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海
(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0)
職業教育培養從事某一行業、職業的應用型人才。在社會轉型時期,由于技術的發展和變革,引起職業加速變遷,從而影響一些職業、行業、崗位的能力要求也發生改變,由此引起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麥可思每年發布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指出,黃牌專業和紅牌專業就業率不高,主要原因是崗位的動態變化與人才培養的“靜態”模式不匹配,與社會需求吻合度不一致。社會需求的變化反映的是職業要求、崗位內容或者崗位本身的變化,對職業院校來說,人才培養必須考慮產教融合、崗需對接[1]。在社會轉型背景下,受技術變革對職業變遷的影響,如人工智能技術對就業的影響,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應重視產教融合的作用,通過產教融合保持社會需求的變化與崗位的要求、人才需求與供給的一致與平衡。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除了體制轉型、社會結構變動外,我國社會形態變遷正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封閉性社會向開放性社會變化[2]。在解決了溫飽問題后,互聯網技術、信息化、新興產業的崛起,引起我國人民的消費觀念、職業和崗位的變化,這種變化促使新的職業、崗位產生。在社會轉型時期,職業的變遷促使職業教育要與行業、產業合作,根據產業變化及時調整專業設置。
1.1.1 職業的技能性不斷提高
在改革開放初期,生產和消費主要圍繞家庭耐用品進行,在當時物質生活水平不高的情況下,這些物品是每個家庭的剛需。隨著脫貧攻堅的實施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剛需品質量不斷提升,剛需品更新的時間變長,人們對剛需品的需求逐漸下降,商品的必需價值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降低,人們已經從生存性消費走向了發展性消費,高價值量的商品需求逐漸擴大。由此相對應地,表現為剛需的一些傳統行業、產業正在消失或比重減少,如鐵匠、木匠、磨刀匠等;一些傳統的職業向技術性轉變,如理發匠,其從以前的剪發、飾發、剃發、修剪胡須向從美學、營養學等角度去設計發型、護發、養發、燙發、卷發、美容等方向變化,變成了美容師、發型師、理發師,并需要溝通技巧、美學、素描、發型設計、腦部營養學等專業知識。職業技能性的不斷提高,需要產教融合才能適應技藝的精細、復雜。
1.1.2 職業的要求(門檻)發生轉變
傳統的職業在新時代不斷發生變化,技術不斷更新帶來新的要求。工人為適應新技術的要求需要更新原有的知識結構,適應因技術革新帶來的設備和工作環境的變化[3]。例如,秘書以前只要具備一定的文字能力、組織能力、溝通能力,現在更需要的是公關能力、輔助管理能力、外語能力等,甚至要求成為貼身保鏢、司機,而其常見的能力,如速錄能力已經完全被電子產品所替代。
1.1.3 職業的專業性不斷增強
職業越來越趨向于專業化發展,崗位的要求越來越需要更多的專業知識,簡單的體力勞動、機械操作、固化的技術動作在職業要求中的占比降低,從“藍領”“白領”“粉領”到“金領”,技術應用、解決問題的要求越來越高,專業化程度要求也更高,專業化程度的高低往往成為衡量失業率的一個標準。掌握了最新技術的工人比一般的工人更容易就業;從事研發工作的人比從事一般性服務工作的人更好就業;受過良好的專業教育、掌握最新技術的人員,在就業中具有很明顯的優勢。
1.2.1 職業的實體性發生變化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革新,帶來生產領域和相關崗位的變化,虛實結合,共同發展。例如,網上購物的發展,使實體店鋪的形式發生改變,由此帶動了所有行業與互聯網的結合,如數據分析師、云服務專家、朋友圈包裝師等。這些職業沒有固定的上班時間、上班地點的要求,以解決問題為目標,跨越了很多管理的限制,沒有了人際關系的處理等,很多是基于某一平臺服務的從業人員。
1.2.2 職業的穩定性遭遇重構
隨著技術的發展,職業和崗位跨界性更強,原有的工作對象不斷擴展,公司內部組織與外部環境之間活動增多,結構不斷發生變化,職業或消失,或更新,或重構。2015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比1999年版新增了347個職業,取消了894個職業。一些以前被認為是端著“鐵飯碗”的職業,現在崗位需要的人數大為減少,甚至已經不見,如鋼鐵工人、織布工人。有的把流水線分解成不同的流程,有的把職能、職責進行分解,有的把工作臨時分解出去,做成項目外包,有的甚至當成“工程”交由其他團隊完成。還有一些職業消沉滯后又“老樹發新芽”,有了新的發展,如拍賣師、典當師。由于技術的不斷更新和應用,第一、第二產業很多崗位或被重組或消失,一些人工體力崗位、機械性的崗位被機器所取代,不需要很多專業知識的職業很容易被下沉、剝離、取代,使其崗位價值降低,或移交給機器、人工智能完成。
1.2.3 職業的時代性引起分化
