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月華
(桂林市自動化技術研究所,廣西 桂林 541004)
“智慧城市”建設是全球城市發展的新理念、新概念,是基于“數字城市”信息技術,通過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數字信息技術應用,打造城市統一的信息平臺和數據資源庫,構建部門間數據集成與信息共融共享機制,實現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及農業現代化更加深度融合。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發展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民生幸福為考核標準,以城市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互協調為目標,通過推動城市信息化建設與運營統籌,實現城市管理和服務智慧化,提升城市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促進城市運行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為城市居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最終實現城市居民幸福感和城市可持續發展。
智慧城市思想在1990年美國舊金山舉行以“智慧城市、全球網絡”為主題的國際議會上首次被提出,“智慧城市”這一概念也隨之進入全球視野。當前全球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根據自身特點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例如,歐盟在2021年明確以數字化作為戰略變革的核心內容。歐盟作為全球一體化區域的代表區域,“智慧城市”建設是集居民、市場和政府三方力量,以城市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采用一種自下而上的混合型發展推進模式,以智慧經濟、智慧治理、智慧環境、智慧生活、智慧公眾和智慧移動性六大主題為發展重點;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設側重于服務公眾,2014年將“智慧國2015”計劃升級為“智慧國2025”,通過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積極應用,大力推動信息和通信技術產業(ICT)發展和相關基礎設施,改善人們的生活。該計劃是政府、行業組織和人民共同創造的以人為本的創新解決方案,也是全球第一個智慧國家發展藍圖;美國“智慧城市”的建設側重于基礎設施、智能電網等方面的投資與建設,主要形成政府和企業主導運作機制,通過頂尖企業如IBM、Google等科技公司引領“智慧城市”建設,以大數字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先導,推進互聯網連接傳感技術和網絡安全意識,最后發展為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等多方協同共建模式;日本根據本身自然資源貧乏和自然災害頻發的國情,在2009年提出了“i-Japan戰略2015”,并于2016并首次提出“社會5.0”概念。日本“智慧城市”的建設側重于最大限度地應用ICT產業,運用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促進網絡空間和物理空間的進一步融合,提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便捷性,提高應對災害的防御和能力,培育各行業的高端人才,解決環境污染和能源缺乏等社會課題,最終形成一套互聯互通、相輔相成的智能化體系[1]。
2013年,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布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標志我國“智慧城市”進入試點階段,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建設一批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出臺后,使“智慧城市”建設進入加速發展,截至2021年,國家層面出臺有關“智慧城市”建設的政策20多項。2021年隨著國家及地方“十四五”規劃綱要的相繼出臺,建設新型“智慧城市”成為許多城市未來發展重點。例如,北京為加快推動“智慧城市”發展,根據北京市的實際情況,建立完成全市感知終端“一套臺賬”,推進智慧桿塔等感知底座組網建設和加速感知網絡覆蓋,推動全市統一的感知管理服務平臺建設,預計到2025年基本建成統籌規范的城市感知體系,建設成為全球新型“智慧城市”的標桿城市;上海“全面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營造智慧便利的數字生活、提高數字化治理水平、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數字之都”。預計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工智能創新高地;廣州市以“低碳經濟、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體的城市發展理念推進“智慧廣州”建設,統籌規劃以數字經濟、數字政府和數字社會三位一體的智慧城市,實現城市智慧化、現代化、信息網絡化治理,預計到2025年將初步形成“陸、海、空、天”新型智慧城市公共數字底座;深圳以數字經濟、數字政府和數字市民為牽引,推動全域高精度三維城市建模,加強國土空間和網絡空間等數據治理,構建新發展格局使城市更加智慧化,預計到2025年成為國際新型智慧城市標桿和“數字中國”城市典范。
