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熙茹
(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0)
蘇州是大運河上極為重要的一座大城市。春秋吳國在此建城,當時稱闔閭大城。以后,為謀發展即開通了向西和向北的最初的中國大運河河段,最后一任吳王夫差,通過最初的運河邗溝,使其勢力到達了中原地區,爭得了一任諸侯霸主的地位。以后隋煬帝楊廣以都城洛陽為中心,開通了通向江南(含蘇州、杭州)和涿郡(今北京)的南北運河,使中國的南北地域得以溝通,使中國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都得以較快發展和交流。
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將大運河南北直接溝通,成為至今仍在的京杭大運河,歷明、清直至現今這條大運河一直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蘇州這座城市無論是春秋還是隋唐及元明清的不同時期,均是大運河上極重要的城市。蘇州與大運河相互依存,相得益彰,蘇州的物資財富和精神文明源源不斷通過運河輸往當時的都城和沿河各地,而大運河也將當時都城和各地的政治制度、精神文明、科技文化和物質財富帶給蘇州,促進了蘇州的發展和進步,其中也包括佛教的文化和構建。
在世界的建筑體系中,以木構架為主的中國傳統建筑是獨樹一幟的,印度佛教建構中墳冢形式與中國傳統的樓閣式建筑相結合,便產生了中國佛塔的主流模式——樓閣式佛塔,此后磚、石等建材逐步代替了木材,成為主要的佛塔建材,但樓閣式的佛塔仍是中國佛塔的主流形式,當然佛塔構建的具體原因和形式是豐富多彩的,以上諸多大元素聚合就鑄就了現今仍保存相當數量和形制古塔的蘇州城之果。
2014 年6 月22 日,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 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作為大運河的子項目的蘇州虎丘云巖寺塔同時也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項目,這樣就將蘇州古塔的價值和意義推向了極致。
蘇州是一座古塔之城,歷史上曾有過大大小小數百座古塔,現全市尚完好保存古塔二十余座。這些古塔數量多、時代早、選址佳、造型美,現有古塔以樓閣式佛塔為主,共有14 座,占總數七成左右。存世最早的虎丘云巖寺塔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而于20 世紀90 年代重建的寒山寺塔,至今落成時間尚不足20 年。但確是一座仿唐構建而造型秀美的七級方形的樓閣式佛塔。
古塔高聳,雖數量遠不及民居之多,但占盡人們的空間視線,以少勝多,實是一種神秘奇妙的景象。在蘇州市域范圍內,其選址恰當,占據重要的地理位置,體量高度也能因地制宜,與街區、山水配合巧妙,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已成為所在地域的一種象征和標志。城內的報恩寺塔(俗稱北寺塔)分別聳立于城北平門內,城西南盤門內和城東的相門內,突兀高聳,上指蒼穹,相互呼應,離城尚遠也能遙遙望見。體型高大,雄踞“一郡浮圖之冠”的報恩寺塔更是“巍然一塔逼云寒,絕頂登臨眼界寬。淺淡湖山歸杖底,參差樓閣出云端”,壯觀場景,令人嘆止。
城外的云巖寺塔、楞伽寺塔、靈巖寺塔、光福寺塔,大多聳峙山巔,與周圍景物巧妙融合,成為名山勝境的象征,引導游人的標志,點化風景的神筆,“出城先見塔、入寺始見山”的虎丘云巖寺塔更成為蘇州市的標志性建筑。
蘇州古塔多出檐深遠,翼角反翹,造型參差錯落,富于變化,給人以向上、莊嚴、優美的感受,但諸塔又姿態各異,各具個性,無一雷同,其與周圍之殿堂、民居、橋梁、城門及郊外之湖光山色相融合,構成了蘇州蒼老美麗的空間立體的豐富景象,電影《早春二月》的外景正是選擇了這樣一個令人陶醉的姑蘇城外的人間仙景,而上方山的楞伽寺塔正是這美景的文化標志和內涵。