第三產業不斷拓展,尤其是信息產業的發展帶動產生了新的職業和崗位。產業結構發生的變化直接影響職業的變化。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引起高端人才需求增長、低端人才需求下降。隨著產品更新速度的加快,部分職業發展勢頭越來越好,也有部分職業逐漸被淘汰。當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時,一方面,與技能相結合,產生新的職業,如包裝設計師、動畫繪制員;另一方面,高科技的發展產生了新的需要,催生了新的職業,如集成電路測試員等。職業和崗位不再是固定的,而是不斷分化、發展的。
總的說來,在商品和物質不再匱乏的時代,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尤其是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職業的種類在變化、職業內容在改變、職業結構在調整,我們缺乏的更多是“精神食糧”,缺少“知識型產品”。社會將需要越來越多的自由職業者,這些人會通過實體或虛擬平臺參與價值的輸出,能力越強、特長越多的人,越不需要依附在某個公司、單位、組織,而是成為能釋放自己創造力的獨立經濟人,從而促使個體經濟的繁榮發展。如果工作的性質是只要訓練即可獲得技能、重復性勞動、工作空間固定,這種工作就極容易被取代。
職業教育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是把理論知識和技術應用到實際生產和生活中的復合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其所學的知識是為了應用,所學的技能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其應用性體現在就業與學習之間的無縫對接。或者說,學校按照職業和今后就業崗位的要求分解成知識、技能和素質,通過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課程設置、技能訓練,應用型人才與學術型、研究型人才是相對應的不同類型的概念。
因此,無論職業院校如何改革,其核心是要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就是把社會需要的知識、能力、技能和素質,通過分解、整合,再設置課程,從而縮短人才走向社會時適應崗位的時間。要了解社會需要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必須從職業分析開始。職業分析、崗位分析是人才培養的邏輯起點,也是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一旦確定人才培養從事的行業、職業或崗位,后續的培養過程就是基于職業、崗位分析進行的,培養的結果是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與其今后從事的職業、崗位相匹配,這個過程就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邏輯。
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邏輯的指引下,職業院校設立相關專業,根據職業分析構建人才培養方案,這是在一般情況下職業教育以能力為主線培養人才的基本路徑。但是,因為邏輯起點是動態變化的,如職業的要求、崗位的存在、工作的內容會發生變化,若后續的人才培養過程難以保證與這種變化保持一致,或覺察了這種變化但沒有進行相應的調整,人才培養就會滯后,培養出來的人才就需要更長的適應期。此外,當職業教育不是按照社會的需求進行培養,而是各校按照自己的調查認為社會需要多少人才,需要人才具有什么樣的知識、能力、素質時,因調查的局限,有可能使培養的人才太多,以致只能在其他的職業、崗位就業,學非所用,或可能無法就業,造成人才的過度培養。
要避免以上人才供給與需求的失衡,除了要對人才培養服務的區域進行調研外,還需把握相關行業、職業、崗位的變化,通過產教融合,準確預測未來行業的發展趨勢,引領未來崗位人才的需要。同時,職業教育要改變“工具性”價值取向,還應有詩意地棲居生活[4]。一旦就業不再是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主要目標(不是最重要目標),如主要是培養個人素養和興趣,職業教育原來的培養人才的邏輯起點就需要改變。要培養適應未來職業、未來崗位的人才,職業教育應當重新審視人才培養的邏輯起點和培養目標。
社會、學校、學生三者之間是緊密聯系的,職業崗位的變化直接影響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職業院校要把學生培養成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從長遠看,產教融合是重要且有效的路徑,使其能科學預測職業崗位的變化,隨崗位能力的變動動態培養學生的能力,實現學生跨界就業或創業。