根據桂林市“智慧城市”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劃分為3個階段如下:①2011—2015年屬于起步階段,2013年桂林市入選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標志桂林市正式啟動“智慧城市”建設,在此期間,桂林市堅持把工業化、信息化作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主導方向和核心戰略,以信息化推動工業化,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與壯大優勢產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②2016—2020年屬于發展階段,桂林市全面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實施大數據戰略,完善信息化基礎設施,建立城市公共信息平臺,移動通信網、互聯網和數字廣播電視網“三網融合”,完善信息惠民國家試點城市和中國-東盟信息港桂林數據備份中心的建設;③2021年至今屬于成熟階段(即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階段),桂林市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及發展模式,全域推進科技創新,全鏈融合統籌發展,全面提升創新能級,建設創新型城市,將科技創新作為新常態下驅動發展的新引擎,為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提供強大科技支撐,力爭2025年基本建成創新型城市[2]。
2013年,桂林市“智慧城市”建設正式啟動,經過近10年的發展,在城市管理水平、服務質量和運行效率上有著顯著提升,目前已進入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模式。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已成為推動桂林市經濟發展、產業升級的重要驅動力,但也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
2.2.1 完善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頂層設計
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建設中既要具有統一宏觀標準,又要凸顯城市特色,因此必須因地制宜、統籌規劃,針對建設重點、目標定位、實施路徑等做好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根據桂林市的經濟、旅游、歷史和人文等獨特的風格特征,堅持把智慧旅游作為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突破口和城市發展特色抓緊抓好,制定具有桂林特色的新型智慧城市頂層設計方案及重點建設方案。以政府為主導,凝聚各方力量,以規劃為引領,產業為支撐來推動桂林市新型智慧城市健康發展[3]。
2.2.2 夯實智慧城市底座
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生存和發展必備的條件,應從城市基礎設施系統層面進行統籌規劃,堅持先規劃后建設的方針,優化資源配置,減少重復建設,重點推進與城市特色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增強城市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和輻射作用,使其既適合當前的發展需要,又為未來預留發展空間。
(1)建設便捷高效的市政公用基礎設施。①聚焦城市安全、民生保障、社會安全等,建設集成智能駕駛、5G通信、照明、交通監測、信息發布、公共安全、能源業務等城市管理功能,構建多業態的智慧化應用場景,提升城市運行效能;②提高市政公用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和管理維護,加強水、電、氣、訊等地下管網建設,在臨桂新區、開發區全面施行地下綜合管廊模式,有序推進城市架空線全面入廊入地和桿箱整治;③全面提升城市環境衛生工程,加強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實現垃圾減量、資源再生的“零廢”城市。
(2)全面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通過引進龍頭企業、培育潛力企業、強化產業供應鏈和產業招商的力度,大力發展5G、集成電路、物聯網和北斗導航產業,推進大數據基礎平臺和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一鍵游桂林”、醫療康養、虛擬現實技術、工業云平臺、新型傳感器、智能控制系統等5G應用產業,促進桂林市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全面發展。
(3)完善城市基礎數據資源體系。匯聚桂林市城市運行管理服務數據資源,聚焦重點領域、突出問題,推動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應用開發智能化應用場景,推動城市運行管理“一網統管”;整合重點領域供應鏈、生產制造、銷售等環節,推進大型云數據中心建設,搭建制造業企業大數據信息共享平臺,促進工業企業數據上云、信息上云;建設數字經濟產業園、打造智能供應鏈開放創新平臺、推進城市數字治理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設。
