瘤直徑25~43 mm,平均腫瘤直徑(35.62±4.57)mm;腫瘤臨床分期:Ⅰ期23 例,Ⅱ期73 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均符合《胃癌規范化診療指南(試行)》[6]中胃癌診斷標準;均經胃鏡、病理檢查確診;體質量指數≥25 kg/m2;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既往存在胃癌化療或放療史患者;合并肝、肺、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存在胃部手術史者;存在腫瘤已發生遠處轉移者;合并全身性免疫系統或精神系統異常者;合并凝血功能異常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入院后均予以營養支持、抗生素抗感染等常規治療,術前血常規檢查、心血管評估等。
1.3.1 對照組 予以L-LARG 治療,取仰臥位并行全麻處理,麻醉生效后取臍下作穿刺點并建立人工氣腹,術中維持氣腹壓力8~14 mm Hg;取肋緣下側2 cm 處左鎖骨中線接口置入12 mm 套管針作主操作孔,取肋緣下2 cm 處右鎖骨中線接口作副操作孔,術者于患者左側進行手術,置入腹腔鏡后探查腫瘤位置及其與周圍組織粘連情況,用超聲刀順橫結腸邊緣切開胃結腸韌帶,直至結腸脾區大網膜處。采用可吸收夾夾閉左側胃網膜血管,并依據腫瘤位置及預計胃切除情況決定是否分離胃短血管,清掃淋巴結,將第2、10、11D 組淋巴結清掃;沿遠端脾血管將其分支分離,于胃底動靜脈處以及胃后動靜脈行離斷操作,而后對賁門左側進行解剖,獲取十二指腸與幽門術野后取中間膜與系膜縫隙間行分離處理,繼續向胰頭解剖,使左側胃根部顯露并將其切斷;而后解剖左側胃食管動脈淋巴結組,依據血管走向獲取十二指腸動脈術野,將其徹底釋放后采用吻合器吻合;予以患者D2 淋巴結清掃。術畢常規縫合并留置胃部引流管。術后予以抗生素抗感染治療并持續隨訪6 個月。
1.3.2 觀察組 予以R-LARG 治療,術前操作與對照組一致,其術中操作孔與對照組相反,其余操作同對照組。術后予以抗生素抗感染治療并持續隨訪6 個月。
1.4 觀察指標 (1)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包括手術用時、手術總出血量、清掃淋巴結數、胃管拔除時間及首次排氣時間;(2)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包括吻合口出血、切口感染、吻合口瘺及肺部感染;(3)兩組復發率與病死率比較,復發標準參照《胃癌規范化診療指南(試行)》[6]中相關標準。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手術用時較短,手術總出血量較少,清掃淋巴結數較多,胃管拔除時間及首次排氣時間均較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s)
組別 n 手術用時(min) 手術總出血量(ml) 清掃淋巴結數(個) 胃管拔除時間(d) 首次排氣時間(d)對照組觀察組102 96 t P 239.15±34.26 188.42±24.71 11.887 0.000 71.35±11.26 59.76±9.53 7.794 0.000 29.54±3.26 35.19±5.43 8.937 0.000 4.67±0.42 4.41±0.38 4.558 0.000 4.63±0.58 3.36±0.52 16.187 0.000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復發率與病死率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術后復發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病死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復發率與病死率比較[例(%)]
胃癌多發于50 歲以上群體,主要與患者的飲食、生活習慣以及遺傳等因素有關,但由于近些年飲食習慣的改變導致胃癌發病群體逐漸年輕化,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與工作[7~8]。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手術用時較短,手術總出血量較少,清掃淋巴結數較多,胃管拔除時間及首次排氣時間較短,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復發率較低,表明超重胃癌患者采用R-LARG 治療效果優于L-LARG,可縮短手術用時,減少術中出血量并改善術后胃腸功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分析原因在于,超重胃癌患者腹壁脂肪較厚,且胃部周圍均布有脂肪,可導致手術時間延長并增加手術難度[9]。L-LARG 術中進入腹腔后,腔體內組織較多,導致術野較差;且術中對于十二指腸離斷時機較晚,導致其對于第7、9 組淋巴結清掃時機延遲,中央區術野較差,增加淋巴結清掃障礙,從而使左側入路手術時間延長,術中出血量增多。而R-LARG 術中經腹腔鏡進入腹腔后,腔體內組織較少,此外通過先行離斷十二指腸,便于術者對于淋巴結組進行清掃,且由于中央區顯露良好,可獲取符合手術需求的術野及張力,減輕淋巴結清掃障礙,因此R-LARG 手術患者各項圍術期指標均較優。本研究結果顯示,R-LARG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由于兩種入路術中切除內容均一致,這可能與患者年齡、體質量以及不同身體狀況導致。兩組病死率無明顯差異,說明兩種入路方式下進行根治性遠端胃切除術均可有效治療超重胃癌患者,安全性較高。但由于本研究納入樣本量有限、術后隨訪時間較短,研究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未來還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來提高結果準確性。
綜上所述,超重胃癌患者采用R-LARG 治療效果優于L-LARG,可縮短手術用時,減少術中出血量并改善胃腸功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及復發率,利于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