高職生的基本目標是就業,就業需要具備崗位能力,但學習了知識并不代表擁有了能力。知識是需要在實際應用中進行理解的,而產教融合就是把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在實踐中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即其在崗位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企業的實習、實踐、崗位歷練中,可以鍛煉學生的決策能力,如對方案做出選擇,對項目進行完善、思考等;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要完成任務,需要有創造欲和不怕失敗、開拓進取的精神;可以培養學生的組織管理和交際的能力,在工作中需要協調、組織、管理、配合等才能完成團隊目標;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或者說是實際操作能力,這是在學校課堂上難以學會的,是學生成功就業的“護照”。實施產教融合無縫對接,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專業素養,使學生能更快適應崗位的要求。
近十年,中國的市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買東西有區域的劃分,如在鄉村、城鎮、大城市,是分級、分區的,在不同的區域買到的東西,其品牌、質量、價格是不同的,如農產品在鄉村與在城市的價格是不一樣的,品牌商品只能在大城市買等。電商和物流改變了區域的差異,現在無論是在鄉村還是在城市,只要是交通能到達的地方,任何人都可以購買到相同的商品,這就是技術滿足人們需求的表現。為滿足人們的需求,技術淘汰了中間的類似中介的崗位、職業,創造了新的職業、崗位,如數據偵探、基因產品組合導演等。市場的變化會直接影響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中間的崗位被淘汰以后,學生面對的是新職業或新崗位,而職業院校要培養同一崗位不同層次、不同專長、不同個性的人才,就需要產教融合、工學結合,也就是人才培養目標呈現多層次化,使學生因個人發展需要有多樣選擇。人才培養過程不再是除選修課以外學習相同課程的過程。
人們往往不知道自己的潛在需求,因為有的需求超出了自己的認知和習慣,尤其是在城市化過程中存有余錢的年輕消費者,隨著收入的提高,手上的余錢不知道如何花的時候,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他們的需求,由此產生新的消費方式,出現新的職業、新的崗位。以前,學校培養學生的目標只是讓學生盡快上崗,盡量縮短從學校到職業之間的距離。現在,面臨新技術、新職業、新崗位的挑戰,學生更需要的是自我創造崗位、根據人們需求設定崗位的能力,這是對學校固化崗位分析的挑戰。創造崗位是無法事先進行崗位分析的,學校必須預見不同專業就業的新情況,通過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突出思維培養(明白知識的形成過程)、技能訓練(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能活學活用、能悟能想,在崗位上具備跨界就業的能力。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很多職業已經受到影響,如口譯人員,因為自動翻譯比口譯人員更快、更準確;無人駕駛技術的運用發展也將迫使的士司機轉行。可以感覺到,一些服務行業的崗位正在被智能化所取代,如銀行的雇員正在減少并有可能消失,售貨員、收銀員數量正在萎縮;機器人軟件、財務機器人正在占據財務崗位。技術變革深入人類的各個方面,幾乎沖擊了各種行業、各種群體,在人們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突然之間就可能壓垮一個行業、職業。人類技術的發展使人們在與機器或機器人的競爭中失去工作,也創造了新的職業和崗位。職業和崗位隨著技術的發展不斷變化,人類正逐漸從簡單的體力勞動中分離出來,低端的技術、簡單的技能只能作為學生學習的基礎。只有緊跟時代發展,掌握最新、最前沿的技術,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而不被淘汰。是否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直接影響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
我國過去的幾十年,隨著市場化、國際化、城鎮化的加快發展,從農村人口占多數到農村人口不斷萎縮,社會階層結構、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各行業的發展已經從追求數量向質量要求轉變,職業和崗位往往看上去很“固定”,而實際上已隨著技術高速發展發生了顯著變化。職業教育如果沒有看到這種變化,沒有體會到大眾的需求,必然會落后于這個時代,無法成為時代的領跑者。在社會轉型背景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邏輯應從專業建設目標不變向動態調整、從被動就業向主動創業、從知識學習向知識應用轉化,這種轉化不是單一性的,而是動態性的。
了解社會的經濟結構、價值觀念和消費文化,能從居民的消費需求中把握不同消費者的消費結構,感受到社會發展帶給人民的生活質量的提高與需求的滿足,從中理解職業的不穩定性和引領性。職業教育要改革,不能僅僅依據原先確定的建設目標“一竿子到底”,而應產教相融,盡量走向市場,辦什么專業、怎樣辦專業、需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都由市場說了算,應建立根據市場反饋的動態調整機制[5]。學校應和企業、行業合作,了解市場,了解職業的現實地位、變化,把市場的需求轉化到人才培養和創業教育上。學校通過大數據分析預測人才需求,精準對接國家高新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6],根據行業需要、社會需求和發展前景,超前建設專業。
