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教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數據記錄歷史,數據見證成就。從數據看“教育這十年”,我國教育面貌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
十年來,教育普及水平不斷提高,國民受教育機會進一步擴大,受教育程度進一步提升。
2021年,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0.9年,比2012年增加1年。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24.9%,比2012年提高10.3個百分點。全國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超過2.18億,國民素質不斷提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大智力支撐,為民族復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十年來,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輟學學生實現動態清零,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重要貢獻;在義務教育全面普及的基礎上,全國2895個縣全部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成為又一個新的里程碑;以政府為主導、學校和社會積極參與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對“所有學段、所有學校、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現全覆蓋,十年累計資助學生近13億人次,確保“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輟學”。
十年來,教育系統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教育質量的穩步提升助力人人出彩、人人成才。
義務教育音體美勞等課程建設明顯加強。2021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藝術和勞動技術課程教師分別達到67.4萬人、83萬人和10.9萬人,相較十年前,分別增長55.4%、52.3%和18.3%。
基礎教育大班額問題有效破解。2021年義務教育大班額基本消除,十年來,小學大班額比例從14%降至0.7%,初中從28.3%降至0.7%;普通高中大班額比例大幅下降,從47.8%降至4.8%,下降了43個百分點,助推教育教學質量提升,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校外培訓治理取得明顯成效。90%以上的學生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書面作業,學校課后服務基本實現“5+2”全覆蓋,有92%以上學生自愿參加了課后服務,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進一步強化。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明顯加快。《職業教育法》首次修訂,明確類型教育定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職三年擴招413.3萬人,2021年高職(專科)招生552.6萬人,是十年前的1.8倍。全國職業學校開設1300余個專業和12余萬個專業點,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各領域。
高層次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顯著提升。2021年全國共有在學研究生333.2萬人,比2012年增加了近一倍,其中,在學博士研究生50.9萬人;“雙一流”建設高校在學研究生195.4萬人,占全國58.7%。
十年來,教育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同頻共振,教育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日益成為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力量。形成了布局清晰、層次合理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取得了一批標志性的重大科技成果。
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支持設立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各類研究項目3.6萬余項,布局建設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51個、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30個,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共評選出獲獎成果3277項。高校牽頭建設了38%的國家高端智庫,承擔了90%以上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教育部直屬高校成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生力軍。各校累計投入和引進幫扶資金44.4億元,幫助引進企業663個,引入企業實際投資額151.6億元。累計培訓教師11.64萬人次。累計培訓基層干部和技術人員77.8萬人,幫助制定規劃類項目1352項,落地實施科研項目1949項。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全國普通話普及率從70%提高到了80.7%,識字人口使用規范漢字的比例超過95%,文盲率下降至2.7%,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出重要貢獻。
十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教育,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優先規劃、優先投入、優先配置資源,教育成為全社會最關心最支持的事業。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占GDP的比例,連續十年保持在4%以上,教育成為財政一般公共預算第一大支出。
學校校舍條件明顯改善。十年來,幼兒園生均校舍面積從5.8平方米增至10.2平方米,生均活動室面積從2.4平方米增至4平方米;義務教育學校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從3.7平方米增至5.1平方米,生均室內體育用房及運動場面積從7.3平方米增至8.2平方米。通過實施“全面改薄”等一系列工程項目,學校面貌有了根本改觀,中西部農村地區“最好最安全的建筑在學校”得到群眾公認。
教學設備配備達標快速提升。從生均儀器設備值來看,義務教育學校2285元,是十年前的3.1倍;普通高中4968元,是十年前的2.3倍;中等職業學校8082元,是十年前的2.6倍;普通、職業高校17091元,是十年前的1.7倍。
學校信息化配置水平顯著提高。2021年全國義務教育學校互聯網接入率接近100%;義務教育學校多媒體教室比例超過70%,較十年前提高30個百分點以上。
十年來,教育系統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以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支撐教育高質量發展。
教師規模不斷擴大。2021年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共有專任教師1844.4萬人,比2012年增長26.2%。長期以來教師數量不足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國培計劃”實施以來,中央財政投入超過200億元,培訓教師校長超過1800萬人次。“特崗計劃”累計招聘103萬名教師,覆蓋中西部地區22個省份、1000多個縣、3萬多所鄉村學校,有力支撐了中西部農村地區教育。
教師素質顯著提升。2021年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專任教師中受過專業教育的比例均超過85%,比2012年分別提高24.2和39.1個百分點。小學、初中專任教師本科以上學歷占比分別為70.3%、90.1%,比2012年分別提高37.7和18.4個百分點。普通高中專任教師研究生學歷占比從2012年的5.0%提高至2021年的12.4%。職業教育專業課教師中“雙師型”教師占比超過50%,普通、職業高校專任教師中研究生學位教師占比77.5%,比2012年提高15.1個百分點;高校碩士研究生導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分別為42.4萬人、13.2萬人,比2012年分別增長19.5萬人和6.3萬人。
十年來,教育系統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互容、互鑒、互通,推動中國教育以更加開放自信主動的姿態走向世界舞臺。請看下面這一組主要數據。
·2021學年在冊國際學生來自195個國家和地區,學歷教育學生占比達76%,比2012年提高35個百分點;
·同181個建交國普遍開展了教育合作與交流;
·與58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
·在國(境)外建設了25個魯班工坊;
·與教科文組織合作在華設立了10個二類中心;
·設立了12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和姊妹大學網絡;
·中外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共舉辦37場會議,簽署300多項合作協議,達成近3000項具體合作成果;
·76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回首十年,中國教育取得輝煌成就。面向未來,中國教育踏上新的征程。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目標要求,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