(4)加快城市智能化基礎設施建設。①備的基礎設施;②構建以5G智能終端、物聯網、區塊鏈、云計算、新基建等為主要產業的下一代信息網絡產業集群,優先實現城市地區深度覆蓋、熱點區域全覆蓋、鄉鎮村連續覆蓋,加快工業智能制造、智慧社區、智慧旅游等領域網絡規模化建設;③構建電子信息產業體系,通過智能制造產業等基地建設,推進數據中心、云計算、存儲備份、技術開發、業務運用等新型信息產業體系,逐步打造成為全國性大數據應用中心。④推進通信設備產業鏈的發展,以高新企業為龍頭,重點發展光通信,推動光傳輸設備、光網絡設備、光無源器件及專用儀器等光通信優勢產品規模化發展。
2.2.3 完善數據信息共建共享協調機制
當前,桂林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中數據獲取在各部門、行業之間業務協同能力不足,“數據煙囪”和“信息孤島”已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發展所需面對的問題,桂林市“智慧城市”建設發展需要從共建共享層面,從技術和機制等方面實現數據互聯互通。
(1)加快公共數據平臺的整合。統籌整合政務數據、視頻數據、物聯網數據、基礎數據等數據資源,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構建新型智慧城市管理體系,為市政公用、園林綠化、市容環衛、公安交通、城市管理執法等城市管理部門提供數據支撐,提升城市整體運行管理、決策輔助和應急處置能力。
(2)構建統一的公共數據開放平臺。依托城市數字大腦,圍繞數據信息協同、技術服務協同、業務辦理協同,融合匯聚政務服務、城市感知、社會管理等數據,制定統一的數據標準、調用規則和管理規范,實現跨層級、跨區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系統平臺數據對接。推動公共數據開放共享,構建統一的公共數據開放平臺及開發利用端口,優先推動企業登記監管、衛生、交通、氣象等高價值數據向社會開放。
(3)構建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工作體系。依托城市管理信息中心平臺,整合共享相關城市管理部門的數據資源,構建桂林市大城管工作格局發展的現代城市管理模式,實現平臺間數據共享、業務協同,高效發揮平臺作用,推動大城管模式數字化,形成與自治區、國家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互聯互通、信息共享,逐步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工作體系。
(4)搭建共享共用型數字化平臺。開展遠程醫療、生物技術、新能源等新興產業應用場景建設,持續建立桂林市智慧融合的傳統基礎設施和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務設施,加快推進桂林市市政、交通、公安、水利等傳統基礎設施轉型,推進桂林市及教育、醫療、文旅、社保等公共服務設施數字化轉型。
2.2.4 提高城市品質
桂林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發展應從人民最關心、最緊迫要解決的問題入手,結合人民的工作、生活需求,提升城市治理智慧化、精細化水平,應當科學配置桂林市城市公共資源,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及市政公用基礎設施服務水平,全面提升城市品質,不斷增強居民對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認的同感和幸福感。
(1)加強城市智慧管理和服務。一是加大電子政務網絡建設力度,健全政務信息化項目清單,推動桂林市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加快推進社會保險、工商稅務等服務的智慧化應用;二是推動桂林市樓宇、公共空間等“一張圖”數字化管理及城市運行數字化“一網通管”;三是構筑桂林市數字生活新圖景,發展遠程辦公、教育醫療、文化旅游和智慧社區,推進商業網點、文化體育、景區景點等數字化轉型升級;四是依托社區數字化平臺及社會服務機構,推動建設智慧社區服務中心,解決社區居民生活環境、醫療衛生和教育保障等問題,增強社區居民的安全感、幸福感。
(2)提升城市公共服務便捷化水平。①按照“市級—區級—生活圈級”配置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推進公共服務設施統籌布局和質量提升,提升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及均等化,增強市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②建立城鄉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機制,加快優化教育布局,推進教育資源均衡發展,提升教學質量,以信息化推動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等措施,讓學生家門口都有好學校,使優質教育惠及更多的孩子;③建設完善城市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建立分工協作、雙向轉診的城市醫療服務機制;④健全城鄉社區服務中心、自助提貨柜、智能快件箱及社區菜市場等便民設施,實現“15分鐘生活圈”。
(3)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建設健康安全城市。一是建設布局合理、層級分明、功能互補、特色鮮明的生活服務網絡,實現交通組織、信息服務、居游共享等多種功能全域覆蓋,提升桂林智慧旅游的獨特性和國際影響力。二是改造漓江沿岸、高速公路沿線舊街巷等一批老舊廠區,通過對桂林市的工業遺產保護和發展工業旅游等方式,建設集文化旅游、休閑娛樂和城市記憶于一體的“生活秀帶”,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為桂林旅游高質量發展增添新的動力;開展街區微改造,完善社區休閑、體育健身、閱讀學習等設施,為市民提供更多高品質“家門口的好去處”,打造“15分鐘休閑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