瑞光塔位于蘇州盤門姑蘇園景區內,在蘇州古城西南隅,“瑞光塔”“吳門橋”“水陸城門”被稱為盤門三景。
瑞光塔是一座磚木混合結構七級八面的樓閣式古塔,其塔體由條磚和泥砌作,底層及主要部位更施用石灰膏泥作加固封閉,而柱、枋、斗拱、平座、腰檐和剎柱等木構部分仍以木材加工制作,并與磚砌體部分組合到一體,最后加以裝飾成為一個精美完整的佛塔,這是匠師們經歷了虎丘塔之后的經驗總結的成果,泥工和木工可以同步施工然后進行組合,省工省時而木質斗拱等可以當時法式的尺度分類加工,其比以磚仿木制作簡便得多,故瑞光塔整體營建時間較之虎丘塔只用了約三分之一的時間,而質量和工巧都有提升和發展,因此,瑞光塔成為早期磚木混合結構佛塔的經典實例,以后的江南佛塔,雖然各型各色,但總體構建的原則、程序和方法大致是與瑞光塔做法一致的。
瑞光塔出跳斗拱全為木制,腰檐亦為木構,這樣不但獲得了木塔所具有的較大而優美的出檐,又保留了磚塔所具備的少用木材,耐用性好、無蟻害、適應江南潮濕的自然條件等優點,其內部的木構斗栱、月梁也使瑞光塔更接近木構樓閣式塔。以磚砌技術而論,虎丘云巖寺塔尚使用泥漿砌筑,而瑞光塔已開始使用石灰漿砌筑部分塔身磚層了。同時瑞光塔也逐步解決了木構與磚砌體之間的連接問題,進一步發展了用異型磚仿木構的技術。可以說,正是在瑞光塔時期,江南磚砌樓閣式塔走完了它仿木塔的歷程,大致就在這一時期,木塔和磚塔合二為一了。從這層意義說,瑞光塔是宋代江南仿木磚構樓閣式塔中比較成熟的代表,是研究這類塔的發展演變及工程技術方面一個重要的實例。
1.建筑藝術價值
建筑是園林景觀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古建筑本身就是藝術品。瑞光塔建筑平面呈八角形,塔身、塔檐、塔璧、塔內裝修以及塔內文物遺存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為我們書寫著另一輝煌的篇章。
瑞光塔塔體除腰檐平座、欄桿、斗拱等木構件外均為磚筑砌造。其形制多為宋式做法,其后李誡編撰之《營造法式》也取材于各地的營造作品,也包括此瑞光塔在內,如底層塔下柱體下方之永定柱做法便是宋式做法之實例,該樣式原擬木構,今為仿木磚構者。
瑞光塔用磚材為宋初燒制之條磚,其尺寸有31×17×5、34×14×4、31×8.5×4 厘米三種,因與木構斗拱,腰檐平座部件相組合,尚燒制部分異形磚,如支條磚,直欞磚,倚柱磚等,除砌筑磚墻外,也有部分是以磚砌筑為仿木構件的,如上述永定柱和部分柱、枋等,也在磚墻處砌作佛龕放置佛像,而三層塔心柱內又筑窖室以放置真珠舍利寶幢及佛教經卷等文物,因砌筑合理且以石灰膏泥作磚間灰縫,使窖室能長期溫、濕度保持恒定,因而這批文物保存千年而基本完好。磚墻砌體的外表面尚有裝飾層,其中置有泥塑觀音菩薩等佛像等,有些壁面還繪有花卉等圖樣,但多已破損,僅有少數殘跡存在。今天的瑞光塔雖未曾見傳說中的“天雨曇花”與“五色舍利光”,但它悠久的歷史足以讓它擔綱起這座城市的古今對話。
2.景觀藝術價值
瑞光塔作為一種古建筑實體和蘇州城市人文景觀矗立在城市中,已經成為蘇州獨特的城市景觀,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地標性建筑
伴隨著數代蘇州人詩意棲居的“盤門三景”:“瑞光塔”“吳門橋”“水陸城門”可以讓人們以最短的時間、最快的記憶喚起對一座城市、一個景區的記憶。而這標志便是這個景區的代名詞,也是對蘇州城市歷史文化的縮影,具有重要的價值。古塔除了具有它本身的形制美、俊秀挺拔的英姿外,更多的是作為蘇州悠久歷史的文化藝術的載體。融入了蘇州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
(2)登高賞景
唐代詩人杜牧(803—852)寫過一首《江南春》的詩: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唐詩鑒賞辭典》p1070)
此詩說的是杜牧看到的江南春天的景象: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而江南大地上散布著眾多的佛寺,而煙雨迷蒙中掩映著寺中高聳的樓臺,即佛塔,也即一方方臺基中矗立著一座座樓閣式的方形佛塔。