職業教育在教學中以顯性知識教學為主,這種培養方式對學生遷移性能力的培養作用有限。對于以較低的分數進入職業院校學習的學生,其知識學習可能存在一定困難,何況還必須面對新技術帶來的挑戰。教學目標應從傳統的知識教學轉到思維發展的遷移能力的培養上[7]。知識應是人才培養的中介,從知識的總體框架到知識的每一個點,不是教會學生記住知識的結論,而是重點在知識的形成過程,追求知識的形成邏輯,由此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與企業、行業合作的過程中,通過特定學習領域的技能培養,注重隱性知識的學習、可遷移能力的培養,學生才會根據實際和生活需要進行思考,追求實用、應用和創新。在技能方面,熟悉技能形成的過程,不是簡單模仿和學習,而是追問技能靈活運用的流程。實踐性教學環節注重用理論知識指導技能的掌握,使學生關注前沿的未知領域,以此學會如何應對未來不確定的工作、新興崗位的挑戰。
學校培養人才的方式不應該是填補性的培養,“一個坑種一個蘿卜”,“蘿卜”多了只能等待“坑”。“剛需品”時代已經結束,我們需要培養的是創造“新坑”的跨界人才;不僅要促使原來的“蘿卜”有危機感,還要引領“蘿卜”的規模化、質量化發展。這個時代,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人才培養數量的增長,不再是把人才的培養主要放在“填坑、補坑”上,而是在傾聽時代發展脈搏下捕捉、塑造新的社會需求,是“找坑、造坑”的高質量培養。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要從培養能上崗的人轉變為能上崗并能創造崗位的人。職業教育不再單純培養以就業為目標的人,更重要的是培養富有創造力、想象力和有特長的“造坑”人才。如果僅僅局限于培養適應某一崗位的人員,也許我們也是在培養下崗人員,他們或畢業從事與所學專業無關的工作,或從事下游崗位、含金量更低的工作。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為學生創業、興趣、愛好的實現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天地。
過去一些人因為職業技能低而找不到工作的現象,倒逼職業教育應主動適應,要有所超前、示范引領[8]。技術的迭代發展、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對就業是一種新挑戰。在一定區域內,職業結構與經濟產業結構、人口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顯著相關,職業結構變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區域經濟結構和功能定位的發展趨勢[9]。職業的發展趨勢是朝著智能化、專業化、綜合化發展的,新技術、人工智能的要求與職業教育培養的知識技能結構存在“間距”,魯昕認為“現代職業教育要邁向更好的明天,須做到‘五個服務’”:“職業教育要服務國家戰略、服務科學技術進步、服務社會需求、服務百姓需求、服務對外開放”[10]。要具備“五個服務”的本領,必須培養掌握新技術的人才。未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改變的不是需求,而是工具,如農業技術的發展,從鋤頭到機械再到現代化工具,工具的變革是技術發展的標志,使有些工作被一些工具所取代。因此,掌握了新技術也就是掌握了從事工作的本領,而掌握單一技術的人在工具的變革中就更有被淘汰的危險。職業教育培養學生的技能,這種技能應是能適應新技術的技能,而不是單一的某項傳統技能,單一技能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新技能對大學生的職業發展有著決定性影響[11]。新技能一旦被應用到現實,最容易反映到企業中,因此,產教融合、工學結合可以使學生保持擁有先進技術學習的能力(文科專業更多的是素質和潛質),具備技術開發能力是學生的發展性能力,技能二次提升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體現。職業教育要培養適應未來人類生存發展的人才,需要用新技術、新工具引領學生的發展。
總之,應用型人才是應用知識和技能、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在高職擴招百萬、經濟社會發展、產業技術轉型升級的發展過程中,職業教育更要思考人才培養的邏輯。在產教融合、工學結合下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下,基于但不局限于職業分析,以科學預測職業的未來發展變化,多方面考慮人才培養的邏輯起點,把統一的培養標準變為多規格、多樣化、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在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區域產業布局的同時,變專業人才培養為核心素質培養,把就業變為以創業為主要目標的人才培養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