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萍 李永輝 郭菊彬 李軼楠
(1.西南交通大學期刊社,四川 成都 610000;2.《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編輯部,四川 成都610000)
2006年,媒體融合的概念由美國的伊契爾· 索勒· 普爾提出,多指將期刊、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與互聯網等智能新興媒體結合,實現資源共享,使各種信息資源通過不同的平臺進行傳播。[1]目前,媒體融合已經成為整個新聞出版傳播領域的共識,在各方面需求的共同驅動下,以多種多樣的形式使不同媒介形態的內容通過不同渠道進行全方位的融合傳播。[2]
傳統的出版形式主要是用線性方式來表達思想內容,而數字融合出版則是將多種表現形式融合在一起,以非線性的網狀結構構建一個立體的閱讀空間,使作品更具感染力。[3-6]新事物的產生必然伴隨著產生新的業務流程和新的管理模式,需要在內容生產、傳播服務、經營管理的全過程中進行方法創新。
媒體融合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程,通過媒體融合出版初級階段的相關實踐,把視頻化應用作為傳播渠道的一個延伸方向對拓展期刊的影響力是有積極引導作用的,但多數情況下,短視頻應用會增加過多的生產負擔,并沒有帶來生產力轉化。現階段的融合出版還停留在簡單的加法階段,融合出版不等同于出版數字化,建兩個網站、做幾個App是遠遠不夠的;更不能只把互聯網當作一個渠道或者一種技術,而要從內容、傳播、用戶等角度推動融合。[7-10]
融合出版工作點多、面廣、線長,同時相關的業務技術含量高、管理難度大。還需要仔細研究最新的融合出版推動出版物發展的政策,要從市場、用戶角度推進出版單位內容生產和傳播服務的一體化建設。[11-14]
在現有的出版形式下進行技術融合、內容融合、市場融合、人才融合,主動跟進學術前沿,優化稿件來源;積極拓寬成果形式,豐富出版內容;探索組建學術社區,優化審稿團隊;多維驗證學術誠信,維護科研環境;建立健全辦刊機制,促進專業合作,通過這些措施促進學術成果傳播,提升期刊影響力。[15-18]影響力提升后又會反向作用于稿源建設,以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融合出版促進期刊影響力提升路徑
2.1.1 融合辦刊新技術,提供辦刊新思路
使用OSID系統以及AMiner等軟件持續追蹤分析相關學科的走向,及時調整期刊的整體發展戰略,充分學習并利用傳播出版的新模式、新技術,盡快從傳統紙媒轉型為刊網融合的多途徑、新思路辦刊。
作者普遍使用網絡搜索文獻來獲取需要的相關信息,從融合出版的角度來看,網絡媒體新技術同時也在推動出版業的結構重組,將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的資源進行聚合。[19-22]
2.1.2 主動跟進學術前沿,優化稿件來源
從功能定位上來看,科技期刊能普及自然科學技術知識,引導與推動學術圈內的文化交流,深化學術理論的相關研究,促進經濟、商業信息的交流與合作。在期刊的建設過程中,學術期刊應該吸取有益的辦刊經驗,探索適合于自身的融合出版之路。
通過數據追蹤、市場分析,充分體現出科技信息產品與產業需求的相關性,更加深刻地理解學術期刊是科技產業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文章的選擇也更加客觀、理性,并不盲目追求高精尖、高大上,而是追蹤當下的關注熱點、高下載和高被引數據,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2.1.3 積極拓寬成果形式,豐富出版內容
學術科技期刊展示了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主要以實驗研究、模型仿真、綜述文章等為主。學術期刊也是一種信息媒體,可以讓相關從業人員了解到國內外學術研究的最新狀態。但是作為媒體本身的傳播功能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這樣學術期刊對應的發展路徑不夠寬廣。
邀請作者通過自媒體手段錄制關于文章的相關語音、過程視頻等,介紹論文的寫作背景、寫作目的、寫作過程中發生的趣事、實驗的關鍵技術環節等內容,這樣能夠快速幫助讀者清晰、多維度地了解論文,豐富論文的呈現形態。
短視頻以可見的方式把抽象的知識具象化,將網絡內容與現實論文聯通,科技知識的作者、傳播者、讀者構成了一個統一的知識體。作者也成為知識的其中一部分,給知識添加了人格化的魅力,不再抽象,而變得直觀生動,當深奧難懂的相關專業知識與日常經驗連接起來,知識的分享過程就成為了平等的交流過程。讓學習知識的過程變為一場友好平等的日常對話,學習的過程也由枯燥乏味變得輕松愉悅。