中國自古以來都有登高遠眺,讓人產生“一覽眾山小”,所有景觀盡收眼里的造景方式。所謂站得高看得遠,在瑞光塔上,能把蘇州古城內外景觀盡收眼里。凳塔賞景更增添一份古趣。
(3)借景造型
中國古代造園有借景的方法,明代造園大家計成說:“夫借景,林園之最要者也,如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然物情所逗,回寄心期,似意在筆先,庶幾描寫之盡哉。”(見《園冶》之十二借景)。名園拙政園的造園人, 在“梧竹幽居”的亭臺處,鑿出一汪清池,留出一方空間視廊,借得園林西邊千米外的北寺塔塔影,引塔入景,倒影入池,水、亭、塔空靈虛實,自然妙趣橫生了。而北京的頤和園將西山風景包括佛塔也借入園中,都是佛塔借景的范例,做到了“庶幾描寫之盡哉”的構景、造景極致。《園冶》中說:“構園無格,借景有因。”蘇州園林的借景是既善于利用自然,又善于“意在筆先”。蘇州園林運用借景藝術較早。“早在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父子造‘姑蘇臺’、‘館娃宮’,即借太湖之景。”①惠陰園不僅遠借了西山之景,也把鄰近的白塔變成了自己的一景。拙政園借景“北寺塔”滄浪亭借鄰近之水。園內借景的情況在蘇州園林也很多,如拙政園的枇杷園和荷花池北岸的土山及山上的雪香云慰亭,兩處景色相對,互相作為借景,可見這種園中之園既可以豐富園林的景觀,又可以讓人感覺到小園卻不小的感覺。②
盤門三景在古城河的環抱中,瑞光塔在造景藝術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瑞光塔與現在周邊景觀的結合充分展示了蘇州園林藝術的獨特魅力和蘇州悠久的文化歷史。古代詩人筆下的古城景觀,無不與水密切相連。杜荀鶴的《送人游吳》中寫到“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就是很好的體現。蘇州古城景觀因為水,才有古今傳承的水城歷史,因為特有的小橋流水,古城景觀才顯得靈動鮮活。古城中“小橋、流水、人家”的組合,展示出幽靜古樸的江南水鄉風情景觀;馳名中外的虎丘塔景觀、蟠盤水陸城門、瑞光寶塔、吳門拱橋構成的組合景觀,交相輝映,相映成趣,為建筑美學構景之經典。
“煙水吳都郭,閶門架碧流。綠楊深淺巷,青翰往來舟。”整座城市無處不是水與城,水與人和諧交融的天然畫幅。
蘇州的建筑文化植根于傳統文化土壤,是吳地文化的一朵奇葩。蘇州眾多的古典園林、古坊深宅、古橋幽巷、古跡名勝,塑就了古城多姿多彩的建筑藝術風格;而建筑空間的布局藝術,又賦予古城神韻詩意般的棲居環境。藝術通過建筑能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藝術起源于人們的社會勞動實踐。
包括蘇州古塔在內的中國古塔,既是一座座建筑工程的科技作品,也是一件件空間造型的藝術作品。它們以不同的空間造型、色彩、線條、塔內外的裝飾圖象,塔中珍藏的藝術珍寶,以及塔體以其個體形象融入山水等整體的景觀藝術形象中,構成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文情神的大美藝術整體形象。
塔是高聳向上的建構,往往拔地而起,高出地面少則幾米,十幾米,多則數十米,甚至上百米。給人留下的印象是不同凡響,壯志凌云。唐人高適的詩句:“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描寫的就是西安唐代大雁塔的高偉形象。蘇州的古塔無論虎丘云巖寺塔,和城內的報恩寺塔或盤門瑞光塔均給人這種高聳入云的偉岸形象,可以給人壯志凌云、積極向上的感悟,在景觀上也有著極其重要的藝術價值。總之,無論塔的細部、塔中的文物,以及入景、構景的塔的形象都有著其藝術審美的獨特魅力。
注釋:
①魏嘉瓚.蘇州古典園林史[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
②張熙茹.蘇州古典園林山石造景風格及形成原因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2.