2.1.4 多維驗證學術誠信,維護科研環境
OSID(開放科學計劃)系統是期刊提升科研誠信水平,加強期刊創新能力的好幫手、好工具,作者在提供語音、實驗數據和視頻的過程中側方面驗證了論文數據的真實性。
(1)完善學術誠信制度,維護良好的學術秩序。
(2)充分結合我國頒布與國際通行的學術道德與倫理標準,為主編、審稿專家建立實用性的道德倫理標準。
(3)在審稿、主編執行過程中一旦發現違反標準,實行一票否決制,嚴格杜絕學術不端行為。
(4)對已發表論文,后期發現存在學術道德問題,堅決進行撤稿處理,維護科研誠信。
2.2.1 深挖優質稿源
不忘出版初心,承擔科學傳播使命,助力科學服務社會,走近科學研究的第一線,深挖優質報道資源,延長科技出版的產業鏈,加強服務多樣性,切實提高國際影響力,為國內科研發聲。
2.2.2 策劃重大專題和專輯
了解學科動態和熱點,通過宣傳、推廣,積極舉辦和參加有關學術活動,派編輯團隊人員赴國內一流科研院所和高影響學術會議進行組稿、約稿等,為本刊進行全方位的宣傳和交流。擴大期刊影響力;邀請編委會成員、審稿專家將優質稿件投到本刊;通過本期刊組織的年度學術會議,擴大期刊影響力。
2.2.3 作者讀者同步交流,碰撞思維新火花
邀請作者提供論文研究中開放的內容與數據、實驗流程圖片或者視頻,加強作者與讀者的交互問答;引導讀者快速直觀了解論文核心與難點的增強素材等,方便讀者更好地理解論文。
媒介技術從最初的面對面的交流,到依靠媒介技術不斷拓展互動形式,傳播形態從最初的聲音、畫面到活動影像進而到目前的現場情境,借由互聯網新媒體實現遠程“面對面”交流的情境。
2.3.1 作者市場
加強與作者的溝通聯系,跟蹤學術會議、拜訪學者和機構。
2.3.2 讀者市場
(1)借助“本土化”社交媒體推介最新出版的內容,舉辦或贊助活動,吸引用戶,提高出版物的影響力和受關注度。
(2)以OSID二維碼為入口,如果專家、讀者對于論文內容產生了疑問,或有值得與作者就該領域進行探討的地方,可立即通過手機進行語音、文字在線提問。
(3)相關的學術交流內容也會在此進行配套展示,節約讀者的解惑成本,專家、作者、讀者可通過OSID碼對單篇論文進行開放評價、探討與交流,拓展學術人脈圈,發布與論文課題相關的學術話題。
歸根到底,學術期刊的融合發展是為了方便讀者使用。根據讀者的應用習慣,形成讀者獨有的數據庫,分析讀者關注的重點,向其有針對性地推薦感興趣的內容,實現個性化區別對待服務;同時,對讀者的數據進行精細化分析,可以為內容生產提供依據。
2.3.3 建立健全辦刊機制,促進專業合作
借助出版機構的優勢學科或品牌期刊廣泛與當地期刊開展戰略合作,采用“編輯部負責內容,出版機構負責生產和推廣”模式,通過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和整合實現期刊影響力的高質量提升。
2.3.4 機構聯系
加強與出版商、各數據庫收錄機構的聯系,與其他科技期刊合作交流;積極加強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中國自然科學期刊編輯研究會等機構的聯系,獲取科技期刊建設前沿信息。
依托相關的行業協會(學術協會、專業學術期刊協會)集中優勢資源實現信息的相互共享,建成“平臺型媒體”。期刊出版后,目前的出版模式下,內容被關注及下載引用信息編輯部不能及時跟進追蹤,建成期刊矩陣將使這一問題得到改善。
2.4.1 加強編輯人才隊伍建設
融合出版對人才隊伍的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要出版專業知識和出版專業能力的專業化和精通化,而且需要具備專業化的政治辨別力、融合編輯加工力、組稿策劃力。
(1)選派優秀編輯進行專業學習培訓,建設高水平的專業化、職業化辦刊隊伍;學習中文期刊的管理、運營、營銷推廣的先進模式與經驗。
(2)邀請專家面對面指導與傳授優秀的期刊出版經驗。
(3)掃碼在線查看OSID編輯操作視頻課程;積極參加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融合發展(武漢)重點實驗室、中國出版協會、中國期刊協會、中國編輯學會聯合多家單位共同啟動的出版融合技術編輯創新大賽。
2.4.2 探索組建學術社區,優化審稿團隊
(1)邀請相關科學領域的國內國外知名專家加入編委會。
(2)組織學術會議,挖掘行業內優秀的學科帶頭人,豐富審稿專家庫。
期刊的傳播力和傳播方式應該是多元化的,結合期刊自身的特點,深度挖掘適合自己的傳播方式進行精準傳播。順應融合出版新形勢的變化,充分挖掘讀者和作者的需求進行內容完善和調整,切實提高期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